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Web 2.0是網路運用的新時代,網路成為溝通的新平台,內容因為每位使用者的參與而產生,參與所產生的個人化內容,藉由人與人的分享,形成了現在Web 2.0的世界。
本署業務牽涉到跨單位合作,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達人共同參與,若要做到更好的水利管理勢必需要有彼此互通的機制。本研究欲建立起各機關資訊交換整合的機制,應用於資訊整合,期望可以透過服務平台架構提供一站式服務建立無阻礙、透明、有效率及整合性的平台,讓眾多單位能夠透過資通訊科技的多元管道來分享與運用這些資料,進而創造出更多有意義的服務;並透過Web2.0之特性開放參與、協同合作的營運模式,讓更多人可獲得比以往更豐富而即時的資訊,落實提供相關知識管理機制,進一步建立以互動性和未來的社會性網路為導向的知識管理平台。
一、前言
Web 2.0是網路運用的新時代,網路不再只是單方面之宣傳工具,而成為溝通的新平台,內容因為每位使用者的參與(Participation)而產生,參與所產生的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內容,藉由人與人(P2P)的分享(Share),形成了現在Web 2.0的世界。
本署牽涉到跨單位合作,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達人共同參與,若要做到更好的管理勢必需要有彼此互通的機制,累積前人同仁之經驗成為後人之典範。
本研究欲建立起各機關資訊交換整合的機制,應用於資訊整合,期望可以透過服務平台架構提供一站式服務建立無阻礙、透明、有效率及整合性的平台,讓眾多單位能夠透過資通訊科技的多元管道來分享與運用這些資料,進而創造出更多有意義的服務;並透過Web2.0之特性開放參與、協同合作的營運模式,讓更多人可獲得比以往更豐富而即時的資訊,落實提供相關知識管理機制,進一步建立以互動性和未來的社會性網路為導向的知識管理平台。
二、Web 2.0概念
當 Tim O’Reilly 觀察到那些能夠在網路公司泡沫化後仍然存活下來的網站,都具有一些共通的特質時,在2004 年9 月提出Web 2.0 一詞,從此以後,有關Web 2.0 議題的討論在各行各業中展開。其實形成Web 2.0 的許多技術和概念在之前的Web 1.0 時代就存在了,只因為網路更加普及 (上網的人口增加)、網路建設更加擴大及便利 (頻寬增加及更便宜),使得這些技術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網路效應,形成眾所矚目的全球化商機所在。
意識到 Web 2.0 網站所帶來的商機與無限潛能,國內資策會不但舉辦Web2.0 國際研討會,請來多位知名網站的創始者分享經驗,更編輯出版兩本有關Web2.0 的書籍。為了讓大家能以最快的方式了解 Web 2.0,提出對於其核心價值更為簡潔的銓釋:讓使用者不受拘束 (Unconstraint)、網站端出的是服務 (Service)、經由外部的網路效應 (Externality)、產生可觀的報酬 (Reward),不但帶出Web 2.0的概念,更揭示Web 2.0 的核心主角是使用者 (USER) (資策會,2006a)。至於掌握Web 2.0 的成功關鍵則為4C 策略,也就是內容 (Content)、社群 (Community)、使用者經驗 (Consumer Experience)、跨服務整合 (Cross-Service Integration) (資策會,2006b)。
2.1 群體智慧
當Web 2.0來臨之際,世界已經不是由大企業來主導,而是將交由個人與自由工作者來決定;也提醒我們網路群眾的力量正在崛起……,必需結合群眾之「群體智慧」,才能有效發揮資訊之管理與應用。
