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五四未竟之功:中文的簡化與活化
2016/05/04 20:35
瀏覽2,321
迴響19
推薦5
引用0

五四未竟之功:中文的簡化與活化
沈政男

又逢五四。五四運動的兩大訴求是科學與民主,但鬧得最轟轟烈烈,也是五四最重要的遺產是文學革命。五四的文學革命涵蓋文體革命與文字革命,前者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活化了中文,後者則提倡漢字拼音化,但後來只做到中文筆畫的部分簡體化。

中文的簡化與活化,至今仍在進行,這是五四的未竟之功。五百、一千年後看中國近代史,辛亥革命與共產革命的重要性,或許都比不上中文革命。五百、一千年後,中國人後代的政治與經濟生活方式與祖先將大相逕庭,但中文因為演變緩慢,或許仍可看到古早風貌。

五百年前是明朝,一千年前是宋朝,那時的中文文章,今天的中國人仍能閱讀。很可怕的,一個國家的文字經過了五百、一千年,幾乎沒什麼改變,這代表思想與文化的進步也十分有限。五四運動的領袖們,就是對這樣的狀況感到恐怖,而決心倡導文學革命。

當然也受到了西方文字的影響,一看到人家的拼音文字,一秒鐘就覺醒,知道中文是多麼複雜難學的文字。人沒有辦法舉起自己,只學中文的人,永遠無法知道中文有什麼問題。當歐洲文字首次出現在中國文人眼前,許多人瞬間對倉頡完全改觀。

倉頡造字,天落紫雨,啟動中國文明,但也將中國人推入了一個文字深淵。倉頡是文字天才,但不是語言天才,沒有解析發音的能力,於是沒有想到可以用幾十個符號來概括所有語言發音,進而形象化成為文字,只能無窮無盡一直造字,埋下了中文難學難寫的種子。

很奇怪的,中國人祖先可以想出那麼美妙的文字,卻無法解析聲韻,是不是腦部視覺區遠遠發達於聽覺區?《說文解字》有類似動作,但沒能理出一個完整的系統。反之,發明拼音文字的歐洲人祖先,則是真正的語言天才,用那敏銳耳朵聽出了喧嘩的眾聲,其實只是幾十個基本聲音的組合。

然而日本人祖先,沒看過歐洲文字,卻也在一千年前就知道必須使用拼音文字才省事,於是發明了假名;韓國人祖先,沒看過英文西班牙文,五百年前也了悟漢字太複雜,必須使用拼音系統,而發明了諺文,也就是現在的韓文。

但五百、一千年後,或許中國人還在繼續使用目前這套所謂的表意文字吧。五四那時,最早的文字改革倡議就是中文拼音化,但因為傳統包袱太大,最後只能改做漢字簡化,而有了現在中國人使用的簡體字。雖然簡體字只有兩千多字,但已大大簡化了中文學習,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文明的重大貢獻。

簡體字才是進步的中文文字,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許多台灣人搞不清楚狀況,聽信黨國教育那套說詞,以為繁體字什麼比較美比較符合造字原理云云,實在可笑。尤有甚者,糊塗的教育當局,還嫌繁體字不夠麻煩,竟規定學童「雨」這個字的四滴水,必須排成放射狀,「黃」不能是草頭黃等等,否則一律打叉扣分。

有用嗎?當然沒用!因為這絕非文字演化的趨勢。總是有糊塗人士感嘆,啊,中文教育退步了,沒人會寫「龜」這個字了!這些搶救烏龜大聯盟的人根本搞不清楚,「龜」字就要像恐龍一樣滅絕,這世上不需要這麼難寫的文字了。

中文的簡體化在1980年停止下來,因為教育的普及提高了識字率,簡化文字的學習變得沒有那麼急迫了。但這不代表中文不須繼續簡化,須知中文至今仍是世上最難學的文字,中國人為了學習這套溝通工具,比別人耗掉了更多生命。電腦的發明,只是省掉了書寫動作,學習上仍須付出巨大時間與精力。

中文拼音化,更是沒人在提了。如果魯迅再世,不曉得會怎麼看待此事。其實中文拼音化,如果因同音字太多而窒礙難行,可以仿照日文採行半拼音半漢字的折衷方式。五四轉眼已過了一百年,很快地五百年也會過去,但五百年後中國人很可能還是必須被這套世界最難學的文字綁縛,每個人從小手上掛鉛練著文字輕功,才能學會幾千個幾乎沒有章法的符號。

有趣的是,中國人做不到的拼音化,台語文做到了,只是侷限於小眾,短期內也不可能流行。但保留這樣的可能是很重要的,未來台灣人後代如果能夠擺脫學習幾千個中文字的負擔,多出來的時間精力將可挪作其他學習之用。

