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兩個小時,看完柴靜製作的「穹頂之下」,我心裡頗有一些「不一樣」的感受。我猜到有人會寫文章,說大陸終於有了公民力量,開始注意環保問題了,也一定有人會說,別以為大陸的霧霾與台灣無關,今天大陸開始注意到這件事,對台灣也有好處云云。
既然這麼猜,也代表如果我要寫,也保證要寫出「不一樣」的東西。這個紀錄片是怎麼出來的?它要訴求的到底是什麼?它想要達到什麼目的?
有關第一個問題,最直接的答案是,製作人柴靜當了母親,但是小孩一出生就得了病(經過手術已經康復),她開始花了數百萬人民幣,一年的時間,上山下海去探索霧霾的來源,和解決之道。
我絕不懷疑柴靜的決心和毅力,也對她能夠製作出這麼精美,這麼打動人心的紀錄片感到佩服,更對於她有心致力於環保工作的精神無比敬佩。不過我心裡還是有那麼「一絲」的困惑──柴靜不知道她這麼做,是對於大陸現行體制,與既得利益者極大的挑戰?在這樣的一個政權之下,她如果沒有任何「可恃」之力,一個見多識廣的新聞工作者,會不知道可能發生的後果是什麼?「穹頂之下」從短短幾天點閱過億,到馬上被官方「冷處理」(但也沒有完全被封殺),像不像我們台灣人很熟悉的,釋放出來的「風向球」?
在你準備開罵之前,我要特別在一次強調,單憑「穹頂之下」提起大陸人民對霧霾的認識,進而引發對於環保的重視,柴靜已經為新聞工作者樹立了一塊里程碑,就算是這部紀錄片的「背景」不那麼單純,也不能抹煞它的貢獻。但是,我覺得這是我們可以作為另類思考的開端。
第二個問題其實也很簡單,大陸的霧霾實在太嚴重了,在紀錄片一開始,就提到,在大陸霧霾之下,空氣中PM2.5(指空氣中直徑小於2.5μm的懸浮顆粒)平均濃度是大陸標準的4倍(柴靜沒有說出來的是:那是國際衛生組織標準的12倍),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穹頂之下」,對於健康的戕害,自不待言。
相信看過這部紀錄片的人多會覺得,柴靜呈現的手法,跟Gore的「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實在太像了。但是你應該記得,「不願面對的真相」的訴求是什麼?是全球暖化,是全世界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所造成的全球暖化。然而,在「穹頂之下」,強調潔淨能源,減低霧霾,列舉了必須減排至大氣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等,但是就是沒有觸及二氧化碳!當然,大陸現在首要的,是「恢復藍天」,這些都做不到,還談什麼避免全球暖化?但是在APEC會議上,大陸對於這方面的承諾是什麼,你知道嗎?
「2030年碳排放達到峰值」
這段文字在紀錄片的1:16的地方,一閃而過,柴靜沒有多加解釋。她怎麼解釋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往後的十五年,大陸的碳排放還會繼續的往上走,對於全球暖化的「貢獻」將持續加劇,也就是說,就算大陸能夠盡快使用「相對清潔」的能源如天然氣等,它也只是在節能環保上邁出一小步而已。
第三個問題就不那麼簡單了。柴靜製作「穹頂之下」的目的何在?如果是「劇情片」,我們都知道,通常在裡面,一定有一個「壞蛋」(bad guy),那麼在這一個紀錄片裡呢?可多了,有鋼鐵業(監管部門對黑戶不審不查)、車輛業(環保標章造假)、煤炭業(無視環保規定)甚至是餐飲業(不加裝油煙淨化器),但是直接點名的,是「中石油」和「中石化」。在片子裡,柴靜一再談到大陸油品的質量不夠高,請問大陸絕大部份的油品誰生產的?中石油。那麼請問油品的標準誰訂定的?中石油。再請問為什麼不把標準訂高一點?他們以斷供來威脅。如果油品市場全面開放呢?他們說你政府想這麼做就做吧,弄得不好就出大事情了。
在「穹頂之下」裡面,出現的「國家石油標準委員會主任曹湘洪」,無論其言語神態,給予觀眾的印象恐怕都是相當負面的,甚至談到大陸的「能源系統」,連「腐敗高發」的字眼都用上了。這種針對性已經不只是點名,而且是叫陣了,以大陸的政治體制和氛圍,我很難相信這裡面沒有「最高當局」的默許甚至授意。這也難怪此片一出,陰謀論立即發酵,說是中央要拿中石油中石化開刀了。其實就像那張「腐敗圖」所顯示的,這兩個單位早就有很多高官「落馬」了(當然也有很多外逃了),這些訊息攤出來,反倒像是為他們補上一道罪名,增添他們被「雙開」的合理性。講得更白一點,這是赤裸裸的權力鬥爭。
一定會有人說,你在幹嘛?人家辛辛苦苦拍一部環保紀錄片,喚起大陸人民對空氣污染的重視,你怎麼盡往門縫裡鑽?我不是一開始就講了?大家能寫能講的我就不寫了,我要寫一點「不一樣」的。這個片子點出了那麼多問題,訪問了那麼多無奈的官員(基本上都是「好人」),也強調了第一線環保監察部門的努力,我們且不以山西和中石油有多少高官落馬為準,且以片中提出的幾個項目,看看未來的發展會是如何?
