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Web2.0於河川資訊之整合應用
2010/09/01 14:32
瀏覽67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發表於第十八屆水利工程研討會July 31, 2009

 

 

Web 2.0是網路運用的新時代,網路成為溝通的新平台,內容因為每位使用者的參與(Participation)而產生,參與所產生的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內容,藉由人與人(P2P)的分享(Share),形成了現在Web 2.0的世界。

河川管理工作牽涉到跨機關單位合作,若要做到更好的河川管理勢必需要有彼此互通的機制。本研究欲建立起各機關資訊交換整合的機制,應用於河川資訊整合,期望可以透過e政府服務平台架構提供一站式服務,讓眾多單位能夠透過資通訊科技的多元管道來分享與運用這些資料,進而創造出更多有意義的服務;並透過Web2.0之特性開放參與、協同合作的營運模式,讓更多人可獲得比以往更豐富而即時的資訊,進一步建立以互動性和未來的社會性網路為導向的河川資訊管理。

河川管理範疇,河川資訊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達人共同參與,才能讓河川網站隨時更新內容,落實提供相關河川資訊知識管理機制,建立無阻礙、透明、有效率及整合性的平台,提供民眾及各機關達到"知水"的前置準備,並配合河川入口網站及各河川之主題網之建置,以做到"知水",進而做到"親水""愛水"的目標。

關鍵詞:Web 2.0、分享、知識管理

Abstract

Web 2.0 is the new era of network use because network has become a new platform of communication. The personalization content is produced by users’ participation, and it has turned into a Web 2.0 world through P2P's sharing.

Since the river management involves the collaboration in the across organizations, an interoperability mechanism is the priority to facilitate river management. This research will structure an integrated mechanism for not only information exchange, but also providing a one-stop service through the e-government service platform to allow numerous organizations to use the data by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Moreo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b 2.0 such as openness and collaboration can make more people retrieve abundant and real-time information, and further develop a social network-oriented riv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he river management category needs the participation of experts in the different fields to provide rive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renew the river website timely. A user-friendly, efficient, and integrated platform as well as river portal sites will let the public b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and increasingly cherishing water resource. 

KeywordsWeb2.0, Shar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一、前言

河川管理工作牽涉到跨機關單位合作,若要做到更好的河川管理勢必需要有彼此互通的機制。本研究欲建立起各機關資訊交換整合的機制,應用於河川資訊整合,期望可以透過e政府服務平台架構提供一站式服務,讓眾多單位能夠透過資通訊科技的多元管道來分享與運用這些資料,進而創造出更多有意義的服務;並透過Web2.0之特性開放參與、協同合作的營運模式,讓更多人可獲得比以往更豐富而即時的資訊,進一步建立以互動性和未來的社會性網路為導向的河川資訊管理。

河川管理範疇,河川資訊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達人共同參與,才能讓河川網站隨時更新內容,落實提供相關河川資訊知識管理機制,建立無阻礙、透明、有效率及整合性的平台,提供民眾及各機關達到"知水"的前置準備,並配合河川入口網站建置,以做到"知水",進而做到"親水""愛水"的目標。

河川管理不僅僅只是公部門的業務項目,更應該透過更積極的教育喚起民眾對於河川的關注意識,並提供更多公民參與的管道,讓公部門與多元專業領域工作者分工合作、集思廣益,建置一個資訊溝通的平台以讓政府決策能更符合民眾需求,相關業務之推動成果亦可更為暢順、圓滿,讓民眾找回河川與人文歷史脈絡的連結,也找回人民對土地之榮耀感,達成讓台灣成為世界優質網路化社會應用典範之目標。

 

二、Web 2.0概念

2.1群體智慧

Web 2.0來臨之際,世界已經不是由大企業來主導,而是將交由個人與自由工作者來決定;也提醒我們網路群眾的力量正在崛起……,必需結合群眾之「群體智慧」,才能有效發揮資訊之管理與應用。

