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干達史
2007/05/14 11:56
瀏覽307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烏干達 — 歷史
歷史
19世紀中葉以前大部分時間的烏干達歷史沒有文字記載。在那以前的一些世紀中有尼羅人和尼羅-含米特部落往南遷徙進入維多利亞湖區。可能在15世紀,一種高身材、膚色美好、形體均勻的飼養牛的希馬人(Hima)進入今烏干達西部地區。其後相繼而來的有來自蘇丹加札勒(al-Ghazal)河的尼羅人。他們的前哨定居於烏干達西部,建立布尼奧羅-基塔拉(Bunyoro-Kitara)國家。這個移民運動的另外支族定居於阿喬利,還有一些人再跨過尼羅河往北去。
布尼奧羅和布干達
來到尼羅河以北地區定居的部落組織主要以他們的氏族結構為基礎。北方部落與尼羅河西南方的居民有明顯的差異,後者在這個地區的主要國家是布尼奧羅-基塔拉。南方還有一些較小的希馬人國家。但到了18世紀末,布尼奧羅-基塔拉的邊界伸出很遠,以致統治者的權勢開始崩潰,繼位者又是愛好和平的頭頭們,從而加速了衰落的腳步。同期間,較小的但更堅實的布干達國則有能幹且具進取心的卡巴卡(kabaka, 意為統治者)繼承王位並開始擴張,危及布尼奧羅-基塔拉國。
在布干達國興起時期,第一批阿拉伯貿易商於1840年代來到這個國家。約在1856年即位的穆特薩一世(Mutesa I)允許第一名歐洲探險家斯皮克(John Hanning Speke)於1862年進入卡巴卡的領土。史坦利(Henry Morton Stanley)於1875年到布干達來,發現穆特薩是位更成熟的人。雖然布干達並未遭受侵略,但北方的阿喬利蘭(Acholiland)從1860年代初就開始受到來自埃及和蘇丹的奴隸販子們劫掠;而在布尼奧羅統治者卡姆拉西(Kamrasi)逝世之際,他的繼承人卡巴雷加(Kabarega)只在奴隸販子們的槍支支援下即擊敗競爭對手。再者,恰好在史坦利到達之前,埃及政府派來的一名密使貝爾方(Linant de Bellefonds)來到了穆特薩的總部,因此卡巴卡渴望得到盟友。1879年天主教白人神父傳教團也到了布干達。穆特薩本人對這些新的影響毫無懼怕,而當馬赫迪派(Mahdist)興起於蘇丹、埃及的擴張被阻止後,他對於一舉除淨自己國家裡一小撮傳教士感到自信。其繼承人姆旺加(Mwanga)1884年成為卡巴卡,試圖驅逐傳教士及其支持者們出境,他自己卻在1888年被廢黜。
烏干達保護國
藉著包括天主教和新教一起的基督教徒干達人的援助,姆旺加復位了,這也是布干達與歐洲帝國主義者的第一次交鋒。1889年德國冒險家彼得斯(Carl Peters)與姆旺加簽訂一項保護條約,但這項條約因英德1890年的協議中宣布該國南緯1°以北的全部土地屬於英國勢力範圍而廢除。大英帝國東非公司同意代表英國政府管理這個地區,1890年公司的一位代理人盧加德(F. D. Lugard)同姆旺加締結一項條約,將布干達置於公司的保護之下。英國政府則於1894年宣布自己對布干達的保護權,保護權於1896年延伸包括到布尼奧羅、托羅(Toro)、安科萊(Ankole)與布索加。1890年代末,還同尼羅河以北的酋長們訂了條約。1897年姆旺加反抗英國的霸主統治而被推翻,由他的年幼兒子替代。
1897年行政當局蘇丹人軍隊的一場兵變引起英國政府對烏干達保護國更積極的關注,1899年約翰斯頓(Sir Harry Johnston)被委派來這裡調查,對未來的行政統治提出建議。其使命的主要成果是1900年布干達協議,奠定了英國與布干達50年以上關係的基礎。按照協議的條款,卡巴卡被承認為布干達的統治者,他的酋長會議盧基科(lukiko)被賦予法定的認可。但不久,英國的統治逐漸伸展到尼羅河以北及以東地區,而這些地區並沒有簽訂過協議,英國官吏們便經常透過布干達代理人的幫助直接進行統治。1914年烏干達的疆界被確定下來,行政統治範圍達到更多的地區。