Web 2.0是網路運用的新時代,網路成為溝通的新平台,內容因為每位使用者的參與(Participation)而產生,參與所產生的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內容,藉由人與人(P2P)的分享(Share),形成了現在Web 2.0的世界。Web 2.0 的一體三面包括內容、工具/服務、使用者,只重視任一面都不能成為Web 2.0 成功的應用者,著者將從Web 2.0 網站的資訊服務模式來觀察其技術及工具的應用、服務的呈現。接著再從Web 2.0 的生態環境加以分析:從使用者端看Web 2.0 網站被如何應用到生活中;同時從伺服端看Web 2.0 的工具及軟體,探究是那些技術造成網路效應。
2.2 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項在90年代中期開始在全球崛起的學術與商業應用主題,針對個人及社群所擁有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確認、創造、掌握、使用、分享及傳播進行積極及有效的管理。其主要涵蓋的固有理論及應用層面包括學習型組織、企業文化、資訊科技應用,及人事管理等,所以知識管理的概念與組織的各種改善願景密不可分。
把個人及群體得到的知識進行有效管理,則是知識管理的最根本目的。知識管理的第一步是把隱性知識顯化成顯性知識,然後加以保存。而保存的形式,可以是文字、聲音或錄像。久而久之,保存了的顯性知識匯集成一個知識庫,而知識庫裡的東西需要不斷的更新以確保透過知識庫而進行持續而有效率的知識分享。
有關知識的清點、評估、監督、規劃、取得、學習、流通、整合、保護、創新活動,並將知識視同資產進行管理,凡是能有效增進知識資產價值的活動,均屬於知識管理的內容。結合個體與團體,將個體知識團體化,將內隱知識外顯化;結合組織內部與外部,將外部知識內部化,將組織知識產品化,則屬於知識管理的過程。
三、Web 2.0於網路上之應用案例
3.1部落格
被稱為「部落格」blog的「網路日誌」,曾被美國「韋氏大字典」選為最具代表性的英文單字。什麼是「部落格」呢?簡言之,「部落格」是一種可以讓用戶在網頁上輕鬆發表意見,並提供讀者回應的網路平台;使用者不必具備太多電腦知識或網頁撰寫技巧,就可以輕鬆做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個人站台,這似乎和傳統的「bbs」,也就是所謂的「電子告示板系統」差不多,但它比「bbs」功能更強的地方在於,它是「全網頁作業」方式,使用者可以在網頁上輕鬆地張貼文章、上傳圖片、自訂版型,或引用文章,它最吸引網友的,除了是滿足網友的「書寫」與「發表」欲望之外,更重要的在於它的全個人化功能,用戶可以自己設計出獨具個人風格的網路日誌形式,「部落格」可以讓一個即使是對電腦完全一無所知的使用者,也可以「三分鐘輕鬆搞定一個個人站台」,並且還可以迅速找到相關主題的文章與留言;也就是說,它同時具備「網頁」和「bbs」的功能,因此一推出,馬上受到網路用戶的熱烈歡迎,大多數的用戶,通常都拿它來寫日記用,因此而造成部落格的「網頁日記」特別盛行。
「部落格」真正興起,不過是這四、五年來的事;「部落客」們除了可以網誌園地上自我發揮之外,也可以把自己認為有趣、有價值的一些文章,藉由自己的網路日誌推薦給網友;而隨著後來內容越來越多元,部落格也逐漸從個人日誌轉變成為傳播理念,乃至於做另類記載報導等用途,「部落格」的功能,也因此而轉向另一方面。
目前已有許多河川部落格,例如以教育為主之「大河戀」(http://contest.ks.edu.tw/~river/)、以學者專家為主之「河馬教授」(http://hippo.bse.ntu.edu.tw/~wenlian/index.htm),以團體成立之「桃園縣河川巡守志工隊」(http://tw.myblog.yahoo.com/tyepb96)、「台中縣大甲溪生態環境維護協會」、「獨木舟河川巡守隊」等此類部落格日漸狀大,作者在「我的e河川」(http://tw.myblog.yahoo.com/who-sing)也嘗試搜集資料提供參考。
3.1.1達人部落格
達人部落格係邀請特殊領域專家建立之部落格,以「中時健康達人部落格」為例,即以健康專家建立之部落格(http://health.chinatimes.com/blog/),與一般部落格不同,比較具有公信力及具權威性,並發揮群聚之效果,未來要整合河川資訊,亦可以仿照此種模式,邀請河川專家建立河川達人部落格。
3.1.2河川論壇