Web 2.0是網路運用的新時代,網路成為溝通的新平台,內容因為每位使用者的參與(Participation)而產生,參與所產生的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內容,藉由人與人(P2P)的分享(Share),形成了現在Web 2.0的世界。

2.2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項在90年代中期開始在全球崛起的學術與商業應用主題,針對個人及社群所擁有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確認、創造、掌握、使用、分享及傳播進行積極及有效的管理。其主要涵蓋的固有理論及應用層面包括學習型組織、企業文化、資訊科技應用,及人事管理等,所以知識管理的概念與組織的各種改善願景密不可分。

把個人及群體得到的知識進行有效管理,則是知識管理的最根本目的。知識管理的第一步是把隱性知識顯化成顯性知識,然後加以保存。而保存的形式,可以是文字、聲音或錄像。久而久之,保存了的顯性知識匯集成一個知識庫,而知識庫裡的東西需要不斷的更新以確保透過知識庫而進行持續而有效率的知識分享。

有關知識的清點、評估、監督、規劃、取得、學習、流通、整合、保護、創新活動,並將知識視同資產進行管理,凡是能有效增進知識資產價值的活動,均屬於知識管理的內容。結合個體與團體,將個體知識團體化,將內隱知識外顯化;結合組織內部與外部,將外部知識內部化,將組織知識產品化,則屬於知識管理的過程。

2.3網路社群

所謂「網路社群」(Virtual community Internet community)是指「在網路上因爲共同興趣、喜好、目標或利益,而組成的一群互動團體」。

網路社群通常是透過討論區、留言版、聊天室、投票、問卷等資訊科技的機制,提供社群成員互動的平台。網路社群可以讓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很快地産生信任感,因爲他們擁有相同話題、相同嗜好;另一方面,也可讓這一群互動頻繁的人,擁有極高的忠誠度,因為他們可以隨時互相支援、快速分享資料。

網路社群是一種新型的社會組織,並有以下:1.表達的自由;2.缺乏集中的控制;3.多對多的傳播;4.成員出自於自願的行為等四種特質。

網路社群的形式包括了早期的電子佈告欄、討論區、MUD,或是近期才出現的部落格、維基百科。社群的林立,正體現Web2.0所強調使用者為中心的概念,透過社群成員彼此的分享與共創,使得人人皆可在網路媒體發聲。

人們通過網際網路技術,在網上聚眾,發表文章、網上日誌、相片、錄像分享,互相影響著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思想、意識、文化、性傾向等。在網上,虛擬社區也是一個社會組織網路,互聯形成全球化、地球村,及各部落、自治區等。 有網友上網,追求的是無政府世界的自由,不過其實虛擬社區也存在著等級,有管理人及新鮮人,有部落格主人(OWNER)及訪問者(GUEST),前者有權取捨網上資訊,當把關人;而後者有「服從」或「轉台」他去的自由。

三、Web 2.0於網路上之應用案例

3.1部落格

被稱為「部落格」blog的「網路日誌」,曾被美國「韋氏大字典」選為最具代表性的英文單字。什麼是「部落格」呢?簡言之,「部落格」是一種可以讓用戶在網頁上輕鬆發表意見,並提供讀者回應的網路平台;使用者不必具備太多電腦知識或網頁撰寫技巧,就可以輕鬆做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個人站台,這似乎和傳統的「bbs」,也就是所謂的「電子告示板系統」差不多,但它比「bbs」功能更強的地方在於,它是「全網頁作業」方式,使用者可以在網頁上輕鬆地張貼文章、上傳圖片、自訂版型,或引用文章,它最吸引網友的,除了是滿足網友的「書寫」與「發表」欲望之外,更重要的在於它的全個人化功能,用戶可以自己設計出獨具個人風格的網路日誌形式,「部落格」可以讓一個即使是對電腦完全一無所知的使用者,也可以「三分鐘輕鬆搞定一個個人站台」,並且還可以迅速找到相關主題的文章與留言;也就是說,它同時具備「網頁」和「bbs」的功能,因此一推出,馬上受到網路用戶的熱烈歡迎,大多數的用戶,通常都拿它來寫日記用,因此而造成部落格的「網頁日記」特別盛行。「部落格」真正興起,不過是這四、五年來的事;「部落客」們除了可以網誌園地上自我發揮之外,也可以把自己認為有趣、有價值的一些文章,藉由自己的網路日誌推薦給網友;而隨著後來內容越來越多元,部落格也逐漸從個人日誌轉變成為傳播理念,乃至於做另類記載報導等用途,「部落格」的功能,也因此而轉向另一方面。