農民經濟的成長
1904年棉花作為經濟作物引進這個國家,貝爾(Sir Hesketh Bell)專員鼓勵種植,奠定了農民經濟的基礎。主要由於種棉致富,烏干達於1914年不再依賴英國財政部的補助。雖然1914年西南邊界上還有些小衝突,烏干達不再有被入侵的危險了,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延緩了這個國家的發展。戰後不久按照貝爾的提議,決定保護國當局應該著力於鼓勵非洲農業。從此以後種植園生產的咖啡,其重要性雖然曾經一度次於棉花,卻一直沒有失去作為烏干達首要產品的最高地位。當尋求一種新作物用以擴大國家經濟基礎的時候,它就是農業部鼓勵的非洲生長的咖啡。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修了一條鐵路從金賈往北通到納馬薩加利(Namasagali),以便開發東部省。1920年代從肯亞沿海蒙巴薩出發的鐵路延伸到索羅蒂(Soroti),1931年建於烏干達工業之都的坎帕拉與海岸之間的一條鐵路聯線也完成了。3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使烏干達經濟停滯不前,但保護國的恢復比其鄰國快一些,所以30年代末是個穩步發展的時期。
政治和行政的發展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當地政府的主要特徵也許就是年老的領袖們逐步被年輕者替換。年老的首領們個性強,但一般缺乏正規教育;年輕首領們有較好的教育,更能執行保護國的治理政策,也更容易順從英國控制。在布干達,保護國的行政當局也開始更積極地干預王國的事務以提高效率。其主要結果是人民對布干達以外的首領們的尊敬減弱了,並引起某些干達人首領們因其權力暗中被剝奪而忿恨不滿。另一個重要發展是政府開始重視教育。傳教士們在布干達開辦了一些優良的學校。1925年保護國行政當局設立一個教育部,對教會學校給予幫助的同時,政府的學校也開辦起來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餘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烏干達面臨的任務是儘可能做到自給自足。就烏干達來說,比軍事上的實際戰鬥更重要的是總督鄧達斯(Sir Charles Dundas)企圖顛倒其前任總督們的政策,給予布干達的一些爭權奪利的小宗派們以更多的自由。但1945年發生一次暴動後,舊政策得到恢復。1945年第一批非洲人被提名進入立法議會。1954年採取一個重要步驟,把議會中總共28名的非官員議席中的非洲人議員增加到14名,這14名被選出來代表地區,地區被認為是比省更為自然的代表單元。1955年引進部長制,總共11名部長,其中5名非官派部長。
戰爭剛結束的年代保護國行政當局把更大的注意力放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上,將政治進步置於次要地位。從1952年起政府對中等教育的撥款迅速增長,還制訂了立法,並建立了貸款基金以鼓勵非洲人參與貿易。1954年一項大的水電站工程在金賈附近尼羅河的歐文瀑布(Owen Falls)上落成,1962年宣布了第一個五年發展計畫。
烏干達共和國
1950年代末出現幾個政黨,非洲居民的注意力集中於取得自治。布干達王國斷斷續續要求脫離烏干達獨立,保護國的前途問題變得尖銳。天主教徒干達人基瓦努卡(Benedicto Kiwanuka),原先是首席部長,成了首任內閣總理,但在1962年4月的選舉中被奧博特(Milton Obote)取代了。奧博特是烏干達人民大會黨黨魁,一位蘭戈人。奧博特的黨得到除布干達以外全國的支持。以布干達為基地的民主黨領導人是基瓦努卡。面對著上述兩黨的出現,保守的干達人領袖們建立了自己的競爭組織「卡巴卡耶卡」(Kabaka Yek-Ka,KY)。
