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素──All about Me。
基礎化學大家都學過,
世界上任何物質,皆須元素組成,
例如葡萄糖由碳、氫和氧組成。
靈魂何嘗沒有?
於是,暗夜中我化身科學家,
把自我的靈魂放在實驗台上,藉著皎潔月光解剖取樣。
經過層層化解、沉澱,
在試管、燒杯與錐形瓶交錯之中析出三種元素。
文學。
一塊塊方格,有的平實無華,有的萬分絢麗,
只要動手一串,便成為風格迥異的作品。
除了DIY,也可以只是欣賞他人的作品:散文、新詩、小說……,
其中自有一處無與倫比的綺麗世界。
若是擁有了掌握文字元素的能力,
你就是身懷絕技的魔法師,
駕馭文字一如施展咒語巫術。
有時是壯闊的夕陽海天一線,有時是氤氳的空山碧潭;
迷煙中頹圮遺世的廢墟,荒野上老鴉佇立的枯木。
滄桑淒美抑或輕靈跳動,可以溫暖人心,亦能留下創痕。
每當沉浸在創作世界時,希冀之心與忐忑之情總在心中交替翻攪。
一如科學如何家在實驗室操控各項變因,文學也可以實驗操作:
如何為新穎文體塑型?如何開啟獨特意象?如何創造不凡韻味?
在在需要精心調配,巧手製作,才能烹調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文學盛宴。
猶如泉水循著地勢傾流,文字亦隨心情起伏波動。
時如野馬奔騰,時如飛鳥臨空;
有時靜似止水,忽焉動如怒海。
「寫一首壞詩遠比讀一首好詩快樂。」一位作家如是說,
自由不羈的思潮是文學最吸引我的地方,
期待自己用文字譜出壯麗的生命樂章。
音樂。
我從來不敢想像沒有音樂的生活。
在胎兒時期,媽媽每天必聽《帕赫貝爾的卡農》和各式歌曲與音樂,
這元素早已穿越子宮深植我心了。
印象中的幼兒時期,媽媽喜歡唱著以我的名字編成的歌叫醒我,
讀幼稚園時的周末早晨,總是在安德烈·波伽利溫暖而自然的歌聲下醒來,
享受媽媽為我準備的「不美味」早餐,根據媽媽的說法,
飲食營養絕對勝過美味條件,音樂便是最佳調味料。
一顆顆跳動的黑豆芽孵出了舞動的思想,在旋律節奏中揮灑精靈的想像:
葛利果排列出莊嚴的聖歌,虔誠地讚美主;
莫札特展現長不大的童心,遊戲人間;
舒曼的浪漫情懷深深觸動少女的水晶心;
誰聽不出糾纏德弗乍克宣洩在五線譜間──濃濃的鄉愁?
雖然今日小提琴的泛音大多被電吉他取代,定音鼓的節奏換作爵士鼓。
但是,音樂家們的初衷始終沒有改變:
一直到今天,仍不斷用音樂描繪他們心中的美麗世界。
旅行。
世界是一本大書,我用雙腳去閱讀。
還不識字的小時候,
每當看見媽媽拿著鉛筆趴在地圖上圈圈畫畫,
我就知道不久之後,全家人要出遠門了!
幼稚園中班的我不論坐車搭飛機,不吵不鬧不暈車,
會自己吃喝、自己走路、自己玩耍、自得其樂,
完全不需爸媽費心張羅,原來我是一件最適合帶出門的自動行李,
從小爸媽帶著我到處旅行,塑造了一顆豪放不羈的心。
旅行不只是心靈的解放或對現實生活的逃離,
那是一種學習,學習不同以往的生活。
譬如:
在英國吃羊胃裡的內含物、
在挪威午夜出海釣魚、
在澳洲藍山的屋子裡用柴火替代電暖爐,
或在捷克人骨堆砌建成的教堂裡誠心祈禱。
雖然是刻苦而充滿挑戰的自助旅行,
但是在一趟趟的旅行中,
我不曾怠懈。
用我的眼觀察,
用我的耳聆聽,
用我的鼻嗅聞不同的芬芳,
用我的口嚐各地獨特佳餚,
用我的心去感受每一份人情,
我的瞳孔因此廣袤,生命因此多采。
文學、音樂、旅行融合而成的肉體與靈魂,
那就是──我。
- 1樓. 雷依蓮2011/01/10 22:37你很幸福
只能說...
某些方面上...你真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