3.2達人部落格

達人部落格係邀請特殊領域專家建立之部落格,以「中時健康達人部落格」為例,即以健康專家建立之部落格,與一般部落格不同,比較具有公信力及具權威性,並發揮群聚之效果,未來要整合河川資訊,亦可以仿照此種模式,邀請河川專家建立河川達人部落格。

3.3Yahoo知識+

Yahoo!奇摩知識+ 是一種新型態的網路資訊交流服務,提供使用者面對日常生活、學習或專業方面的疑問,可以向其他網路使用者請教,或是回答其他使用者提問的一種服務平台。 

Yahoo!奇摩知識+ 具備有與其他網友互動的機制,可以運用網路特性整合眾人的經驗與專長,在使用者相互間的問與答、發表意見、評價知識的過程中,體會網路社群互動的樂趣,同時,Yahoo!奇摩亦將社群互動的知識內容妥善保存,提供歷史問答的搜尋功能,讓您輕鬆地針對特定的問題找到最接近其他網友生活或專業經驗的答案,將給您一種全新的資訊搜尋體驗。

Yahoo知識+係由會員提出問題發問,會員在一定期限內回答問題。並由會員投票選出最佳解答,形成一個知識。

知識團提供知識+ 的網友一個更緊密的知識交流社群平台。您只要加入╱建立知識團後,就可以 用「發表文章」主動分享知識、心得與經驗;或透過「收藏至知識團」,將優質的知識、煩惱或評論整理成精華區。

3.5 MrQser

考量知識之取得由網友主動免費提供有其困難度,回答問題之深度亦有限,以下係另外一種案例。

Mr.Qser是一個倡導知識有價的資訊交流服務網路平台,經由在Mr.Qser上登錄的專家,針對會員所提任何專業上及生活上的知識需求,提供最佳解答與建議並收取合理費用。 

Mr.Qser藉由所建置的專家搜尋功能,方便會員先瀏覽專家自我簡介、專業背景、學經歷及所發表之文章著作後,再進行一系列雙方問答、瀏覽回覆、交易付費、滿意評價等活動。

此外,Mr.Qser將問答內容彙整存檔,以利會員搜尋歷史問答,並在歷史問答被點選瀏覽時,將原發問者所付點值定額回饋給原發問者,分享提問價值。 

 3.6地圖日記

部落格亦可以與地圖密切結合,以e河川日記為例,透過河川照片及地圖位置可以有效率之介紹河川資訊。

3.7影音網站

無名影音、YouTubeXuite影音vlog均提供大量免費網路空間給予使用者上傳影片資料提供閱覽,同時亦可引用上述影音畫面,應用於所需之網站,因此可以使河川影音資訊更容易傳播。部分影音業者亦將影音與電子地圖結合,類似地圖日記之功能,只是將靜態圖文轉換成動態影片,將Web2.0應用得更為生動與活潑。

反觀河川管理應用層面,藉由上述免費網路空間可降低河川相關影音成果之硬體建置費用,只需經由串接或嵌入,亦可達致河川知識、影音分享及流傳之效果,甚至更為便利。

3.8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除了在知識收集和整理的模式吸引人之外,另一個特別之處在於它的版權宣告模式,維基媒體計畫這樣「版權所無」的版權宣告模式,得以讓全世界人更自由地享用全人類累積、整理的知識,打破了過去擁有財富的人才有能力購得知識的情形,無疑是「內容開放」的典範之一。 

