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決定跳過老麥的一些短PO文,因為它們只是News Update。今天這一篇蠻有意思的,因為有篇「踢館文」的回應寫得還真的不賴,所以我也把它給翻譯了出來。
this is a whole different league (posted on April 4, 2005)
* * * (中文翻譯)
完成一件Savile Row西服,從下訂單、開始裁剪、一直到穿在身上,大約需要四到八週的時間。如果你人在國外,那麼,所需的時間會更久。
前些日子,有人在我的部落格回應説:要這麼久的時間才能交貨,到底是效率差?還是刻意讓產品特別?
我的答覆是:縮短時間絕對是「抄近路」(cut corner)。而大部分的「抄近路」是被客戶給逼出來的,因為他們不知道遊戲規則。
就讓我來打個比方好了。假若你去年跟Tom買了一套西服,之後你很滿意,所以你想要訂一套一模一樣的西服。這檔事應該沒啥問題才是。嗯...如果你希望是跟上次相同一位的師傅來為你裁縫,而他恰好是全世界數一數二、數三數四的頂尖裁縫師的話,那問題就來了!因為那位師傅正忙於手上的15套西服的單子,全都是紐約某一位超有名的富豪指定的。並且在這之後,他還要裁縫另外一位同樣有名的富豪所指定的12套西服!另外,文萊的蘇丹(Sultan of Brunei)很可能會忽然飛來倫敦並訂下30套西服,因為這樣的事之前發生過。也就是說,這位頂尖的裁縫師會忙一陣子。
這時候,你有兩個選擇:耐心等候,或者換人做做看。你會選哪一個?每回你要求縮短時間,基本上你就是選擇換人做做看,沒有例外。
當你必須要幫文萊的蘇丹、凱文.克萊(Calvin Klein)、唐納.川普(Donald Trump)、葛雷敦.卡特(Graydon Carter)等名人縫製西服時,你還有心情"刻意讓產品特別"嗎?對不起,這可不是名牌成衣(Designer Label),這裡也不是紐約梅西百貨公司的所在地Madison Avenue。小聯盟跟大聯盟,差很大!
講出這句話,「對不起,這可不是名牌成衣(Designer Label),這裡也不是紐約梅西百貨公司的所在地Madison Avenue。小聯盟跟大聯盟,差很大!」,感覺很爽,因為能成為一個不用天天受到一般風俗與行銷觀念所轄制的事業裡的一份子,感覺真爽。
>>(譯註:以下是 Crabshack 的回應)<<
我有會錯意嗎?我仔細反覆地讀這一系列的文章,我現在才意識到,老麥認為他找到了一個遠離"行銷狗屎"的市場區塊(billshit-free zone)。在那兒,一群誠實又權貴的人,諸如文萊的蘇丹,可以買到高品質的男裝,不用擔心會碰上百貨公司或名牌成衣之類的次級品。也許我們應該忘了基礎經濟學所教的一切,這樣我們下次有機會跟葛雷敦.卡特(Graydon Carter)見面聊天時,才不會讓自己出糗!
價值不全然源自於「客戶關係」。用專業的術語來說,價值就僅僅是,於產品成本之上,客戶所願意付出的價格。「客戶關係」也許真能創造出價值,但是它絕非是最好的工具。我從百貨公司衣架上亞曼尼(Armani)西服得到很多的"正"的價值,因為它們物超所值。反過來說,Tom的西服,對我而言,價值卻是"負"的,因為他的功夫所增加的品質夠不上我必須接受的價格(因為我不是文萊的蘇丹)。任何被吹捧到天的「客戶關係」也無法改變這個公式。
在此我似乎看到有關於"刻意讓產品特別"的很大的誤解,好像區分「自然的特別」跟「刻意的特別」有甚麼意義似的。Tom的西服之所以特別,是因為數量少。就是這樣,別再加油添醋了!如果Tom決定在暑假期間跟家人渡假一個月,他是"刻意"讓他的產品特別嗎?萬一,有一天外星人給了我們一項技術,透過它我們可以不花任何費用地做出傳統手工西服,那麼我們還會認為Tom的西服還會訂價如此之高嗎?只因為他所縫製的西服是「自然的特別」?