奧博特首任總統
因地理和種族的不同而政治上分離的烏干達於1962年10月9日成為獨立國家。通過接受一部憲法(該憲法承認布干達相當於封建王邦),奧博特策畫一項同干達人團體組建一個鬆散的聯盟。人民大會黨和卡巴卡耶卡可以一起組成政府,以奧博特為總理,民主黨為在野黨。為了使聯盟加強團結,奧博特同意指定穆特薩二世為國家的首任總統以代替英國總督。這個布局沒有成功。干達人領袖們特別不滿意的是他們沒有權力駕馭這個主要由其他種族成員組成的政府。人民大會黨內部也有分歧。
面對著自己某些追隨者的不滿,以及布干達日益增長的明顯敵意,奧博特逮捕了他的5名部長,於1966年把獨立憲法擱置下來。干達人領袖們憤恨了,命令他把政府從王邦的土地上遷走。作為反擊,奧博特派遣以阿敏為領導的軍隊逮捕卡巴卡。卡巴卡逃往英國,死於1969年。當奧博特把一部共和國新憲法——指定自己為執行總統,廢除全部小王國,畫布干達為一些行政區——強加於人時,他也失掉了烏干達西南部地區人民的支持。從此內部摩擦日益加劇,相互競爭的群體之間的猜疑以及政府為平息批評而日益增加的壓制手段皆加重了這些矛盾。
獨立之際,出口經濟繁榮興旺,並未妨害自給性的農業生產。為了對付那種譴責說分配給生產者的出口收益沒有達到理應付給的程度,奧博特於1969年決定嘗試把經濟興旺帶來的好處更廣泛地分配出去。為此目的,他公布一個「普通人憲章」,企圖消除封建主義的最後殘餘。他說政府應在大公司,主要是外國人的公司中擁有主要分額。為了把國家團結得更緊密,他還在1970年制訂一項新的選舉計畫。但在這些計畫付諸實施之前,政府被推翻了。奧博特十分倚仗阿敏對他的忠心,但阿敏從西北地區地自己的卡克瓦(Kakwa)種族中進行徵募,在軍隊中制造支持自己的勢力,從而軍隊嚴重地分裂,奧博特與阿敏之間產生了不和。1971年1月阿敏利用總統不在國內的有利時機奪取了權力。
阿敏統治下的暴政
政變受到廣泛的歡迎,特別是干達人。一些西方列強(包括英國在內)害怕共產主義蔓延,也對奧博特被推翻感到寬慰,因為他們看到了奧博特的政策有向左轉的傾向。但阿敏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也迅速顯露出來。他倚仗天生的機靈和專橫的暴力來維持自己的權勢。他用大批屠殺對奧博特效忠的高級軍官為手段,摧毀了一個潛在有力的反對派中心。為了博得更多的普遍支持,1972年他命令所有無烏干達國籍的亞洲人一律離境。他的行動獲得相當多的贊同。少數烏干達富人從他們默認和參與阿敏的行動中獲益。經濟和道德的崩潰激起了對政府的批評,但任何反對行為都被軍隊及專橫的暴力殘酷地粉碎了。
為了轉移對國內問題的注意,阿敏於1978年10月發動對坦尚尼亞的進攻。坦尚尼亞軍隊得到武裝的烏干達流亡分子幫助,使阿敏士氣低落的部隊迅速潰逃。由自稱為烏干達人民解放陣線的前流亡人士所組成的聯合政府於1979年4月13日就職,以民主黨的一名前領導人盧萊(Yusufu Lule)為總統。由於經濟戰略不一致,以及害怕盧萊助長他自己的干達人的利益,導致他在6月間被比奈薩(Godfrey Binaisa)所取代,但比奈薩任職也是短暫的。奧博特的支持者們密謀把他推翻,奧博特終於在1980年5月27日返回烏干達。
奧博特二任總統
1980年12月奧博特的人民大會黨在大有爭議的議會選舉中獲得優勢。但是在推翻阿敏的軍事行動中起過重要作用的穆塞韋尼(Yoweri Museveni)拒絕承認人民大會黨的選舉勝利,在坎帕拉附近叢林中組建一支游擊隊,展開一場越來越有效果的反政府戰鬥。
藉助於國際貨幣基金會及其他外部捐助者的支持,奧博特竭力試圖重建經濟。起初他的努力似乎獲得一些成功,但有兩個因素妨礙著他︰第一,阿敏的揮霍導致令人震驚的通貨膨脹與黑市;第二,游擊戰爭是以布干達為基地而取得力量,那裡的人民對奧博特已有疑心。
穆塞韋尼當政
