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國營事業獎金
2008/12/11 09:23
瀏覽1,70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馬「共體時艱」破功…… 今年績效差 明年獎金照編

97.12.11. / 自由電子報 / 焦點新聞

記者陳曉宜特稿
  全國二十一個國營事業單位,員工總計約十多萬人,每年約花費四百億預算在核發獎金上,馬總統要經濟部研究暫時不領,但錢早就發出,無法追回,今年如何暫時不領?
  馬政府又改口說明年要修正檢討,不過,國營事業明年的獎金早就編列了,並經行政院會通過送立院審議中,如果不撤回重編或立院把相關獎金預算連科目都刪除,明年獎金仍將是馬說歸說,人民罵歸罵,國營事業卻照發、照領。
   估約四百億元 與今年差不多
  明年國營事業的獎金在預算書上列三百二十四億元,加上一些公司未明列數字的績效獎金,估計約四百億,與今年差不多。
  面對外界排山倒海的批評聲浪,從經濟部、中油、台電、健保局等事業單位,甚至立委,都是罵歸罵、錢照發,以各種說辭「呼攏」民眾。
  說法一,績效獎金領的是去年績效,與今年績效無關,因此今年獎金要照發。但事實是,即便是台電、台鐵、健保局等單位去年就是虧損,但獎金照拿。
  說法二,明年度各國營事業獎金預算雖已由行政院通過編列,但只是概算數,要看明年績效如何再發。事實是,明年獎金就是依照今年績效發放,今年表現這麼差,明年該沒獎金了吧?但就像中油,年年大喊不漲油價就會虧損多少,卻年年以漲價創造盈餘,這種情形年年如此,明年可能又重演。
  說法三,虧損是政策造成,不是員工造成,獎金應照發。但事實是,國營事業多屬獨佔事業,且績效獎金的計算公式,根本就是員工高額獎金保障公式,雖訂虧損即不發獎金,卻又但書指出,若為重大政策影響,獎金照發,因此如台電,不是漲電價,就是以背政策才虧損為由,永遠都有最高獎金可拿。
  說法四,國營事業員工領取高額獎金是法律規定,無法變動。但立法院預算中心早已指出,這些事業單位的考核、獎懲都僅是各單位自訂的辦法,只要行政單位修改即可,沒有不可變動的道理。即便是法律,立法院也有權修改。
  事實上,立法院預算中心曾經發表厚達百頁的報告,指國營事業有各種變賣資產沖帳、組織人員不當增加、固定資產不當擴充、用電用油不當補貼、獎金巧立名目重複發放等種種自肥手法,但各國營事業單位不思改革、政府主管機關也不督導改進、立委漠視不監督,每年還幫虧損單位補辦預算,因此,國營事業要擺脫污名,與其漫天喊冤,不如拿出具體的改革方案,說服人民他們為什麼值得發這麼多的獎金?

 

