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雨濡黃金山城》
本山礦場
所謂「本山」指的就是「金瓜山」,俗稱「大金瓜」, 這也是金瓜石地名的由來。 而「本山礦場」即以此山為「本脈礦體」、是九份與金瓜石地區的許多坑場之一,也是金瓜石含金銅量最豐碩的礦體。這個礦體分佈的範圍從金瓜石車站南緣,向南延伸至牡丹坑,總長二公里。垂直面來看則是由六百多公尺的山頭至海底下一百多公尺。
金瓜石地區的坑道加總長度約達600多公里,幾可繞行台灣一圈,而光是本山地區就開挖有9個坑道,從山頂至山腳有七坑,另外有兩坑是低於海平面。
「本山五坑」位於本山的山腰處,海拔約295公尺以上,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黃金博物館」旁。金瓜石於民國61年(1972年)停止開採金礦後,五坑也於民國67年(1978年)面臨撤收的命運,所幸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唯一開放參觀的坑道。
由五坑往下,本山六坑位於六坑產道旁,被生長茂密的草所遮掩,昔日曾產出數量頗為眾多黃金礦石。本山七坑是位在現今水湳洞停車場後方的小路上,聽說只要沿著路旁小溪走,就會找到本山七坑,或許下回找機會再去探訪。本山八坑、本山九坑低於目前的海平面下,且已經被現今的水湳洞停車場所掩蓋掉了。
我們現在就由進入「本山五坑」參觀開始,然後由坑道出口直接往山上去探訪本山一、二、三、四坑的蹤跡。
↓入本山五坑前,記得先去參觀館外的大小兩座壓風機,其中靠外側的壓風機為本山五坑營運時期東南亞最大的動力壓風機。壓風機功能是自坑外將新鮮空氣打入缺氧的礦坑內,是為礦工們提供呼吸的生命安全保障關鍵,也提供給少數先進的氣動鑽孔機動力
「本山五坑」是目前黃金博物園區內唯一需要買票進場的展示體驗空間,每張門票價為新台幣五十元。
↓入口處前可見一位身著礦工制服,頭戴安全盔、左手提著電石燈的塑像「阿金伯」,無論日曬雨淋永遠都是堆滿豪邁的笑容來迎接每位拜訪者
在拜訪者於入口通道欣賞完一段關於礦工短片後,發給一頂白色的安全帽,並帶讀參觀注意事項,提醒參觀者需遵守的相關規定。
↓服務人員會要求每位遊客都戴上安全帽,才可以進入「本山五坑」內探險
管理單位考慮到安全的因素,所以每次開放進入本山五坑的坑內總人數不可以超過30位遊客。由於山本五坑是黃金博物園區內的熱門參觀景點,所以建議遊客若要好好地參觀並體驗山本五坑,可以利用平日時間,或是在假日早一點進來參觀。
民國93年(2004年),黃金博物園區規劃要前來的遊客能夠在園區體驗採礦工在漆黑坑道中工作的情境,所以在本山五坑規劃從舊有的坑道內,在原本坑上方挖掘了一條長約110公尺的新坑道,並與舊坑道連接,將原來五坑入口70公尺長的平坑延伸為180公尺,歷時三個多月的挖掘,成為今日所見模擬礦工採礦實境的本山五坑體驗館。
進入本山五坑的內部,由相思木製成的「牛條仔」鞏固的坑壁結構,迴響著水流聲,讓參觀者即刻感受到礦坑的潮濕,壁上的黃色調燈光,將原本粗糙的坑壁渲染成金黃的顏色。昔日採金用的壓風管、礦車頭、盥洗間、運礦索道等依舊被保存下來,見證金瓜石礦業百年的歷史。
↓在坑道裡,每段路的角落都配置礦工(人像)不同階段的工作,包括架牛條、鑽鑿、爆破、運礦等多種採礦情景,同時當遊客接近就會有實況配音自動響起,讓遊客可以在這樣的實體模擬情境下,看到當年採礦的過程與展示
