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報2011-1-04 21:28 作者:社論
繼八德國中校長遭停職之後,台東體中校長也因校園霸凌事件辭職,台灣的校園霸凌現象正全面衝擊教育體制,同時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霸凌現象並非個別孩子的品性好壞問題,而有其社會性成因。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所長鄭瑞隆表示,霸凌升級與青少年看了太多「不該看」的影片、報導有關,青少年使用殘虐手法,而圍觀鼓譟者也把這些殘虐行為當成了電影看,還覺得很好玩。不少霸凌者從小就有受暴經驗,並有與家人關係不好、喜以強硬態度讓人害怕等特質,屬於「行為失調症候群」;這些人不見得是骨子裡有多壞,而是不知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碰到挫折時,就模仿他們從電視新聞及電影中學來的凌虐手段。
上述研究鮮明地指出當代青少年其實活在媒體和網路交織而成的世界中,無所遁形。媒體與網路,看似中性的媒介與載具,但其傳播的訊息內容,卻承載著各種訊息提供者的各種目的意識,若以傳播者的性質簡單分類,可區分為個人傳播者與集團傳播者;若以訊息的質量強度進行分類,則以商品行銷為大宗。
媒體與網路,實則商品化社會的具體表徵,其間充斥著各種有形無形的、旨在販賣商品的行銷手段,各種商品,林林總總,如生活用品、文化產品,凡滿足受眾的各種需求者,無所不賣;受眾的需求和欲望也是可被創造的,如各種血腥暴力的電玩遊戲;甚至,人的自身也可以成為商品,譬如援交或肉體交易。
換言之,商品化社會已然全面性地主宰全球,它掌控人們的需求及欲望,甚且把人類轉化為商品本身。面對勞動市場,人成為待價而沽、任買主評比的勞動商品;面對價值規律,人成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抽象存在;面對心靈文明,人與人之間則成為競爭者而彼此踐踏殺伐。市場與商品,買賣雙方存在著選擇與被選擇的關係,交易過程看似自由意志的行使,但其實充滿各種有形無形的血腥,它以自由為名,實則人類歷史上最慘無人道的發明。
商品化社會所帶來的人的物化,在媒體和網路的推波助瀾下,正以空前的速度及規模席捲全球,這種物化潮流也正無所不在地侵入當代社會的各種公私領域。人的物化,伴隨著生命價值觀的式微,其客觀表現則是冷血、掠奪、侵凌、戰爭、弱肉強食,至於各種倫理規範的崩潰與毀壞,更不在話下。若說,社會是一所大學校,全球社會是一所更大的學校,則全球性的校園霸凌問題無非是當前人類社會的縮影,為人類的未來之路敲響了警鐘。
針對校園霸凌問題,我們沒有樂觀的條件,卻也沒有悲觀的權利,多一些公共討論是好的,多一些具體防範措施也不是壞事,但批判的武器終究不能取代武器的批判,面對下一代的青少年,我們與其防東防西,不若教他們批判性地認識這個真實的大社會,教他們批判性地認識人類真實的處境,並鼓勵他們通過實踐來解決問題,或許,此即單純的教育體制尚且能做到的事。
簡單說吧!成人世界做不到的事,且讓孩子們自己試試,通過批判性的學習,讓孩子們成為未來變革的實踐者,讓孩子們自己,成為自我解放及解放人類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