這是中文的簡化。至於中文的活化,一開始是五四的白話文運動,後來有日文翻譯詞語的借用,以及仍在持續進行的文體與句法的西化。中文文體最大的問題,是文法規則太少,甚至可說沒什麼章法,這使得一來造成學習困難,再者也會影響文字的表達能力。文法太少,就必須靠大量的互動學習,而這是最耗資源的語言學習,外國人沒有到中國就很難學會中文,這是原因之一。而文法簡單,句法欠缺層次,表達複雜意思的能力就會受到侷限。中文不適合寫長句,道理就在這裡。

要提升中文的表達能力,標點符號是一個工具,這是現代中文使用那麼多標點符號的理由。但還是遠遠不足。怎麼樣讓中文也能像其他文字一樣,句子裡所有字詞有清楚的文法功能區分,而且也能寫層次分明的子句,值得文學家實驗與創新。

從這個觀點來說,中文句法的英文化或者日文化,才是擴展中文表達能力的康莊大道,這是五四時代的文學家創作新文體的思考方向。後來的中國人,一直朝向這方面進行,不排斥句法西化,使得現代中文有了更強大的表現力。但在台灣,慢慢「地」,這樣的副詞語尾,卻被改成「慢慢的」,跟紅的綠的這類形容詞語尾無法區分,讓簡單的文法更加雜亂無章,實在太扯。

此外,三不五時還有人批評年輕人的中文句法西化,好像劣等翻譯小說的文筆,或者句法累贅多餘,寫了四不像的中文。這些看法,說穿了就是文言文復辟心態作祟,以為四字一句、講求文氣、最好對仗,那樣的文章才是正統中文。

這些都是將近一百年前,就被五四先賢擯棄的文學觀了。三十年前就讀中一中高三時,我曾在五四前夕寫過評論五四的文章,三十年後依然對這主題興趣盎然,謹以此文向五四哲人致敬。

(圖片來源:http://www.ce.cn/culture/rw/cn/xw/200905/06/t20090506_18998007.shtml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興趣嗜好 偶像追星
自訂分類:散文
迴響(19) :
19樓. 若真要研究中文
2016/06/09 13:15

記得小時候有看過一個分析理論,過程忘了,只記得結論是:

中文其實不適合「由左向右橫式閱讀」;依照人體工學原理,中文應「由上到下、右行至左行,直式閱讀」,對於理解與邏輯思考較有益且節能。記得早年還看過直式閱讀的電腦網頁,不知為何現在都只有橫式?

18樓. 文言文=廢
2016/06/08 05:13

在5月28日留言前幾分鐘,才看到別的網友在udn分享楊絳的「百歲感言」。那是我唯一見過她的作品。

當我看到「百歲感言」,只覺得那就像是從別人的文字描述裡,看到從自己內心流出來的,從未向人宣說的領悟。

我大概不會再刻意找她的東西來看了。只是她讓我興起了兩種好奇與疑情:

一、養生之道

二、像她這樣經過文革浩劫摧殘的苦難者,何以能長壽活到百來歲成為人瑞?這是否代表~1、中共執政也許沒我們想像的糟糕,是否仍有善待人民之處,才能有益於楊絳活到變人瑞?2、楊絳這樣有骨氣的知識份子,卻安於留在其祖國,還活成人瑞,我很想知道她如何過得好?她似乎並非避世泯滅自我而活。從楊絳是否可以證明:中國大陸其實還是挺有益於身心安頓、平靜生存呢?

不知道為什麼,我對您「沒有我這個人」這個網名的粗淺直覺印象,以為您是大陸人。(也許是以前不經意看到其他網友對您的不認同及攻訐,所產生的錯覺)

當初一開始在此文章下留言迴響時,我只是藉格主此文章之便,表達我不喜歡文言文,那可能只是基於過去隱約存在的情緒,藉由格主此文章,而讓自己撿到一個機會小小覺察它的存在,稍做抒發吐露罷了。其實我並非五四運動的支持者,(至少在看格主此文前,我不曾留意過關於五四的任何學者與訊息)而且我不像您那麼有學問,也不像您的思想脈絡體系分明,如此清晰連貫。

當後來看見您在12樓的留言,學識淵博,我好生慚愧。相較於您的學問高深,文字平實中肯,也顯出我自己先前的留言如半瓶水般的狂妄,讓我著實害羞好一陣子不知如何回應。從您的數度反問,我才察覺自己的喜惡思緒似乎是沒有脈絡可循的。都只是一時興起的感悟,信手拈來。

從您對我的提問,能感覺您的治學嚴謹理性,思緒審慎清晰,令人欽佩。敬祈今後有幸能不時向您就教。

楊絳辭世了。讓我突然醒悟更應該好好珍惜您,尤其您也生活在台灣。請允許我就近將您當成活字典好嗎?