軍隊自己內部,特別在阿喬利和蘭戈族中存在著一道裂痕,這導致奧博特被推翻和流亡,並讓阿喬利人的一位將軍奧凱洛(Tito Okello)取得了權力。但這件事並未能阻止穆塞韋尼的南方部隊的勝利,這些人自稱為全國抵抗軍。穆塞韋尼於1986年1月29日任總統。
面臨著因摧毀全國最富庶農業區的殘酷爭鬥而日趨惡化的問題,穆塞韋尼宣布一項道德和經濟重整政策。反對新政府的零星軍事抵抗在繼續進行,特別在北部和東部地區。武器很多,不滿意的人民都要利用這些武器來達到他們的目的。全國抵抗軍不顧政府的指令,在對待敵手方面,有時是難以駕馭的。然而安全還是有所改進,至少在布干達是如此,觀察家們聲稱人權也得到廣泛的保護。但通貨膨脹和失業仍舊是個難以消除的問題,因缺乏全國性的經濟改善,和平仍然是脆弱的。
軍隊自己內部,特別在阿喬利和蘭戈族中存在著一道裂痕,導致1985年推翻並驅逐了奧博特,被阿喬利人將軍奧凱洛(Tito Okello)奪取了政權。然而,這並不能阻止穆塞韋尼的南方部隊的勝利,這些人自稱為全國抵抗軍(NRA),1986年1月29日穆塞韋尼當上總統。在草擬新憲法期間,一個由間接選舉產生的,以全國抵抗運動為主的全國抵抗委員會成為國家的立法機構。
面對1979年UNLF以及1980年奧博特所面臨的同樣問題,穆塞韋尼宣布一項道德政策以及經濟重建,雖然並不容易實現。對新政府的零星軍事抵抗繼續著,尤其在北部和東部。武器很充裕,不滿意的人們願意使用武器來實現他們的目標。NRA不顧總統的禁令,在對待反對者方面有時就像奧博特軍隊所做的那樣出重手打擊。然而,安全還是改進了,至少在烏干達中部、南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是如此,觀察家們宣布人權更廣泛的受到了保護。1993年的憲法修正導致恢復君主制,干達人、托羅人、布尼奧羅人以及索加人紛紛為他們傳統的統治者加冕。新憲法於1995年公布,1996年5月舉行總統選舉;穆塞韋尼輕易地贏得了多數選票。雖然西方稱讚這個國家連續的經濟成長,但通貨膨脹和失業仍是未解決的問題,尤其烏干達的農業產品要依賴於動盪不定的市場。20世紀末經濟成長減緩,這也指向了另一個問題,即機構的腐敗。在許多人的眼裡,一個堅實的經濟基礎以及政府的改革是維持烏干達和平的兩大關鍵。
歷史
19世紀中葉以前大部分時間的烏干達歷史沒有文字記載。在那以前的一些世紀中有尼羅人和尼羅-含米特部落往南遷徙進入維多利亞湖區。可能在15世紀,一種高身材、膚色美好、形體均勻的飼養牛的希馬人(Hima)進入今烏干達西部地區。其後相繼而來的有來自蘇丹加札勒(al-Ghazal)河的尼羅人。他們的前哨定居於烏干達西部,建立布尼奧羅-基塔拉(Bunyoro-Kitara)國家。這個移民運動的另外支族定居於阿喬利,還有一些人再跨過尼羅河往北去。
布尼奧羅和布干達
來到尼羅河以北地區定居的部落組織主要以他們的氏族結構為基礎。北方部落與尼羅河西南方的居民有明顯的差異,後者在這個地區的主要國家是布尼奧羅-基塔拉。南方還有一些較小的希馬人國家。但到了18世紀末,布尼奧羅-基塔拉的邊界伸出很遠,以致統治者的權勢開始崩潰,繼位者又是愛好和平的頭頭們,從而加速了衰落的腳步。同期間,較小的但更堅實的布干達國則有能幹且具進取心的卡巴卡(kabaka, 意為統治者)繼承王位並開始擴張,危及布尼奧羅-基塔拉國。
在布干達國興起時期,第一批阿拉伯貿易商於1840年代來到這個國家。約在1856年即位的穆特薩一世(Mutesa I)允許第一名歐洲探險家斯皮克(John Hanning Speke)於1862年進入卡巴卡的領土。史坦利(Henry Morton Stanley)於1875年到布干達來,發現穆特薩是位更成熟的人。雖然布干達並未遭受侵略,但北方的阿喬利蘭(Acholiland)從1860年代初就開始受到來自埃及和蘇丹的奴隸販子們劫掠;而在布尼奧羅統治者卡姆拉西(Kamrasi)逝世之際,他的繼承人卡巴雷加(Kabarega)只在奴隸販子們的槍支支援下即擊敗競爭對手。再者,恰好在史坦利到達之前,埃及政府派來的一名密使貝爾方(Linant de Bellefonds)來到了穆特薩的總部,因此卡巴卡渴望得到盟友。1879年天主教白人神父傳教團也到了布干達。穆特薩本人對這些新的影響毫無懼怕,而當馬赫迪派(Mahdist)興起於蘇丹、埃及的擴張被阻止後,他對於一舉除淨自己國家裡一小撮傳教士感到自信。其繼承人姆旺加(Mwanga)1884年成為卡巴卡,試圖驅逐傳教士及其支持者們出境,他自己卻在1888年被廢黜。
