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什麼東西錢買不到?

當市場邏輯主宰社會,道德、責任、生命、尊嚴是否也能論斤秤兩?暢銷書《正義》作者桑德爾的最新力作,提出深刻質疑:市場力量無所不在,未來的人類社會,會長出什麼怪象?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和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兩人是從小一起長大的老朋友。最近,他看了桑德爾的新書《錢買不到:市場的道德界限》,一邊看一邊驚呼,「我怎麼都不知道!」
讓他驚訝的,是商業勢力的無所不在。
例 如,他看了書才知道,只要出得起價錢,你不但可以到外太空做廣告(早在二○○○年,俄羅斯發射的一顆火箭,就漆上了大大的必勝客披薩商標);可以收買知名 作家(英國小說家維爾登曾經接受珠寶商寶格麗的資助寫書,條件是「在小說中,至少要提到寶格麗十二次」);還可以收買公立中小學體育館、校長辦公室的命名 權;或買下校車的車廂兩側、甚至學生成績單的版面,大做廣告。
佛里曼說,他曉得很多棒球場,都把命名權賣給了企業。但是,令他不可置信的是,現在連「球員滑壘」這個動作,也被廠商拿來「置入性行銷」。
紐約人壽與美國大聯盟的十支球隊簽了約,每次球賽,只要有球員滑回本壘,裁判高喊Safe(安全)時,電視牆就會秀出紐約人壽的商標。同時,播報員也必須配合旁白:「安全回到本壘!安全可靠,紐約人壽!」
這些現象,在桑德爾新書所列舉的大量實例中,只不過是冰山一角。
五十九歲的桑德爾,是當代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份子之一。二十多年來,他在哈佛講授的通識課程「正義」,以一則則道德困境的個案,引導學生思考「怎麼做才正確」,成為哈佛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課程。
錢買不到的東西愈來愈少
而他的最新力作,則針對主宰當前人類生活,最強大的一股勢力——市場——提出了深刻的質疑。
「人生,總有些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但今天,錢買不到的東西,愈來愈少了,」桑德爾感嘆。我們生活在一個幾乎萬物都可以買賣的時代,只要有錢,再怎麼不可思議的東西都買得到,例如:
牢房「升等」:擠在加州聖塔安娜監獄裡的囚犯,可以用每晚九十美元的代價,換到一間乾淨的單人牢房。
醫師的私人手機號碼:病患只要付一千五到兩萬五千美元的年費,就能隨時打電話給醫生,而且當天去看診。
印度代理孕母:只需八千美元,價格不到美國國內行情的三分之一。
獵殺保育類黑犀牛:南非政府對外國觀光客,拍賣一定數量的黑犀牛狩獵權。每隻的價格,從十五萬美元起跳。
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歐盟的碳排放交易機制,允許企業以每噸一○.五美元的代價,購買污染的權利。
從市場經濟變成「市場社會」
從市場供需的商業角度來看,這些交易或許無可厚非,但桑德爾卻看到了隱憂。
他擔心,過去三十年來,「我們逐漸從『市場經濟』,變成了『市場社會』(market society)。」在這樣的社會裡,從教育、醫療、休閒、環保、司法到軍隊,一切事物都可買賣。市場的價值和邏輯,全面滲透了社會生活的每個層面。
為什麼要擔心「市場價值掛帥」?因為,市場力量無孔不入,已經到了讓人不安的地步:
˙美國猶他州一名婦女,為了賺一萬美元,自願在額頭刺青一家網路公司的網址。後來,她把這筆錢,拿去供兒子念書。
˙達拉斯一所學校,開始用金錢鼓勵閱讀,二年級小學生每讀一本書,就可以領到兩美元。
˙包括沃爾瑪和大型銀行在內,許多美國大公司,開始替員工投保人壽保險。但受益人卻不是員工和家屬,而是公司。他們賺到了大筆保費,提出的理由是:必須彌補員工死亡,所造成的企業損失。
桑德爾警告,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市場思惟,正在排擠其他的社會價值,特別是公共精神、道德責任等,非經濟性的價值和規範。
他認為,放任市場思惟全面佔領公眾生活,將產生兩個嚴重的後果,第一是不公平;第二是腐化。
