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經濟時代 談環保再生能源
近年來環境災難層出不窮,而且規模愈來愈大,終於讓人類體認到必須力挽狂瀾的地步了,於是各國開始認真思考環保政策的重要性(雖然高占全球CO2排放量四分之一的美國,還是抵死不肯簽署京都議定書來降低排放量)。環保意識的建立與政策的落實,已不單是為了解決各國自己迫在眉睫的生存問題,而是關係到全人類是否將會滅絕的危機。
反觀台灣近來環保意識抬頭,但是我們在能源再生、水源維護、國土保持、空氣污染等重大的環保問題處理,卻依然是舉步維艱。
連簡單的減低塑膠污染、垃圾分類的執行也捉襟見肘。這裡頭最基本的問題是台灣的環保尚未能從教育到立法全面貫徹,而政府、企業、民間三者之間也尚未能形成「一切以永續生存發展為目標」的基本共識來解決問題。所以借鏡其他環保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對於台灣未來環保政策的推行,可能是十分重要的參照。
以德國與丹麥為例,環保教育與政策已持續推行超過三十年了。他們國民每人平均消耗能源只有美國人的50%,而且積極維護自然生態與資源。
丹麥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力發電)應用率達18%居於全球第一,德國則是全球第一大風力發電國與第三大太陽能發電國,他們除了積極開發乾淨無污染的替代能源之外,更從教育、立法、產業等面向貫徹環保先行的理念。因此不但提升了民眾的生活品質,也使得產業環保化,影響所及更進一步讓環保產業化。
面對未來低油、低碳的經濟時代,丹麥與德國都已經提前準備好充足的競爭力。
台灣近年二氧化碳排放仍快速成長。當第一階段(二OO八年至二O一二年)被管制國家,被要求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一九九○年的排放量降低一%至八%不等時,台灣從一九九O年到現在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大幅增加一二一%,過去十年年平均成率高達六.三%,國內溫室氣體排放佔全球總量近一%,名列世界第二十二位,而去年人均排放量一一.一噸,也已經超過第一階段要減量的國家。
台灣能源效率也偏低,台灣創造一個GDP,所耗用的二氧化碳量,是日本的三倍,瑞士的五倍。比起世界其他地區的積極因應,台灣藉由限制二氧化碳排放,轉化、創新的腳步伐不夠快、不夠大,甚至極為落後。
公視「國家的遠見」全系列共八集,從全球化經濟(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