走在坑道裡,Rinka有一點似曾相識的感覺。對了! 是今年初我們才探訪過的日本「石見銀山」。或許有人要質疑,光憑這些廢棄坑道有什麼資格申請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但「石見銀山」就辦到了,同樣是以礦場為主題,幾個坑道、結合周邊古道、聚落,「石見銀山」在2007年(平成19年)成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關於「石見銀山」,將來我會有詳細的文章報導,在此先賣個關子。
兩相比較,雖然我們的歷史沒人家悠久,但是金瓜石的採礦歷史、在百年間居然經歷了清朝、日本、國民政府的劇變,精彩度絕對更勝一籌。我覺得關鍵在於政府對於古蹟維護的能力?當地居民是否已經有做好要成為「世界遺產」的認知與準備?當我踏入「石見銀山」時,馬上就感覺到時光還停留在「江戶時代」。如果看長,「世界遺產」絕對是吸引國際觀光客的尚方寶劍,不能有短期操作的心態,區域內的居民必須忍受低度現代、商業化的開發,同時有些甚至要配合恢復舊觀(例如九份),而古蹟維護也不能看起來像新的,我建議不妨向日本取經。
↓本山五坑的出口是條登山步道,往下可看到方才走過的枕木台車道,遠處可眺望金瓜石山城,天晴時背後還看的大肚美人山(即基隆山)
「黃金博物園區」為國內第一座以生態博物館為理念的園區,旨在結合社區力量,將金瓜石地區珍貴的自然、礦業遺址、景觀特色、歷史記憶及人文資產做一完整的保存,並賦予新的生命。如果你要觀察其中的自然生態、景觀特色,那就非得循此步道往上走,而我們的健行也就從這裡開始。
由「本山五坑」出口往上行便是「黃金神社步道」,先是一段新鋪的花崗石步道,沒一會兒便接上古樸的石階路,這應該算是神社的參道起點。步道長約600m,起點海拔高度336m、終點海拔高度408m、約需10幾分鐘可抵「黃金神社」。據說此段路是觀看茶壺山的最好地點,可以看到茶壺山的完整形體,也就是很清楚地看到壺嘴與壼身的樣貌。
↓「黃金神社步道」兩側,從參道至神殿前安置著數對石燈籠、估計是昭和年間所造,使用的材質為花崗岩,屬於「春日型」燈籠
日本人在取得金瓜石礦業產權後,根據他們尊崇的神道教而建立信仰中心也是必然的。
最初於明治30年(西元1897年)、由日本田中組株式會社社長執行神社建造計畫,原址在本山金瓜石岩嶂東側的平地間。於昭和11年(西元1926年)落成,當時主祭神是由日本島根縣的金屋子神社分靈而來的「金屋子神」,據說是冶金、鍛冶業的保護神。
之後因為礦業發達,金瓜石山城地區就此繁華茂盛,於是在昭和八年(1933年)遷移到「四平巷」山腰岩壁旁,也就是現在所見的本山「神脈」之上。金瓜石黃金神社,通稱「山神社」,主祀神改為大國主命、金山彥命、猿田彥命三位神格更高、與礦業相關的神祇,並於每年元旦舉行祭祀活動。
光復後,日本撤離,由國民政府遷台並接管礦業。當時或許是反日情仇,波及到許多與日本有關的人、事、物上,黃金神社也馬上被破壞無遺,主體被拆、只剩幾個斷垣殘柱,憑悼著過去的黃金歲月。
↓進入三の鳥居也就抵達神社本殿所在。原本參道上有三座鳥居、五座旗幟台與五座入院銅牛。現僅存鳥居二座、旗台僅存一,以及石燈籠三對
