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書摘─危機和資本可以—而且應該—同時處理,艾瑞克森就是最好的例子
2012/12/29 15:31
瀏覽1,211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20世代的迷走危機─《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書摘2012-12-29 |

海倫希望藉由體驗不同生活、靜修課程或朋友的閒聊,追尋她的「真實自我」。我只能說:紙上談兵不採取行動,通常對20世代有不利的影響。

《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
作者:梅格.潔伊(Meg Jay, PhD)
譯者:胡琦君
出版社:就是創意

我們的出生並非一次完成,而是一點一點生出來的。
              —瑪麗.安廷(Mary Antin),作家
海倫會來諮商,是因為她面臨「身分認同危機」。她先前辭去保母工作參加瑜伽靜修,後來又回去當保母,等待她所謂的「靈光乍現第六感」提引她下一步。海倫總是穿著運動服,一副要上健身房的模樣,即使沒打算去也做這樣裝扮。有一陣子,她隨性的生活型態讓那些直接踏進「現實世界」或研究所的朋友羡慕不已。她很自由,想去哪就去哪,享受了一段好日子。
然而,沒過多久,海倫內心追求自我的歷程卻變成一種折磨。27歲的她開始覺得,從前那票羡慕她冒險經歷的朋友現在反過來可憐她了。當他們不斷進步之際,她卻只是推著別人小孩的娃娃車在鎮上閒晃。
尋找身分認同的海倫
唸大學時,海倫的父母就替她訂出非常明確的目標:進姊妹會、唸醫學院預科。不過,海倫一直想專攻藝術,因為她有攝影的天分;更何況她不是混姊妹會的料。此外,打從第一學期起,海倫就痛恨醫學院預科課程,功課相對很差。她羡慕朋友們可以閱讀有趣的教材,並盡可能把握課餘時間參加藝術課程。兩年來,海倫一面利用課餘選修所愛的課程,一面硬撐修完生物學學分之後,終於順利轉系改唸藝術。父母的反應則是:「你學那個能當飯吃嗎?」
大學畢業後,海倫嘗試當一名自由攝影師。但是當接案量來源不夠穩定,連手機帳單都付不出來時,這才發現藝術家的生活並不如她想像的美好。沒有醫學院預科學位、沒有亮麗的大學成績單、又當不成專業攝影師,海倫實在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她想繼續從事攝影,但不確定該怎麼做。於是,她開始當保母,只是這份非正式工作一做就是好幾年,父母還說:「我們早就告訴過你了。」
如今,海倫希望藉由一個好的靜修課程、療程裡的某段對話或是朋友的閒聊,明明白白揭露出她的真實自我。她表示,這樣一來,她就可以開始自己的人生。我對她說,關於這點我不是很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紙上談兵不採取行動,通常對20世代有不利的影響。
海倫表示:「但這不就是我現在應該處理的嗎?」
我問她:「該處理什麼呢?」
她回說:「我的身分認同危機呀!」
「我覺得你誤解了身分認同危機的意思,也不知道要怎麼解除危機。對了,你聽過艾瑞克.艾瑞克森嗎?」
艾瑞克森的故事
艾瑞克.所羅門遜(Erik Salomonsen)是名金髮德國男孩,母親是黑髮,但父不詳。艾瑞克3歲生日時,母親帶著他嫁給當地一名小兒科醫師;該名醫師收養他後將他改名為艾瑞克.洪伯格(Erik Homburger),並以猶太傳統撫養他。在猶太寺裡,艾瑞克因為一頭金髮而遭人取笑;但在學校裡,他又被當成猶太人欺負。因此,艾瑞克常有身分混淆的困擾。
高中畢業後,艾瑞克想當藝術家。他遊歷歐洲各地並修習藝術課程,有時得露宿橋下。25歲時,他回到德國擔任美術教師,不但接受蒙特梭利師資培訓,還結婚成了家。由於他的學生多半是知名精神分析學家的子女,艾瑞克因此有機會讓佛洛依德的女兒安娜做精神分析,隨後他自己也拿到精神分析學位。
30歲時,艾瑞克舉家搬往美國,在那裡成為知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和發展心理學家。他在哈佛、耶魯、柏克萊等大學任教,出版過許多著作,並曾榮獲普立茲獎。因為自己父不詳而心裡有疙瘩,又因為是靠自己努力成功的,於是艾瑞克將自己的姓名改成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意味著「艾瑞克,他自己的兒子(son)」。1950年,艾瑞克.艾瑞克森創出「身分認同危機」一詞,從此聲名大噪。
雖說艾瑞克森是二十世紀的產物,他的人生卻像極了二十一世紀的人:在混合家庭裡長大,有文化認同的困擾,從青少年到二十幾歲都在找尋自我。在那個成人角色就如同電視微波晚餐千篇一律的年代裡,艾瑞克森的經驗讓他以為每個人都有身分認同的危機,或起碼應該有。
他認為追尋真實自我的歷程倉促不得,並主張賦予年輕人一段空檔,得以安心探索自我,不必擔心風險或責任。有人認為,這段空檔指的是大學;有人則像艾瑞克森,利用這段時間一個人出走流浪或旅行。無論是哪一種,他強調一定要自己獨立完成。總之,艾瑞克森認為每個人都該開創自己的人生。
我和海倫談到艾瑞克森如何克服身分認同危機,最後榮獲普立茲獎。沒錯,他四處旅行並曾在橋下過夜,但這只是故事的一半。他還做過其他哪些事呢?25歲時,他教授美術並修教育學程。26歲,他開始接受精神分析訓練,認識了一些富影響力的人。不到30歲,他便取得精神分析學位,開始執業、教書、做分析、寫書並專研理論。艾瑞克森年輕時的確有過身分認同的危機,但同一時間他也在累積社會學家所謂的「身分統合資本」(Identity Capital)。
累積個人資本的打造身分
身分統合資本指的是我們個人資產的總和,這是隨著年齡增長而累積的個人技能資源。這些是我們對自身的投資,等做得上手、時間夠長之後,它們便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有些身分統合資本會以履歷的形式呈現,像是學歷、工作經驗、測驗成績、參加的社團等;有些身分統合資本則比較個人化,譬如我們講話的方式、家鄉在哪裡、解決問題的技巧,以及我們的外貌。隨著時間推進,身分統合資本一點一滴打造出我們現在的身分。最重要的是,身分統合資本是我們進入成年人職場的必要裝備,它們就像貨幣,我們可用以買到職位、感情生活等想要的東西。
許多20世代的人和海倫有著相同的迷思,認為現在得先處理危機,資本可以等日後再累積。但事實上,危機和資本可以—而且應該—同時處理,艾瑞克森就是最好的例子研究指出,那些擁有資本卻沒有危機的人,亦即只有工作而沒有探索經驗的人,顯得呆板且八股。不過,危機高於資本也是一大問題。身分認同危機的概念在美國流行之初,艾瑞克森就曾因為當時有太多年輕人「陷入疏離的風險」,而憂心忡忡的呼籲大家避免在「未受約束的困惑」(disengaged confusion)上耗費太多時間。
我鼓勵海倫設法取得一些個人資本,並建議她開始找尋足以放進履歷表的像樣工作。
作者介紹:
梅格.潔伊博士是名臨床心理學家,成人發展是她的強項,尤其以二十世代為主。她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臨床心理學及性別研究雙博士學位。潔伊博士目前在維吉尼亞大學擔任臨床助理教授,同時也在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執業。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我的神與身心靈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