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他們建造了自己無法控制的怪獸機器
2016/04/26 22:00
瀏覽3,122
迴響1
推薦6
引用0

他們建造了自己無法控制的怪獸機器
沈政男

今天426日,是前蘇聯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爆炸,釀成駭人核災三十周年紀念日。三十年有多久?足夠讓冷戰結束,蘇聯解體,烏克蘭找回自己的國家,更久到可以讓一個高三大男孩成為中年阿伯。

1986
426日,我正就讀台中一中高三,車諾比核災爆發的時候,正是潛心全力準備聯考的日子,於是雖然世界發生了這麼大的事情,對我來說並沒造成多少震動。

就只是在周記的一周大事欄寫著:「蘇俄烏克蘭一核電廠二十八日發生意外,大量輻射塵外洩,死亡已逾兩千人,危險區涵蓋整個歐陸。」

當時我正面臨升學考試、生涯抉擇還有家庭變故的數重壓力,每天腦海裡都起了核爆,無暇顧及外界。老師也沒怎麼提起,只有一位化學男老師,總喜歡在課堂上閒聊的他,順道講到了這件或許跟化學有些關係的新聞。三十年了,我還記得那男老師總喜歡冷冷酸酸地說:「你們將來都是外科大醫生,某某一刀了!」

並沒有。我高中時代就打定主意要當精神科醫生了。當時我自修非常多課外書,幾乎是課本的十倍以上,文史哲政經社,什麼書都看。我從高一就對新詩發生興趣,高中時代就把台灣重要詩人的作品大概讀了一下,也每天看報紙副刊的新詩。我記得1985年,車諾比核災前一年,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的創作題材,剛好是核爆,作者叫沙笛。這首詩氣勢雄渾又能關注社會議題,是我心目中的文學傑作,詩的結尾我至今還記得:「勢將以死亡恭迎這劃時代的偉業」。當然那時我不會想到,二十四年後,我會得到同一個獎項。

同理,三十年前的你,會想到有一天,你我這樣素昧平生的人,可以在空中聯絡,分享內心世界嗎?科技的進展,超過文學家所能幻想,而科技的後遺症,往往也是科學家始料未及。

誰會想到車諾比核電廠有一天會爆炸?那些設計者當然沒有料到。車諾比之後,正在討論核四興建與否的台灣社會,突然驚醒過來,開始跟隨全球反核浪潮,走上街頭,抗議核能擴張。

因為,那些建造核電廠的人,根本控制不了這頭科技怪獸。「他們建造了自己無法控制的機器」,是英國搖滾歌手史汀,1985年的名曲〈我們一起製造那條黑縫 
裡頭的一句歌詞。那首歌有反核意識,但並非受到核災啟發,而是為煤礦工人發聲,感慨新能源即將取代火力發電。


1987
年秋天,我考上了台大醫學系,一住進台大男十一舍103室,我的室友,一位早熟敏銳的文藝青年,就介紹了史汀給我聽。不得了,我一聽到〈俄國人〉開頭兩句,全身戰慄,便趕快跑到光華商場去買了史汀的卡帶。

至今史汀仍是我最喜歡的搖滾歌手,今晚重聽老歌依然心儀,他的歌詞如詩,歌壇無人能及。一年後,1988年,我踏上反核之路。我從高中就關心黨外運動與社會運動,上了大學剛好台灣解嚴,參與改革的熱情難以遏抑,於是所有街頭運動無役不與。

當時參與社會運動的大學生,號稱全國串聯,但加總起來不過是幾十張熟面孔。野百合是後來的事,當禁忌被打破,我就淡出了。解嚴後那幾年,台北街頭幾乎每到周末都有遊行示威,我跟幾個地下社團同學幾乎是以街頭為家,背著背包穿著藍白拖鞋,一場遊行走過一場。

那年代的社會運動,主要訴求還是政治改革,比如國會全面改選、廢除臨時條款什麼的,環保議題還沒什麼人關注。於是當我們在1988426日前三天,參與台灣環保聯盟主辦的,在羅斯福路台電大樓前的反核靜坐,幾乎只有我們幾個社團夥伴是大學生。

