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魂的重量 研究
人類的靈魂是有重量的?
http://www.gfnet.tw/archives/1322
1906年,美國馬薩諸塞州州立醫院醫生麥克特嘉博士所做的「測量靈魂重量實驗」的具體實驗如下(吳明著《奧秘世界》 廣西民族出版社 第359-360頁):
「首先,他特製了一個可放在床底下,與體重計連接在一起的木框架。體重計極為精密,可指示十分之一安士之變化。他設計此體重計的目的,是觀察臨終病人的體重變化,以便計算出靈魂的重量 研究。
為了避免病人的臨終掙扎,導致實驗誤差,他特意選拔身心均已極度衰弱,唯等待死期到來的肺結核病人為 靈魂的重量 研究 的實驗對象。
麥克特嘉博士所做的第一次實驗記錄,內容如下:
在最初進行測驗的3小時40分鐘裡,病人的體重首先平均每小時遞減約一安士。據判斷,這一遞減應屬於呼吸、流汗而散發出的體內水分的重量。3小時40分 後,病人斷氣一剎那,他的體重一下子減少了四分之三安士(7克)。原來以極緩慢速度遞減的現象,亦就因而停止。麥克特嘉博士一連做了六次同樣的實驗後,才將實驗經過、內容,連同自己的見解,發起了一場激烈的爭論。」
—-還有另一說是21克—–
靈魂的重量 研究 靈魂重約21克?
2003年國外上演的一部叫做《21克》的電影似乎沒有吸引住人們的眼球(也許是沒有譯介到我國),但這部電影所表達的思想正是多年前一個科學實驗的結果,即人無論在世還是死後都是有靈魂的,因為靈魂是物質的,是可以體現的,它的重量就是21克。
一位叫做鄧肯·麥克杜爾的美國醫生早在1907年就做了一個實驗,他將6名瀕死的病人安放在一個裝有靈敏計量裝置的床上,可以確認死者生前和生後的重量,在確認患者死亡的瞬間麥克杜爾記下了病人體重的變化。在第一名病人死去的一刻麥克杜爾記錄到病人體重減輕了21.3克,由此他認為這就是靈魂的重量。因為 靈魂離開了軀體,所以重量減輕了。由此推之,靈魂是可以離開人體而存在的。
靈魂的重量 研究 其他生物沒有靈魂
人,真正是萬物之靈
作為比較研究,麥克杜爾還以同樣的方法測量15隻狗被宰殺前後的體重。結果表明,所有的狗在死前死後都沒有體重的變化。據此麥克杜爾認為狗沒有靈魂。這個證明還得出了另外的東西,人作為萬物之靈是有根據的,因為人有靈魂,而諸如狗一樣的其他生物是沒有靈魂的。麥克杜爾的研究和其結論在後來的歲月而且直到今天一直被用來證明人的靈魂在死後也存在,因為它有重量,而且能在人死後脫離軀體。
所以,如果要問魂在何方的話,根據麥克杜爾的研究,回答是,它既可以在軀體內,也可以脫離軀體。文學、哲學和宗教等作品提到的靈魂就成為有根據的東西,人們的喊魂行為也並非瞎忙乎。
靈魂自古以來都被認為是非物質的,如果麥克唐蓋爾稱出的的確是靈魂的重量,人們就不禁要問:靈魂既然是物質的,它又是以什么形態存在的呢? 難道物質除了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种以外還有第四存在形式?
-------------------------------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6020605332
是有重量沒錯 但並不是每個都固定的喔
==================
靈魂的您的人假設 (2010 ,您的人) :
1.人有靈魂, 作夢或靜坐或激烈振動等會離開肉體, 但在生前由於銀帶繫住, 不會斷離身體, 死後由於銀帶斷裂, 靈魂脫離身體.
2.靈魂有重量, 一般的靈魂由於生前的意識(執著), 無法飛行.
3..靈魂有溫度, 一般的靈魂溫度低於常人, 靈魂越執著, 溫度越低 !
4.靈魂有磁力, 靈魂的磁力來自念力, 放鬆(空)執著意識便可以飛行, 而且一念即到! 飛行中的靈魂無重量可言,
5.靈魂有靈魂的世界(磁場).
