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淯菁
鈍感:日文遲鈍,木訥之意。
「法國男人,真的是『鈍感』!」日本女友A說。
「怎麼說?」印象中,法國男人總具有細心敏感的陰柔特質,難道這和東方女性的溫柔婉約形象,同樣是一種市場行銷手法?
「三十八歲的他,臉上無時無刻都有痘痘,很醜不是嗎?但他還是繼續大啖起司、西式香腸和油炸類食物,好像完全不受痘痘困擾。一起去維也納旅行,到了頗富盛名的Leopold博物館,因為自己是個藝術活動策展人,就堅持一一長篇大論解釋每幅畫,即便我再三抗議,強調有些畫家的作品我也很熟,他像完全沒聽見,依然故我。」A說。
「自己腋下明明有狐臭(可能是起司吃太多),每回做完H(日文裡H是炒飯之意,從變態Hentai演變過來),就會張開陣陣飄香的雙臂說:『來!躺在我這裡!』,對我驚恐的表情視而不見,然後一邊說,以前曾和一個黑女人做H,雖然對方性感火辡,但最後,還是忍不住打退堂鼓,原因是黑妞流的不是香汗,而是酸汗!」
「自己體臭也是酸的,卻陣陣有辭地批評其他女人!?」A不可置信地說。
想像那股撲鼻,難以形容的臭酸味,我們兩個一邊作出噁心的表情,一邊猛搖頭。
「最誇張的是,有一回他問我,最愛的人是誰?我回答,這輩子真正愛過的人只有我媽。回家後,他竟然寫e-mail給我說:『我好感動,我知道這是妳間接說愛我的方式!』」A被他無人能及的鈍感,嚇地直打哆嗦。
日本知名作家渡邊淳一曾說:「鈍感」是一種才能。(鈍感というのは才能だ)。
意思是,在人生挑戰越來越艱鉅、全球化使競爭來自世界每個角落的二十一世紀,擁有大條的神經,反而能增加一個人生存的韌性,不為小事捉狂,不把負面評語當作人身攻擊,不把情場失敗視為世界末日,而能不被沮滯地朝著既定目標前進的力量。渡邊淳一賦予這個字正面的詮譯,「鈍感力」。
所以我在想,A的法國男友之所以遲鈍,是不是也是種自我保護,一種求生方式?最近疑似因服藥猝死的28歲澳洲明星希西萊傑,就是少了這種遲鈍力。對他而言,除了家庭之外,人生都是苦難。
鈍感,會不會甚至是一種「愛」。
渡邊淳一強調,鈍感力源頭,通常是「愛」。因為有了愛,對很多事能充耳不聞,包容體諒,所以遲鈍是贏得美好人生的策略和手段,君不見那些體質敏感的人,總是特別容易生病,道理相同。
然而,如果真的有愛,怎麼能對女友嫌惡的表情,抱怨的語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呢?會不會,這種愛是一種自私,自戀,往內的力量呢?
或許,鈍感力在婚姻,的確是項優點;然而在交往時期,反而是種「自欺欺人」!俗話說的好,婚前要張開眼睛,婚後相處要咪咪眼。
選擇性的鈍感,因時因地因對象制宜的鈍感,才是王道。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