透過開放參與、協同合作的營運模式,讓更多人可以獲得比以往更豐富而即時的資訊。河川知識涵蓋許多面向,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達人共同參與討論,才能讓網站資料隨時更新,已在曝光度較高之「我的e政府」網站上,建立「e河川論壇」,並邀請許多關心河川之有志人士共同參與文章發表與回應,期待未來更多人參與。(http://blog.www.gov.tw/blog/
3.1.3組織內部部落格
本署水利規劃試驗所亦已建立組織內部部落格,在所長積極領導下,幾乎人人有自己的部落格,有的利用部落格傳達業務、傳播各項工作技巧或是個人心情,由於是組織內部部落格,實體與虛擬的社會是結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間本身是有互動的,這種部落格不同於外界之彼此不認識之情況,可以取得更大之共鳴,彼此之知識可以交流,知識亦可以累積,對於業務相信亦更大幫助。
3.1.4與地圖結合之部落格
部落格亦可以與地圖密切結合,以e河川日記(http://map.answerbox.net/user-55213.htm) (詳如圖4)為例,透過河川照片及地圖位置可以有效率之介紹河川資訊。
莫拉客颱風災情地圖(http://bit.ly/KKDVh),網友Billy Pan 發起了一個水災紀錄的行動。所有人只要有google帳號,都可以直接將自己蒐集到的資訊更新訊息到Google Map上。也有分成救災資訊的一些概要類別,以圖示標在地圖上,讓大家對各區域情形一目了然。在短短幾十小時,網友從各處蒐集來精準資訊,直接透過Google Map的介面更新位置和災情到地圖上,除了可真實看到台灣受創區域和嚴重度,也能感受到大家對此次災情的強烈關心。
這些已儲存的地理資料,除了長期更新,還有什麼用途呢?一方面輕易匯出成可重複處理的資料格式(Google Earth用的kml格式),來做進一步的處理或統計表。舉例而言,這些被組織好的資訊,每一個都有地理座標位置、分類、大致狀況,如果這些資訊能夠利用地理資訊,分成給各個行政單位的一個填報單,何嘗不是減少重複溝通的成本,提高救災時間,增加資源分配的有效性。
3.2Yahoo知識+
Yahoo!奇摩知識+ 是一種新型態的網路資訊交流服務,提供使用者面對日常生活、學習或專業方面的疑問,可以向其他網路使用者請教,或是回答其他使用者提問的一種服務平台。
Yahoo!奇摩知識+ 具備有與其他網友互動的機制,可以運用網路特性整合眾人的經驗與專長,在使用者相互間的問與答、發表意見、評價知識的過程中,體會網路社群互動的樂趣,同時,Yahoo!奇摩亦將社群互動的知識內容妥善保存,提供歷史問答的搜尋功能,讓您輕鬆地針對特定的問題找到最接近其他網友生活或專業經驗的答案,將給您一種全新的資訊搜尋體驗。
3.2.1提出問題
Yahoo知識+係由會員提出問題發問,網友可以針對想要知道之問題提出發問,這些問題可能是別人亦想會知道之問題。
3.2.2回答問題與最佳解答
會員在一定期限內回答問題,一個問題可能有很多人來回答,發問者可以選擇自認最好之解答,或是交付網友票選,如果不處理時系統亦會自動交付網友票選並由會員投票選出最佳解答,形成一個最佳答案。
3.2.3問題評價
評比、評論、推薦等都是提供內容的使用者自願表達個人看法,進而影響其他使用者再擴展利用更多相關的內容。使用者撰寫的評論也會讓看過的使用者表示是否有所助益,甚至就該則評論再加上意見。
3.2.4獎勵制度
這制度設計了一套採取計分制,加入會員者為初學者(分成五級),逐步可以晉升為實習生、研究生、專家、大師、最高級為知識長,當然扣分也可能退為知識貧民。
3.2.5知識團
知識團提供知識+ 的網友一個更緊密的知識交流社群平台。只要加入╱建立知識團後,就可以 用「發表文章」主動分享知識、心得與經驗;或透過「收藏至知識團」,將優質的知識、煩惱或評論整理成精華區。透過「最新通知」您可即時掌握有多少網友申請加入您建立的知識團,點選後連至知識團的管理工具審核新進團員。亦可透過知識團發表文章,「最新文章」記載著所有加入╱建立的知識團內團員們最近發表的文章。知識團可以以「收藏」之方式,記載著所有知識團內團員們最近收藏的知識、煩惱以及評論,進而建立一個完整之知識庫。
3.2.6應用實例
