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北地區已經進入超級強震準週期範圍!?
2010/01/22 09:59
瀏覽27,225
迴響9
推薦2
引用0
去年底我刊登在營造公會雜誌的文章..請大家參考(非恐嚇)
大台北地區已經進入超級強震準週期範圍!?
★ 類似921大地震的準週期估計
921大地震到現在已經10年了,從車籠埔斷層研究結果大致可以解析出5次的古地震事件,發生的年代為1999年(921集集地震)、1650-1520年、1270-1160年、1060-1030年、570-400年、240-50年。車籠埔斷層每一次的地表破裂的隆起高度約1-2.5公尺之間,這個高度變化大致與921集集地震時產生的隆起高度相當,地震規模可能都在7.0以上。從古地震至921地震的間距來看,每次地震相距時間約300~400年。
★ 看台灣山脈的高度即知強震區在哪
玉山高度將近四千公尺,就是距今大約400 萬年前至今,菲律賓海洋板塊衝撞歐亞板塊而發生的蓬萊運動,使得數千萬年來沈積海洋下的地層不斷的隆起而造成的。所以以往的建築技術規則有關地震的規定將台灣中部地區列為中度地震區其實是錯的,看中央山脈隆起的高度即知,中部地區絕對屬於強震區。所以當年美國專家到台灣選擇核能電廠位置,只選出台灣南北兩端而已,中部及東部地區選不出來。
★ 台北盆地簡史
台灣的高山都是因為板塊衝撞所引發的大地震而隆起的,但臺北盆地是例外,古台北一帶原是丘陵地形,處處皆山,而且有古新店溪從東南向西北方流經今日新莊、泰山、林口一帶入海。大約在6萬年前,因臺北發生大地震沉陷成盆地後,流入盆地的河流不斷地向上源侵蝕、襲奪,使得原來從八堵經基隆一帶入海的基隆河,改道,收由汐止一帶流入臺北盆地。基降河河道之沉積物以泥沙為主,而景美層之礫石層(新店溪土石流遺跡)未能分佈至松山一帶,故盆地東部及東北部之沉積物以泥沙為主。另外,古石門溪也因盆地陷落而改道,向北再轉東北流入臺北盆地,就是今天的大漢溪,其沉積物也以砂礫(土石流遺跡)為主。
地球氣候回暖之後,大量的冰溶解成水,海面急遽的升高,大量的海水湧入,形成了古台北湖。台北湖並不完全是由海水構成,古淡水河流域也挹注大量的淡水,這使得湖水呈現淡鹹混合的狀態。也就是這種水質吸引了大量的貝類在此定居、繁殖,為在此發展的史前人類提供了大量食物的來源。
淡水河流域除了為古台北湖帶大量的淡水外,水中夾雜的泥沙也沈積在台北湖中,隨著時移事往沈積也越來越厚,終於高出了海平面,將海水逐漸的排出盆地之外。因為古台北湖相對於淡水河來說,湖面是完全平坦的,因而當河水夾帶沖積物剛進入湖泊時,沈積作用便發生了。所以古台北是從南邊逐漸的向北縮小,這縮小的過程一直持續到清代康熙年間發生大地震,將今天關渡地區河水的出口加大,大量的湖水湧出,台北盆地的現貌,終於完全呈現出來。所以台北盆地的大地震特性屬於地盤陷落型,不是隆起型,新店碧潭吊橋旁那幾塊高聳的岩盤峭壁就是實體證據。
★ 台北最近一次七級大地震
清康熙年33年(西元1694年4月24日),距今三百多年前,台北盆地發生超級大地震,地震規模高達芮氏七級,該地震讓台北盆地多處土地瞬間液化,盆地的西北部地盤再度下陷,海水再度灌入,產生了深達三至四公尺,面積超過150平方公里以上的「台北大湖」。
此後由於泥沙快速淤積,湖水又逐漸地退出,台北盆地又日漸乾涸,而閩粵的漢人也大量的移入,再經過日據時期及光復後的快速都市化,於是逐漸形成今日的台北盆地景觀。
21世紀台灣將面臨的是兩大斷層帶地震,一是梅山斷層,下次週期2020年,另一是台北斷層帶,1694年康熙大震距今已經超過315年。四百年來古地震研究,台灣都未曾發現8級強震蹤影,估計未來一百年內台灣或有可能發生震度規模接近8級的超級強震,這是不能輕忽的。
★ 結論與建議
在921大地震之前,其實美國加州或日本早就頒發建築耐震設計規範了,可惜我國遲遲未修訂建築技術規則,沒有強制要求高樓必須遵照耐震設計,例如樑柱緊密箍筋、剪力牆設計準則、樓板剛性、強柱弱樑等等,所以除了少數高樓例外,一般而言921大地震之前取得建照的舊建築,既使施工品質沒問題,但從設計階段就是不符合耐震設計的,該怎麼辦?由於茲事體大,光是舊橋樑如何更新或補強就很頭大了,至於民間建築,政府當局至今遲遲未能展現大魄力處理自有其難處。茲藉營建天下月刊呼籲:預防勝於救災,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尤其已經進入超級大地震週期範圍的大台北地區!