2001年英文版維基百科創立以來,在全球已有數十萬的註冊用戶,其詞條數量在20063月突破了一百萬則,所有的百科計畫已超過200多種語言版本。

 四、應用於河川資訊整合之構想

4.1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有關河川已有介紹,唯深度及廣度均有待加強,維基百科係共同參與,可以鼓勵河川方面之專家參與,共同形成河川百科。

4.2河川論壇

透過開放參與、協同合作的營運模式,讓更多人可以獲得比以往更豐富而即時的資訊。河川知識涵蓋許多面向,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達人共同參與討論,才能讓網站資料隨時更新,已在曝光度較高之「我的e政府」網站上,建立「e河川論壇」,並邀請許多關心河川之有志人士共同參與文章發表與回應,期待未來更多人參與。(http://blog.www.gov.tw/blog/82c2e289-ee24-4890-9d73-204049ee73fd/)。

4.3河川知識團

已在Yahoo「知識+」申請「e河川知識團」,可以收藏網友相關之河川討論事項及發表河川相關文章。

期待未來將透過專家,將民眾所提出的問題匯集給適合的單位,由專家回應後由維運人員編輯回覆給民眾,提供一個高品質的問題回應內容。

希望集結目前眾多河川專家與大眾的力量,提供國內外民眾遇到任何與河川相關的問題時,可以很快找到所需要的答案,成為一個專業的河川知識庫。

亦可針對特殊主題建立主題網,例如「烏溪知識團」或「淡水河知識團」。

 4.4河川部落格

目前已有許多河川部落格,例如以教育為主之「大河戀」、「河馬教授」,以團體成立之「桃園縣河川巡守志工隊」、「台中縣大甲溪生態環境維護協會」、「獨木舟河川巡守隊」等此類部落格日漸狀大,作者在「我的e河川」也嘗試搜集資料提供參考。

 4.5 e河川計畫

e河川計畫將配合優質網路政府計畫方向,把河川相關資訊透過e政府服務平台,利用Web Services程式產生器,進行跨機關、跨業務之垂直與水平整合(Integrated),並將河川資料加值應用,建立河川資料倉儲機制,以提供相關機關決策分析支援系統及國土資訊系統整體計畫所需之資訊;以即時(Instant)之方式取得及提供各河川即時資訊,建立一站式服務網站;建立各項河川主題網,達到應用e化資通訊科技技術,提供民眾與網站互動式(Interactive)服務:包括規劃「民眾E管家」通報、iGoogle整合、線上客服系統等互動機制,發展多元管道,並對民眾有興趣的河川主題相關訊息,透過整合政府機關河川資訊,提供個人化(Individualized)服務,可自行經營My e River主題網,並建立河川專家及達人創新(Innovation)服務,民眾透過網站及其他多元管道皆可提出問題及想法,讓專家、達人或其他民眾都能給予回應,擘建未來行動化(M化)、隨手可得(U化)之河川資訊環境。

該計畫係以河川為主軸之入口網,並建立各河川之主題網,與既有各機關之全球資訊網以介紹機關業務之主軸不同。以水利署全球資訊網為例,其網站介紹機關組織、業務內容等,其中包括河川,但內容較為零散,且無法包括非該署之河川上游之林務業務、水土保持業務,河川中下游之河川水質業務,本計畫以河川為主題,因此必需整合各機關之既有系統之相關資訊。該計畫係97年起4年計畫。

4.5.1河川入口網

將河川達人部落格之文章,均訂有一個特殊編號,依其目錄加以分類,收納成為河川入口網及主題網之文章上稿來源。而入口網則進一步串接來自水利署(水文資料、水情資訊、洩洪資訊、濁度資訊)、環保署(水質監測)、氣象局(雨量資訊、氣候資訊)等牽涉河川管理單位之各項資訊,提供一有效河川資訊/知識整合平台,而使用者不需分散至各機關網站搜尋資訊或於網際網路間漫無目的搜尋。

