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如何培養子女的 情緒智商(EIQ) --轉貼
2007/09/25 08:22
瀏覽2,206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如何培養子女的 情緒智商(EIQ)
 

  • 何謂情緒智商(EIQ)?
  • 如何測定情緒智商(EIQ)
  • 如何培養子女的情緒智商(EIQ)
  • 聖經中關於情緒智商的真理

一、何謂情緒智商(EIQ)?

EQ的概念,最早是在1995年,由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所提出。他在他的著作:『EQ』這本書裡,提出『情緒商數』的概念。
起初這引起很大的爭議,但後來因此一概念的本質發展出比較務實的一面,已漸漸為普世所接受。
要了解EQ,得先談IQ,要了解IQ,就得先談『Q』(商數)。
Q是Quotient的簡稱,Quotient是數學上的名詞,指的是微積分上的微分係數,在統計學上又被稱為參數或商數。可是前提是必須有常模(有參考值,並從而訂定量表)。
要了解EQ,還得先談IQ。
智商IQ─乃是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簡稱,此概念最早是由由德國心理學家L. W. Stern首先提出,而1937第二次修訂斯比量表中首先採用。
智商簡單說就是測定人的智力的一種方式(量表),有此量表即可把人的智力用商數來呈現。

智商IQ的測定是「心智年齡」(mental age)除以「實際年齡」(chronological age),再乘以100;即:智商= 心智年齡 x 100/ 實際年齡
「心智年齡」指受測者(通常是兒童)測定所得的智力,達到平均多少歲(兒童)的智力而言。
所以,比同齡兒童聰明的孩子,他測定的心智年齡會大過其實際年齡,因此他的智商會高過100。而比同齡兒童愚拙的孩子的心智年齡,會小過實際年齡,因此他的智商會低於100。
研究顯示,智商的人口分佈是95%人口的智商介乎70至130之標準範圍。有2.5%(即40分之1)人口的智商超過130,稱為「天才」(genius);另有2.5%(即40分之1)人口的智商低過70,稱為「弱智」(mental handicap)。
智商(IQ)指的是一個人思考、推理、記憶、解決問題的能力,它通常跟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有關。
智商(IQ)所測定的範圍包括:一種個體有目的的行動、合理的思考、和有效應付其境的能力。
但記得這只是參數,是你和同地區的同齡者相比之參數。

當情緒商數(EQ)的概念被提出時,所以引起的爭議包括:

情緒能否用商數(參數)來測定(表顯); 情緒如果能夠用商數來測定,那麼它是不是應該被包括在IQ裡(是IQ的一環),而不是另訂一套測定商數(參數)。
因此最後就出現:EQ、EI和EIQ三種關於EQ的概念。

EQ情緒商數(Emotional Quotient),意指用來測定人的情緒及其變化的商數。

EI情緒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意指人面對情緒問題及其變化的認知的強弱(高明與否)

EIQ情緒智商(情緒方面的智力商數─ 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等於把情緒的認知也視為IQ的一環。

但因EQ的概念引起的爭議,最後多數人的共識還是認定,談EQ不如談EI或EIQ。
談EI(情緒智慧)的人基本上還是傾向認為情緒無法以商數來測定。
談EIQ(情緒智商)的人,則比較是真正以IQ的概念來認識情緒的智慧,所以變成『情緒智商』。 我們現在通稱EQ,其實都是指EIQ。

當我們認定EQ其實是EIQ的簡稱之後,EQ的本質其實有了一些變化,從單純的情緒商數,變成了情緒智力商數。
也就是說它變成不是在測定你的情緒指數(商數),而是在測定你對情緒的了解,以及你掌控情緒(自我情緒管理)的能力。
所以情緒智商變成在檢定兩件事:「情緒文盲」與「情緒識字率」。

也就是說,情緒能否用商數測定,本身有所爭議,因此已被擱置。 但是,我們對情緒的了解與自我掌控的程度,卻是可以測定的,因此,測定情緒的智力商數,是較無爭議的。
所以提升或培養EIQ(簡稱EQ),其實與直接處理情緒是不盡相同的。因為,我們有可能情緒智商很高,對情緒(以及相關的專有名詞)的了解很多、很深;可是我們的情緒還是常常起伏不定。
換句話說,情緒智商是一種客觀的測定值,與情緒主觀的變動不一定相關。
當然,在實際的情況裡,情緒智商越高,我們還是越有機會讓我們的情緒商數也隨之提高,讓我們的情緒更穩定。 也就是說,你有可能情緒智商很高,對情緒很了解,也能正確的掌握及表達自己的情緒,不過,你的情緒卻常常總是很低落。(很多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輔導本身並不快樂,即為一例) 也有可能你一直都很快樂,但你對情緒一無所知,也不能掌握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說你很快樂(EQ很高),但你的EIQ卻很低。(小孩子就常常是如此)

