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德國】2005年的出版:暢銷書重圍中的文學追求
2006/04/06 23:15
瀏覽432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2006.3.20 中國圖書商報 托比亞思福思(Tobias Voss)劉海穎/譯


Paulo Coelho

——
2005德國廣受關注的文學類圖書
在德國,暢銷書很多都是英語國家原創的,取得國際性成功的圖書。但暢銷圖書不一定會被德國各大報紙的文藝專欄視為精品之作而大加褒獎。即使這樣,一些富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文藝界人士仍然警告:「那些有水準的事物沒有在大眾中間傳播開來,是我們這個時代媒體的根本錯誤之一。」無論怎樣,在英美暢銷書的影響下,2005年的德國文壇,出現了讀者喜愛、批評家挑剔的德國原創驚悚懸疑暢銷書,恐怖主義、世界末日都成為重要主題而家庭小說也頗受歡迎……

2005
年,一批文學圖書在德國各大跨地區報紙上引領了討論熱潮。而當我們一一盤點之時,卻會發現,那些在德國暢銷的圖書通常情況下並不會位列其中。在德國,暢銷書往往都是英語國家的那些獲得國際性成功的圖書。推其原因,我們認為這必然與版權貿易全球化有較大關係。但是,這卻並不是唯一的原因:義大利、西班牙、法國等其他歐洲國家的版權貿易國際化程度並不比德國弱,但是其本國作家的暢銷書卻明顯多於德國。當然,羅琳J.K. Rowling)、丹布朗Dan Brown以及保羅科賀Paulo Coelho這些全球性暢銷書作家的作品也會長時間在上述國家的暢銷書榜上獨佔鰲頭。但是,同這些國家相比,在德國,國際暢銷書中的二等骨幹力量就更多一些了,這些書僅次於頂級國際暢銷書,它們會給各出版社帶來穩定且持久的高銷量。就我所知,人們還沒有對這一現象進行深入研究,上述觀點也只是停留在推測階段。但是我們盤點的結果還是足以表明,由於上述原因,暢銷圖書不一定會被各大報紙的文藝專欄視為大量的出版物中的精品之作而大加褒獎。但是,這些暢銷書至少大都會在商業上獲得成功。

「美國味」德國原創驚險小說暢銷
早在2004年年初,一本書就已悄然拉開了成功的序幕。那時,幾張獨特的宣傳畫首先出現在了人們眼前:黑色的背景之上,彩虹女神伊利斯散發著幽幽的藍光;而它代表什麼意思,你卻無從知道……某時某刻,《那一群》(Der Schwarm,又譯為群集、一見鍾情)問世了。這本書有可供免費流覽的專門網頁,讀者由此獲悉,有一個叫法蘭克薛慶Frank Schatzing,施茨廷的作者創作了一部驚險小說,這本書即將由(Kiepenheuer & Witsch Verlag)出版社出版。薛慶的這本書篇幅宏大,重重懸念在1,000多頁的筆墨中鋪展開來,輕鬆躍居暢銷書榜。2005年,這本書仍然在暢銷書榜中位居前10位,僅精裝本的銷量就達90萬冊。至今為止,17個國家購買了這本書的翻譯版權。這本書以阿拉斯加、南美以及挪威海岸線上發生的神秘事件作為開端。一些生物不斷對人們展開攻擊,有時是鯨,有時是蝦。而這些事件並不是各自獨立的事件,它們之中存在著某種內在關聯。於是,研究人員和軍事人員竭力尋求真相並對其加以阻止……

評論界對這本書的評價褒貶不一。所有的評論家都折服於其引人入勝的情節,並對此書在這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表示了一致肯定。但是,一些評論中也不乏批評之辭,指責它過於美國化以及渲染太過。這些證實了我們在開頭述及的那些原因,同時也再次更為清楚地表明,德國文藝界和德國暢銷書界之間的區別是何等之大。


Jan Philipp Reemtsma

關注恐怖主義
一個獨特的主題在2005年留下了清晰的足跡——紅色貧困黨團(RAF)左派恐怖活動的歷史性問題。在70年代,這一組織大搞襲擊以及謀殺活動,極大地影響著德國當時的政治氛圍。一個藝術展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這一主題的現實意義。藝術展於2005年在柏林舉行,展示了一些與紅色貧困黨團及其「傳奇」相關的藝術作品。開始,這一展覽由社團組織支持,但是由於公眾抗議,社團便退出了這個活動。近幾年來,一些與這一主題相關的研究讀物得以出版,它們從全新的角度闡釋了這些事件的內在聯繫。(在此僅列舉幾名作者為例:克內恩(Koenen)、克勞斯哈爾(Wolfgang Kraushaar)、菲力普李茲瑪Jan Philipp Reemtsma里姆斯瑪)。

