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楊定一 要學生「做學問」 不只知學問妻子、台塑企業副總裁王瑞華
2012/09/12 13:20
瀏覽81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楊定一 要學生「做學問」 不只知學問

曾被視為天才型的研究者,長庚生技董事長楊定一,帶領年輕人闖蕩學術舞台,挑戰對奈米級細菌傳統的觀點,廣受國際矚目。他為何選擇轉換跑道?又有何策略?
文/謝明玲     2010年    天下雜誌

三十八年前,巴西大學最年輕的入學生,時年僅十三歲的長庚生技董事長楊定一,提筆寫信給免疫學大師寇恩(Zanvil A.Cohn)。

這之前,他已在圖書館翻找過所有寇恩發表的文獻,信中不僅做了彙總、建議未來可行的方向,還熱情坦率地表達:「很希望有機會和您一起做研究。」十八歲時,他終於從巴西大學醫學院畢業,到洛克斐勒大學跟隨寇恩。

三十三年後,加拿大魁北克雪爾布魯克大學(University of Sherbrooke)的畢業生馬奕安(Jan Martel)在讀了楊定一文章後主動聯絡,兩人通了兩年的信和電話,彼此詰問如「細胞是否能不需DNA繼續生長?」等一般認為「瘋狂」的問題。

兩年後,他遠從加拿大到台灣跟隨楊定一。現在,是長庚大學的博士生。

從被帶領到帶領後輩

今年一月,美國《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刊登了兩人聯名發表的文章,研究點出,十多年來被認為具有生命,且與腎結石、阿茲海默等疾病相關的奈米級細菌,其實是可以用無機物質如碳酸鈣,和蛋白質結合而成的。

這樣的角度可能為治療疾病找到新著力點。

他在接受《康健雜誌》訪問時指出,如末期腎臟病人,體內鈣、磷含量高,但血液某些蛋白質偏低。過去數百篇研究認為,因為這些蛋白質偏低,導致病人血管硬 化;但他現在提出,蛋白質偏低是因蛋白質努力要與奈米顆粒結合,保護身體,因此往後應以奈米顆粒為主,發展新診斷指標與治療。

這個挑戰傳統觀點的研究,也曾在前年四月登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封面故事。大學畢業不到四年,馬奕安的名字已經登上許多國際知名期刊。

十三歲進入大學、二十一歲獲得雙博士,二十七歲即擔任洛克斐勒分子免疫及細胞生物系主任,更是最早發現白血球如何殺死癌細胞的人之一,楊定一一直是出色的研究者。

現在,由被帶領到帶領後輩,楊定一不僅自我在科學上追求,也協助年輕人探詢。

除了親自帶領學生,過去他在洛克斐勒入學委員會,每一到兩年,就會到巴西篩選最好的學生,引薦他們到洛克斐勒;現在他更擔任長庚大學、明志科技大學和長庚技術學院三校董事長,打造研究風氣。

楊定一的洛克斐勒經驗

跟著楊定一做研究,馬奕安說,楊定一對小細節特別注重。在競爭激烈的學術環境,他要求速度夠快,第一時間就做對的事情。「每天都感受到許多趨力(drive),」他說。

楊定一原就對研究工作傾心。醫學院畢業後,他沒選擇臨床執業,反而繼續深造,他的兩個姊姊和弟弟也都如此。他將這歸因於父母「理想化」的期待:認為子女應該透過研究做根本性的突破,會對人類更有貢獻。

三十多年的研究工作,箇中的辛苦與壓力,楊定一最清楚。

「當科學家是很大的犧牲,」楊定一說,研究者總是不停往深的地方鑽研,從早到晚思考如何解答。他沒有應酬;夜裡寫文章、研究,很需要家人的支持與體諒。

過去他跟隨著寇恩教授在紐約曼哈頓做研究時,和在紐澤西工作的妻子、台塑企業副總裁王瑞華只能通勤見面,有時楊定一週末過去,有時王瑞華週間過來。做研究時,王瑞華是他的打氣啦啦隊,有時聽他一聊,就是半小時。

他更常回想起年輕時在洛克斐勒念書時的經驗。那裡自由、開放、尊重學生的風氣,對他影響很深。

一九○一年成立的洛克斐勒大學是第一個研究型醫院。至今贏得過十四座美國國家科學獎(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二十三座諾貝爾獎。

楊定一以「寵溺」(spoiled)一字形容洛克斐勒對待學生的態度。

洛克斐勒不分系,只有實驗室;沒有大學,只設研究所。學生和老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做研究。

「那裡是學生選老師,不是老師選學生,」楊定一說,洛克斐勒的學生都有自行申請到研究經費的能力,研究的領域都是跨系,可以在實驗室間比較、探索,自由轉換。

不僅研究主題、研究場域自由,洛克斐勒也不強給研究者發表文章的壓力。

「沒有學術卓越就無法教學,」包家駒說,因為學校沒有學術的支撐就無法教學,知識的傳授,要有知識的創造做為支撐。

特別是,他們這兩年以「研究帶動教學與人才培育」為策略,包家駒解釋,因為現代的知識進步太快,學生要藉著參與或觀察教授研究,學習「做學問」,而不是只知「學問」。

鼓勵研究,楊定一強調創建更多跨領域合作的機制。

在楊定一擔任董事長前,長庚大學就有一個跨領域的「分子醫學研究中心」,這中心也為他們申請到教育部的「邁向頂尖大學計劃」。

楊定一擔任董事長後,又成立了如綠色科技、臨床資訊與醫學統計等中心。一開始這些中心都用學校經費支援,但因為慢慢帶進許多計劃,如綠色科技研究中心只成立兩年多,就完全能自立更生。

中心是跨領域對話、激發研究創意的平台,也是私立大學在競爭中,集中資源的突圍方式。

「我們是私人單位,不像國立大學經費比較多,」楊定一說,「我們要把錢用到最有用的地方。」

在重點研究領域上,他們更與醫院整合,集中火力。

由研究到帶領研究,到形塑環境鼓勵研究——曾是被看好得到諾貝爾獎的天才型研究者,楊定一卻選擇轉換跑道。

「人生就是短。如果有機會經驗不同的角色,不一定要做什麼,都很有意思,」他笑說。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公共議題
自訂分類:體育教育競賽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