這樣發年終獎金,如何教人民共體時艱?97.12.10. / 聯合報 / 意見評論

全球不景氣寒流正在擴大,當許多民間企業被迫裁員、關廠,連台積電及台塑旗下電子廠都放起「無薪假」,一些虧損的國營事業如中油、台電等卻傳出仍將發放四個多月的年終獎金,政府真發得出手嗎?
   公營事業年終獎金遭到議論,這已不是第一回;但不論是民進黨或國民黨主政,都無意從制度面作根本解決,只是虛應故事。今年經濟形勢空前險峻,關廠潮席捲,失業率即將破五,政府忙著祭出各項搶救經濟的方案;此時,不少公營事業卻傳出仍將領取四點六個月的年終獎金,愈發凸顯此一制度的不合理。而健保連年虧損,健保局仍堅持將發三點八個月年終獎金,更令人側目。
   對於外界的質疑,相關首長和公營事業負責人的答覆均不外:「一切依規定辦理。」但問題就在:相關規定合理嗎?現行公營事業年終獎金包含兩部分:一是考核獎金,根據員工年度表現核發,考績甲等為兩個月;一是績效獎金,視企業當年營運績效而定,最高可得二點六個月。表面上,兩者均需視實際表現而定,實質上,考核獎金形同固定保障;只要公司營運正常,員工等於可領雙重獎金。也因此,不論景氣好壞,國營事業員工通常皆可領到高於一般民間企業的年終獎金,這是不合理之一。
   不合理之二是,根據現行要點,主管機關在審核國營事業績效時,具有極大的裁量權,對虧損的國營企業可以其負有「政策任務」為由,准予發給績效獎金。如此一來,諸如中油、台電等具壟斷地位、且由政府決定價格的國營事業,便可長期迴避虧損之責,享有無可剝奪的績效獎金。
   不合理之三,是主管部門死抱著既定辦法為藉口,卻不肯視環境變化加以調整。需知,現行國營事業獎金發放辦法的訂定背景,是台灣經濟大好的年代,民間企業豐厚的獎金紅利讓國營事業相形見絀,因而增訂了績效獎金作為鼓勵。但今天形勢丕變,從傳產到電子、金融各業都進入急凍期,多少勞動者都在減薪以圖自救;若國營事業還大剌剌拿公帑充闊,根本和社會脫節。尤其健保局,完全是不事生產的機構,竟也連年比照「事業單位」發獎金,直如健保寄生蟲。政府似應考慮將若干健保業務改為外包,以降低這類內蝕成本,或亦有助於擴大民間就業。
   規定是死的,管理卻是活的。景氣已蕭條到必須發放消費券的地步,政府若仍放任國營事業過著不知人間疾苦的「太平歲月」,主政者要如何教人民共體時艱?再說,台灣經過這麼多年的空轉虛耗,業已由「國貧民富」淪為「國貧民困」,主管單位豈可仍死守一部年終獎金的老套?只問一句:今年國內油價上上下下調整了多少回,豈有中油四點六個月的年終獎金卻不能改變的道理?
   對於那些致力使公司轉虧為盈的企業,我們表示敬意,也主張政府應發給充分的激勵獎金,酬謝他們的努力。但對於那些年年行禮如儀領取高額獎金的企業,政府考量財政收支、經濟形勢和社會觀瞻,必須斷然採取不同作法。至少,不能因為主管部門的因循,使這些企業員工背負外界的罵名。不僅如此,對於若干形式上已「民營化」、政府卻仍是最大股東的半公營企業,如中華電信和中鋼等,政府有必要促使其將超額盈餘透過價格機制回饋給社會,而不是任由高層董事、經理人以獎金和分紅等手段將企業利得大肆納為己有。
   這波景氣嚴冬,何時才會融雪化冰,目前還看不到出路。馬總統預言,明年經濟第二季可轉為正成長,恐怕只是空包安慰劑,鼓舞不了人心。在這樣的低迷時刻,三千六百元消費券確實帶給民眾一些振奮;但只要國營事業員工一領數十萬年終獎金的消息一出,這點寬慰恐將馬上會被不平淹沒。對此,政府務必要妥善因應,不要低估民眾心裡的感受。

 

冷眼集》齊頭式獎勵 照領錢?97.12.10. / 聯合報

績效獎金顧名思義是,有績效才有獎金,在民營企業行之有年,可是國營事業執行起來,卻走了樣,甚至很多國營事業習慣上將績效獎金視為薪水的一部份,「獎勵」功效盡失。
   更慘的是,國營事業主管明明知道績效獎金發放,應該根據不同單位、不同員工的工作績效表現,發放高低不同的獎金。可是主管們做爛好人,過於遷就工會的意見,績效獎金仍原則採取「齊頭式」發放。
   國營事業內,戰戰兢兢工作的員工,所領的績效獎金,與成天打混摸魚員工領到的績效獎金差不多,誰還願意努力工作?難怪國營事業經營一直遭到外人詬病。
   況且,國營事業一些績效,其實都是假的,例如員工總人數減少,主要並不是員工績效提升,而是將業務外包的必然結果;員工平均每人營業額提升,主要也不是績效提升,而是漲價的必然結果。
   所以經濟部檢討績效獎金發放,應將國營事業一些長久以來的假績效,逐一釐清。