「海地的地震如果發生在台灣,災情不會像當地那麼嚴重。」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鍇紋強調,差別在於「九二一」之後,我國對建築物抗震能力的要求,全球僅次於日本。
國科會首次透露台灣地震「不能說的祕密」,有些斷層五十年內發生地震發生機率接近五成,在場媒體甚至為副主委陳正宏擔心,「講出去會不會嚇到民眾?」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郭鍇紋呼籲民眾不用過度害怕,因為廿世紀以來,台灣只有三次地震死亡人數超過千人:一九○六年梅山地震一千多人,一九三五年新竹至台中的屯子腳斷層地震死了三千五百多人,以及一九九九年「九二一」集集大地震有二千四百多人喪生。
郭鍇紋說,規模七的地震發生在海地,死傷人數應會超過廿萬,但台灣近幾次遇到規模接近七的地震,都能安然無恙,最重要的原因是建築技術的改良。
地震救災,分秒必爭,國科會昨天的記者會發生一段小插曲,副主委陳正宏透露,去年底花蓮外海發生規模六.九地震,地震發生後十六分鐘,國研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才收到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的地震資料,比正常的二分鐘晚八倍時間。
國科會昨天在行政院院會報告地震防災跨部會整合機制時提到氣象局通訊遲延。記者昨天稍後向氣象局查證,局長辛在勤十分不以為然,不明白國科會哪壺不開提哪壺。
辛在勤說,去年十二月十九日晚上九點地震發生後,網路隨即塞爆,確實導致地震測報中心的資料傳不出去;但地震發生後已請中華電信公司開闢兩條專線,再也不怕壅塞。
50年內強震 梅山機率4成5
2010-01-22 中國時報 【朱立群/台北報導】
行政院國科會昨日公布資料指出,台灣將有機會發生規模七以上的強震,尤以嘉義「梅山斷層」地區為最!從今日起算,五十年內,地牛翻身的機會高達四成五;同樣危險的,還有切過花蓮地區的「米崙」斷層。
斷層活動是陸上地震發生的主因。國科會昨天召開記者會,首度公布國研院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所彙整的台灣活動斷層的調查資料。台大地質系教授陳于高表示,有些斷層(如車籠埔)經過槽溝開挖,取其剖面植物做碳十四定年,有些則經模型推測,估算出斷層再現周期其地震再次發生的機率。
在已探掘的十三條斷層之中,梅山、米崙、觸口、大尖山四條斷層發生規模七以上地震的機會最高,這幾條斷層行經嘉南平原與花東谷地。
梅山斷層穿過嘉義中正大學的校園,最近一次發生地震是在一九○六年。氣象局測報中心主任郭鍇紋表示,當時地震規模七.一,造成一千多位民眾死亡。災防中心推估此斷層每一百五十年輪迴一次,今後十年內發生相同規模地震的機率為九.七五%,但如果遲不發作,時間越久,蓄積的能量越大,時間拖到今後五十年內,地震機會增至四十四.九二%。
埋在花蓮地底的米崙斷層發生機會排行第二,其再現周期一百廿五年,上次發生地震是在一九五一年,規模等同於集集大地震的七.三。陳于高解讀災防中心的資料指出,如果今後五十年內,米崙斷層發生規模七點三地震的機率為四成一。
大尖山斷層往北銜接車籠埔斷層,與觸口斷層連在一起往南延伸至南投、雲林、嘉義。災防中心指出,五十年內任何一天,發生規模七強震的機會則共居第三名,再發生規模七點○地震的機率約為兩成二。
國科會副主委陳正宏表示,公布這些數字的目的不是要「嚇民眾」,而是要提醒住在斷層通過地區者,更加注意地震防災措施。
大台北地區已經進入超級強震準週期範圍!?