已在Yahoo「知識+」申請「e河川知識團」(http://tw.group.knowledge.yahoo.com/e-river),(詳如圖6)可以收藏網友相關之河川討論事項及發表河川相關文章。期待未來將透過專家,將民眾所提出的問題匯集給適合的單位,由專家回應後由維運人員編輯回覆給民眾,提供一個高品質的問題回應內容。
希望集結目前眾多河川專家與大眾的力量,提供國內外民眾遇到任何與河川相關的問題時,可以很快找到所需要的答案,成為一個專業的河川知識庫。
3.2.7API 引用方法
Yahoo!奇摩知識+ API 提供一個簡單的介面(http://tw.developer.yahoo.com/knowledge/),可以存取知識+ 內的問答知識內容,也包括了使用者在知識+ 中進行知識問答的記錄資訊。知識+ 所提供的資料庫與介面讓開發者很容易的可以進行網路綜合服務的開發,或者使用這些資訊,讓更多開發者可以產出各式各樣的應用工具,可以開放給一般的使用者使用。
3.2.9 其他類似機制之網站
考量知識之取得由網友主動免費提供有其困難度,回答問題之深度亦有限,以下係另外一種案例。
Mr.Qser是一個倡導知識有價的資訊交流服務網路平台,經由在Mr.Qser上登錄的專家,針對會員所提任何專業上及生活上的知識需求,提供最佳解答與建議並收取合理費用。Mr.Qser(http://www.mrqser.com/)藉由所建置的專家搜尋功能,方便會員先瀏覽專家自我簡介、專業背景、學經歷及所發表之文章著作後,再進行一系列雙方問答、瀏覽回覆、交易付費、滿意評價等活動。此外,Mr.Qser將問答內容彙整存檔,以利會員搜尋歷史問答,並在歷史問答被點選瀏覽時,將原發問者所付點值定額回饋給原發問者,分享提問價值。
行政院農委會亦有類似之機制農業知識入口網(http://kminter.coa.gov.tw/knowledge/),這一網站特色是有專家補充回答,並建立農業小百科、農業知識家、農業知識庫及農業主題館等機制。
另外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亦已建立旅遊知識家(http://www.youthtravel.tw/ke/),作為旅遊知識之分享平台。
3.3影音網站
3.3.1YouTube
3.1.1.1YouTube上傳高品質的影片
YouTube提供上傳高品質的影片有關影片設定與格式,影片有良好的中繼資料 (敘述性的標題、說明、類別以及標籤),這有助於讓使用者找到您的影片。
3.1.1.2宣傳您的影片
可以透過電子郵件分享影片、將影片嵌入您的網誌、使用「自動分享」功能將所上傳影片自動傳送至 Facebook 和 Twitter,以及透過「推薦影片」系統購買高流量網頁的刊登位置。
3.1.1.3自訂頻道
透過自訂頻道的方式,可以建立YouTube網路頻道,目前公視(http://www.youtube.com/pts)、e政府(http://www.youtube.com/myegov)、天下雜誌社(http://www.youtube.com/CWTV)等均有其頻道,我們亦申請建立了e河川影音頻道(http://www.youtube.com/myeriver) (詳如圖7),上傳本署有關河川之影片,並搜集網友提供之相關影片。
3.1.1.4瞭解影片的觀看次數
「影片數據分析」絕對是您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可以讓您知道是誰在觀賞影片,以及他們的所在國家等實用資訊。這些資訊有助於您打造為目標觀眾量身訂做的影片,或者利用註解為影片加上字幕,讓瞭解您在說什麼。也可以進一步分析影片的觀看次數,逐一解析流量來源。
3.1.1.4YouTube RSS 資訊提供
RSS(「真正簡單聯合供稿系統」) 是一種 XML 式的格式,用於內容分發和聯合供稿。YouTube 為使用者和標籤提供了針對分類群組影片 (例如最近上傳的影片、觀看最多的影片等) 的多種 RSS 資訊提供以及自訂 資訊提供。例如以myeriver上傳之影片可以透過http://gdata.youtube.com/feeds/base/users/myeriver/uploads看到上傳之RSS,這些RSS可以透過RSS閱讀器或程式加值應用。
S
3.3.2其他影音網站