 

一黨獨大還是不理民怨?97.12.9. / 自由電子報 / 財經焦點 

記者陳曉宜特稿
  全國二十一家國營事業,不論盈虧、不論景氣好壞,每年編列約四百億獎金預算,供十幾萬員工享用,如此有違社會公平正義的現狀,雖年年挨批,但為何立委諸公就是不敢刪減相關預算?行政院各部會主管機關,為何就是不顧民怨,每到年終高額獎金照發?
  其一,國營事業十幾萬員工的工會組織力量強大,每年均不遺餘力爭取自身福利,執政團隊、民意代表在選票壓力下,都不想得罪這些人。
  其二,國營事業每年皆變相編列敦親睦鄰預算,供民代「服務鄉里」,累積的人情、資源,讓立委諸公皆不想得罪這些有聲音的強勢群體。
  先不論國營事業虧損,員工是否還有資格領取高額獎金,光從中油想以「不調降補虧損」的基調來看,難道「補虧損」的責任只在全民身上,這些國營事業員工每年享用油、電優惠,還有高額年終獎金福利,難道不須與全民一起扛起責任、共體時艱?
  最起碼國營事業員工不該再享有用油、用電等優惠,最起碼這些巧立名目的各項獎金應縮減編列,如果這些最起碼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作為,一黨獨大的國民黨都不敢處理,不僅有負全民期待,也證明,馬劉政府高喊苦民所苦是「肥自己苦人民」的假話。

 

國營事業自肥 明年獎金破400

97.12.9. / 自由電子報 / 財經焦點

〔記者陳曉宜台北報導〕馬劉政府苦民所苦喊假的!依照行政院編列的九十八年度預算,二十一家國營事業仍自肥編列高達三百二十四億元的員工獎金預算,比今年還多編兩億元,再加上台電、台鐵等未依法列入預算內的年終績效獎金,總額將高達四百億,供國營事業十幾萬員工享用。
  立院:有違社會公平正義
  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指出,國營事業單位所訂的獎金發給辦法,未具法源,除考核獎金、績效獎金外,又自行增訂工作獎金、全勤獎金等名目,重複發放獎金,有違社會公平正義。
  根據統計,二十一家國營事業中,員工獎金編列最高的前八名分別為台電的九十四億、中華郵政七十四點七五億、中油五十二點八一億、台灣金控四十五點九三億、台鐵四十點六七億、台灣菸酒十九點七六億、台灣自來水公司十點八八億,以及台糖十點四五億。其中台電、台鐵處於虧損狀態,因此在預算書中未編列績效獎金,但年終時仍會以行政命令方式發給每人最高二點六個月年終獎金,並以補辦預算的方式併決算處理,因此台電和台鐵的員工獎金預算,是包括預算書中的獎金預算數,及績效獎金之總合。
  以中油為例,每位員工除平均月薪七萬兩千多元外,每年還可領取考核獎金、績效獎金、全勤獎金、工作獎金、職工福利金及汽柴油與天然氣使用等優惠。依照九十八年度所編預算,中油平均每人每年約可得三十四萬元獎金;再加上九十八年度中油福利金預算為七點九四億元,平均每人每年可得約五萬元福利金。
  且中油員工可享汽柴油與天然氣使用優惠,依照九十六年度統計,中油、台電、台鐵員工用油、用電、搭乘等優惠,共使國庫減收兩億多元預算,其中中油即佔一點四億元。

 

 

