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英部落格
原文網址:http://blog.udn.com/selin7777/73263794
列印日期:2025/07/01
《寶島保種 以身為種》
2016/09/06 09:55:26

台灣提倡農民保種的民間組織,透過幾年來演講、座談和各自舉行的保種活動等經驗與資訊之累積,集結在【農民保種網站http://seed.agron.ntu.edu.tw/fcs/】,從中看見『保種』行動,在寶島各角落漸漸萌芽。


從十八年前參與「社區大學」推動終身學習理念以來,我觀察到運用「社區本位教學資源」來發展教學方案,也是國中小學經營團隊很重視的理念與課題,而努力尋找社區所擁有的自然與人文珍藏,是落實這項理念的重要一步。我們節目製播過教育工作者用心耕耘的故事如:


*http://blog.udn.com/selin7777/5572223《穀子‧穀子 話美濃》


*http://blog.udn.com/selin7777/5617034《牡蠣‧牡蠣 道金門》


談起穀子,就要提到日本人統治台灣之後,因為吃不慣台灣的秈稻(在來米),因為在來米不太有黏性,他們於是從九州引進梗稻(蓬萊米)來試種;梗稻喜歡的是冷一些的環境,在亞熱帶溼熱氣候的臺灣長得不太理想,沒想到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發現了陽明山竹子湖的氣候、天然的地形阻隔品種雜交、加上火山地形的天然溫泉可以殺菌催芽等優勢,試種九州引進的「中村種」梗稻,大為成功。1923年,竹子湖設置『蓬萊米原種田』,1928年設立『台北州七星郡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專門培育推廣蓬萊米的優良種原。


西元2009年接任陽明山竹子湖的湖田國小校長江啟昱先生,就是在閱讀社區歷史的時候,發現竹子湖在稻作方面的重要歷史地位;2010年,有家長和記錄片導演吳明達先生等諸多善緣,攜手在學校進行『一粒種子開始的關懷教育』;他們從大屯溪旁幸福農莊取得台梗九號穀種、台大農藝系郭華仁老師的種子研究室也提供古早的日本稻米品種“龜治”與“神力”各十顆種子,在操場旁整理出九十六平方公尺的小水田,以自然農法將穀種復育;根據上下游新聞網的報導,稻田的蟲子很多,來吃穀子蟲子的鳥也很多,有三位小朋友因而幫這小水田取名為『千鳥飛越黃金田』,學校還立碑紀念,十分動人。(請閱《在田裡的一堂課:校園耕作連線報導》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2531/ 上下游 )


明代鄭成功、清代渡海來台的漢人祖先,帶來台灣的秈稻品種,到了1935年,這些秈稻種植面積首度被日本人引進的梗稻超越。根據1902年日治政府對台灣稻米品種的調查,當時在各地普遍種植的品種多達三百七十九個品種,它們都是農民本身經過長期的種植與觀察所育成;在品種繽紛的稻穀中,包括非常普遍種植的「紅米」。找回米的多樣性,讓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是品種多樣性的守護者,是《藏種於民》這本書的重要內涵;書中有一篇鍾怡婷博士寫的〈台灣米~野生稻‧秈稻‧梗稻的百年身世〉,讀來猶如走進時光隧道瞧見台灣米的前世今生,讓人怦然心動,對這些散居在山巔水湄、努力保種的農家,有一股無限的感恩與尊崇,油然而生!


想起今年五月在三峽的成福國小,我們遇見從宜蘭來的邱錦和老師,他帶來一把在蘭陽平原種植、收成的『瑞岩香米』;幾年前邱老師輾轉得知泰雅族楊茂銀醫師賢伉儷,努力把台灣沉睡了38年的瑞岩香米穀種復育的故事之後,帶著宜蘭社區大學『KKF微生物菌自然農法社』的成員,在2014年青年節,從南投仁愛鄉迎瑞岩香米穀種到宜蘭員山鄉的惠好社區種植;他說,瑞岩香米稻稈有一百六十幾公分高,路過的鄉親都嘖嘖稱奇,他把收成的穀串送給成福國小的黃同鋒老師,期待未來在三峽播種繁衍,讓米香處處飄。


今年我另有個機會到苗栗後龍溪上游銅鑼鄉的中興小學,這所學校也在校園整理了一塊地,由農民來教導輪流種植稻子、黃豆;整地歷程中挖掘出很多石頭,學校就運用這些石頭「築駁」,善用資源的做事方式,承傳了農村文化的珍寶。


他們在校外教學中參觀當地碾米廠的時候,帶領探討「農地休耕、糧食自給率低」的課題;在結合外部資源進行國際交流方面,運用大幅的世界地圖,標示了來過學校的各國友人之國度,讓學童具有連結世界的視野和胸襟,在在顯示經營團隊的用心。為了因應氣候變遷課題,中興小學規畫於2017年進行「水稻抗旱行動研究」,目的在研究水稻的抗旱因子,頗有遠見。


在台中霧峰的吉峰國小,除了有很精彩的貓頭鷹教學方案之外,也有個存放「校園植物種子」的角落,其中還有一把「芝麻」;長長的莖上長滿蒴果,果莢裡住著營養豐富、含油量高的種子,充滿了「芝麻開門」的奧妙,引發大朋友小朋友們的好奇!


看見諸多學校的經營團隊努力實踐〈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榖;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的理念。相信他們都很清楚:『人,是承傳薪種的關鍵』。然而,需要教與學的深層反思,方能達到『藏種於民,以身為種』的目標,以及充份彰顯它的意義和價值。


且讓我們追隨這些睿智者的風範,學習作個『有種的人』。


*參考資料:


一、《藏種於民》 果力文化主編出版、浩然基金會策劃委託出版、作者郭華仁老師導讀暨十六位作者 2016


完成於2016/08/22 播出日2016/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