請原諒我如此地迂腐,可是我真的覺得這事情有點愚蠢。Tom非常幸運地擁有一項稀有的"才能資源"(也就是裁縫技術),而且有極少數的人願意付出代價來得到它,Tom完全由自己來決定他要供應多少"才能資源"。剩下我們這些人,還好有名牌成衣(Designer Label)跟百貨成衣可以買。
所以啊,停止對"行銷狗屎"(marketing bullshit)的無病呻吟好嗎?
P.S. 我喜歡你畫的卡通。
* * *
傳統製造業所供應的商品價值,的確應該跟成本與價格有關。但是,藝術品、廚藝、職業運動、演技、歌唱、群眾魅力、甚至於軟體以及服務、嗯...好吧...還有特種行業等等,價值跟成本或價格的關係就淡了些。當價值是由「自我感覺」或「自我期待」等心理因素來決定時,「商品」所能帶給使用者或擁有者的「體驗」,決定了該「商品」的價值。
當然,絕大部分的人應該是支持 Crabshack 的論述的吧?「物以稀為貴」是富豪的遊戲規則,一般老百姓還是會選擇「物超所值」的價值觀。
事實上,老麥之前就說過English Cut是個小眾市場(請參閱《部落格行銷 | 案例一 | 探討(13)》),
手工西服市場雖小,但是,如果以每年1,000個「一級客戶」、每人兩套、每套5,000美金的消費來計算,這個小市場每年至少有一仟萬美金以上的市場消費額。即使被20個Savile Row西服工匠來平分,每人每年至少也有50萬美金以上的收入。因此不難想像馬先生的年收入有多高,我看至少是百萬美金以上。所以重點不在市場大小,而在於佔有率有多高。小池塘裡的大魚勝過大池塘裡的小魚。
我對Thomas的行業感到興趣。它的確是個"小眾市場(niche market)",雖然客戶需求穩定,但是因為新人至少得熬過7年以上的學徒生活才可以成為裁縫師,過去這十年以來,這行業幾乎沒有注入新血輪,像俱備Thomas這樣技術的裁縫師的平均年齡大約在60歲左右。
所以即使手工西服市場很小,能夠像Thomas裁剪出一樣水準的英國傳統手工西服的裁縫師,全世界也不過只有20人左右--這些人絕大部分從未發送過email,更不用說部落格了。
我想老麥可能被眼前的成功給沖昏了頭,才會寫出這一篇可能會誤導讀者的文章,好像只有富豪、國王、名人才有資格成為English Cut的客戶,至於其他的凡夫俗子只有等、等、等才能得到Tom親手裁剪的西服,也就是說:老兄,能拿到就該偷笑了!
我看過Thomas (也就是Tom)在English Cut上頭的文章,我覺得他是一位想獲得更多人認同的工匠,他不是位「孤芳自賞」的藝術家。他希望一般人能夠接受他所剪裁的西服的價值。可是,價格本身就是會冷酷地將市場切割,有絕大部分的人只會把他的西服跟勞力士錶歸為一類。English Cut所引起的對話只是少數人的對話。所以我才會在《部落格行銷|建立個人品牌(一)》寫道:
我在【部落格行銷之發現二】說過,部落格行銷的基本精神就是口碑行銷。但是,嚴格地來說,口碑不等同於品牌。口碑跟傳播的人群有關,它只是小眾市場裡的價值認同,但不一定是普世認同的事實。所以,口碑不一定是事實,口碑也不一定能成就品牌。
不過,透過部落格,English Cut所引起的對話,我們聽到了,雖然不能直接參與,但我們知道它在那裡,也許有一天... ... (產生期望,也是一種產品價值喔!)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樓. CCLin2009/08/20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