↓黃金神社的原型包含寢殿、拜殿、手洗亭、參道(上述)所構成,可惜如今皆已遭拆毀,空留祭台與數根石柱在雨霧中訴說滄桑,現場隱約可見其規模 (獲選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
幸好黃金神社依山而建,是擁有絕佳視野的展望台,於此可鳥瞰整個金瓜石,遊客不至空手而回。
據說「本山四坑」的遺址就在神社上方不遠處,我們回到黃金神社步道繼續往上走。此時兩旁山區植物,四季皆有不同風情。但路變窄又陡,若遇到像今天這種下雨天氣,你必須小心有坡度的石階會讓腳步稍滑,請留意落腳處。在艷陽日時因全程無蔭,需提防中暑。
↓在此段步道上可以發現典型的濱海岩岸植被特性,例如春季時如黃色花海般的「石板菜」
「石板菜」屬景天科多肉植物,學名為Sedum formosanum,又稱「台灣佛甲草」,有超強的繁殖力,台灣全島的海岸礁岩上都有它的蹤跡,這個季節到處開滿一叢一叢金黃色的花朵。
↓上行約幾分鐘的路(150m),抬頭便見到一紅磚建物,那應該就是本山四坑的纜車機房遺址,本山四坑的位置也就在附近
不過,聽說坑口已經被琳恩颱風的土石流及雜草掩埋了。雖不見本山四坑口,但在不遠處設立了「金瓜石礦山紀要」的解說亭,上面詳述金瓜石聚落發展史。
↓「金瓜石礦山紀要」上面記載全盛時期,曾經日產1,200公噸金及2,000公噸銅,為亞洲最著名的金礦產地等資料也都備載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山四坑遺址的附近(海拔415m),也是眺望茶壺山的最好地點。
繼續上行,約在海拔500m遇叉路,直行約600m往地質公園的南口出,接上草山公路。然後可沿著草山公路旁的指標繼續往下挑戰貂山古道,探訪吳念真在《無言的山丘》背景取材的無緣之墓。
往右約200m可抵本山地質公園。我們取右折,繼續由地質公園南口步道進入、路趨平緩。
↓在地質公園步道發現北部濱海常見的野百合
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接收了金瓜石礦區的所有權,並在1946年成立了國營的「台灣金銅礦物局」,因而金瓜石所出產的金礦,在經過煉製之後,即由臺灣銀行以官定價格全數收購,雖然此作法使黃金價格平穩,但也埋下了日後礦區停產的伏筆。隨著國共內戰爆發、產金成本過高的情況之下,金瓜石礦區重啟銅礦的生產作業,並培育出「以銅養金」的經營模式。
1955年,台灣金銅礦物局改組為「台灣金屬礦業公司」(簡稱台金公司),並引進國外技術及設備,在銅礦生產逐年增加的情況下,金瓜石礦區曾維持不錯的營運成績。不過,1973年之後,金瓜石礦區的金銅產量漸趨枯竭,為了提昇產量,台金公司從1978年開始嘗試大規模露天開採的方式,並將營運重心轉至以礦物冶煉、加工為主。(資料摘自維基百科)
由於後期引進重機械的露天式開挖,結果導致山頭的坑場岩石都被挖空,原本高度為638公尺的金瓜山(本山),硬是被挖得只剩500公尺左右,甚至比隔鄰的基隆山(588公尺)及茶壺山(580公尺)還矮一截。這裡也就是電影《無言的山丘》的舞台,雖然該片是描寫金瓜石礦場在日本的強勢逼壓下,隱喻當時台灣最底層勞工的辛酸與痛苦,但原本是座山的「本山」,何嘗不是真實版的「無言的山丘」。
而現在所見的『金瓜石地質公園』,即是當初本山一、二、三坑的礦體所在,當然坑場也已消失。
