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台灣天空(11月25日國語日報方向專欄)
◎沈政男
工業革命後,倫敦煙囪林立,霧霾籠罩城市的景象被視為進步象徵,直到一九五二年,超級霧霾造成數千人併發心肺疾病而死亡,人們才警覺空汙帶來的危害。
今天的台灣也面臨了嚴重空汙問題,細懸浮微粒(PM2.5)年平均濃度達世衛上限的兩倍,中南部到了秋冬季節更經常天空一片灰濛濛,像沒擦乾淨的玻璃一樣,遮住藍天白雲。
兒童正在發育,比起大人更容易被超標的PM2.5影響健康,應該成為空汙防制小尖兵。許多大人空汙知識不足,以為台灣的PM2.5都是從中國吹來的,其實有七成細懸浮微粒是「本土貨」。
喚醒社會重視PM2.5議題,才能匯聚力量改善空汙,前陣子有一群學童戴著自製防毒面具遊街,用意就在此。不管對親友或同學宣導,應先熟知空汙相關資訊,並用生動流暢的方式表達,讓別人容易體會。
比如校內升起空汙旗,含意為何?學校又採取什麼防護措施?都值得與家人討論。家中的柴油轎車被查出排廢數據造假,應知其中的硫氧化物飄散到空中便形成細懸浮微粒。台灣有三成電力由燃煤產生,也是空汙來源之一。多使用大眾運輸、節約用電,可為降低PM2.5盡一己之力。
一九四七年,陳澄波從嘉義市區遠眺,畫下《玉山積雪》,如今因空汙嚴重,美景早已不見。擦亮台灣天空,讓遠山浮現,才不辜負美麗島這樣的美名。
_______________
這是我在國語日報文藝版方向專欄所寫的第107篇文章。這陣子「紫爆」兩字經常出現媒體,空汙成為熱門話題,因而寫了這篇文章。
小朋友比大人懂更多PM2.5的事,因為學校有教,公益團體也投入學童宣導,還有不少校園已升上醒目的空汙旗,成為校園生活的一部分。
空汙跟其他汙染一樣,喚醒民眾是防制的第一步要務,關於這點可以借重小朋友的力量。不少大人分不清楚霧與霾的差別,也以為中國大陸的沙塵暴是罪魁禍首,需要小朋友給予再教育。
PM2.5跟燃燒有關,尤其是煤與油的燃燒,主要來源有工廠排放與車輛排放。此外地面、河川與建築工地的揚塵也是,但化學毒性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