烏干達保護國
藉著包括天主教和新教一起的基督教徒干達人的援助,姆旺加復位了,這也是布干達與歐洲帝國主義者的第一次交鋒。1889年德國冒險家彼得斯(Carl Peters)與姆旺加簽訂一項保護條約,但這項條約因英德1890年的協議中宣布該國南緯1°以北的全部土地屬於英國勢力範圍而廢除。大英帝國東非公司同意代表英國政府管理這個地區,1890年公司的一位代理人盧加德(F. D. Lugard)同姆旺加締結一項條約,將布干達置於公司的保護之下。英國政府則於1894年宣布自己對布干達的保護權,保護權於1896年延伸包括到布尼奧羅、托羅(Toro)、安科萊(Ankole)與布索加。1890年代末,還同尼羅河以北的酋長們訂了條約。1897年姆旺加反抗英國的霸主統治而被推翻,由他的年幼兒子替代。
1897年行政當局蘇丹人軍隊的一場兵變引起英國政府對烏干達保護國更積極的關注,1899年約翰斯頓(Sir Harry Johnston)被委派來這裡調查,對未來的行政統治提出建議。其使命的主要成果是1900年布干達協議,奠定了英國與布干達50年以上關係的基礎。按照協議的條款,卡巴卡被承認為布干達的統治者,他的酋長會議盧基科(lukiko)被賦予法定的認可。但不久,英國的統治逐漸伸展到尼羅河以北及以東地區,而這些地區並沒有簽訂過協議,英國官吏們便經常透過布干達代理人的幫助直接進行統治。1914年烏干達的疆界被確定下來,行政統治範圍達到更多的地區。
農民經濟的成長
1904年棉花作為經濟作物引進這個國家,貝爾(Sir Hesketh Bell)專員鼓勵種植,奠定了農民經濟的基礎。主要由於種棉致富,烏干達於1914年不再依賴英國財政部的補助。雖然1914年西南邊界上還有些小衝突,烏干達不再有被入侵的危險了,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延緩了這個國家的發展。戰後不久按照貝爾的提議,決定保護國當局應該著力於鼓勵非洲農業。從此以後種植園生產的咖啡,其重要性雖然曾經一度次於棉花,卻一直沒有失去作為烏干達首要產品的最高地位。當尋求一種新作物用以擴大國家經濟基礎的時候,它就是農業部鼓勵的非洲生長的咖啡。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修了一條鐵路從金賈往北通到納馬薩加利(Namasagali),以便開發東部省。1920年代從肯亞沿海蒙巴薩出發的鐵路延伸到索羅蒂(Soroti),1931年建於烏干達工業之都的坎帕拉與海岸之間的一條鐵路聯線也完成了。30年代初的經濟衰退使烏干達經濟停滯不前,但保護國的恢復比其鄰國快一些,所以30年代末是個穩步發展的時期。
政治和行政的發展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當地政府的主要特徵也許就是年老的領袖們逐步被年輕者替換。年老的首領們個性強,但一般缺乏正規教育;年輕首領們有較好的教育,更能執行保護國的治理政策,也更容易順從英國控制。在布干達,保護國的行政當局也開始更積極地干預王國的事務以提高效率。其主要結果是人民對布干達以外的首領們的尊敬減弱了,並引起某些干達人首領們因其權力暗中被剝奪而忿恨不滿。另一個重要發展是政府開始重視教育。傳教士們在布干達開辦了一些優良的學校。1925年保護國行政當局設立一個教育部,對教會學校給予幫助的同時,政府的學校也開辦起來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餘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烏干達面臨的任務是儘可能做到自給自足。