金瓜石礦場的北區段落稱為「本山坑場」,南區段落則稱為「樹梅坑場」。因此『金瓜石地質公園』也有南北兩個入口,我們是由山之陰(本山五坑)一路走來,但先與南入口步道交會。
地質公園入口前方的邊攔,設置著一排有關地質、採礦等知識的解說牌,聽我們團長說此處是俯瞰陰陽海、眺望茶壺山與基隆山的好地點。
自入口處望進公園內,兩側安山岩間被挖空的平坦空間(H490m),即是原本礦體的所在,也就是金瓜山的山頂。在雨霧迷濛的兩山壁間,望不見盡頭,感覺像身處"空"靈的自然間,形成別有一番風情的景觀。
↓走進公園內,以岩石圍繞成橢圓形的空間中舖滿了碎石,漫步踩踏其間是一種柔和的韻感,但兩側有著粗曠節理表面、沉黑色調的安山岩壁,又讓人產生十足的重量感,感覺像天地自然間的神秘力量撲身而來
若在晴天造訪,或許會展現不盡相同的風貌。
在黃金博物園區與其他礦業相關景點之中,作為孕育金礦、銅礦、安山岩及其他特殊岩類的母床,『金瓜石地質公園』被賦予具有學術與教育性價值的任務,是我國第一座以地質、地形為主題的生態旅遊基地。這使得黃金博物園區除了淘金之旅外,也有另一個獨特的空間,就當是重生的新面貌吧。
我們往「金瓜石地質公園步道」的另一端續行,途中可見設有礦石的解說牌,約700公尺抵達北出口(海拔446m)。
↓此處是102縣道(瑞雙公路)18公里轉彎處,左行至雙溪,右行往瑞芳
↓路旁豎立著「金瓜石地質公園」的石碑,並且備有小型停車場,所以說這裡應該是的北入口
此時此地,即已翻過金瓜山、到了山之陽(南),雨停了。好事跟著來,貼心的團長事先就託人埋伏於此,並且備妥點心與水果來慰勞團員,旅遊之驚喜莫此為甚。
中場休息後,我們一行沿著102縣道、往雙溪(牡丹)方向續行。
健行路線:A.太子賓館B.黃金神社C.金瓜石地質公園D.大粗坑古道E.侯硐火車站。
↓樹梅坪是位於102縣道19K指標旁邊的一塊開闊停車場,海拔約502公尺,是102縣道海拔最高的路段上。過去102縣道主要是為了軍事用途而拓寬整建,現在成了民眾欣賞水金九風景最佳的觀景場所之一。這塊空地具有180度的寬闊視野,涵蓋無耳茶壺山、半屏山、基隆山、水湳洞、金瓜石、九份、小金瓜露頭、小粗坑山、大粗坑山等,景色無懈可擊,這裡也是拍攝夜景的絕佳地點之一
樹梅坪也是一些重要步道的交匯處,樹梅坪南面是進入貂山古道的入口,可銜接貂山古道上的中繼點福德宮。這裡往東可接草山產業道路往黃金神社步道,或轉往昔日鑛區樹梅。若往南,則是貂山古道的路線,向東南方可銜接到牡丹溪的三貂橋(正光三橋),向西南方則沿著牡丹山稜線再銜接回102縣道。
由樹梅坪沿102縣道再往前續行約300百公尺,即可陸續見到小粗坑步道的終點與大粗坑步道的終點。
↓『大粗坑觀光步道』的路碑豎立在102縣道19.3公里的叉路口處,此即原來的「大粗坑古道」。或許為了推展觀光,當時的縣政府將古道整修、鋪上煥然一新的花崗石步道
古道即歷史步道,除了是有形的路外,也留下代表地方人文歷史的無形資產,走在古樸的歲月古道,常能讓人抒發思古之情,對於健行者具有致命的吸引力。然而,古道被整修成觀光步道,雖然用意值得喝采,但實質作法上似乎還可細膩些,至少古道的名稱應該保留。