1.河川議題

「河川議題」強調整理公共知識,以聚焦社會問題的解決。

如河川論壇、河域開發公民會議、河川復育研討、河川污染議題追蹤等。

2.河川課程

「河川課程」強調認識河川環境與重構信念,如河流生態環境、河流文史、河流藝文、河流生物多樣性等。

3.河川行動

「河川行動」強調以「行動」為本,服務社區,改變環境。可配合延續2009台灣河川日、「愛水鐵馬行」、「愛在原鄉、百年好河」的主軸,持續推動號召各種志願服務、巡守行動、監測行動、復育行動、體驗活動、解說活動、創作表演、校園推廣活動等實際活動。

4.河川團體

「河川團體」強調連結社會資源,以放大行動力量的發揮。

建立河川民間交流平台,加強民間(如河川巡守隊)參與。

連結相關導覽隊、文史社、生態社、工作坊、巡守隊、守護聯盟、網站等,建立相關資訊流通平台。

4.5.2河川主題網

1.建立各河川主題網

持續為中央管理河川、縣市管重要河川建立主題網、都會河段親水設施主題網、其他河川相關主題網站,企圖每一個河川都有專屬之河川主題網,建立各河川之基本資料。

2.河川主題網導入認養機制

要為每一個河川建立專屬主題網有其難度,期待結合實際認養活動的企業或團體,以認養人主導各河川主題網的經營,賡續資料界接與創新應用服務的開發成果,應用到各個「e河川主題網」,並建立虛實整合的網站功能。

3.當地河川主題課程

將河川的生命力與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元素融合,鼓勵各經營團隊打造一河一主題、一河一特色,表現對生態環境的永續經營與水資源的珍惜關懷。針對國中小及成人社區大學舉辦以在地河川為主題的學校本位課程教案徵選競賽,鼓勵課程設計者結合自然、歷史、人文、藝術、科技等課程領域,發展永續經營的當地河川主題課程。

內容將針對不同年齡層之需求,鼓勵國中小及社區大學以教育性、活潑性、永續性及前贍性為目標,輔以寓教於樂、潛移默化之方式,來發展各地之河川主題特色課程,讓當地居民成為河川最佳守護者,提昇民眾珍惜水質源之觀念,深化愛護河川、海洋環境之意識。

4.配合GIS資源

建置「河川事件地圖」,結合現有網路工具,如GIS資源、Google Map 等,河川發生事件或活動時,管理層面或民眾關心的河川議題(例如河川警戒資訊),配合發生地點,以圖文方式呈現,增加民眾互動與內容豐富性及活潑度。

4.5.3強化「My e River」個人服務網

開放My e River個人服務的註冊啟用,以Web 2.0之觀念建立「My e River」個人服務網以部落格方式經營。

使用者發表之文章經河川主題網管理者審閱同意後,可以納入河川主題網,擴大河川主題網參與程度。

使用者對於有興趣之「河川知識家」之知識亦可以納入追蹤。

4.5.4分眾個人化服務遞送與共享

透過「民眾e管家」、iGoogle APIGadget等小工具,將河川資訊加以彙整分析,針對民眾關心之主題或所在區域之個人化需求,提供河川資訊提供使用者訂閱,提供個人化服務、社群互動並對民眾有興趣的河川主題提供相關訊息(例如親水活動、河川警戒訊息、河川生態資料等)。

民眾亦可透過網路回饋個人河川旅遊或相關文章,供提他網友共享。

在河川知識類別中,有關於河川美景、河川照片應是一般民眾較具有興趣的類別,如何透過民眾有興趣的知識事項、類別,進而觸發對於其他知識類別的興趣,建構起民眾瀏覽網絡及訊息媒介通路,亦是河川知識管理所應著重的層面之一。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