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三歲離開廣東鄉下,先到台灣,後到美國,這幾十年當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到泥土,但泥土似乎早已滲入了我的血液。即使身處鋼筋水泥高樓大廈的都市,仍有許多東西能引起我對泥土的記憶。我隨時可聞到泥土芳香的氣息。
在我的記憶裡,母親的赤腳常同泥土混為一體。小時候,每天早上被從菜園工作回來的母親叫醒,第一個聞到的,便是這泥土氣息。那時候父親一個人在南洋做生意,母親帶領我們兄弟姐妹在家鄉過活。不識字的她,只希望我們好好念書,田裡所有的工作幾乎都由她一個人包辦。而小時候體弱的我,大忙也真幫不上。但我喜歡跟著她在綠油油的菜園裡轉,拔拔草,捉捉蟲,澆澆水。她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從不讓自己閑著,也很少聽到她訴苦。
一九八O年我頭一次回國,同離別了三十多年的母親見面。歷盡滄桑進入暮年的母親同二哥及弟妹都已離開原來的鄉下,搬到汕頭附近的一個小縣城定居。在那個陌生的環境裡,我總感到有點格格不入。當時以為是由於我多年不用家鄉話,許多感情無法充分表達的緣故。但後來想,沒有故鄉的泥土來觸發昔日的記憶,恐怕也是原因吧!
如今母親同父親已雙雙安息地下,永久地同泥土融為一體。泥土對於我,除了孕育萬物之外,又加上了包容一切的新意義。我記不起沒受過一天教育、不識一個大字的母親,曾說過什麼驚天動地的話,但她對泥土的真摯感情,她那如泥土般執著與淳樸的性情,對體力勞動的喜愛,腳踏實地的苦幹精神,對子女無私的奉獻與犧牲,都深深地影響了我的一生。
八十年代台灣鄉土作家楊逵先生曾到美國訪問。大概因為都對泥土懷有特殊的感情,我們一見如故,彼此感到非常親切。一九八五年他去世時我寫了一首<寫在大地上的詩>記念他:
用鐵鍬
寫在大地上的詩
他們說
美是美
卻容易枯萎
這種白紙黑字的迷信
我現在知道
祗不過是士大夫們的
一廂情願
因為遠在地球的這一頭
我的心
正砰砰響應
你永不停息的鐵鍬
沉著的落地
而從你腳下的石頭上
迸出的火花
我深深相信
將在無數個暗夜裡
點燃許許多多的眼睛
默默的母親,默默的詩人,默默的泥土,在我默默的思念裡,都成了永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