自從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巡撫劉銘傳興建台北至基隆間的鐵路,當時在八堵附近的基隆河段架設鐵道橋(今日的七堵大華橋),有工人意外在河道中發現了砂金。之後,吸引大批淘金客前來採金,淘金的範圍越來越大,淘洗的區域也沿基隆河而上。越靠近侯硐、九芎橋附近,沙金越多,因而判斷上游一定有鑛源。1893年,曾去美國加州從事金鑛開採的潮州人李家便沿大小粗坑溪而上,發現溪流含金量特別豐富,經過探勘之後於1894年發現「小金瓜露頭」,位置正好是大粗坑、小粗坑、大竿林坑、九份坑等放射狀河流的中心,也是基隆河沙金的來源。
「小金瓜露頭」的位置可由前方、102縣道19.5km的另一邊步道進入,海拔約560公尺、看起來酷似河馬頭的山頭。
不過,今天我們是要逆向,往下循著大小粗坑溪、九芎橋,最後終點抵達基隆河畔的侯硐火車站。
↓「野鴨椿」屬硫磺泉植物群系,故只出現於北投、陽明山、大屯山、汐止一帶,有硫磺分佈的地方,在中南部地區較不易出現。因為金瓜石山區屬於「基隆火山群」,所以在這裡發現也不意外
野鴨椿是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的落葉小喬木植物,英文名稱是Japanese euscaphis。花黃白而細小,花柱2~3,含有1~3枚展開革質之蓇葖果,成熟時紅色果肉反捲裂開,形如雞腱,因此別名鳥腱花。每個果子露出1~3顆黑色的種子,黑色種子會沿著紅色殼邊排列。夏季賞果,秋冬會落葉,花期三月。
故事當然不止於此,首先由我們團長的切身登場。由於Rinka的部落格比較菜市場,為避免侵犯到團友的隱私權,原先並不想寫這一段,但走筆至此好像接不下去了,所以我就稍為提一下。我們這一團,其實是由我弟弟和一票志同道合的朋友所組成,旨在以行腳的方式慢遊台灣,每次的行程由各團員輪流負責規劃。這次的主題姑且稱為「團長的放學路」,團長(主辦人)原為大粗坑人出身,他國中以前都是前往金瓜石就讀,因此我們一路就是循著他當年(約40年前)放學走的路而來。
當「大粗坑聚落遺址」就在我們眼下,團長掏出一張當年的舊相片,很激動的向我們訴說記憶裡、故鄉的悲情。當年團長每天花3小時在走上下學的路,如今苦讀也小有成就,但人總會觸景傷情,尤其是當故鄉化為遺址,沒有不悲的理由。
資料上說,在採礦的黃金時期,這裡原有四百多戶人家,曾經繁華一時,也有兩層的高級洋樓,還傳出有人揮金如土,用金礦墊桌腳的說法,後因金礦枯竭而集體搬遷,如今都已人去樓空,留下曾有過的聚落遺蹟,堙滅於荒山野草之中,據說這是台灣史上最大的集體遷村案例。
↓眼前的「天空步橋」像一條巨大的水泥蜈蚣仆伏在青蔥的山野上,階梯底下、千金散盡的「大粗坑聚落遺址」,只殘留三間殘破的水泥屋,其餘皆回歸自然
↓難怪吳念真要說:「霧散了,景物終能清晰看見。但 … 為何都帶著淚水呢?」
沒錯,大粗坑也就是名作家兼導演吳念真的故鄉。這種歷史與自然景觀的滄桑感,成為熱門的電影素材,吳念真身為在地人,無論所執導或編劇的《戀戀風塵》、《悲情城市》、《無言的山丘》、《多桑》等幾部作品,都曾在這裡取景拍攝。
昔日人稱大粗坑是「小美國」,據說當年的大粗坑人財大氣粗、消費力強,每晚光臨九份酒家時,酒家女皆會大聲歡呼"美國仔來了" 。如今Rinka走在這近200階的水泥梯上,很難遙想當年他們打此路去九份尋歡的情境。據說原來的古道就算鋪設了花崗岩還是經常崩塌,後來乾脆就架空橋,登山友都稱之為"蜈蚣天橋"或"侯硐空橋"。雖是便民的美意,但感覺很突兀,難道沒有人知道"古道"也是世界遺產的項目之一嗎?