★ 類似921大地震的準週期估計
921大地震到現在已經10年了,從車籠埔斷層研究結果大致可以解析出5次的古地震事件,發生的年代為1999年(921集集地震)、1650-1520年、1270-1160年、1060-1030年、570-400年、240-50年。車籠埔斷層每一次的地表破裂的隆起高度約1-2.5公尺之間,這個高度變化大致與921集集地震時產生的隆起高度相當,地震規模可能都在7.0以上。從古地震至921地震的間距來看,每次地震相距時間約300~400年。
★ 看台灣山脈的高度即知強震區在哪
玉山高度將近四千公尺,就是距今大約400 萬年前至今,菲律賓海洋板塊衝撞歐亞板塊而發生的蓬萊運動,使得數千萬年來沈積海洋下的地層不斷的隆起而造成的。所以以往的建築技術規則有關地震的規定將台灣中部地區列為中度地震區其實是錯的,看中央山脈隆起的高度即知,中部地區絕對屬於強震區。所以當年美國專家到台灣選擇核能電廠位置,只選出台灣南北兩端而已,中部及東部地區選不出來。
★ 台北盆地簡史
台灣的高山都是因為板塊衝撞所引發的大地震而隆起的,但臺北盆地是例外,古台北一帶原是丘陵地形,處處皆山,而且有古新店溪從東南向西北方流經今日新莊、泰山、林口一帶入海。大約在6萬年前,因臺北發生大地震沉陷成盆地後,流入盆地的河流不斷地向上源侵蝕、襲奪,使得原來從八堵經基隆一帶入海的基隆河,改道,收由汐止一帶流入臺北盆地。基降河河道之沉積物以泥沙為主,而景美層之礫石層(新店溪土石流遺跡)未能分佈至松山一帶,故盆地東部及東北部之沉積物以泥沙為主。另外,古石門溪也因盆地陷落而改道,向北再轉東北流入臺北盆地,就是今天的大漢溪,其沉積物也以砂礫(土石流遺跡)為主。
地球氣候回暖之後,大量的冰溶解成水,海面急遽的升高,大量的海水湧入,形成了古台北湖。台北湖並不完全是由海水構成,古淡水河流域也挹注大量的淡水,這使得湖水呈現淡鹹混合的狀態。也就是這種水質吸引了大量的貝類在此定居、繁殖,為在此發展的史前人類提供了大量食物的來源。
淡水河流域除了為古台北湖帶大量的淡水外,水中夾雜的泥沙也沈積在台北湖中,隨著時移事往沈積也越來越厚,終於高出了海平面,將海水逐漸的排出盆地之外。因為古台北湖相對於淡水河來說,湖面是完全平坦的,因而當河水夾帶沖積物剛進入湖泊時,沈積作用便發生了。所以古台北是從南邊逐漸的向北縮小,這縮小的過程一直持續到清代康熙年間發生大地震,將今天關渡地區河水的出口加大,大量的湖水湧出,台北盆地的現貌,終於完全呈現出來。所以台北盆地的大地震特性屬於地盤陷落型,不是隆起型,新店碧潭吊橋旁那幾塊高聳的岩盤峭壁就是實體證據。
★ 台北最近一次七級大地震
清康熙年33年(西元1694年4月24日),距今三百多年前,台北盆地發生超級大地震,地震規模高達芮氏七級,該地震讓台北盆地多處土地瞬間液化,盆地的西北部地盤再度下陷,海水再度灌入,產生了深達三至四公尺,面積超過150平方公里以上的「台北大湖」。
此後由於泥沙快速淤積,湖水又逐漸地退出,台北盆地又日漸乾涸,而閩粵的漢人也大量的移入,再經過日據時期及光復後的快速都市化,於是逐漸形成今日的台北盆地景觀。
21世紀台灣將面臨的是兩大斷層帶地震,一是梅山斷層,下次週期2020年,另一是台北斷層帶,1694年康熙大震距今已經超過315年。四百年來古地震研究,台灣都未曾發現8級強震蹤影,估計未來一百年內台灣或有可能發生震度規模接近8級的超級強震,這是不能輕忽的。
★ 結論與建議
在921大地震之前,其實美國加州或日本早就頒發建築耐震設計規範了,可惜我國遲遲未修訂建築技術規則,沒有強制要求高樓必須遵照耐震設計,例如樑柱緊密箍筋、剪力牆設計準則、樓板剛性、強柱弱樑等等,所以除了少數高樓例外,一般而言921大地震之前取得建照的舊建築,既使施工品質沒問題,但從設計階段就是不符合耐震設計的,該怎麼辦?由於茲事體大,光是舊橋樑如何更新或補強就很頭大了,至於民間建築,政府當局至今遲遲未能展現大魄力處理自有其難處。茲藉營建天下月刊呼籲:預防勝於救災,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尤其已經進入超級大地震週期範圍的大台北地區!