最近,克里斯托夫海因(Christoph Hein 因小說《征服土地》(Landnahme)和《威廉布魯克》(Willenbrock)而備受關注。之後,他在最新的一部小說中描述了紅色貧困黨團歷史中的一段插曲——沃爾夫岡格拉姆在巴登克萊因的槍殺事件(沃爾夫岡格拉姆被懷疑是紅色貧困黨團的成員之一)。在名為《在他童年裡花園》(In seiner fruehen Kindheite in Garten 一書中,海因借格拉姆父親之口講述了巴登克萊因事件背後的故事。格拉姆父親,這位高級中學的校長,無論如何也不明白自己兒子的做法。本書詳盡忠實地再現了格拉姆的生平,在書中,格拉姆化名為奧利佛祖利克。德國評論界評論,這部作品就是在重複那些已經出版了的眾所周知的資料,而其文學成分過少;還有指責稱,海因也許涉及了一個重要的主題,但卻未能真正駕馭文學,他僅僅為紅色貧困黨團做了一種形式上的轉換。

安德列亞斯麥耶(Andreas Maier)的作品《克里洛》(Kirillow)由Frankfurter Suhrkamp Verlag出版社出版。其間,麥耶將感觸的眼光投向了那些剛剛發生的事情。麥耶能夠敏銳地洞察社會上各式各樣的組織和小團體,這在他以前的作品中已經有所呈現。在這本書中他將注意力轉向了一個朋友圈。這個圈子裡活躍著一群年輕的大學生,他們在咖啡館碰頭,在那裡激動地討論世界形勢。不知怎麼地,一個叫安德來耶克里洛的言論在這個圈子中流傳開來。克里洛寫了一本宣傳小冊,它以一種強有力的觀點闡釋這個世界的狀態並且深深地吸引著大學生們:「人類就彷彿是一個潰瘍,它擴散的原因在於人們對幸福和滿足的追求。」這是一個虛無的設想,我們對它知道的並不多,但是卻還是在不停地討論著它以及與之有關聯的一切。而「談論」本身對這一設想來說具有重要意義。也許,麥耶選取的主題或許也道出了一點理由,即為什麼德國會突然舉辦一場與紅色貧困軍團歷史有關的藝術展。

烏韋特爾卡普(Uwe Tellkamp)的《冰鳥》(Eisvogel)由Rowohlt Berlin Verlag出版社出版,此書從全新的角度切入恐怖主義主題,一度引發眾多討論。小說主人公韋戈里特爾是一位銀行家的兒子,他捨棄了家庭提供的優厚條件,投身於哲學學習,但卻遭到了失敗。他結識了一對領導著反動恐怖組織的兄弟,這個組織想要透過暴力顛覆現有社會從而建立一種精英社會。特爾卡普曾於2004年獲得名望甚高的巴赫曼獎(Ingeborg-Bachmann-Preis)。

家庭小說讀者廣泛
阿爾諾蓋格爾(Arno Geiger)的新書《我們過得很好》(Es geht uns gut 一炮打響,《新蘇黎世報》稱之為「一部偉大的小說」,而《法蘭克福週報》也評論說這部作品使作者躋身於德國現代文學作家的最前列。蓋格爾亦因此書一舉奪得首屆「德國文學獎」的桂冠。此獎項在2005年法蘭克福書展上頒發,獎金37,500歐元,由德國出版商書商協會,《明鏡》週刊,法蘭克福市以及法蘭克福書展聯合資助。小說主人公菲利浦‧埃爾拉赫是一名作家,小有名氣,他繼承了祖母的房子,之後找到了一個裝滿信件的盒子,於是突然被迫要面對家族的歷史,而這正是他之前一直努力回避面對的事情。儘管小說從奧地利併入第三帝國之後不久寫起,但它並不述及歷史的壓抑:小說描述的那些過往之事極盡平凡,甚至是那麼地容易被人遺忘。現在,家庭小說在德國景象繁榮,因此這部優秀之作能在德國和奧地利獲得廣泛讀者也算是意料之事。