就烏干達來說,比軍事上的實際戰鬥更重要的是總督鄧達斯(Sir Charles Dundas)企圖顛倒其前任總督們的政策,給予布干達的一些爭權奪利的小宗派們以更多的自由。但1945年發生一次暴動後,舊政策得到恢復。1945年第一批非洲人被提名進入立法議會。1954年採取一個重要步驟,把議會中總共28名的非官員議席中的非洲人議員增加到14名,這14名被選出來代表地區,地區被認為是比省更為自然的代表單元。1955年引進部長制,總共11名部長,其中5名非官派部長。
戰爭剛結束的年代保護國行政當局把更大的注意力放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上,將政治進步置於次要地位。從1952年起政府對中等教育的撥款迅速增長,還制訂了立法,並建立了貸款基金以鼓勵非洲人參與貿易。1954年一項大的水電站工程在金賈附近尼羅河的歐文瀑布(Owen Falls)上落成,1962年宣布了第一個五年發展計畫。
烏干達共和國
1950年代末出現幾個政黨,非洲居民的注意力集中於取得自治。布干達王國斷斷續續要求脫離烏干達獨立,保護國的前途問題變得尖銳。天主教徒干達人基瓦努卡(Benedicto Kiwanuka),原先是首席部長,成了首任內閣總理,但在1962年4月的選舉中被奧博特(Milton Obote)取代了。奧博特是烏干達人民大會黨黨魁,一位蘭戈人。奧博特的黨得到除布干達以外全國的支持。以布干達為基地的民主黨領導人是基瓦努卡。面對著上述兩黨的出現,保守的干達人領袖們建立了自己的競爭組織「卡巴卡耶卡」(Kabaka Yek-Ka,KY)。
奧博特首任總統
因地理和種族的不同而政治上分離的烏干達於1962年10月9日成為獨立國家。通過接受一部憲法(該憲法承認布干達相當於封建王邦),奧博特策畫一項同干達人團體組建一個鬆散的聯盟。人民大會黨和卡巴卡耶卡可以一起組成政府,以奧博特為總理,民主黨為在野黨。為了使聯盟加強團結,奧博特同意指定穆特薩二世為國家的首任總統以代替英國總督。這個布局沒有成功。干達人領袖們特別不滿意的是他們沒有權力駕馭這個主要由其他種族成員組成的政府。人民大會黨內部也有分歧。
面對著自己某些追隨者的不滿,以及布干達日益增長的明顯敵意,奧博特逮捕了他的5名部長,於1966年把獨立憲法擱置下來。干達人領袖們憤恨了,命令他把政府從王邦的土地上遷走。作為反擊,奧博特派遣以阿敏為領導的軍隊逮捕卡巴卡。卡巴卡逃往英國,死於1969年。當奧博特把一部共和國新憲法——指定自己為執行總統,廢除全部小王國,畫布干達為一些行政區——強加於人時,他也失掉了烏干達西南部地區人民的支持。從此內部摩擦日益加劇,相互競爭的群體之間的猜疑以及政府為平息批評而日益增加的壓制手段皆加重了這些矛盾。
獨立之際,出口經濟繁榮興旺,並未妨害自給性的農業生產。為了對付那種譴責說分配給生產者的出口收益沒有達到理應付給的程度,奧博特於1969年決定嘗試把經濟興旺帶來的好處更廣泛地分配出去。為此目的,他公布一個「普通人憲章」,企圖消除封建主義的最後殘餘。他說政府應在大公司,主要是外國人的公司中擁有主要分額。為了把國家團結得更緊密,他還在1970年制訂一項新的選舉計畫。但在這些計畫付諸實施之前,政府被推翻了。奧博特十分倚仗阿敏對他的忠心,但阿敏從西北地區地自己的卡克瓦(Kakwa)種族中進行徵募,在軍隊中制造支持自己的勢力,從而軍隊嚴重地分裂,奧博特與阿敏之間產生了不和。1971年1月阿敏利用總統不在國內的有利時機奪取了權力。
阿敏統治下的暴政