走在天梯途中,冷不防被一群粗魯的傢伙用中指比著。
↓野桐雌花是單性花,是雌花與雄花異株的植物代表
野桐(Mallotus japonicus)大戟科, 野桐屬,半落葉小喬木,花期在春夏兩季。 又名:楸、赤芽柏、野梧桐、大白匏仔、日本野桐、白葉仔、白肉白匏子。原產中國大陸南部、日本、台灣,分佈於全省低海拔1000公尺以下山區。
↓僅存的兩層高級洋樓,如今早已人去樓空
我們來到「大粗坑聚落遺址」的中心,現場只剩一所「大山國小」和一間小廟「大德宮」,這裡就是電影《多桑》的舞台。
採礦時期,大粗坑及小粗坑礦區都有不少住戶,因此猴硐國小在大粗坑、小粗坑都設有分班,就分別稱為「大山國小」及「小山國小」。
↓兩層樓的「大山國小」,建築的結構骨架依舊挺立,但牆垣已殘破不堪。據說吳念真導演國小四年級以前都是唸這所學校的
↓大德宮內祭祀的神明還健在,而宮外那個石造的古樸金爐也還有餘溫
繁華落盡的金礦聚落,如今只剩一片滄涼死寂的遺址,讓人不勝噓唏。告別了大粗坑,根據資料顯示吳念真是在侯硐國小畢業的,所以接著我們應該算是要走吳念真的上學路。
↓回望「天空步橋」,霧再鎖大粗坑
↓古道沿大粗坑溪而行,路況算是良好。途中見溪畔有一年輕人,詢問之下方知他居然在淘金,而且還真有所獲,但僅止於好玩的程度
↓大約20分鐘抵達,大粗坑古道的出口
↓「大粗坑古道」侯硐端入口,背後山上為「菜刀崙瀑布」,如由另一叉路過橋可至台灣最後一個仍在採金的昇福坑金礦場
↓在古道入口旁有一石造屋,我們前去借方便,屋主慷慨接待,言談間才知他也是大粗坑人,以前家就住那棟兩層高級洋樓的後面。屋內收藏的採礦古董器具,簡直比黃金博物館還多
↓你看過金銀共生礦石嗎? 台灣的自然銀僅在金瓜石八坑脈石中發現(Folinsbee et al., 1972)。銀和金常為共生,早期在金瓜石、九份地區所產之銀是開採金礦時的副產品,尤其九份地區的金礦含銀比例有時高達25~40﹪,又可稱為銀金礦(Electrum)
銀礦的顏色與條痕均為銀白色,通常在空氣或在水中都很穩定,不容易腐蝕,也不容易起化學變化,但空氣中若含有硫,則會起化學作用而變為灰或黑色的硫化銀。銀是導電性及導熱性最好的金屬礦物,且有極佳的延展性,常應用在電子工業、貨幣、貴重的裝飾品、照相材料等用途。自然銀並不是銀的重要來源,常用的銀主要是由輝銀礦(Argentite)等含銀礦物提煉而來。
我們沿著半嶺路下山,途經淨寺、福德宮,然後遇岔路,如往左過淡蘭橋是通往「金字碑」的古道,為淡蘭古道之一。我們取右折仍是半嶺路、沿著大粗坑溪右側而行,沒多久就會經過歷史悠久的「侯硐國小」在路的右手邊,繼續直行到底遇九芎橋路再左轉。
↓站在「九芎橋」央往大粗坑溪上游眺望,此處即是百年前、金瓜石展開黃金歲月的入口
過去每遇颱風,洪水便會挾帶著巨石奔流而下,而侯硐國小也曾有遭到三次颱風毀損的歷史,因此現今的大粗坑溪下游皆建有攔砂壩,是經政府大規模整治的結果。
由九芎橋路直行、沿途經由樸素的小鎮、秀麗的河岸風光,即可抵「侯硐車站」。但我們並不急著結束,如果說金瓜石『黃金博物館園區』是整個行程的開胃小菜,那還得品嚐『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這道飯後甜點才算功成圓滿。