心理學家對情緒智商的定義,大致如下(Mayer & Salovey 1997 ):

情緒智商是一種察覺、表現、瞭解、運用,以及管理情緒,以促進個人健康的能力。

更精確的說法,情緒智商是一種準確地察覺、評估、表現情緒的能力; 情緒智商是一種接受並產生情緒以加強認知活動的能力;一種能覺察情緒滿溢(affect-laden)訊息,並適切運用情緒知識的能力;一種管理自身與他人情緒以提升情緒與智能健康,並增強社會適應性的能力。

通常情緒智商(EIQ,簡稱EQ)所測定的事項包括(Salovey ,1996):

  • 認識自身的情緒的能力。
  • 妥善管理情緒的能力。
  • 自我激勵(改變情緒)的能力。
  • 認知他人情緒的能力(同理心)。
  • 人際關係的管理能力。

大約是在EQ的概念提出的幾年之後,關於EQ的測定才漸漸定模如上所述。

為什麼EQ測定範圍,最後會設定在這五項呢?當然是因為(從IQ到EQ大約經過了六十年)社會的變遷,這五個項目越來越重要,而這五個項目又顯然不在IQ的測定範圍內。

事實上丹尼爾‧高曼(Daniel Coleman)在1990年代之所以提出EQ的概念,就正是因為他認為人生的成就至多只有20%歸諸智力,80%則受其他因素影響;但這些因素尚未經過有系統的歸納與分析,造成許多人對這方面的盲然與無知。

而他分析這些其他因素,主要就是情緒智商,遂提出EQ的概念。

丹尼爾‧高曼(Daniel Coleman)所提出的情緒智商,即包括:

  • 如何激勵自己越挫越勇;
  • 如何克制衝動延遲滿足;
  • 如何調適情緒,避免因過度沮喪影響思考能力;
  • 如何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對未來永遠懷抱希望。

二、如何測定情緒智商?

  • 察覺情緒的能力及其測定

此指能確認自己及他人情緒之能力, 如:對物體、藝術、故事、音樂及其他刺激,包含情緒敏感性,情緒接受能力,非語言之敏感性及同理心。

測定方式:要求受試者對該情境照片中的表情的知覺來定義其情緒的表達。

  • 使用情緒的能力及其測定

此指能產生、使用及感覺情緒,在需要時溝通或在其他認知過程中使用情緒的能力。

亦指有能力使用情緒來促使集中注意力或思考更理智,此需要有駕馭感覺的能力,以協助認知領域的能力,例如推論,問題的解決, 創造力及溝通。

能夠使用情緒的人,大部份很有創造力或想像力。這就如同回饋迴路,有些人經由他們的情緒經驗而特別有創造力或想像力。

測定方式:通常是要求受試者以知覺字眼 (非感受) 來描述其感覺,並說明這些感覺曾經促進或阻礙其認知或行動任務的表現。

  • 瞭解情緒的能力及其測定

包括理解情緒語彙, 及透過對事件或情境關係的結合、進行、轉換等的綜合,而產生對情緒含義領會的能力。特別要能運用語彙來描述不同的感覺狀態。
測定方式:通常是以情緒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及轉換及混和情緒如何產生的相關問題來評估。(稍微複雜不易懂)

  • 管理情緒的能力及其測定

這是指一種樂意開放(自己)的感覺,也包括能監控、區別與精確地歸類自己的感覺的能力。 還包括相信自己能改進或緩和這些感覺的能力,例如能使用策略去改變自己的感覺,以及對該等策略的有效性加以評估的能力。
測定方式:以一系列情境題來評估,包括了解個人對其平時情緒常用的調整方法(情緒管理),以及在社交情境與其它人相處時產生的情緒的調整方法(社交管理)。