6.靈魂可以侵入星光體有裂縫者的肉體(如喝酒過多者或即將脫離身體者), 當靈魂要再正式享有人世間的肉體, 一般以投胎為之, 投胎之感應受父或母磁場交流運轉時吸引, 這時, 靈魂在受胎前急升高頻率加速, 壓縮至分子大小, 於精卵子結合時進入, 進入後亦可脫離, 唯亦受銀帶牽連 ! 銀帶是靈魂與精卵子(肉體)的神光細線.
7.死亡時, 是靈魂重生, 脫離了身體的約束, 一般人從肚臍脫離, 而從越上面脫離, 其靈魂去處越清淨, 越往下越沉重複雜; 所以, 臨終時, 有信仰者在其頭前點燈, 也有破瓦法的說法作法 !
8.蘇格拉底的「知識回憶說」(輪迴觀, 與東方信仰相符), 而靈魂不朽,是蘇格拉底的假設, 個人倒以為 : 大多的靈魂是可以被 RECALL沒錯, 但是也有一些分子很小, 意念磁力虛微或時間久遠而沒有自感或他感的靈魂, 被自己遺忘, 而散失在宇宙虛空中, 除非一大因緣被召回, 不然視同靈魂已朽腐...
--------------------------
http://vm.nthu.edu.tw/science/shows/socrates/index2.html
知識與美德是內發的或外注的?天賦的或訓練的?遺傳的或環 境的?這些都是自古以來爭論不休的問題。如果將兩方用 0 與 1 來代表,那麼從 0 到 1 之間都有信徒。
蘇格拉底大膽地假設「靈 魂是不朽的」,從而主張知識的「內發說」,亦即假設知識是每個 人所固有的,潛藏於靈魂之中,只是暫時遺忘或受蒙蔽。教育只不 過是撥掉雲霧,讓青天重現而已。
這很符合古希臘人的有機世界觀,他們相信萬物有靈,都有生 機與生命力,按一定的機理來成長與演化。例如,一粒種子蘊藏有 長成一棵樹的一切潛能,只要外在給予適當的土壤、風、雨和陽光 ,它就「自然地」把潛能充分地實現出來,長成一棵大樹,開花結 果,這是大自然神妙之處。
有機觀是「神話觀」的進步,反應著古希臘人對生物世界的洞 察與領悟。他們進一步把有機觀類推到物理世界。「物理」 (physics)這個字在希臘文的語源中,含有「自然」與「成長」 的意思。因此,物理學又叫做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 一粒種子長成一棵樹是很合乎自然的,同理,一個物體的「自然」 就是它所要趨向的目的地,它為這個目的地而存在與發展。「趨向 自然」就是一個物體運動的原因。正如司馬遷所說的「天下熙熙皆 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一切物體都有它的自然處所,如果 它被移開了自然處所,就會產生回歸自然處所的運動。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 384~322)的物理學整個是採用有機觀來立 論的。 在這樣的哲學觀之下,自然而然教育就是啟發式的激發出潛能 ,「參贊化育」,而不是填鴨式的外灌背記知識。從而,蘇格拉底 的教學法順理成章地誕生,特別注重思想的辯證與分析過程,以及 提問題的藝術(The art of problems posing)。
我們看蘇格拉底的說法:人的靈魂是不朽的。它時而終結,叫 做死亡,時而再生,但永不毀滅。在這種觀點之下,一個人必須盡 其所能去過正直的生活。「因為每到第九年,春之女神就會遣返她 所收容的古代終結者的靈魂回到陽間轉世,其中有的變成國王,有 的變成大人物,也有變成大智慧者。這些人被後人尊稱為英雄。」
事實上,這是承襲畢氏學派(Pythagorean school)的靈魂轉 世說(transmigration of souls)而來的。蘇格拉底又說:既然 靈魂是不朽的,故它曾經出生過許多次,並且見識過此世與彼世的 一切事物,所以擁有一切事物的知識。因此,靈魂必能將它先前所 擁有的關於美德與任何事物的知識回憶起來,這就不足為奇了。因 為一切事物都有如血脈之相通,而靈魂已熟悉一切事物,故當一個 人能夠回憶起一片知識時(通常人們稱之為學習),只要他繼續發 奮並且不放鬆探尋,我們就沒有理由說他不能發現所有其他知識。 總之,探尋與學習都只是回憶而已。
這就是蘇格拉底著名的「知識回憶說」(the recollection theory of knowledge),乃是蘇格拉底教學法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