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左右看:休耕政策轉向
2012/07/16 20:44
瀏覽21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台灣立報2012-7-15 20:10 作者:潘欣榮/吳恆祐

左看:救農業或減國債

  此次農委會的土地活化政策,針對5萬公頃農地休耕卻年領9萬元補貼的政策進行變革,即停止連續兩期休耕的補助,改以第2期僅可取得每公頃市價2萬元的租金,另政府補助1.2萬元的離農津貼,合計3.2萬元,迫使地主自耕或釋出土地,來達到農地活化。

  我們雖贊成修正休耕政策、農地恢復農用,但這理想絕非如農委會主委所言,透過補助來調控土地釋出即可解決。

  事實上,對地主來說不敢出租土地,乃因擔心出租後土地會被剝三層皮:先是挖土賣農藝苗圃、再來挖砂賣建商、最後回填事業廢棄物。其次,對有心租地耕作的小農來說,不僅因上述原因而找不到土地,縱使找到土地,更需務實的技術提供,以面對氣候異常下的生長、生產管理問題,加上農產直銷平台建設不易,造成耕作面積增加卻無法真正解決台灣當前小農的困境。

  總而言之,這種完全透過市場機制的補貼策略,政府的角色只是被動的補助款發放者,而非積極的產業轉型引導者。倘若政府沒有配套性的從土地調查、承擔租賃雙方的中介媒合,甚至鼓勵建設生產合作社、在地銷售。那麼農地活化將僅是空談。

  休耕政策轉向,究竟是為了讓政府減輕目前的12兆國債負擔?還是土地活化?端看政策全面性與執行魄力。

潘欣榮/台灣公共化協會

右看:農業活化運動

  自今年7月初開始,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積極倡議降低休耕補貼金額、以活化農業土地使用,此政策立即引發農民反彈。

  事實上,台灣目前一年有5萬公頃農地兩期都休耕,而農民休耕後合計可領9萬元。但這些兩期都不耕作的土地,不僅毫無生產力、無法創造就業機會,且每年需耗費政府1百多億元的休耕補貼。

  所以,農委會才計畫於2013年起,地主只能領第1期補助4.5萬元,來逼迫地主自耕或釋出土地給有意願耕作的人,若配合此政策,則第2期可取得每公頃市價2萬元的租金,另政府補助1.2萬元的離農津貼,合計3.2萬元。

  無獨有偶,美國也正減少農業補貼和食品券等支出,10年共削減350億美元。而過去直接針對土地支付的補貼政策,也改為針對高單價、高風險的農作物可以獲得更高的農作物保險補貼。

  參照美國經驗,在農業轉型的今日,唯有透過與市場連動的補貼,才能激勵農民投入高獲益的作物。而我們的農委會,也已跟上這股趨勢,補助投入飼料玉米、青割玉米、地方特色農作物的農民,每公頃4.53.52.4萬元不等的補助。

  在國際雜糧作物飛漲、但台灣糧食自給率偏低的今天,農委會終於願意檢討假休耕、真廢耕的補貼政策,既然是對的政策,就應堅持下去,別像老農津貼朝令夕改。

吳恆祐/社會評論人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公共議題
自訂分類:社會運動、議題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