「海地的地震如果發生在台灣,災情不會像當地那麼嚴重。」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鍇紋強調,差別在於「九二一」之後,我國對建築物抗震能力的要求,全球僅次於日本。
國科會首次透露台灣地震「不能說的祕密」,有些斷層五十年內發生地震發生機率接近五成,在場媒體甚至為副主委陳正宏擔心,「講出去會不會嚇到民眾?」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郭鍇紋呼籲民眾不用過度害怕,因為廿世紀以來,台灣只有三次地震死亡人數超過千人:一九○六年梅山地震一千多人,一九三五年新竹至台中的屯子腳斷層地震死了三千五百多人,以及一九九九年「九二一」集集大地震有二千四百多人喪生。
郭鍇紋說,規模七的地震發生在海地,死傷人數應會超過廿萬,但台灣近幾次遇到規模接近七的地震,都能安然無恙,最重要的原因是建築技術的改良。
地震救災,分秒必爭,國科會昨天的記者會發生一段小插曲,副主委陳正宏透露,去年底花蓮外海發生規模六.九地震,地震發生後十六分鐘,國研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才收到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的地震資料,比正常的二分鐘晚八倍時間。
國科會昨天在行政院院會報告地震防災跨部會整合機制時提到氣象局通訊遲延。記者昨天稍後向氣象局查證,局長辛在勤十分不以為然,不明白國科會哪壺不開提哪壺。
辛在勤說,去年十二月十九日晚上九點地震發生後,網路隨即塞爆,確實導致地震測報中心的資料傳不出去;但地震發生後已請中華電信公司開闢兩條專線,再也不怕壅塞。
50年內強震 梅山機率4成5
2010-01-22 中國時報 【朱立群/台北報導】
行政院國科會昨日公布資料指出,台灣將有機會發生規模七以上的強震,尤以嘉義「梅山斷層」地區為最!從今日起算,五十年內,地牛翻身的機會高達四成五;同樣危險的,還有切過花蓮地區的「米崙」斷層。
斷層活動是陸上地震發生的主因。國科會昨天召開記者會,首度公布國研院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所彙整的台灣活動斷層的調查資料。台大地質系教授陳于高表示,有些斷層(如車籠埔)經過槽溝開挖,取其剖面植物做碳十四定年,有些則經模型推測,估算出斷層再現周期其地震再次發生的機率。
在已探掘的十三條斷層之中,梅山、米崙、觸口、大尖山四條斷層發生規模七以上地震的機會最高,這幾條斷層行經嘉南平原與花東谷地。
梅山斷層穿過嘉義中正大學的校園,最近一次發生地震是在一九○六年。氣象局測報中心主任郭鍇紋表示,當時地震規模七.一,造成一千多位民眾死亡。災防中心推估此斷層每一百五十年輪迴一次,今後十年內發生相同規模地震的機率為九.七五%,但如果遲不發作,時間越久,蓄積的能量越大,時間拖到今後五十年內,地震機會增至四十四.九二%。
埋在花蓮地底的米崙斷層發生機會排行第二,其再現周期一百廿五年,上次發生地震是在一九五一年,規模等同於集集大地震的七.三。陳于高解讀災防中心的資料指出,如果今後五十年內,米崙斷層發生規模七點三地震的機率為四成一。
大尖山斷層往北銜接車籠埔斷層,與觸口斷層連在一起往南延伸至南投、雲林、嘉義。災防中心指出,五十年內任何一天,發生規模七強震的機會則共居第三名,再發生規模七點○地震的機率約為兩成二。
國科會副主委陳正宏表示,公布這些數字的目的不是要「嚇民眾」,而是要提醒住在斷層通過地區者,更加注意地震防災措施。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迴響(9) :
- 9樓. 現代孔明陶朱公2020/10/26 16:54
台北大震將發生於何時? 筆者用天文週期預測:
1. 1694+56*6=1694+336=2030 註: 56是天王星公轉2/3 也是海王星公轉1/3 所需的時間
2. 1694+57*6=1694+342=2036 註: 57是19*3 19是日月循環沙羅週期
結論 : 2030~2036是極危險期
- 8樓. 現代孔明陶朱公2012/09/29 20:22...