三、如何培養子女的情緒智商

  • 總論:
    要在平常建立對『情緒』的專業認知,不是在有事時才去尋求對情緒的處理。
    要累積、提升對『情緒』的客觀的了解,而不必刻意尋求主觀的經歷。
    但是,主觀的經歷當然可以加深我們對客觀的知識的體驗;平時建立的專業認知,當然有助於主觀的情緒的處理。
  • 要戒除迷信與宿命的觀點。
    情緒智商既然是要激勵自己越挫越勇,所以首先我們當然不可以認定:我不行,我不會,我這輩子註定沒這個命,我和這件事(或某人、某物)八字不合。
    我們要從認知中除去這類宿命或迷信的觀點,並不再出現這類的言行舉止、行為模式,使孩子完全沒有這樣的觀念。
  • 要培養孩子的文化素養而不是商業氣息
    情緒智商既然是要使我們可以克制衝動延遲滿足,所以為人父母的本身就不可以莽撞、衝動,更不可以整天人云亦云,毫無主見,隨著社會的商業氣息隨波逐流。
    而要能在商業社會中不被誘惑及影響,就是要有文化氣息,讓孩子從小培養藝文的素養,閱讀的習慣,最能提高他的情緒智商。
  • 要訓練孩子除去不正確的認知推理
    即使是大人,如果很多認知或推理是極端的,是不正確的,而又不自知,他的情緒智商也是很低的。
    孩子的情緒智商(情緒識字率)本來都很低,所以很多認知會有偏差,我們必須有耐心,甚至設計一些情境因素,來讓他們的認知被導正。
  • 會影響心情(有害於情緒智商)的不正確的認知,大致如下:
    刻板印象: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最主要就是在體驗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但是,孩子不像大人見多識廣,孩子的世界、生活圈,常常是小小的,所以孩子對很多人、事、物,很容易形成刻板印象,而一但形成之後,他會很堅持自己的認知是對的,變成很頑固,很不能同理別人,情緒智商相對就偏低。
  • 要打破刻板印象,最好的方法當然就是讓孩子變成見多識廣。
    • 旅行是很好的方法。
    • 探險、探索(求證)、親近大自然也是。
    • 閱讀更是不可少的良方。養成孩子大量閱讀的習慣,非常有助於提升他情緒智商。(讀書的人連泰山崩於前都無所懼)

不知輕重: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對大人的世界、以其種種複雜的角色,不是能夠充份分辨;而他的人生經驗不足,對許多事務的輕重緩急更加無知,所以有時候他面對人會很沒大沒小;面對許多事務會很漫不經心。這其實是他心智上的一種幼稚(childish),很損害他的情緒智商(對情境、情緒,毫無知覺),但若大人們誤以為這是他的天真(childlike),而不知去導正,孩子的情緒智商就不會高。

要改善孩子不知輕重的毛病,當然就是要讓他能夠體認各種不同場合的情境與情緒因素。

角色扮演是最好的方法,觀賞戲劇或參與戲劇演出也是,饒富情境意味的遊戲亦可,但都需要有家長或輔導與其一同參與,事後並一同探討(過程中的種種情境變遷)。

  • 斷章取義:學校的意思不是這樣的
  • 以偏概全:我就知道老師是偏心的
  • 妄下結論:爸媽一定不可能再愛我
  • 事事關己:不論何事大家總是怪我
  • 非黑即白:因為我壞所以不被愛
  • 倒果為因:因為不被愛所以成績差

要高度同理你的孩子,都先同意他所說的,但提醒他每隔一段時間,必須再一起檢視一次。

家長自己的情緒智商也很重要,家長要先提升自己的情緒識字率。(所以才能幫助孩子脫離情緒文盲) 所以先不必急著去改變孩子。

父母與子女互動的五A

  • Acceptance:愛心與接納。
  • Appreciation:欣賞與重視。
  • Affirmation:肯定與安全感。
  • Accountability:責任與異象。
  • Availability:同在與身教。

每天都要供應這五種維他命A給子女

五、聖經中關於情緒智商的真理

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新約聖經腓立比書四章12節)──認知並妥善管理自身的情緒。

認知他人的情緒,並且以自己對情緒的認知來影響改變他人──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 (新約聖經哥林多前書九章22節)

耶穌總是能察覺四週圍的人的那種敵意的情緒,有時候他用愛心來希望改變他們,但有時候他也用另一情緒來展現,這在在表示耶穌的情緒智商極高──耶穌怒目周圍看他們,憂愁他們的心剛硬,就對那人說:伸出手來!他把手一伸,手就復了原。 (新約聖經馬可福音三章5節)

情緒智商的典範──那管家心裡說:主人辭我,不用我再作管家,我將來作甚麼?鋤地呢?無力;討飯呢?怕羞。我知道怎麼行,好叫人在我不作管家之後,接我到他們家裡去。(新約聖經路加福音第16章2--3節)─他完全掌握自己的情緒,並且激勵自己改變自己的情緒,同時與人建立最好的人際關係。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親子關係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