侯硐過去是以開採煤礦而繁榮的小城,全盛時期礦工高達1600人,年產22萬噸煤量,是全台最大跨區。但歷經長達50年的開採,礦苗終於枯竭,侯硐礦業也不得不告別輝煌的「黑金」歲月。自民國79年(1990)停止開採後,人去樓空,逐漸成為只剩百餘戶的沉寂小鎮。殘遺的廢棄坑道、運煤台車道、龐頹廠房,除了訴說滄桑外,也是台灣保留最為完整的礦區。為喚醒人們的記憶、再創小鎮繁榮,縣政府在2004年開始規劃,整合周邊附屬空間以提升旅遊價值,並於2010年7月24日『台灣煤礦博物館』正式開園,藉此重現猴硐礦業舊日生活全貌與保存台灣煤礦特有的文化資產。
↓「侯硐・瑞三運煤橋」最初為建於1920(日治大正時代),連接猴硐坑與瑞三選煤廠,當時作為各坑口利用柴油機關車拖運原煤礦過河入廠洗選的功能
現在所見是民國54年、由瑞三公司重新改建而成的鋼筋混凝土橋身,也是台灣三大煤礦廢墟中唯一現存的運煤橋。由於造型古樸優美的單拱橋高架並橫跨於基隆河之上,已經成為侯硐吸引旅人的第一景點了。
不知在怎樣的因緣際會下, 近年「侯硐貓村」之名也不脛而走,似乎有意在生硬的煤礦文化中、巧妙融入溫薰的元素,因此逐漸吸引年輕旅客的探訪。
↓ 侯硐貓村
相關連結:
- 24樓. mao2012/11/19 10:58文內金 銅的產量是錯誤的喔
- 23樓. mao2012/11/07 04:36內容有誤
內容有誤啦 金瓜石從沒有日產2000公噸黃金的紀錄 年產6萬兩以就是很高的產能了那是官方資料..我只是照抄!
Rinka 於 2012/11/07 08:48回覆 - 22樓. 雪人娘2012/08/12 11:43如何組團
在前一篇您 說和一群不認識的團員一起上車,你們是如何成團的?
我想帶學生走這樣的路線,有沒有甚麼"團長"可以帶領我們走一趟?
- 21樓. 林秋玲2012/07/29 19:59好風光
山明水秀的大粗坑 踩著古道腳步定 人喜歡來享受這清靜 狗也喜歡這安寧
感謝光臨!Rinka 於 2012/07/31 19:39回覆
- 20樓. 小樹rabenta2012/07/24 13:51
- 19樓. 賈爸2012/07/23 12:42當了 25 年台北人的媳婦
連續這兩篇台灣北海岸風光,我都很陌生。
希望也找一個煙雨濛濛的天氣,去走走、看看。
先練好體力!Rinka 於 2012/07/25 12:42回覆
- 18樓.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2012/07/20 15:07雨中情緻更美﹗新店也有大﹑小粗坑﹐別國好厲害﹐都能搶先申請文化遺產﹐因兒女事忙出城剛返﹐來遲。
。
感謝來訪!Rinka 於 2012/07/25 12:44回覆
- 17樓. connie F2012/07/18 00:21連往返之後 竟說我留戀太久 不可回應
古道 一花一草 老屋石牆 今夕是何夕感謝閱讀!
Rinka 於 2012/07/20 10:11回覆 - 16樓. behappy2012/07/17 12:20美麗與哀愁
被遺忘的時光,總是讓人心疼. - 15樓.2012/07/17 12:03好美
霧裡的金瓜石 好美感謝閱讀!
Rinka 於 2012/07/20 10:14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