查詢有關「活動斷層兩側一定範圍(活動斷層兩側一百公尺範圍內)」之說明
發布日期:2012/3/8 上午 09:51:55
依據內政部100年10月13日台內營字第1000808063號令修正「非都市土地開發審議作業規範」總編第五點附件一與101年2月3日內授中辦地字第1000726343號令修正「非都市土地變更編定執行要點」第四點附錄一(二)之內容,區域計畫所規定之限制發展地區或興辦事業計畫應查詢項目及應加會之有關機關(單位)說明如下:
1、「活動斷層兩側一定範圍」之查詢,依據「實施區域計畫地區建築管理辦法」第四之一條,劃定公告活動斷層兩側一定範圍並進行管制係屬縣市政府之權責,請逕洽各縣市政府。
2、「活動斷層兩側一百公尺範圍內」之查詢,由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辦理,除下列範圍外,其餘免查。
活動斷層兩側一百公尺範圍內之查詢範圍包括:基地位於
臺北市(士林區、北投區)、
新北市(淡水區、樹林區、新莊區、泰山區、五股區、金山區)、
桃園縣(平鎮市、楊梅鎮)、
新竹縣(湖口鄉、新埔鎮、關西鎮、芎林鄉、竹東鎮、寶山鄉、竹北市)、新竹市(北區、香山區、東區)、
苗栗縣(獅潭鄉、銅鑼鄉、大湖鄉、三義鄉、卓蘭鎮、竹南鎮、頭份鎮、三灣鄉、南庄鄉)、
臺中市(沙鹿區、潭子區、龍井區、大肚區、太平區、大里區、豐原區、新社區、神岡區、石岡區、清水區、和平區、大甲區、外埔區、后里區、東勢區、霧峰區、北屯區)、
彰化縣(彰化市、花壇鄉、大村鄉、員林鎮、田中鎮、二水鎮、和美鎮、社頭鄉)、
南投縣(中寮鄉、水里鄉、集集鎮、鹿谷鄉、國姓鄉、草屯鎮、南投市、名間鄉、竹山鎮)、
雲林縣(古坑鄉、林內鄉)、
嘉義縣(大林鎮、梅山鄉、民雄鄉、竹崎鄉、番路鄉、中埔鄉)、
臺南市(柳營區、六甲區、官田區、山上區、新市區、永康區、左鎮區、仁德區、白河區、東山區、南化區、新化區、東區)、
高雄市(桃源區、旗山區、田寮區、阿蓮區、岡山區、燕巢區、大社區、六龜區)、
屏東縣(瑪家鄉、內埔鄉、萬巒鄉、來義鄉、新埤鄉、車城鄉、恆春鎮、枋山鄉、鹽埔鄉、高樹鄉、三地門鄉、泰武鄉、春日鄉、長治鄉、枋寮鄉)、
花蓮縣(新城鄉、花蓮市、吉安鄉、壽豐鄉、鳳林鎮、光復鄉、卓溪鄉、瑞穗鄉、玉里鎮、富里鄉、豐濱鄉)、
臺東縣(關山鎮、鹿野鄉、臺東市、池上鄉、卑南鄉、延平鄉)
☆☆☆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
- 7樓. 現代孔明陶朱公2012/09/06 21:06...
哥斯大黎加7.6地震 強震頻怪怪? 地震預報主任:進入地震活躍期 菲國五日前地牛翻身 各國連環震 台美日紐位於火環帶 地震恐頻繁
2012/9/6 鄔凱雯 報導
中美洲哥斯大黎加週三發生芮氏規模7.6地震,造成房屋倒塌,電力及通訊中斷,還發出海嘯警報,而五天前菲律賓才剛發生規模7.6地震,台視新聞的獨家報導帶您來看,從去年二月開始紐西蘭,日本,還有墨西哥,印尼等國相繼發生強震,下一個有可能是台灣嗎?聽聽專家怎麼說!
