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唯一開放的定陵地下宮殿。
多預約了一日包車旅遊,拜訪明十三陵之定陵與龍慶峽。一開始Jack推薦龍慶峽時我們覺得還好,聽到可以拜訪定陵參觀地宮時,我與兒子眼睛一亮!之前拜訪過的徐州漢文化景區楚王陵與龜山漢墓,共同特點就是非常涼爽,風水真的太神奇了。北京炎熱的七月中,我們期待涼爽的定陵地宮。 明朝十六位皇帝中,十三位的陵墓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鎮的天壽山下,此處是個約40平方公里的盆地,形成明朝皇帝的墓葬建築群。定陵玄宮(俗稱「地下宮殿」)是明十三陵中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被挖掘面世的帝王陵寢。明定陵是明神宗萬曆皇帝與兩位皇后的合葬陵墓,明神宗在世時便修建好,他在視察定陵時在地宮飲酒休息,這應該是party的意思,畢竟地宮裡很涼爽。
定陵現址為定陵博物館,文物位於展覽室內,玉石等展品是原件,但織物等均是複製品。雖是帝王陵墓,但展品感覺未若海州雙龍漢墓豐富,開挖定陵時考古技術落後,直接挖開後出土的大批文物無法保存,如絲織品接觸空氣後迅速變硬腐化,儲存文物之處未控制溫度濕度,更於文革期間,帝后大體與一些文物被焚毀。時間洪流帶走許多珍貴,建築仍可窺見些許當時宏景。抵達大峪山東麓,先見到神功聖德碑文,定陵地面建築總體佈局呈前方後圓形制,主體建築由神道、地上建築、地下建築及附屬建築組成。定陵的規模規制超越神宗的父親,建築精美甚至超越了神宗父親與祖父的陵墓。定陵建築用材十分考究,不僅有金絲楠木、漢白玉石和花斑石,而且還有專為定陵燒造的城磚:壽工磚以及地宮的鋪地金磚。時至今日,恢弘屋舍消失不少,金絲楠木不復見,漢白玉石仍在,地宮的鋪地金磚看來像石磚。
神功聖德碑。
遊客到此都會摸獸首。
明十三陵模型。
此處的建築被闖王李自成燒毀。
留下梁柱基座。
後方建築仍保存著。
拜訪定陵。
如此鮮豔的織布是複製品。
玉件倒能保留下來,看了一連串配戴的玉件,我們覺得皇上身上的負擔很重。
九龍九鳳冠(複製品)。
金冠(複製品)。
當時先挖出這個指路小石碑才確定定陵的位置。有推論是萬曆皇帝逝世後,預留指路石等皇后逝世後由此合葬。
我們走了一段上坡路後抵達地宮入口,定陵地下宮殿在地下27米處,需走台階往下,可能因為室內外溫差太大,台階感覺濕漉漉的。地宮墓室由五個高大寬敞的石築殿堂組成,包括前室、中室、后室、左配室、右配室;各室間有石門,前、中、后三室石門由漢白玉製成。漢白玉石門的門釘,縱橫九排共8l顆,與皇宮的規制一樣。前室沒有任何陳設,中室設有萬曆皇帝和孝端、孝靖兩皇后的漢白玉石神座,神座前有黃色琉璃五供和青花雲龍紋大瓷缸。后室是地宮中最大的一室,設有棺床,棺床上停放萬曆皇帝及兩皇后的棺槨與隨葬木箱。后室的室內挑高高度令我們驚嘆,女兒表示:古人的土壤力學真優秀。
前往地下宮殿。
樹木突破城牆長出來,植物根系頑強,因此建築結構很怕植物根系破壞。
進入地宮入口後要走下階梯。
隨即進入墓室中室,陳設三座漢白玉石寶座。
寶座扶手雕刻為龍。
寶座前設有青花雲龍紋大瓷缸,儲存燈油,但地宮封閉後氧氣迅速消耗,因此地宮開挖後燈油還是滿的。
后室挑高,設有棺床,陪葬寶物也置於此。
前中后室間有漢白玉石門,門釘縱橫九排共8l顆。
由前室出地宮。
當時開挖室由前室入,要挖通好幾層才能進入地宮。
地上白色標記處便是指路石出現的地方。
大明神宗顯皇帝之陵。
石碑飾紋繁複。
及至頂部雕刻紋路更精巧。
定陵遠眺景色。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