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與蔣經國(2015-03-27民報社論)
◎沈政男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過世後,政治功過被拿來與同年出生的李登輝做比較,然而從李光耀的領導風格,以及他為新加坡所選擇的發展道路來看,其實更適合與蔣經國相提並論。
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後,因為面積狹小、資源貧乏,如何發展經濟、維持生機,便成了總理李光耀的最大挑戰。李光耀上任後,選擇製造業、交通運輸與金融服務業為三大發展方向,透過吸引外資、開拓出口等手段,讓新加坡的經濟成長一飛衝天。同時期在蔣經國統治下的台灣,經濟成長也保持兩位數,與新加坡同列亞洲四小龍。
李光耀與蔣經國死後都受到不少人懷念,而最常被提及的理由,就是兩人造就了經濟奇蹟。新加坡與台灣的經濟發展背後,都有社會穩定、教育提升與人民勤奮等共同因素,而為了這樣的發展條件,李光耀與蔣經國都採取威權統治手段來達成,這也是兩人最受批判之處。
李光耀領導的人民行動黨長期一黨獨大,在野勢力被嚴重打壓,馬共與反對黨人士都曾被驅逐出境,長年無法返鄉。李光耀更箝制媒體,報紙與電視台只能淪為政府的傳聲筒。而為了遏止犯罪,李光耀深信嚴刑峻法的功效,絞刑鞭刑統統出籠。蔣經國則是更恐怖的李光耀,情治背景出身的他,統治手段更粗殘,對政治菁英亂關濫殺,對一般人民綿密監控,理由都是為了維持政治穩定。
新加坡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與歐裔四大種族,李光耀上任以後,獨排眾議,在教育上選擇英語做為第一教學語言,其他母語並重,本來用意是避免獨尊七成人口使用的華語,以促進族群融合,卻意外讓新加坡人更容易與世界接軌。反觀蔣經國,台灣在他統治下,北京話成了唯一的國語,硬生生將台灣人的母語之根從土地拔除。
李光耀雖然在英國念大學,卻相信儒家思想與所謂的亞洲價值,曾在學校推行儒家教育,將君臣父子那一套倫理思想植入人民內心深處。李光耀的思想教育出發點還是為了維持政治穩定,圖新加坡之富強,但蔣經國在台灣推行的大中國教育,卻更有把台灣當成工具,遂行收復中國失土之目的。
李光耀在1990年卸任總理,蔣經國在1988年過世,而同樣歷經幾十年獨裁威權統治的新加坡與台灣,卻在此時分道揚鑣。有錢以後的新加坡人,繼續在李光耀的代理人統治之下,累積財富,有錢還要更有錢,但台灣人在經濟發展之外,更要爭取政治自由。
蔣經國在統治後期轉念,願意認同台灣,並同時在政治上鬆綁,而李光耀始終相信高壓統治,這一點是理解兩人統治風格,以及台灣與新加坡根本差異的關鍵所在。蔣經國的威權統治,本質上乃為了追逐中國夢,當他認清現實,知道統一無望,當然就願意給民主一個機會;而李光耀的鐵腕專制,為的是新加坡的富強,沒有國家認同問題,於是當新加坡持續在經濟上發光發熱,他自然更加相信所謂的亞洲價值,鄙夷歐美式民主。
台灣有不少人至今懷念甚至相信蔣經國那一套高壓統治,這些人通常也會羨慕新加坡的乾淨、廉潔、秩序與效率,對李光耀充滿敬意。然而絕大多數台灣人都已清楚,所謂的新加坡模式、李光耀典範,即便再乾淨、整齊、有效率,都不值得台灣人犧牲民主自由與社會多元發展的代價來獲取。
- 7樓. 加藤鷹騷手弄汁2015/05/24 21:11李光耀鄙視台灣所走的這一條西方民主道路,固執地堅守家父長式的威權體制,卻一直表現得比台灣亮眼。
李光耀走了,遺留給世界一顆璀燦的星星,這顆星以4.8萬元美金的人均生產毛額,高居世界第五,有一個高效率卻清廉無比的政府,經濟自由度常位居世界第二,全球競爭力不脫前三名。但台灣以鄙夷的目光冷冷地瞧著李光耀,心境與李登輝的那個問句無異:「我跟李光耀,誰獨裁?」
我們對李光耀的評價揉合著自負與自卑,外表上總以民主自由維繫著那高貴的自負,目的卻是掩藏那由於節節掉落的競爭力而生出的自卑。但我們以站在西方價值的同一陣線,認定我們確切無誤地走在歷史正確的一方,我們不斷說服自己:李光耀的儒家信仰與這個信仰所綻放的光采,終究只能跟隨著他的殞落而曇花一現。
然而,我們依然十分清楚,我們吃足了「民主」帶來的無止境鬥爭的苦頭,台灣陷在焦灼無比的困境之中,民主不斷撕扯這個社會,國家失去了目標,只剩政客虛偽的謊言及經濟衰頹的指數。甚至,不只我們,老牌民主國家如美國、法國,都在慘烈地內鬥。
因此,李光耀辭世留給我們一個思考命題:照搬西方民主就可長久運作的政體決定論,是否隱含了不曾被發現的思維謬誤?李光耀說,「西方人相信,只要有一個好的政府制度,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東方人是不相信的。」這話,值得我們去細細咀嚼。 - 6樓. 加藤鷹騷手弄汁2015/05/24 21:07反觀蔣經國,台灣在他統治下,北京話成了唯一的國語,硬生生將台灣人的母語之根從土地拔除???