大樓劇烈搖晃,居民奪門而出,哥斯大黎加5號發生21年來最嚴重,規模7.6的強烈地震,當地沿海一度發布海嘯警報,無獨有偶五天前菲律賓也傳出規模7.6的強震,過去一年附近國家都有大地震紀錄,到底是巧合還是末日預兆? 專家表示1950年到1965年是太平洋板塊活動的活躍期,中間將近40年都沒發生過規模8以上的地震,但2004年南亞大地震過後,又開始進入高峰期,未來幾年,環太平洋各國都有八級強震的機率,從去年開始紐西蘭,日本,蘇門答臘,菲律賓,墨西哥強震接二連三,這幾個國家都位在太平洋火環帶,全世界有八成火山都在此處,90%地震也在此發生,環太平洋各國連環震,台灣會不會是下一個? 台灣位於板塊隱沒交界處,與火環帶有關的地震,不是發生在花東外海就是在陸地的深層,對台灣影響有限,民眾其實不用杞人憂天!
☆☆☆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
- 6樓. 現代孔明陶朱公2011/03/22 16:32遇9.0強震 核災前台北已塌陷
遇9.0強震 核災前台北已塌陷
更新日期:2011/03/22 15:59 文/林倖妃
規模7地震 台北將完全「失能」?台灣和日本地質環境非常類似。人口最集中的大台北地區,已有三百年沒有發生過大地震,蓄積能量隨時可能釋放,台灣人的危機意識有幾分?
日本福島的核電廠風暴,也讓台灣充滿疑懼:靠近山腳斷層的核一、核二廠,會不會因地震引發核災。
【規模7地震,足以讓大台北完全「失能」】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長林朝宗認為,對台北盆地最大的威脅,來自山腳斷層,一旦斷層活動,「核一、核二廠不一定出事,但台北盆地一定先遭殃,」他說。
由於台北盆地地質為粉砂、細砂,加上地下水位非常高,接近地表2至3公尺,規模7的強震即足以出現像東京迪士尼樂園的「土壤液化」。密集的高樓大廈會因噴砂而傾頹,台北盆地也將下陷,淡水河和基隆河水無法排出海,海水更會倒灌。以目前建築規範,台北地區的建築結構耐震係數為0.23g,最多僅能承受5級地震。
最近,內政部和NCC正研商,學習日本政府在地震發生前30秒,透過手機對人民發簡訊預警。但卻沒有同時規劃:地震來時,台北街頭的人潮要躲到哪裡去?捷運旅客要如何疏散?沒有配套的地震警訊,很難發揮作用。
【台灣需要「災害潛勢圖」】
從地震、海嘯到核災,面對複合式災難的時代,台灣政府準備好了嗎?4月即將接任政務委員,兼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的李鴻源,最近行色匆匆,從研究單位跑到執行單位,忙著了解各層級防救災體系。
「全世界最荒謬的,就是把防災依災害性質分給不同部會主掌,」他指出,負責救災的消防署屬內政部管轄、水災歸經濟部水利署、土石流又是農委會,當地震海嘯一起來時,就很難整合。隸屬國科會的國家地震中心,也不應只做「研究」,更應效法日本地震中心,滿足政府施政所需,針對地區找出問題,甚至修改建築規範。
更重要是跨部會做出全台的災害潛勢圖。他舉核能電廠輻射污染為例,核一廠距離台北也不過28公里,一旦需要疏散居民,政府必須先了解風向,可能危害地區,來擬定行動計劃。「這才是關鍵,沒有災害潛勢圖,所做的都是瞎子摸象,」他說。 【斷層上的核電廠,9.0強震挺不住】
依照福島撤離範圍20公里來估計,核一、核二、核四廠,疏散範圍擴及台北市;核三廠撤離範圍,涵蓋1/3個屏東縣。加上台北盆地脆弱的地質、及台灣處處斷層,碰上9級強震,可能等不及核災,就已經整個塌陷。
《經濟學人》建議,福島核災對全球核電廠的另個教訓,就是要用核電,就必須要求更高的安全係數與標準,人類也必須為此付出更高的代價。對日本人來說,崩壞後重建是再熟悉不過的劇本。
日本為這世界貢獻了8.7%的GDP,它是台灣第2大貿易伙伴、第4大外資投資國、第2大觀光客來源國,更是台灣產業最依賴的原料、設備和技術來源國。不僅是日本人,台灣和全世界都希望,「日」落後,太陽依舊會升起。
☆☆☆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
- 5樓. 現代孔明陶朱公2011/03/12 10:508.8強震釋放能量 921的256倍
8.8強震釋放能量 921的256倍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陳幸萱、陳世昌/連線報導】 2011.03.12 03:21 am
