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五中秋節,讀六年級的兒子班上校外參觀(在這裏是中學一年級),他們回到學校時,離放學還有一個多小時的空檔,於是他們的一個主科老師(美國中學沒有導師制度)找我去講中秋節的故事,順便介紹幾個中文字。
要讓這些完全不會中文的六年級生對中文感興趣,我想象形字應該是首選,於是我在黑板上畫了太陽,月亮,山,水流和鳥的抽象圖案,然後隨意指了一個,問全體學生那是什麼,結果有一堆人舉手,卻沒有一個人回答。
原來,在美國(或許在台灣也有很多老師是這樣),普遍性的,在上課時,老師會問說:「誰知道什麼什麼‧‧‧」(Who knows....) 他們要求學生要舉手,被點到後才能發言。因為老師一次只能點一個學生回答,想想,那些沒被點到的學生會有多麼失望呢?而那些不舉手的學生,到底是知不知道答案,有沒有在聽課,你很難知道。有趣的是,有時我發現,根本不知道答案的學生也有人舉手。
我們既然是集體教學,而不是個別教學,既然這個問題是問全體的學生,那麼,所有的學生,應該都要注意聽,並且準備回答才對。既然如此,還舉手幹什麼?知道答案就該講出來,不知道答案,也要想辦法猜才對啊!今天,如果只有舉手的學生才有機會被叫到發言,那麼不認真上課的學生,必然不舉手。而因為老師只能選一個學生作答,那些有舉手沒有被選到的,很可能會很失望。至於那些沒舉手的,你根本不知道他們到底知不知道答案,有沒有在聽課。
以上是一個非常常見,但是卻很有問題的提問教學法,我在當老師的時候,絕對不會用這種方法來問學生問題。
我上課,學生只有在兩個情況下會舉手,一是有問題要問,二是有要求或意見。我上課提問時,有兩個做法,第一個做法是,也是最常用的做法是,一聽到問題,所有學生都要盡量作答。如果我發現有人沒回答,或是聲音很小,我經常會以同樣的問題,任意抽點某個學生回答。看情形而定,有時我會抽點一個,有時我會抽點三、四個,如果發現太多人不會,那我就知道這個課程同學學得不好,有必要重新複習。
這個作法可以用在平常上課,講新課程前(引起興趣),或是複習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可以使每一個學生,不管會不會,都要認真聽課,用心思考,沒有辦法打混摸魚,同時也避免了有人因為舉手沒被點到而失望。
另一個做法是,我做了一個簽筒,每一個學生有一個簽,上面是他們的座號。我先問問題,然後抽簽,由抽到的學生答題,答對有獎,答錯沒獎(這已經就是一個處罰了)。這個做法通常用在有獎徵答的時候,題目會比較有挑戰性,獎可能是一個貼紙(對小學生用),或是加分(對中學生用)。如果沒有答對,就繼續抽簽請下一位學生答。很重要的是,答過題的簽,不論對錯,都要繼續放進簽筒,否則那些已經答過的學生,有一些就會開始心不在焉。
我兒子在小學二年級時,在周末的中文班時,曾經遇到一個台灣來的女老師,這個女老師很年輕很有活力,學生們很喜歡她。她上課時一半以上的時間是用提問的方式。但是她讓學生舉手回答,由她挑選,答對的就在小朋友的名字旁邊畫一個蘋果,做為點數,集到一定點數,就有貼紙等獎品。
由於問題不難,而且她經常放水,只要被點到的,幾乎都會得到蘋果。她雖然儘量公平,但是既然是舉手發言,你就必須儘量點那些舉手快的,否則小朋友就不會搶著舉手。小朋友有十多個,一堂課裏一定有人點到的多,有人點到的少,我的兒子想要得到獎品,經常因為「雖然手舉得很快,但是被點到的次數不夠多」而發脾氣,有一次還氣到大哭。至於那些不在乎獎品,或者是根本不會的小朋友,乾脆就不舉手,變成有如局外人一樣。從這點來看,這種教學,實在是很失敗的。
當然,老師可以故意點這些不舉手的小朋友回答,但這麼做,對那些舉手的小朋友卻是非常不公平的。總而言之,這種要小孩舉手被點到才能發言的提問教學法,是一種非常有問題的教學法,如果你還在用這種方法,看完這篇文章,不妨想想有沒有道理。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樓. 果真2006/10/23 23:53我也發現另一個問題"假民主"
我發現我對我ㄤ的態度上,經常表現太過於民主,常常什麼事,最後都會問好不好?他乍聽來,我是想尊重他,但在我心裡,我心想,他應該會說好吧!
每件事就在兩個人各懷鬼胎的情況下,他說不好,我會生悶氣,有些時候心情不好,會跟他說,他真的是一個龜毛又難搞的男人,他若說好,我又會自己得意幾分,顯然自覺自己是一個很賢慧的女人,果然什麼事都能夠料事如神。
後來,當我問他什麼事情好不好時,他也常常會說"隨便",這時候就得看我心情了,當我心情好時,我就沒有多大的訴求,該怎麼辦就怎辦,該吃什麼穿什麼,我都安排妥當。
然而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又覺得他對我不夠真誠,什麼"隨便",我會當作他不把我放在眼裡,因而我的心情就會很嘔氣,另一方面,有些時候,當他說不好的時候,我就會有其它選項提供他選擇,萬一每一個選項他都覺得不好的時候,我內心可能就會更不高興了,尤其在很糟糕的情況下,我偶爾會吐嘈他兩句說他是一個龜毛的男人,並告訴他: "你乾脆餓死或渴死或光著屁股算了,因為你太難伺候了",這時候,他也只能內心暗自光火(男人自尊心受傷時),他就會伺機而動再找我其它事情做碴,對我惡言相向,也因此以致於我倆人關係惡性循環不已。
總之,問"什麼事好不好?",這並不是一個好詞句,我現在也在慢慢學習並改變我假民主的壞習慣,因為這壞習慣,除了我寵壞了他,而我也愈來愈累,他也愈來愈被我屯養,久而久之,他就變得很依賴,因此,從今而後,當他有任何需求的時候,我不想再問他吃什麼好不好?喝什麼好不好?用什麼好不好?穿什麼好不好?買什麼好不好?在婚姻的關係裡,一切生活上的事情,我現在是努力改變生活態度,家裡有什麼,我們就用什麼,該吃什麼,該穿什麼,儘量沒有"好不好"的假民主的現象,就如同老師對待全班小朋友,老師總不能要教什麼或做什麼都去問小朋友好不好吧!該怎麼辦,就怎麼辦,有些時候,"好不好"的假民主反而是人與人相處真正民主與尊重倒退的原兇,因此,婚姻的難題有些時候並不一定是單方面的問題,或許除了對方本性頑劣外,另一方面,自己方式不對態度纔是導致對方被我們寵壞之推波助瀾的禍心。
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
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恆久平衡即中庸,中庸之道致和平..."常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