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多灸4穴
2021/08/16 15:25
瀏覽60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由於現代人不良生活習慣,如運動量少、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吃大魚大肉等,易使身體陰盛陽虛,濕邪內鬱,下面我們自測體內濕氣過重的?
如何判斷自己身體是否有濕?
1.頭髮愛出油
2.面部油亮
3.睡覺留口水(濕氣飽和自行流出)
4.排便粘稠(不易沖掉)且多便
5.小肚子大
6.耳內濕(耳禪濕)
7.陰部潮濕
8.皮膚上長扁平疣
濕是如何形成的?
例如:早晨洗頭未乾出行,晚上洗頭未乾睡覺,刮痧拔罐後8小時內洗澡以及習慣性運動後大汗淋漓未消汗後沐浴的以及在浴池內刮痧拔罐的等等。

艾灸最祛濕
那麼,祛濕應該艾灸哪些穴位呢?
1、豐隆穴
位置:足陽明胃經絡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
功效:通調脾胃氣機、祛濕化痰。

2、足三里
位置:足陽明胃經合穴,乃保健要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
功效:足三里除具有調理脾胃、疏風化濕功能,還能補中益氣、扶正祛邪,利於增強機體免疫力。

3、中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4寸。
功效: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適用於濕滯、胃脘飽脹、噯氣者。

4、曲池穴
位置: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完全屈肘時,位於肘橫紋外側端處。
功效:可洩大腸濕熱,用於肛門灼熱、大便黃爛、排不盡者,亦可治療濕疹等皮膚病症。

文章來源:崆峒老李
快速連結:經絡穴位點點讚
TT1585VCDFCDE
背胛中間穴位置 背胛中間穴痛 - 穴道按摩與穴位引導經絡功效圖解檢查輸卵管前注意事項豬蹄+黑豆 不出半月 膝蓋積液疼痛消了 滑膜炎也溜走了!按摩中脘穴位的作用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