昨天日本東北外海發生芮氏規模八點八的強烈地震,我中央氣象局估計,這次地震釋放的能量約是九二一地震及一九九五年阪神地震的兩百五十六倍,大約是超過一萬一千顆廣島原子彈的破壞能力。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教授古村孝志說,日本歷史中,在西元八六九年時,宮城縣曾經發生過「貞觀地震」,當時死了一千多人,雖然沒有具體數據可以知道當年地震的規模,不過看這次地震規模,應該是「貞觀地震的重演」。
古村教授說,這次宮城地震很可能就是典型的「板塊交界型」地震。像這樣大規模的地震,應該是板塊與板塊間的失衡所造成。二○○五年八月發生的三陸沖地震(規模七點二)之後,震源地還留下部分板塊遺跡,應該就是這次地震的另一個震源。
【2011/03/12 聯合報】
☆☆☆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
日地震板塊位移20公尺 持續2分半日本地震專家指出,東日本特大地震是由長約500公里、寬約200公里的巨大斷層出現最大20公尺的位移而引發的。
筑波大學副教授八木勇治表示,根據斷層運動計算而得的地震規模,達到芮氏9.0,超過日本氣象廳公佈的芮氏8.8,他說,從岩手縣近海到茨城縣近海的大範圍板塊交界處整體發生了大位移。許多地震學家都沒預見到會發生這種情況。
八木指出,斷層北側最先裂開,約70秒後南側的茨城縣近海區域也開始發生斷裂。據指出,整個斷層斷裂持續了約2分半的時間。
現代孔明陶朱公 於 2011/03/12 15:08回覆 - 4樓. 現代孔明陶朱公2010/10/04 07:35都更產業行動計畫 今起跑
都更產業行動計畫 今起跑都更產業行動計畫概要
經建會委員會議將於今(4)日討論通過「都市更新產業行動計畫」,這項計畫除列出98~101年全台六大都更指標案以利政府對外招商之外,也將提出100~103年的新四年計畫協助國內480萬戶屋齡超過20年房屋進行耐震評估、拉皮整修。
都市更新行產業動計畫除了納入98~101年的指標性都更案,也將曾經在總統府財經月報討論的「廣義都市更新」如協助老房子進行耐震評估、拉皮整修列入。營建署副署長許文龍表示,已研擬100~103年的四年計畫,以協助老房子改換門面。
許文龍表示,台灣地區總共有800多萬戶房子,其中6成,約480萬戶的屋齡超過20年,這些房子有些雖然蓋得很堅固,但因早年耐震標準較低,因此研擬補助民眾進行耐震評估。另將補助這些老房子拉皮整修。
☆☆☆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
- 3樓. 現代孔明陶朱公2010/04/14 15:46青海玉樹7.1強震 專家:不是偶然現象
青海玉樹7.1強震 專家:不是偶然現象
2010-04-14 新聞速報 【中央社】
中國青海省玉樹縣今天發生規模7.1的強震。專家說,台灣、青海這2天相繼發生地震,雖屬不同地質板塊,但也顯示全球正進入地震高活躍期。
「中國地震台網」測定,今天上午7時49分,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規模7.1的強震,全縣約9成房屋倒塌,中午為止已有至少67人死亡。
針對這次地震,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接受「人民網」採訪時分析,從地質構造來說,玉樹在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地震。
他說,玉樹地處青藏高原塊體的中部,該板塊的地質活動較為強烈,中強度以上的地震在歷史上持續不斷,因此今天玉樹地震不是偶然現象。
這位專家進一步表示,台灣(台東、規模4.7)的地震、青海這兩天相繼發生地震,雖然屬於不同板塊,但也顯示全球正進入地震活動高活躍期。
孫士鋐指出,去年7月15日至今的9個月以來,全球發生規模7以上地震共24次,平均每月2.6次;與20世紀的每年19次、每月1.6次的平均記錄高出不少。
此外,規模7.7以上地震的百年平均值是每年2次,但最近9個月,全球就發生了6次。
孫士鋐認為,地球進入高活躍期時段,對於是否後期會出現更強烈(規模8或8.5以上)的強震,地震科研人員需要密切關注。990414
☆☆☆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
- 2樓. 現代孔明陶朱公2010/03/05 08:06新理論 地層壓力轉移「震群」竄全球
新理論 地層壓力轉移「震群」竄全球
2010-03-05 中國時報 【王嘉源/綜合報導】