當初老蔣如果沒有強制推行國語.學校禁說方言(但民間社會不禁止方言).以當時來台的各省方言南腔北調.台灣社會如何溝通?族群如何團結?
時下年輕人只顧著追求小確幸,努力不足,過於安逸,心中既缺乏抱負也沒有夢想。
許多台灣人就是島民心態缺乏自信.一天到晚怕被併吞被統.我們應該胸懷大志縱橫中國運用我們的影響力慢慢去統一他們.夏威夷在20世紀初曾經鬧過獨立.還好當時沒獨立成功.否則現在OBAMA只能當夏威夷國王.
烏克蘭出身的赫魯雪夫和喬治亞出身的史達林
最後都統治了全俄國當上俄羅斯的領袖.
如果這兩個地方之前都獨立成功了.那他們兩位也只能當小國的總統
這就是我覺得台獨短視近利的地方
有人向經營之神王永慶提到,大陸認為台灣是他們的,為什麼還一直到大陸投資;王永慶反問,如果台灣是大陸的,那大陸也是台灣的啊?比較起來台灣並不吃虧。
建中退休教師趙台生在會中表示,拿破崙生長在柯西嘉島,小時候曾想尋求柯西嘉獨立,但後來放棄此念頭到法國讀軍校,最終反而統領整個法國。
台灣領土雖小,但政治人物怎麼沒想到可以培養台灣孩子將來去統治全中國大陸?
最近看了一部史詩般的大陸電視劇《大秦帝國》,變法前的秦國積弱不振,秦孝公亟欲富國強兵,在商鞅鋼鐵般意志的帶領下,以嚴刑峻法展開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根本改革。商鞅受到的阻力出奇地大,不過他卻能以「秦國夢」讓大家捐棄成見,緊緊凝聚了秦人的心,最後秦國才能逐步壯大。
建國總理李光耀於1979年推行講華語運動,要求華人別講方言,以減少方言對學習語文的干擾時,被堅持方言有價值的人視為“忘本”;他要電視臺淘汰所有方言節目,以便制造一個講華語的環境,被許多人埋怨、批評, “當初不少人質疑政府出面推廣華語的做法,李光耀認為這些措施雖然被人說是殘忍、不近人情,但還是正確的,要不然,推動講華語運動的一切努力,會被講方言的電視劇抵消,直到後來中國經濟起飛,講華語到中國發展能占優勢,全球掀起學習華語熱潮的時候,很多人才稱贊政府高瞻遠矚,能領導潮流。 - 5樓. 加藤鷹騷手弄汁2015/05/24 16:56「李光耀不只對台灣的民主有看法,更對新聞自由非常有意見」,錢復回憶有次在圓山飯店跟李光耀會面,李光耀第一件事就是帶著責備的口吻說,「在新加坡看台灣的報紙,再這樣下去,你們國家早晚要倒楣」,並對錢復說,媒體再亂搞,「有一天你會痛不欲生」。
聽到李光耀如此發言,錢復當場回說「覆水難收,,你批評台灣的新聞自由很容易,但要改變很難」。
對個人自由和言論的限制,是李光耀最受議論的一點,但他深信這是帶動新加坡進步所必須。
在我看來台灣的問題在於當初根本就不應該民主化.如果馬跟小蔣一樣強人統治一黨專制.他絕對是蔣經國李光耀等級的世界級領袖.台灣的建設經濟發展絕對遠勝過現在!可惜民主化後施政處處掣肘.他只能在在野黨處處杯葛抗議扯後腿的情況下施展不開淪為無能的歷史罵名!
老總統 經國先生 如果多活幾年 台灣也能和 新加坡 並駕齊驅的 可惜本該走 新加坡路線 飛黃騰達的 卻被帶著走向 菲律賓模式 台灣沒福氣阿 ....
新加坡跟中共千萬別步上國民黨的後塵!
二十餘年來的台灣民主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民主淪為民粹、內耗持續不斷、統獨爭議的突出紀錄。這種鋪天蓋地的政治內鬥,再由反對黨、媒體、利益團體擴大與扭曲.
經濟與政治之緊密關係,對我們提供了重要線索:台灣經濟之悶與衰,即來自政治之鬥與亂。 - 4樓. Ebony2015/03/28 09:51這篇說出事實,很客觀,讚!
- 3樓. 新加坡 better?2015/03/28 01:12
Like the idea gas law PV=nRT, when you have more on P, you get less on V.
Looking back 50 years later (2065), you will be very surprised that both countries reach the same prosperity.
Remember! 20 years ago, when老共saw台灣人, everyone said “Wow!” So what happens now?
- 2樓. é¿æ´å¦2015/03/27 23:17
您的最後一句話是您的結論,或是代表全體台灣人民做結論.
有的時候無結論更勝有結論,一切都還需要時間來證明優劣問題.
真的不用急著做結論.
- 1樓. njmozart2015/03/27 20:10李光耀白手起家,小蒋有老蒋铺路,所以李略勝一筹。至於李政男,敗家子,就一边涼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