您具有釐清問題的覺察敏銳度,而且不輕易流露批判及論斷,學識深厚卻仍具謙懷平易,願意理解他人,不卑不亢,掌握溝通要領就事論事,學問紮根功夫夠深穩,極少情緒化,這些都讓我感到值得信賴,是有益於精進學識的良師益友。

17樓. 文言文=廢
2016/05/29 10:21

沒關係啦!對我來說,偉大有學問的人沒有性別之分。

你懂的東西比較少人懂,很有學問,真令人敬佩。比較像古人。

你是不是A型?或AB型?

有沒有老老的?

16樓. 沒有我這個人
2016/05/29 06:50
楊絳的作品,我一本都沒讀過,不知道有那裡符合。不過,雖然你弄錯我的
性別,但你居然把我當成民前出生,老不死的百歲人瑞,我還是很高興。
提醒你一下,楊絳深受新文化運動影響,早年作品以小說戲劇為主,還為了
翻譯《堂吉軻德》特地去學習西班牙文,是個幫洋鬼子抬轎,附庸風雅的典
型人物,晚年才轉向白話散文創作。
15樓. 文言文=廢
2016/05/29 03:12

呵…

真高興你還活著。

看到介紹楊絳的新聞,我聯想到你的留言,覺得滿多特點符合。心一驚,差一點後悔X了。

嗚~我真高興你還活著。(我眼淚都流出來啦)

以後要尊稱「您」了。要對您恭敬些才好。

讓我冷靜一下。

14樓. 沒有我這個人
2016/05/29 00:08
嗯……問得真好!那我可否反問你,為何會認為我可能是楊絳,而不是錢鍾書呢
?話說回來,對岸大師級夫妻有可能申請臺灣udn部落格(不是博客)寫文及留言?
13樓. 文言文=廢
2016/05/28 11:59

失敬!讓您久等了。

剛知道楊絳辭世了。也是剛剛才知道有這個人。

所以我趕緊跑來問,請問您是楊絳嗎?

12樓. 沒有我這個人
2016/05/16 17:43
學者公認《尚書》裡〈盤庚〉、〈周誥〉是殷商西周時代的白話文,唐朝韓愈苦其
詰屈聱牙,極為難讀。所以後來為避免讀不懂,文與言開始分途。
戰國時代,石申編寫的《石申天文》和甘德編寫的《天文星占》,兩者均於公元前
四世紀編纂完成。戰國初年籌算已然出現,是東亞古代進行日常計算的方法,促成
了印度-阿拉伯數字體系。東漢時期發明蔡侯紙,領先缺書無紙的歐洲一千餘年。
戰國時期都江堰、鄭國渠、東漢時期候風地動儀、隋朝大運河、唐朝以後各種印刷
術、唐朝末年應用火藥於軍事作戰、北宋時期應用指南針於航海等等,全都領先世
界數百年以至千餘年。明初鄭和七下西洋,造船術更是無與倫比。各種科學發展史
有明文,這些全都是以您所討厭的文言文為基礎發展出來的。中國科學發展的阻礙
,並非文言文,而是清朝的文字獄。
所有以拼音為基礎的現代外語辭典,常用字也是幾十個字義,一字多解。英語冠詞
的用法可以寫本幾百頁的專書,幾十個介詞的用法可以寫成一本專門詞典。日語口
語助詞、敬語的用法也各有好幾種專門著作。這些都不整人,不浪費精神時間嗎?
拼音字每遇一項新事物就要造一個單詞,相對於中文將常用單字聯綴成一個新詞語
,何者費時,何者省時呢?
中國文化的精華從來不在小說戲劇,那是新文化運動的知識份子幫洋鬼子抬轎,附
庸風雅,藉此墊高自我價值的結果。然而知己知彼,既然歐美的所謂文化精華是在
小說戲劇,至少需要有個粗略的了解。
既然支持民初白話文運動,卻對五四學者極力提倡的小說戲劇文體不屑一顧,當成
垃圾?您是真心支持白話文嗎?
11樓. 文言文=廢
2016/05/16 13:34

對於歐美強勢輸出的文化,不必也鸚鵡學舌式附會。

他們沉緬於自己的文化,視其為資產,那是他們所順的因緣業力發展,自然無可厚非。

那你咧?為什麼研究莎士比亞?除了幫洋鬼子抬轎,附庸風雅,藉此墊高自我價值,然後呢?得到什麼對人類有進化有益的心得?請分享,開吾心眼。

個人是非常歧視小說及戲劇的,隨之起落。浪費生命,智者不為也。

凡是出自未淨化之自我產物的文學,只是某人的絮叨及囈語,何須栽入不直心無明?藉別人的虛妄來強化自己虛妄。垃圾而已。

10樓. 文言文=廢
2016/05/16 05:19
沒錯!我的確覺得莎士比亞是很廢的東西。圍繞著它而生的各種文化活動及產業都是毫無意義的附庸存在,沉浸在落伍的文學戲劇中張羅出的文創各業及人生百態,只徒混口飯吃,對世界進化的意義很小,盡是虛妄矯情,價值很低,不脫類似玩物喪志自我陶醉的墮落及因循苟且將就。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