能源體制是否能夠深化改革?
缺陷動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的施行次數是否仍然掛零?
新環保法給力不給力,小夥伴們試得如何?
大氣污染防治法的施行次數是否仍然掛零?
大陸的環保官員是否仍然不敢張嘴(怕人看見沒牙),「有這義務沒這權力」?
柴靜是一個溫柔中帶著堅毅,了不起的媒體人,「我不是不怕死,我是不想這麼活。」最後,希望是她,和我,和所有人的感性期望:
希望空氣中,不再是錢的味道。
田英奇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4樓. 方正平2015/03/15 16:47
溫室氣體之所以關注CO2,原因不僅只是人類對水氣無能為力,更重要的是因為水在大氣中循環很快,相對地,地球要調節溫度時,它也能調節得很快。反 之,CO2在大氣中的生命週期很長,長到我查不出文獻數字,它會在大氣中多久才能被地球其他部份吸收掉。以地球最後一次極暖期而言,大約花了80萬年才讓CO2濃度降下來。
甲 烷在在氣中的生命週期短多了,2007年IPCC科學家定出它的生命週期是12年,20年內的暖化效果是CO2的72倍。而它可怕之處不在於長期影響,而 在地球某個溫度臨界點時,會將極圈附近凍土中凍結的泥碳土大量釋出,短時間會讓地球甲烷濃度瞬間飊升,造成地球升溫失控。俄國西伯利亞地區自去年以來不斷 出現天坑的新聞,就有很多科學家推測是凍土層融化造成的氣體噴發。
好消息是美國與大陸在去年APEC會議上達成共識簽署中美減碳協議。雖然 協議中承認大陸碳排在2030年達到最大峰值,但化石燃料佔能源使用量減至總量的80%(當前為90%)。這也是“穹頂之下”影片中說2030年到達峰值 的出處。而習近平簽署的這個承諾,根據專家的分析,是可以達成的,之後,更是能夠做到繼續下降。
http://taiwanenergy.blogspot.tw/2014/11/blog-post_26.html
- 3樓. Reed2015/03/15 07:54
這真的是說到點兒上了。有些台灣人常常笑,或是罵大陸污染,可是我們自己有做得多好?記得當年結束留學生涯回台灣工作,發現台北的天空變藍了,欣喜不已--因為我當學生的時候,幾乎不記得台北有藍天--後來有朋友冷冷的說,台北城郊的土地越來越貴,工廠都搬走了,天當然藍了!
聽起來還不是什麼壞事,但是這也成了台灣經濟落後的開始。我們一定要用污染換經濟成長?如果要山青水綠,要嘛提升產業水平,要嘛降低生活水平(就是簡單過日子),還有別的選擇嗎?
當然,還要大家有理性的思考判斷。明明知道要節能減碳,就還是要每一年每一縣市去搞聲光嚇人的跨年;明明知道綠色能源至今還是很貴,卻抵死不肯接受高電價但也要反核;明明知道台灣山高坡陡,卻仍然還是開發山坡地種茶、種高冷蔬菜、種檳榔!明明知道中南部沿海地層不斷下陷,但是水井還是在抽水。更可怕的是,這些政府官員,不管中央地方,不管藍色綠色,看了影片,感嘆兩聲,還是沒辦法,沒作為,不敢管!
2011年美國駐北京使館發佈PM2.5數據,引來大陸一陣謾罵,但是我們台灣有多了不起?我們的空氣品質標準,跟大陸一樣用的是PM10,一直到這件事被報導出來了,我們才在2012年偷偷地公佈PM2.5標準!
唉,自作孽,不可活!
田英奇
田英奇 於 2015/03/15 13:22回覆 - 2樓.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2015/03/14 08:04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很多,影響最大者是誰?我想,大家都會說是二氧化碳。其實是水。溫室效應有百分之三十到七十由水而來,二氧化碳僅佔百分之三到二十六。可沒聽過有人要降低空氣中的水量,蓋實在無法控制。既然無法禁,大家只好抓著次要禍首窮追猛打。
無言大哥說的有理,但是這變成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溫度越高,空氣的飽和水蒸汽壓就越高,表示大氣的可含水量就越高,結果溫室效應就越大。反而是高空煙塵會阻擋太陽光,會導致溫度下降--但總不能故意搞個火山爆發來阻止溫室效應吧。
另一個溫室氣體是甲烷,動物放的屁裡頭就有,因此大規模的畜牧業也是溫室效應的禍首之一,但是人還是要吃肉,怎麼辦?只好告訴自己,少放屁救地球吧:)
田英奇
田英奇 於 2015/03/14 17:44回覆 - 1樓. 世間孤鳥2015/03/13 11:36人造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