靜坐期間,有一天的節目是在台電禮堂演出反核劇,我記得我被指定扮演核怪,穿著社團女同學自己縫製的黑色套頭斗篷,在會場裡奔來跑去嚇人,只是似乎造型不夠恐怖,現場氣氛有些炒不起來,幾個教授冷冷地看著我,一副看小孩胡鬧的模樣。

好吧,那就來胡鬧!最後一天是遊行,我們自製白布條,兩端牽起,走在羅斯福路上大聲疾呼:「反核為台灣!」前一晚,我跟夥伴在環保聯盟的頂樓辦公室陽台畫抗議布條,也不曉得要寫什麼標語,想來想去乾脆大筆一揮這麼寫:「我愛台灣,台電去給人家X!」

反核遊行結束,因為還有其他議題必須參與,於是逐漸淡忘了車諾比。此後每年還是有反核遊行,但一方面因我已進入忙碌的白色巨塔,另一方面議題也沒有獲得社會更大注目,於是沒有再參加。

再想起車諾比與反核,已是2011年的事。那年311日爆發了日本福島核災,把核安神話再次狠狠戳破,也激起了前所未有的台灣反核浪潮。那時已稱廢核,但古早時代都說反核。

2011
426日左右的反核遊行我有參加,因為剛好到台北榮總簽學分,下午落跑到中正紀念堂參加反核遊行。那場人數也是不多,參加完以後我到杭州南路吃了一碗德忞牛肉麵,也算回味大學生活。

然後我開始了寫臉書的生活。於是此後每逢311福島核災紀念日,我都會在臉書寫文章倡導反核觀念,也寫些小詩警惕讀者。當然最盛大的反核遊行是2013年那次,我也帶著家人到台中市民廣場參加,但看著現場許多年輕人熱烈響應,還有人牽著小狗來參加嘉年華,總覺得既然啟蒙已成,我也不必再湊熱鬧了。

寫反核文章,我習慣輔以反核歌曲,增添閱讀趣味,當時就找到了這首日本搖滾歌手忌野清志郎的〈夏日藍調〉,曲調活潑輕快,但歌詞警惕意味深重。


當然那時大家都熟的是陳昇的〈應該是柴油的〉,這首應該是台灣唯一為人所知的反核流行歌吧。反核文學也很少。台灣藝文創作的最大問題就出在這裡。與社會脫節。


雖然已經反核將近三十年,相關議題難再激起熱情,但只要需要我,還是願意幫忙,於是當出版社找我為反核翻譯書籍審稿的時候,我一口就答應了。出版社本來找上一個當紅的反核名人,但那人不曉得是英文不夠好還是不想做,竟然推薦了我。

「好吧,我願意為反核盡一份心力!」我這麼告訴出版社小姐。那時正逢農曆過年,我每天就吃英文喝中文當年菜,把稿子仔細更正了一遍。那原稿實在有些慘不忍睹,我花了好多時間重翻許多句子,但只收出版社不到我半天薪水的稿酬。

結果第二本反核翻譯書籍,又找上我當審稿,當然我還是幫忙了。翻譯與審稿有多累人、多難賺?那些只會出一張嘴巴,批評別人翻得太爛的人,最好自己來做看看。

在這眾聲喧嘩的時代,光出嘴巴只想出名的人太多。莫以為社會運動裡頭都是理想主義者,其實沽名釣譽之輩到處都是。我看太多了。

2015
年,核四已被封存,反核運動告一段落,人群不曉得散到什麼地方去了。那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白俄羅斯作家維拉娜亞歷塞維奇,而她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一本車諾比核災的災民訪談錄《來自車諾比的聲音》。我也在臉書上介紹了維拉娜亞歷塞維奇,並翻譯了一小段她的文章。她的得獎,開拓了文學的定義,也更堅定了我的文學觀。

然後是今天這篇文章。三十年就這麼過去了。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興趣嗜好 偶像追星
自訂分類:散文
迴響(1) :
1樓. 狐禪
2016/04/27 19:21
作者會擔心身負造成85%犯罪人口的基因--男性嗎?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