兩大後果:不公平、腐化
一、不公平(inequality):一個萬物都可買賣的社會,也將是個「窮人倒楣、富人吃香」的社會。
「金錢能買的東西愈多,富人愈有辦法花錢了事(buy their way out)。」高速公路上一個人開車,不想塞在車陣嗎?付錢就讓你抄捷徑,改走共乘車道。小孩不想認真念書?替他捐筆錢,就可以進美國名校就讀。
不僅這樣,隨著所得差距拉大,每件事物的「市場化」,代表了有錢人和平民所過的生活,愈來愈隔離。兩個階級的人,在不同的地方生活、工作、購物和遊樂,小孩也上不同的學校。
金錢萬能的商業主義,削弱了人民的共同性。來自不同背景、社會地位的人們,日常生活中相處、互動的機會愈來愈少。「這對民主來說,不是好事,」他直言。
二、腐化(corruption):當我們淪為市場的奴隸,落入以市場思惟來看待世界、社會生活,甚至人際關係時,也就腐蝕了那些「被錢收買的東西」的價值。
用 金錢鼓勵小孩念書,會讓念書的目的,變成是為了賺外快,而不是為了學習。當捐血變成可以賣錢的交易,等於是剝奪了捐血者「利他」的道德獎勵。當市場思惟滲 透到人壽保險業,道德的防線就逐漸潰堤:壽險的作用,開始從減輕家屬的經濟負擔,腐化成了一種以他人性命為標的之賭博。
桑德爾舉出兩個發人深省的例子,印證人類的社會,並不是每種價值都可以訂出價格,用錢收買。
九○年代,瑞士政府考慮要在中部的小山城沃爾芬希森,設立核廢料儲存場。小城舉行公投前夕,經濟學家做了民意調查,發現過半的居民,都願意為了公民責任,冒著風險接受儲存場。
然而,當經濟學家在同樣的問卷中,加入了金錢誘因——政府每年發給當地居民每人八七○○美元,當做補助——支持設立核廢料場的比例,不增反減,降到只剩二五%。因為,很多居民認為,他們願意為了公益的價值而犧牲,但如果要發錢,就成了一種賄賂。他們拒絕被收買。
第二個定價可能帶來反效果的例子,是以色列有家托兒所,為了解決「家長接小孩經常會遲到」的問題,決定向家長收取遲到罰款。結果,反而使遲到的家長人數增加了一倍。因為,家長都把這筆錢,當成可以把小孩放久一點的「費用」(fee),而不是罰款(fine)。
桑德爾分析,原本,家長們還會考慮,「我不想因為遲到,造成他人的不便。」但後來,卻變成了「如果付錢就可以遲到,我付得起這筆錢嗎?」
雖然托兒所後來取消了罰款,改回榮譽制,但是,原來的責任倫理已經被腐化。遲到家長的人數,始終居高不下。
桑德爾的○九年暢銷書《正義》,帶領讀者走上一場道德的思辨之旅。《錢買不到:市場的道德界限》這本新書,則接續提出了許多同樣深刻的質問。
「市場的領域在哪裡?界限又在哪裡?還有什麼是市場無法碰觸、不能去改變的?」
我們想住在什麼樣的社會?
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如何衡量『生命中美好事物』的價值?」「我們想要住在什麼樣的社會?一個萬物都買得到的社會?還是說,社會上還是有某些屬於道德、公民的東西,是市場並不承認、金錢無法買得到的?」
這些質問,他在書裡並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刺激讀者,隨著他所點出的各種現象,細細思索「市場機制是不是走過了頭」?
很多人也許不同意他的觀點。但是,就像桑德爾一貫的蘇格拉底式思辨,這本書的語調是探究,而非批判。在這個多數人對市場誘因,深信不疑的世界,他的新書,提供了一個讓我們停下來想想的機會。
---------------------------------------------------------
書名:《錢買不到: 市場的道德界限》(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作者: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
出版社:企鵝出版集團
出版日期:2012年4月
財經趨勢最多瀏覽
- 還有什麼東西錢買不到?2012/07/25
- 速讀今日國際財經日誌(07/26)2012/07/27
- 薪水不漲的10大荒謬2010/10/06
- 被拖下水?歐債二度發燒,德國被降評等2012/07/24
- 四小龍我薪資最低 稅率最高201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