無名影音、im.tv、聯合影音與Xuite等影音網站均提供大量免費網路空間,給予使用者上傳影片資料提供閱覽,同時亦可引用上述影音畫面,應用於所需之網站,因此可以使本署影音資訊更容易傳播。
部分影音業者亦將影音與電子地圖結合,類似地圖日記之功能,只是將靜態圖文轉換成動態影片,將Web2.0應用得更為生動與活潑。
3.4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 (詳如圖9)除了在知識收集和整理的模式吸引人之外,另一個特別之處在於它的版權宣告模式,維基媒體計畫這樣「版權所無」的版權宣告模式,得以讓全世界人更自由地享用全人類累積、整理的知識,打破了過去擁有財富的人才有能力購得知識的情形,無疑是「內容開放」的典範之一。
自2001年英文版維基百科創立以來,在全球已有數十萬的註冊用戶,其詞條數量在2006年3月突破了一百萬則,所有的百科計畫已超過200多種語言版本。
維基百科乃是一種多人共編數位內容的概念,以多人編輯系統與條目為基礎,所有的編輯者乃為義工型態,當閱讀本篇文章的同時,全世界的維基百科又增加的許多的內容。
企業或機構也可以建置專屬的維基系統,來組織相關的資料與資訊,如醫學快記 ( 參考 http://zh-tw.med.wikia.com/ ) ,就是一群醫學背景的學生與專家所建構的共同筆記。希望能提供本署建立一個分享專業知識、共同發展或分享知識庫的參考。
維基系統所建構的社群有日益茁壯的現象,可以進入目錄網站查詢觀看 ( 參考 http://index.wikia.com ) 。 維基最特別的就是合作及協同的精神,維基百科 (wikipaedia) 已打破傳統編輯百科全書的舊思維,印證眾人結合起來不容忽視的力量。
四、Web2.0於政府單位推動之挑戰
4.1參與意願不高
4.1.1公務員心態
公務人員個性比較保守,平均年齡也較高,比較不會主動表達意見與分享,Web2.0強調主動分享,對於公務機關之推動本身就較不容易,這方面有賴於建立完整獎勵制度與長官之支持。
4.1.2本位主義
資料之取得往往是其他單位辛苦的結果,為避免其他單位認為係在「爭功」,資料應清楚交待資料來源,亦可獎勵辛苦工作的資料工作者。
4.2資安之要求
4.2.1言論尺度
官方色彩之網站由於被要求資料之正確性較高,往往較不容許網友任意之發表意見或不當之連結,對使用者身份查證也會較高,因此互動性相對減低,以在e政府運作之e河川論壇為例,使用累積人次上萬,但回應數並不多。
4.2.2資安問題
Web2.0之網站由於容許使用者輸入資料,有心人士如輸入不當之文字,可能破壞系統或盜取資料,成為駭客之管道,因此必需考量更高之資安要求。
4.2.3著作權
Web2.0之網站之內容往往不容易查證資料來源,資料之引用往往需查證是否可以合法使用,應於適當位置強調著作權之問題。
五、結語與建議
Web2.0提供更多公民參與的管道,透過部落格、影音等各項管道,讓公部門與多元專業領域工作者分工合作、集思廣益,建置成資訊溝通的平台。
在Web2.0之資訊環境下,不再是單方面之告知行動,每一位都可以分享資訊可以使資訊更具有資訊價值,必需抱持「成功不必在我」,勇敢去參與討論。
Web2.0之網站不一定需由政府機構來建立網站,而是透過參與現有之Web2.0網站,建立適當網站,積極去經營,讓政府決策能更符合民眾需求,達成讓台灣成為世界優質網路化社會應用典範之目標。
六、參考文獻
1.希瑞爾、愛密莉(2006),「誰沒有不落格」,商周出版社。
2. 宋餘俠(2007),「電子化政府實踐與研究」。
3. 林慧昭、吳瑞濱、黃富馴(1999),「河川管理資訊與網際網路之整合應用-以濁水溪流域為例」,第十屆水利工程研討會。
4.Web 2.0 創新應用案例集,科技化服務新趨勢 (2006)。台北市:資訊工業策進會。
5.Web 2.0,網路上有錢︱創意在裡面 (2006)。台北市:資訊工業策進會。
6. 黃富馴,(2002),「河川管理決策支援系統架構初擬與網際網路河川管理資料庫建置之研究」,中興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7. 黃雋,(2009),綠眼睛看地球:緊急災難時我們可以用網路做什麼?88水災地圖的啟示,環境資訊電子報。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