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總統的功與過
上個月底,李前總統登輝先生逝世,享耆壽98歲。近日,媒體對他有諸多評論,立場偏獨者大都認為功大於過,立場偏統者大都認為過大於功。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再過若干年,他都很難「蓋棺論定」。
李登輝擔任總統12年期間,是本人官運亨通的年代,若不是他直接、間接的影響,我也不會如此順遂。就因這段因緣,有機會比較接近層峰,業務上也有需要了解他的想法。所以,李前總統的著作,報章雜誌對他的報導,無不儘量涉獵;久而久之,李先生是本人認識最深的總統,只是他是一位多元性格的人,不易從單一面向加予評論。
民國73年,李登輝先生擔任副總統,真正作到一位「沒有聲音的人」,有時他會跟同仁一起做早操,偶而也會與我們話家常,像極了一位慈祥的長者,大家稱他為「阿輝伯」。民國77年,蔣故總統經國先生驟逝,他依法繼任總統,當時正值威權走向民主的關頭,在各種錯綜複雜的壓力下,他逐一化解,終於完成了被譽為「寧靜革命」的轉型工程。回顧這段艱辛路程,若沒有他高度智慧、堅定意志及常人所不及的耐性,很難畢其役於一功。
為落實主權在民的理念,李前總統主導「總統直選」修憲工作。爾後,他若沒有參與第一屆總統直選,而是為繼任者舖好民主大道,必將有更高的歷史評價;或許「使命感」使然,他獲得高票當選,此時正是「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他有感於「經濟奇蹟」與「政治成就」之餘,必須推動社會建設,於是他提倡「心靈改革」,期望藉由人心的淨化,從誠實、純潔、無私、真愛四個面向,呼籲國人深自反省、努力實踐。只是,「心靈改革」是一個理念的傳輸,沒有太多具體作為,不容易獲得外界的回應;不旋踵,他受某些人的影響,開始談及「兩國論」,「心靈改革」也就無疾而終,殊屬可惜!(註一)
李前總統主導的六次修憲中,影響最為深的莫過於第四次修憲,即取消行政院院長經立法院同意任命的規定,讓中華民國總統成為一個「超級大總統」,不但有權無責,而且缺乏制衡機制;遇立法院執政黨占多數時,幾乎可以為所欲為。第四次修憲之後,李前總統自豪地說:「從此,台灣就可以過30年安定生活。」不料三年後,陳水扁先生因藍軍分裂,以不到40%得票率當選總統,從此開啟了藍、綠惡鬥的局面(註二)。當年,李前總統若非頻繁修憲,而是努力地遵憲、守憲,《中華民國憲法》雖非完美,但至少不會有爾後的亂象。
在兩蔣的年代,兩岸老死不相往來,直到開放探親之後,開啟了兩岸間的交流。當時,對岸正處於經濟起步階段,台灣又因環保意識抬頭,人力成本提高,製造業為了尋找出路,兩岸間正好成為互補關係。倘若兩岸持續相輔相成,大陸正可以加速發展,而台灣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往開發國家邁進。可惜,李前總統誤信「中國崩潰論」,而提出「戒急用忍」政策,終於停滯了台灣的腳步,相對於週邊國家則不斷迎頭趕上;如今,台灣不再是「亞洲四小龍」之首,且落後韓國、新加坡一大步,年輕人不僅看不到光明前景,而且頻為低薪所苦。
李前總統雖難以「蓋棺論定」,但某報以「李登輝功在民主過在兩岸」為題(註三),發表評論,倒是十分貼切。2018年6月美麗島電子報針對「那一位總統最能夠堅持或是代表台灣價值?」進行民調(註四),蔣經國43.0%、李登輝13.8%、蔡英文11.2%、馬英九9.5%、陳水扁7.4%。這項民調,早已說明李前總統對台灣的貢獻,遠不及蔣經國,卻勝過後三任的直選總統。
註一:參閱【不及格的成績單】乙文。
註二:參閱【從此過30年安定生活】乙文。
註三:參見http://m.match.net.tw/pc/news/headline/20200731/5425431
註四:參閱【誰是最好的總統】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