神秘手法描繪未知世界
在下面將要提到的書中,大部分都是「德國文學獎」的提名作品。當然,這些作品也都在各文藝專欄中大受好評。


我們還是先來說說蓋爾特羅許策(Gert Loschuetz)那部新近創作的彌漫著些許驚悚氣息的小說:一位船長回憶了往昔的一些時光。在那些日子裡,河就是他的家。每當他遭遇不測之時,就會有一群人從水中浮現出來,他們穿著黑衣,臉色蒼白。這是一群「黑色之友」,小說(Frandfuterverlagsanstalt法蘭克福)也因此而得名。讀者不知道這些人是誰,也不知道他們的出現意味著什麼。而正因為這樣,小說才深具扣人心弦之力量。在這方面,這本小說同韋利格特凡德貝克(Vrigitte Vanderbeke)的新作有異曲同工之處:在《甜蜜的十六歲》(S. Fischer Verlag出版社,法蘭克福)中,一些十六歲的少年會在生日那一天莫名其妙地消失,而且失蹤的人越來越多。早晨他們還在家裡,然後去上學,之後就不見了。當然,他們壓根就不想去學校。起初,人們都認為這是一起犯罪案件。而當莫名失蹤的少年越來越多的時候,人們越來越傾向一種猜測,這些少年是在自願的情況下集體自殺了。人們說法不一,議論紛紛。最後,失蹤事件依舊是一個未解之謎。一方面,小說有了一個沒有結局的結尾,另一方面這一疑團給讀者留下了未知而不解的懸念。此外,湯瑪斯雷爾Thomas Lehr的新小說《42》(Aufbau Verlag出版社柏林)也圍繞神秘莫測的事件展開:一行70人的訪問團前去參觀瑞士的CERN核研究中心,這一中心位於日內瓦不遠的地方。這組人去地下參觀,當他們再次來到地面上的時候,他們彷彿置身於照片之中:時間靜止不動了。但對於沒有遭遇這件事的常人來說時間仍在正常流逝。這些「受難者」被困在時間裡,一秒鐘在無限地延長著,這些人漸漸適應了這個新的世界,直到五年之後,時間突然向前走了3秒鐘,這簡直太珍貴了,他們決定做一次「最後的嘗試」。

2005年,世界末日成為文學作品的一個主題,而這一主題自始至終都是以另一種面貌呈現出來的:在威廉歌納齊諾(Wilhelm Genazino)的小說《愛的怯懦》(Die Liebesblodigkeit 中主人公(文中的「我」)靠在大學裡講課謀取營生,其課堂內容圍繞即將到來且無可避免的世界末日展開。但是,這在日漸垂老的主人公看來根本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問題。他一連數載自顧自地跟兩個女人保持著曖昧不清的關係,而且這兩個女人彼此並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但是,主人公終究要努力使自己的生活步入正軌,這就意味著他要在尤迪和薩德拉之間做出選擇。但是,他越是期待儘快做出決定,情況就越是棘手。作為2004年聲望極高的畢希納獎的得主,威廉歌納齊諾以輕鬆、諷刺又不失幽默的筆觸打造了這本新書,其風格在德國可謂難得一見。《愛的怯懦》確為一部卓越之作,它跳出了那些人們臆想中的世界末日這一重大問題,將生活置於作品中心,不動聲色地將日常生活中的混亂闡釋為合情合理的事情,愛情也正是如此。

丹尼爾凱爾曼(Daniel Kehlmann 的最新作品《測量世界》(Die vermessung der weit)將日常小事、全球大事、今時今地以及往日歷史盡收其中,可謂包羅萬象。18世紀末,兩名青年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打量世界。亞歷山大洪堡遊歷世界,他橫渡重重海洋,登上鮮為人知的層層山巒的頂峰,在南美幾乎無路可走的原始森林中抗爭。而另一名青年,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卡爾佛里德里希高斯則癡迷於測量世界。但是,他卻不需要長途跋涉,不需要進行探險研究,他的探索活動就在紙上進行。這兩個研究世界的青年在柏林相遇了,高斯在洪堡的住處逗留了一些時日。2005年這部小說由Hamburger Rowohlt Verlag出版之時,人們就篤定它一定會獲得成功。小說第一次出版印量是4萬冊,這在德國可謂是出版社的大膽之舉。而這部思想豐富的小說也確實很快就在暢銷書榜中一展雄風。自20061月起,這本書便取代《達文西密碼》和《哈利波特》而位居暢銷書榜之首。在此期間,其銷量已達40萬冊,但這本書之後會取得什麼樣的成功還不得而知。凱爾曼以諷刺和調侃的筆調闡釋德國文化和精神,他否認了我在本文開頭關於暢銷書的說法,他說:「那些有水準的事物沒有在大眾中間傳播開來,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媒體的根本錯誤之一。」如果是我弄錯了,那真是再好不過;如果凱爾曼說得有道理,那麼德國書業就可以給我們更多的期待!讓我們靜候2006年帶給我們的新書……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網路生活
自訂分類:全球出版風潮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