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2曆法
2017/02/09 14:43
瀏覽5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標題:
中國12曆法
發問:
我想問...... 中國有12個曆法對不對..... 我只知4個....請問其他的都是啥? 甲,乙,?,丁,?,己,?,?,?,?,?,?
最佳解答:
其他解答:
V. Good!|||||丙、酉、不好意思我只知到這點!4E350C6F06A145F0
中國12曆法
發問:
我想問...... 中國有12個曆法對不對..... 我只知4個....請問其他的都是啥? 甲,乙,?,丁,?,己,?,?,?,?,?,?
最佳解答: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曆法是用年、月、日等時間單位計算時間的方法。 主要分為陽曆、陰曆和陰陽曆三種。陽曆亦即太陽曆,其曆年為一個回歸年,現時國際通用的西曆(格里曆)即為太陽曆的一種,亦簡稱為陽曆;陰曆亦稱月亮歷,或稱太陰曆,其曆月是一個朔望月,曆年為12個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伊斯蘭曆即為陰曆的一種;陰陽曆的平均曆年為一個回歸年,曆月為朔望月,因為12個朔望月與回歸年相差太大,所以陰陽曆中設置閏月,因此這種曆法與月相相符,也與地球繞太陽周期運動相符合。中國的農曆就是陰陽曆的一種。 曆法中包含的其他時間元素(單位)還有『』【】「」 干支 節氣 世紀 年代 中國古代的曆法[1] 朝代 曆名 編者 使用年分 西漢 太初曆/三統曆 鄧平 前104年-84年 東漢 四分曆 編訴 85年-205年 乾象曆 劉洪 206年-236年 魏 景初曆 楊偉 237年-442年 劉宋 元嘉曆 何承天 443年-462年 大明曆 祖沖之 463年-520年 後魏 正光曆 李業興 521年-539年 興和曆 李業興 540年-549年 北齊 天保曆 宋景業 550年-565年 後周 天和曆 甄鸞 556年-578年 大象曆 馮顯 579年-583年 隋 開皇曆 張賓 584年-607年 大業曆 張冑玄 608年-618年 唐 戊寅曆 傅仁鈞 619年-665年 麟德曆 李淳風 666年-728年 大衍曆 一行 728年-761年 五紀曆 郭獻之 762年-784年 貞元曆 徐承嗣 785年-821年 宣明曆 徐昂 822年-892年 崇玄曆 邊岡 893年-955年 五代 欽天曆 王樸 956年-959年 北宋 應天曆 王處訥 960年-980年 乾元曆 吳昭素 981年-1000年 儀天曆 史序 1001年-1023年 崇天曆 宋行古 1024年-1063年 明天曆 周琮 1064年-1073年 奉元曆 衛樸 1074年-1091年 觀天曆 皇后卿 1092年-1102年 占天曆 姚舜輔 1103年-1105年 紀元曆 姚舜輔 1106年-1126年 金 大明曆 楊級 1127年-1179年 重修大明曆 趙知徵 1180年-1280年 南宋 統元曆 陳德一 1135年-1160年 乾道曆 劉孝榮 1167年-1175年 淳熙曆 劉孝榮 1191年-1198年 會元曆 劉孝榮 1191年-1198年 統天曆 楊忠輔 1199年-1206年 開禧曆 包翰元 1207年-1250年 淳佑曆 李德卿 1251年-1252年 會天曆 譚玉 1253年-1270年 成天曆 陳鼎 1271年-1274年 皇極曆 劉焯 605年-617年 乙未曆 耶律履 1180年- 授時歷 時憲歷 參見 曆法列表 曆法改革 夏曆 (中國農曆) 公曆,即格里曆,是現行國際通行的曆法,屬於陽曆的一種,通稱陽曆,其前身是奧古斯都歷,而奧古斯都歷的前身是儒略曆。其歷年為一個回歸年(365.2425日),劃分為12個歷月。是教宗格里高利13世(也譯格雷果里)在公元1582年改革儒略曆制定的曆法,儒略曆的回歸年為365.25,與實際的回歸365.2422相差甚多,當時儒略曆和地球實際位置的誤差已達14天,格里曆將誤差糾正,確定所有整數世紀年除了可被400整除的外一律不設閏年,同時規定1582年10月4日之後的那天為1582年10月15日,但原有星期不變。新頒佈的曆法理論上可以達到兩萬年內誤差不超過一天,但由於地球自轉的變化,實際到公元4909年誤差就可達一天。與儒略曆相比,公曆是新制定的曆法,所以有時候,包括中華民國《中國國家標準》CNS 7648《資料元及交換格式–資訊交換–日期及時間的表示法》,又稱新曆。 ==================== ==== 陰曆,是指用年、月、日計算時間的方法,曆法的一類。陰曆亦稱月亮曆(Lunar calendar),主要根據月亮繞地球運行一周時間為一個月(29.5306天),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354天或355天。中國傳統上使用的夏曆,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曆。純粹的陰曆包括:希臘曆、伊斯蘭曆。 ==================== ===== 夏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稱為農曆、陰曆、殷歷、古歷、舊曆等。夏曆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曆原則相同,所以有陰曆的成分;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並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使用夏曆來推算傳統節慶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慶。 ==================== = 太初曆是中國歷史上曾經使用過的一種曆法,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由鄧平、唐都、落下閎等根據對天象實測和長期天文紀錄所制訂。漢成帝末年,由劉歆重新編訂,改稱「三統曆」。 其法規定一回歸年為365又1539分之385日,一朔望月為29又81分之43日,所以又稱八十一分律曆。以夏曆的正月為歲首。 三統曆第一次把二十四節氣編入曆法,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它還首次記錄了五星運行的周期。 從漢武帝太初元年算起,此曆共實行了188年。 ==================== 大明曆,亦稱「甲子元曆」。是在中國古代曾經使用過的一種曆法。由祖沖之制定,462年成歷,510年施行。共實行了80年。大明歷規定一回年為365.2428日,這個數據在趙宋統天歷(1199年)以前,是最理想的一個數據。 大明歷首次採用了歲差的概念;採用391年置144閏月來代替以前何承天元嘉曆曆法十九年七閏的辦法,使大明歷更加準確;還求出了交點月為27.21223日,與現在的值27.21222日非常接近。 ==================== = 授時曆是中國古代曾經使用過的一種曆法,由郭守敬等人編製,從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開始實行。明朝所頒行的大統曆其實就是授時曆。總共實行了364年。 授時曆的回歸年採用統天曆的長度,365.2425日,與現在所使用的公曆的數值完全相同。其他解答:
V. Good!|||||丙、酉、不好意思我只知到這點!4E350C6F06A145F0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