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智庫邀黨工 蔡蘇搶人戰?是蘇貞昌搶小英的人吧!
聯合報06/11/2012 稱●● 蔡英文的基金會開始籌備,以及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主導的中央黨部展開人事布局,據說,雙方暗潮洶湧,更上演搶人大戰,不僅相互拉攏綠營兩大智庫人馬,甚至力邀黨工加入各自團隊。有黨內人士形容,小英基金會將成「地下黨部」,雖與大蘇領導的黨中央合作,但也相互抗衡。 @@@照道理講,蘇貞昌應該不必去搶小英的人,畢竟黨主席有黨官位可給,有黨財可發紅包,蔡英文只有一點選舉補助款要養基會會人員和開銷,比黨中央窮,有人寧願選擇去窮小英那裏挨窮而不要來黨中央享福?要是有這種看老閭不看薪水的人,蘇貞昌就別去搶了,放手吧!蘇主席。
再說,黨中央不足以應付隨時來到的變局,蘇主席和黨內人士應該慶幸還有「地下黨部」可救急,不然豈不是民進黨就倒地不起了?
新北主委 張宏陸竟慘敗!--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3/7120448.shtml#ixzz1wCXU7VB6
由蔡英文成立的「小英基金會」除由蔡英文掛名董事長外,蘇嘉全也出任董事,在蔡英文力邀下,前嬌生總經理張振亞也成為董事會的成員之一,為基金會引入企業界人士。@@這倒是積極出發的象徵,企業界人士願意出錢出力扶持小英戰2016,如虎添翼。
蔡英文也邀請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出任小英基金會董事。
由於「台灣智庫」與「新台灣國策智庫」是綠 營兩大外圍研究單位,蘇貞昌日前延攬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究部主任劉世忠,擔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新任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吳釗燮,更是經常參加新台灣國策智庫的研討會。@@小英的人才庫有可能和黨中央蘇主席的智囊團勢圴力敵,值得蘇貞昌緊張的了.
根據小英基金會的規畫,將由前財政部長林全出任執行長,至於組織方面,是由前民進黨副秘書長洪耀福負責,找來幾位曾任民進黨組織部的核心幹部加入。民調中心前主任陳俊麟、客家事務部前主任楊長鎮、政策會前副執行長黃重諺、社運部前副主任魏金標等都可望轉進基金會;前秘書長蘇嘉全、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也將出任基金會董事。@@這讓蘇貞昌寢食難安,黨中央老同事跟著蔡英文跑了!表示蘇主席為人垢病的「不尊重下屬,隨時罵人、給人臉色看」的阿祖時代權威壞習性必須強制現代化,否則無救。
由於蘇貞昌極力想拓展地方組織,前陣子親自打電話給原本已答應到基金會幫忙的組織部黨工,一時之間,黨工也陷入兩難。@@@蘇主席不必叫人為難!對於已決定去小英基金會的人就別去拉扯,好像有點輸不起,要是重視這些人,早就該把人留住,叫他們不要跑去小英那裏,不可等到人要走了才打電話去硬拖回來,這是蘇主席不智之處,應祝福離開的人有更好的發展才是!
有黨內人士說,蔡選後動作頻頻,受訪時拋出「持續讓自己成為一個選項」@@這有什麼不對?蔡英文有發言自由,難道只能蘇貞昌說話?黨內人士這麼怕小英發言,這位黨內人士就該催促蘇主席不要當腦筋空空的黨主席,要有臨機應變的智慧,要能對當急要務發表談話,這是蘇貞昌本身長久以來的問題!
◎辜寬敏:蘇貞昌是地方型政治家 敷衍很有一套!http://www.nownews.com/2012/05/08/11490-2811877.htm
◎吃錯藥了 2012小英敗選的操盤人榮升黨主席! http://blog.udn.com/buapiiam/6502636#ixzz1wZwXv4y4
即便小英基金會還未成立,但包括五二○總統就職、六四事件,蔡蘇兩人已在各種議題「競逐」發言權,@@蘇主席未能對當前事件發表意見,好像民進黨癱瘓了,小英替民進黨出聲,蘇主席應該感謝小英替他解圍,如果「黨內人士」替蘇主席生氣,則這位黨內人士不能算是蘇主席的好幕僚。
蘇貞昌自已千萬要加油,大家都在看他,一個當主席的人不能不針對當前議題表達民進黨見解,蘇主席這方面實在很弱!黨內人士竟然說「競逐」未免太酸矣!說「小英逼不得已替民進黨表達立場」是比較正確的說法,蘇貞昌在公開場合強調「團結」可是他的人馬郤大力釋放「分裂」訊息。
◎施正鋒表示,蘇貞昌結合次要敵人謝系、游系,打擊主要敵人蔡英文,這樣布局是要孤立蔡。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1/3/0/7/102130702.html?coluid=142&kindid=0&docid=102130702&mdate=0605002714
◎新現象●保蘇打蔡委外代工?http://blog.udn.com/buapiiam/6512358
民進黨版證所稅由林全操刀來看,未來黨內的重大財經政策「不可能不向基金會請益」,民進黨恐成「雙黨部」@@如果有必要,為了整個民進黨,由小英基金會幫忙提供財經政策又有什麼不可以?難道就眼看黨中央無作為?從黨內人士憂心程度來說,蘇貞昌在這個危機時刻當黨主席是有點承擔不起!
