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夜深人靜之際,我總要在書齋點一盤線香,於煙霧飄渺中營造祥和如夢的氛圍,然後在軟墊上盤膝默坐,含胸拔背,虛心實腹,意守丹田,進入唐詩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詩境,眼前出現月下的江流、月下的沙汀、月下的花林、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草地,沉浸於安謐寧靜、心曠神怡的境界。
我是在年輕時代一場大病之後,才開始修習焚香靜坐以修身養性的。
25年前,我還是一個心浮氣躁、追名逐利的青年媒體人,終日疲於奔命於人生的競技場,天明道晚安、早晨從中午開始成為生活常態。長期的積勞儲怨、傷體損身,使我心似槁木、形如餓虎。終因情志失調,憂郁成疾,患上了中醫學稱為“怔忡”的心病,整天神不舒、氣不暢,胸口像塞了一團棉絮,嚴重時則心跳悸躍不能自主。大夫的針藥、旅行的腳步和朋友的良言,以及啞鈴操的激烈運動,都無法振奮我愁眉緊鎖、無精打采的精神面貌。
“你年輕氣盛,好高騖遠,又爭而不勝,求之不得,久之必五髒沸騰、六脈震蕩,導致氣血兩虧,身心交瘁。”當我在省城職業病療養院住院時,一位德行極高的老中醫,一針見血地點破我的病灶。他引用嵇康《養生論》名言,告訴我:“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這位閱盡人世滄桑的老者,對症下藥地開出了醫治我心病的藥方——學習道家靜坐功法,棲心元默以寧吾真體,適志恬愉以養我圓機。他在教導我如何調身、調心等入門動作後,特別傳授了簡單而深刻的調心法門:要以念力摒棄世俗的怨恨、忿怒、悲哀、懊悔等消極意識,真正掙脫名韁利鎖,系心空靈,融萬念於一念,一念於無,最終從潛意識裡而不僅是從理智層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才能返璞歸真,喚醒人體的自我修復功能。
回家後,我謹遵醫囑,每夜臨睡前 “明窗延靜書,靜坐消塵緣”,給忙碌疲憊的心放假一小時。可是,清空世慮知易行難,雖然“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但真正靜坐觀心卻渾身都不自在,感覺自己如同被關禁閉的囚徒。但我已痛定思痛決意自我放逐,故依據老中醫所贈輔佐香藥,先是點燃止息意念的雪松,待情緒緩慢放松以後,再焚以幫助入靜的沉香,逐漸進入思慮收斂的狀態,軀殼致虛極守靜篤,內心挫其銳解其紛。“爐香裊孤碧,雲縷霏數千”一年以後,才抵達“應是水中月,波定還自圓”之境——耳際猶聞天籟簫聲,鼻端似有梅香暗動,那種物我兩忘、神游天外的感受,真是妙不可言。
於是,心湖蕩漾著的快樂波紋,便在臉上擴散成為一圈又一圈微笑漣漪,並且最終凝固為一種良善而且具足圓滿的表情。“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焚香靜坐的養心健體之功,終於初見成效了。因為,我學會了“以閑為自在,將壽補蹉跎”,體會了“放下心來,便是真悟”的微言大義,並且逐漸領悟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深意。
心理障礙排除了,我亦因此參透禪機:在這個充斥著紛擾和困惑的轉型時代,每個人都無一例外地經歷著理想和現實斷裂的痛楚,挫折與失望在所難免,失眠、神經衰落、抑郁、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疾病也會因此多發。不想成為沉淪之族,就應該修持涵養於喧囂騷動之中,自我調適於心態失衡之下,才不至於在各種利益得失和矛盾交織的漩渦裡,淪為無舵的不系之舟。焚香默坐,從小處而言,可以放松復原白天因遭受外界壓力而扭曲變形的心簧;而自大處著眼,還能夠培養出寵辱不驚、去留隨緣、從容淡定的大家風度。
這種狀態擴展到立身處世,就是要以平常心看平常事,遇忙處會偷閑,處鬧中能取靜,向閑處看人忙,於靜中觀物動,並每於此中得大機趣。因為,高層次的坐忘禪定,非但要“結廬在人境”而能“心遠地自偏”,還必須做到處患難之際“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當宴游之時“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做到世態有炎涼、而我無喜憂,始終內心柔軟、目光溫潤。一個意馬心猿、利欲熏心的人,即使為了延年益壽而強做跏趺狀,其意念也會“思挽弓射鴻鵠“,是不可能真正鑄劍為犁的,甚至會在“強迫戒毒”時因雜念叢生而走火入魔。
於是,每當萬籟俱寂的子夜,我總要焚香默坐,去濁存清,讓靈魂遨游於春江花月夜的畫境,讓奔突於體內的欲望野馬,安詳地飲澗於心靈的牧場。
- 1樓. 靖竹2020/05/24 12:58静坐确然有效,多年开始学,然后发现失眠丶心悸的问题解决J。.......靖竹(luzsytanph@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