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ay is a great day to learn something new.
你知道氣候,是如何地在影響人賴的生活模式嗎?沙漠地區的居民如何適應環境,找到與如此惡劣環境共存的方法嗎?澳洲Coober Pedy這個地方,一片荒蕪的紅沙漠,有大約3,500人居住在地底下,舒適愜意的地下桃源?!Coober Pedy這個字的由來又是甚麼呢?
原來,六年級的孩子們正教到一篇關於澳洲地下城的文章講到澳大利亞的庫伯派蒂(Coober Pedy),是土著語“kupapiti”的英語發音,它的意思是“洞裡的白人”。 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沙漠中的庫伯派蒂人有著不同尋常的生活方式。45個以上的民族組成的幾千個庫伯派蒂人,大多數生活在地下的洞穴房屋裡,這種居住方式源於這裡的蛋白石(Opal,又名貓眼石、澳寶) 採礦業,礦工利用開採後的洞穴直接打造成住家,以避免地面惡劣的沙漠氣候環境,蛋白石洞穴舒適且冬暖夏涼,隨後便有了現在的地下旅館,地下博物館、陶器商店、蛋白石店和地下藝術畫廊。
也因為這樣的淵源,當地被譽為“澳大利亞和世界的蛋白石之都”。更在1920年正式命名為Coober Pedy。
Coober Pedy是澳洲唯一一座地下城,位於維多利亞沙漠腹地,是澳大利亞最乾旱的地方之一,原本是片鳥不生蛋的不毛之地。1915年,有人偶然在這裡發現了蛋白石礦,從此改變了這塊荒地的命運。現在也成為了旅遊景點,電影拍攝取景點。
然而,孩子們其實已經透過閱讀課本獲得這些知識。但是對Teacher David來說並不足夠。為了讓同學們獲得更深刻的學習經驗,他還特別邀請到當地Umoona Opal Mine & Museum的Mr. Yanni Athanasiadis與孩子們進行近30分鐘的台澳視訊交流。
為此,David帶領孩子探討文章重要的幾個關鍵,引導孩子們如何問對問題?聽到需要的答案,於是大家用心地整理出關於 ”Coober Pedy, 地下城, 蛋白礦石, 當地博物館, 以及對Mr. Yanni Athanasiadis” 等近30個問題。舉例同學們問到,
How many underground homes are there in Coober Pedy?
Do underground houses have bathrooms? Where does the dirty water go?
How many children live in Coober Pedy? Does Coober Pedy have any schools?
Why did Umoona Opal Mine close, and when did it become a museum?
Mr. Yanni Athanasiadis都耐心而且仔細地充分回答,並感謝這一次難得的交流。
我們說「多習得一種語言,就是為自己在開啟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實在是再正確不過了。AVEDA創辦人朱平先生曾說,「多學一種語言,就多了一種思考方式。目前台灣的競爭力堪虞,大企業不來台灣,年輕人不學英文,然而,除非是蒙起眼睛不要看,否則,英文仍然是走遍全世界的工具。」世界觀並不跟英文打等號;但是英文跟世界觀有著絕對的關係。希望康橋孩子學習英文,保持好奇心,有探索世界的覺醒與能力。小學部國際處的英語課,每每總能讓人增廣見聞,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