公部門支領年終獎金必須合法合理

97.12.8. / 中時電子報 / 社評論壇 / 工商社論

又是一年年終,氣溫驟降,樹木花草凋零,與往年景致差相彷彿,少數與往年景象歧異者,應該是景氣冰冷至極點,經營正常,尚且有能力發放年終獎金者不多。而在幾家業已揭曉年終獎金企業之中,自然以製造販售自行車聞名全球的巨大機械上看23個月最令人羨慕,而一再傳出財務告緊或甚至陷入虧損狀態的健保局、中油等幾家公部門機構,仍有四個月上下年終獎金可領,不但令朝野羨慕不已,更引發質疑乃至批判聲浪,值得深入探討。
  基本上,不管是公營抑或民營機構,辛苦工作一年後,如果財務狀況許可,自盈餘中提撥一定比例紅利分配員工,慰勞一年辛苦並為來年打氣期許,坦然言,不但人情之常,而且合理之至。再退一步言,如果是民營企業,即使財務報表不好看,甚至紅字連連,但若企業主體恤員工,口袋又夠深,願意自公司的現金中提撥一定金額獎勵員工,乃至從自己腰包中掏出私房錢獎勵員工,我們也認為這是私部門可以自主決定的事,社會大眾只能贊賞、羨慕,並無立場批評質疑。但若是公部門的行政或事業機構,放著一年經營成果乏善可陳、財務不佳乃至虧損的現實,硬要提撥獎金給員工,而且數字頗為可觀,國家的主人,事實上就是繳稅支撐國家財政的一般納稅人,即有充分理由與立場質問、要求查明真相並限期改正。
  在多家提撥年終獎金遭到社會大眾質疑的公部門機構中,健保局與中油公司無疑是最受矚目與最受批評的兩家,其支領年終獎金不合法或不合理之處以及提出的辯解理由是否正當,值得關注。
  就健保局的處境言,健保財務今年底缺口高達220億元,歷任衛生署長一再以健保財務危殆要求改變計算、繳納健保費率做法以免健保破產,然而,與健保「財務赤字」形成極大反諷的是,健保局員工始終可以支領可觀年終獎金。今年,雖因朝野頻頻指摘及年度績效確實不佳而只支領三點八個月,也就是一般正職科員平均可領到20萬元左右年終獎金,但經營績效不佳全國皆知,財務瀕臨破產一再動納稅人腦筋之同時,如果允許健保局員工支領年終獎金,而且高達三點八個月,當然難免外界訾議。
  然而,從健保局員工角度思量,在健保局工作,為全國民眾提供醫療保健服務,晉用考核標準與一般公家機關無異,為何每到年終依往例支領年終獎金卻要被異樣眼光看待、歧視?此中癥結,即在於健保局員工,尤其支領年終獎金時身分的曖昧不明。明明是行政單位,根本無一般製造業之產銷績效可言,為何要比照事業單位採考核及績效獎金核計,以致外界質疑與批評?只要政府積極推動改制,將健保局定位如一般行政部門,與廣大公務人員一樣支領年終獎金,當可立即消弭爭議。
  同樣,因為妾身未明而在支領年終獎金問題上招致質疑、批判者還有中油公司,只是這個身分的爭議主角不是員工,而是中油本身。在發放4.6個月年終獎金時,中油高層會強調,因為去年經營績效良好,依照國營事業規定支領年終獎金,但國人應該不會忘記,去年國內汽柴油售價連番上漲之際,中油以企業經營必須考慮成本效益要求比照國際漲幅漲價。坦然言,如果中油真是國營事業,在國際油價大幅飆漲之際,為了照顧國內物價安定,當可全額吸收原料漲幅維持售價不變。而若中油真是一般企業,即不應要求享受國營事業才有的行政優勢與特權,而應在進口原料、銷售管道、市場競爭乃至資金調度、行政待遇上,與一般民間企業公平競爭。要根本消除中油支領年終獎金爭議,唯有讓中油在國營事業及民間企業兩者中擇一。
  事業發放年終獎金應該完全憑藉績效,如此才會進步;公部門合法、合理的年終獎金發放,不但有助提升競爭力,也可消弭爭議與民怨。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新聞剪影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