除非蘇貞昌體認自已有很多不足之處,願意向小英基金會討教,請求支援,不然他是無法應付很多即將發生的「疑難雜症」。他若沒有好好尋求謝蔡幫忙,誠意要求幫忙,憑他自已小眼小鼻格局超小,他會讓自已進不了2016兢技場,那他拚命爭來的黨主席機要大位也會是過眼雲煙,起不了作用。
為蘇主席著想的黨內人士可能要替蘇主席做公關才是,而非在外面向藍媒放話不滿小英的光芒勝過蘇貞昌。
◎ 蘇科長來了,資深黨工急奔蔡教授 http://blog.udn.com/buapiiam/6498306
◎蘇貞昌的自我加冕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00308/32345326 〜〜〜〜〜〜〜〜〜〜〜………
新新聞◎李彥謀說 林全領軍長安城 蔡英文辦公室陣容堪比黨中央Jun 06 2012 http://ymlee.pixnet.net/blog/post/37579206
「廣寒宮」升溫了,蔡英文辦公室,近期也漸人聲鼎沸,不論小英是招兵買馬或借重孤臣,整體安排及規模並不輸給黨中央,且據傳扁朝財經大臣林全,已銜命領軍英辦。@@不錯林全已確認為執行長,小英特別能吸引高水準專業人材,這和小英氣質非凡,讓人心服口服,願意為她賣力有關,一點也不勉強。。
證所稅讓劉憶如掛冠而去,府、院、黨團還為版本喬不定,民進黨則推出以林全版為底稿的微調版,好整以暇地看著國民黨的內鬥好戲。@@國民黨更灰頭土臉,敢向小英借將?
2006年1月16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最低賦稅制」,時任財政部長的林全,還被「泛紫聯盟」召集人簡錫堦稱讚是「唯一成功加稅,而沒有下台的財政部長」;然而10天後(1月25日),陳水扁宣布更換閣揆,謝長廷去職,蘇貞昌上台,就在當時,林全決定不再續任,打定主意離開官場。@@可見林全和蘇貞昌早就「不來電」。
林全是認為應該與謝長廷同進退,或者是不願在蘇貞昌內閣裡當官?@@看似後者。無獨有偶,五月三十日蘇貞昌就任民進黨主席,同時傳出林全將出任蔡英文辦公室的執行長,@@不會這麼巧,林全早就決定跟蔡英文跑了。
林全與蔡英文的關係,非常人所能相比,去年八月「十年政綱」首篇就是推出財經政策,外界以為蔡英文要順勢宣布林全為副手,引來媒體擠爆記者會,林全亦照著蔡英文的劇本走,一搭一唱地吊足媒體胃口,頗似個老頑童。@@老實說,林全當小英副手比較安全。
有林全這樣具有分量及專業謀士的加盟,蔡英文更形如虎添翼,且經過此次證所稅事件,未來民進黨團若再遭遇財稅議題,恐怕都得向「長安城」看齊,如此,所謂的「長平之戰」(英辦與黨中央)會不會上演,值得關注。@@小英基金會還未正式運作已經氣勢如虹。
英辦的陣容恐不能小覷,據傳,至少有六到八位前中央黨部主管級黨工將轉往任職,@@他們很幸運,馬上可轉往小英基金會上班。不必在黨務會議上看到垃圾桶飛起來(傳言蘇於北縣府時,曾於開會時憤怒踢飛垃圾桶)蘇貞昌那種整人、虐人遊戲實在病態。
陳其邁下屬前政策會副執行長黃重諺已證實轉進英辦,他經手「十年政綱」的彙整及部分政策的研擬,「手上的彈藥庫存量相當充沛」,將繼續扮演「台灣論壇」的幕後指揮角色,@@小英接收的幕僚都算是能做事的人,小英已站在不敗之處,將大有把握誓師總統府。。
另外,前客家部主任楊長鎮(泛葉菊蘭系統)也在轉進名單中,還有前社運部副主任魏金標(偏謝系),他於總統大選串聯社團、公會、工會及中小企業等,有厚實的聯絡基礎;前組織部副主任陳靜航、宋岫書(游系),以及青年部副主任朱財慶(傾蘇嘉全系統),都可能是英辦的基本咖。@@小英也兼顧了謝游蘇人馬。大家還是一家人。
◎小英支持者淚眼相望 等待2016小英再起 http://blog.udn.com/buapiiam/6307597
這批非屬新蘇系人馬重聚於「長安城」,也有足夠的經驗與實力與新的中央黨部「相抗衡」,小英坐擁這樣的軍容,蘇貞昌或許會感到如坐針氈,但蔡英文已經表示,她的目的是要協助黨,而非與中央形成對峙。@@可是也不能無故被羞辱就是了,像段宜康那個咖,惡整蔡英文對蘇貞昌是傷害而不是給小英下馬威。
蔡英文要養這批中生代,得花不少銀子,@@不過蔡英文已邀企業界人共同參預基金會運作,如前嬌生總經理張振亞也成為董事會的成員之一,為基金會引入企業界人士,小英基金會可能後勢更強,在吸引人材、培育人材為2016執政預作準備,相信投入蔡陣營的人會有一個可以期待的明天,這也是蔡英文勝過別的兢爭者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和蔡英文一起工作的人是在文明、禮貌、尊嚴、愉快的歐美水準環境中做事,不必看黑臉關公踢飛垃圾筒、罵人、虐人、逞獨裁者權威。那真是會剋死人!誰會為了一口飯吃就當阿祖的奴僕,成天活得像沒人權,沒臉皮的爐才?誰不想去小英基金會一起打拚?那命名超越的家族企業,是上一代的經營手法,好多個老閭在監工,連亂跑的小毛頭和它們貓貓狗狗都是「老閭之一」,都得伺候耶!
參閱:
◎“光棍司令”蘇貞昌與“跛腳”上任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w/2012-05/31/c_1232184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