最近全球發生強烈地震的頻率異常地高,台灣四日上午也出現地震,是否完全純屬巧合,引起討論。傳統看法認為,地理位置相距遙遠的大地震不至於有所關聯,但也有科學家指這是所謂的「震群」(earthquake clusters)現象,全球各地強震可能和台灣高雄縣甲仙地震有關。
《夏威夷現在新聞》(HawaiiNewsNow)網站四日引述美國內政部地質調查所報導,一個地方發生強震後,可能出現骨牌效應,產生「震群」現象。因為大地震造成地層壓力轉移,繼而出現一連串地震。
看似距離遙遠 仍有骨牌效應
一月十二日,芮氏規模七.○強烈地震重創加勒比海國家海地。接著二月廿六日,日本琉球附近海域發生同樣規模的強震。翌日,南美智利即發生八.八級大地震。再來就是台灣南部高雄在四日出現六.四級地震,同一天幾小時前智利還有規模五.九到六.一的餘震。根據傳統看法,地理位置相距十分遙遠的地震不能相提並論,但這次不到兩個月內發生如此多強烈地震,令科學家不敢斷言純屬巧合。
去年九月,英國《自然》周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二○○四年十二月印尼蘇門答臘發生引起大海嘯災難的芮氏規模九.一強震,也對加州「聖安地列斯斷層」(San Andreas fault)造成影響。
美國地震學家發現證據顯示,該次大地震及後來蘇門答臘又出現的一連串地震,造成距離八千公里之外的聖安地列斯斷層頻頻鬆動,三個月內小地震不斷;斷層區某些區塊的裂縫內充滿液體,液體外流並鬆動斷層,因而增加地震發生的可能。
☆☆☆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
- 1樓. 現代孔明陶朱公2010/02/28 22:58智利又爆強震 大地震頻率增加?
智利又爆強震 大地震頻率增加?
【中央社╱台北28日電】 2010.02.28 07:16 pm
繼上個月海地強震之後,南美洲智利昨天又發生規模8.8強震。大地震發生的頻率增加了嗎?
根據「維基百科」(Wikipedia),小型地震並不罕見,然而大地震發生的頻率卻沒有那麼頻繁。它們之間呈現指數關係,例如,在特定時間內,規模4和規模5的地震發生頻率約是10:1。
在地震不多的英國,統計到的頻率如下:規模3.7-4.6的地震每年都會發生;4.7-5.5的地震約10年1次;超過規模5.6,甚至更大的地震則是百年一見。
此外,全球的地震觀測站數目從1931年的350個,進展到如今的數以千計。偵測到的地震數目較以前來得多,似乎也是理所當然。偵測到的地震數目增加,純粹是儀器進步使然,而非地震頻率增加。
「日本防災科學技術研究所」統計發現,1900年到2000年這100年內,日本規模8以上的地震共發生5次,雖然有集中在1940年前後的趨勢,但是因為次數太少,不足以歸結出一定模式。
然而自1926年起,規模5的地震頻率卻有急劇上升的趨勢,但並非因為地震真的變多了,純粹是因為日本氣象廳從當年起展開地震觀測的緣故。
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統計,自1900年起,全球每年約發生18次規模7.0-7.9的強震,以及1次規模8.0以上大地震。
世界上大多數地震(90%地震以及81%強震)發生在4萬公里長的馬蹄形地帶─環太平洋地震帶(circum-Pacific seismic belt),也叫做太平洋火環帶。其他板塊交界處,如喜馬拉雅山區,也是地震容易發生的地帶。
在這些地震高危險區裡不乏人口急速成長的大城市,如墨西哥市、東京、德黑蘭等。地震學家警告,發生在這些城市的單一次強震,就可能造成高達300萬人喪生。(譯者:中央社戴雅真)
【2010/02/28 中央社】
☆☆☆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
閱報秘書/芮氏地震規模 能量一差31倍
【聯合報╱林沿瑜】 2010.02.28 02:35 pm
地震規模顯示地震釋放出的能量大小。目前通用的是芮氏規模,由美國地震學家芮克特(Richter)創於1935年,係以扭力式地震儀在距震央100公里處所記錄的最大振幅,以微米計算出的對數值。規模數字每增加「1」,代表釋放的能量多出31倍。換言之,規模7.0的地震,其能量釋放約是規模5.0地震的900倍。
智利27日發生罕見的規模8.8大地震。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的資料,規模8.0至8.9的大地震全球平均一年只會發生一次,足以摧毀方圓數百公里的區域。 現代孔明陶朱公 於 2010/02/28 23:0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