政變受到廣泛的歡迎,特別是干達人。一些西方列強(包括英國在內)害怕共產主義蔓延,也對奧博特被推翻感到寬慰,因為他們看到了奧博特的政策有向左轉的傾向。但阿敏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也迅速顯露出來。他倚仗天生的機靈和專橫的暴力來維持自己的權勢。他用大批屠殺對奧博特效忠的高級軍官為手段,摧毀了一個潛在有力的反對派中心。為了博得更多的普遍支持,1972年他命令所有無烏干達國籍的亞洲人一律離境。他的行動獲得相當多的贊同。少數烏干達富人從他們默認和參與阿敏的行動中獲益。經濟和道德的崩潰激起了對政府的批評,但任何反對行為都被軍隊及專橫的暴力殘酷地粉碎了。
為了轉移對國內問題的注意,阿敏於1978年10月發動對坦尚尼亞的進攻。坦尚尼亞軍隊得到武裝的烏干達流亡分子幫助,使阿敏士氣低落的部隊迅速潰逃。由自稱為烏干達人民解放陣線的前流亡人士所組成的聯合政府於1979年4月13日就職,以民主黨的一名前領導人盧萊(Yusufu Lule)為總統。由於經濟戰略不一致,以及害怕盧萊助長他自己的干達人的利益,導致他在6月間被比奈薩(Godfrey Binaisa)所取代,但比奈薩任職也是短暫的。奧博特的支持者們密謀把他推翻,奧博特終於在1980年5月27日返回烏干達。
奧博特二任總統
1980年12月奧博特的人民大會黨在大有爭議的議會選舉中獲得優勢。但是在推翻阿敏的軍事行動中起過重要作用的穆塞韋尼(Yoweri Museveni)拒絕承認人民大會黨的選舉勝利,在坎帕拉附近叢林中組建一支游擊隊,展開一場越來越有效果的反政府戰鬥。
藉助於國際貨幣基金會及其他外部捐助者的支持,奧博特竭力試圖重建經濟。起初他的努力似乎獲得一些成功,但有兩個因素妨礙著他︰第一,阿敏的揮霍導致令人震驚的通貨膨脹與黑市;第二,游擊戰爭是以布干達為基地而取得力量,那裡的人民對奧博特已有疑心。
穆塞韋尼當政
軍隊自己內部,特別在阿喬利和蘭戈族中存在著一道裂痕,這導致奧博特被推翻和流亡,並讓阿喬利人的一位將軍奧凱洛(Tito Okello)取得了權力。但這件事並未能阻止穆塞韋尼的南方部隊的勝利,這些人自稱為全國抵抗軍。穆塞韋尼於1986年1月29日任總統。
面臨著因摧毀全國最富庶農業區的殘酷爭鬥而日趨惡化的問題,穆塞韋尼宣布一項道德和經濟重整政策。反對新政府的零星軍事抵抗在繼續進行,特別在北部和東部地區。武器很多,不滿意的人民都要利用這些武器來達到他們的目的。全國抵抗軍不顧政府的指令,在對待敵手方面,有時是難以駕馭的。然而安全還是有所改進,至少在布干達是如此,觀察家們聲稱人權也得到廣泛的保護。但通貨膨脹和失業仍舊是個難以消除的問題,因缺乏全國性的經濟改善,和平仍然是脆弱的。
軍隊自己內部,特別在阿喬利和蘭戈族中存在著一道裂痕,導致1985年推翻並驅逐了奧博特,被阿喬利人將軍奧凱洛(Tito Okello)奪取了政權。然而,這並不能阻止穆塞韋尼的南方部隊的勝利,這些人自稱為全國抵抗軍(NRA),1986年1月29日穆塞韋尼當上總統。在草擬新憲法期間,一個由間接選舉產生的,以全國抵抗運動為主的全國抵抗委員會成為國家的立法機構。
面對1979年UNLF以及1980年奧博特所面臨的同樣問題,穆塞韋尼宣布一項道德政策以及經濟重建,雖然並不容易實現。對新政府的零星軍事抵抗繼續著,尤其在北部和東部。武器很充裕,不滿意的人們願意使用武器來實現他們的目標。NRA不顧總統的禁令,在對待反對者方面有時就像奧博特軍隊所做的那樣出重手打擊。然而,安全還是改進了,至少在烏干達中部、南部和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是如此,觀察家們宣布人權更廣泛的受到了保護。1993年的憲法修正導致恢復君主制,干達人、托羅人、布尼奧羅人以及索加人紛紛為他們傳統的統治者加冕。新憲法於1995年公布,1996年5月舉行總統選舉;穆塞韋尼輕易地贏得了多數選票。雖然西方稱讚這個國家連續的經濟成長,但通貨膨脹和失業仍是未解決的問題,尤其烏干達的農業產品要依賴於動盪不定的市場。20世紀末經濟成長減緩,這也指向了另一個問題,即機構的腐敗。在許多人的眼裡,一個堅實的經濟基礎以及政府的改革是維持烏干達和平的兩大關鍵。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