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坦尚尼亞史
2007/05/14 11:38
瀏覽429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坦尚尼亞 — 歷史



歷史
坦干伊喀
早期探勘
  已知的19世紀以前坦干伊喀歷史大多與沿海地區有關。到西元1世紀阿拉伯地區與東非海岸之間已有貿易往來。沿海貿易中心主要是阿拉伯人聚居區,當時阿拉伯人與其非洲鄰居的關係看來十分友好。在15世紀末期葡萄牙人到來之後,阿拉伯人的地位逐漸被破壞。由於沿海阿拉伯人與阿拉伯半島上馬斯喀特(Muscat)統治者結盟,早在18世紀葡萄牙人便喪失了魯伍馬河以北的立足點。法國人的垂涎也引起了馬斯喀特蘇丹對東非海岸經濟潛力的注意,他在基盧瓦(Kilwa)任命了一名新的阿曼總督。有一個時期,奴隸大多來自基盧瓦內地;而在19世紀以前存在於海岸與內地之間的這種聯繫,主要是由內地的非洲人商隊來負責。



  在不斷搜尋奴隸的過程中,阿拉伯商人開始進一步滲入內地,尤其是在東南部直達尼亞沙湖一帶。再往北,兩個印度商人約於1825年沿著部落貿易小道到達尼揚韋齊人鄉村。在1840年代初期阿拉伯人從尼揚韋齊鄉村出發迫近坦干伊喀湖。塔波拉(當時稱作卡澤〔Kaze〕)和坦干伊喀湖畔的烏季季(Ujiji) 成為重要的交易中心。有許多阿拉伯人在此安家落戶,他們並不分割強占領土,但有時要驅逐懷有敵意的部族首領。1860年代和70年代,一個非洲人首領米蘭博(Mirambo),當阿拉伯人拒絕向他交納貢金時,他在塔波拉以西為自己建立了一個臨時帝國,有效地堵塞起阿拉伯人的貿易通道。



  19世紀第一批對坦干伊喀感興趣的歐洲人是英國聖公會傳教會的傳教士克拉普夫(Johann Ludwig Krapf)和雷布曼(Johannes Rebmann),他們在1840年代末抵達吉力馬札羅。另一位傳教士埃哈德(Jakob Erhardt),他著名的「懶漢」地圖(在提供阿拉伯信息時,畫出一片浩瀚無涯而莫名其狀的內陸湖)激起英國探險家柏頓(Richard Burton)和斯皮克(John Hanning Speke)的興趣。他們於1857∼1858年從巴加莫約行至坦干伊喀湖,斯皮克還目睹了維多利亞湖。繼這次探險之後是1860年斯皮克的第二次遠行,他是在格蘭特(J.A. Grant)的陪同下,想證實自己以往的斷言︰尼羅河起源於維多利亞湖。繼這些初步的地理探測之後是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的活動。他於1866年出發,開始了他最後一次尼亞沙湖之行。他的旅行又導致了後來史坦利(H.M. Stanley)和卡梅倫(V.L. Cameron)的探測活動。



德屬東非
  德國帝國主義的第一個代理人是彼得斯(Carl Peters),他同約阿希姆(Joachim)、普法伊爾(Count Pfeil)和朱爾克(Karl Juhlke)在1884年末避開了桑吉巴蘇丹的注意而登上大陸。他在烏桑巴拉地區簽訂了許多「合同」。桑吉巴蘇丹在1886年英德協定中含混其詞地承認其在大陸上所要求的統治權僅限於沿海16公里(10哩)寬的地帶,英國和德國分割內地作為各自的勢力範圍,而其南部地區稱為德屬東非。1888年德國人從蘇丹那裡獲得了沿海地帶的租借權,但是他們商業競爭的不智策略和恫嚇引起了1888年8月的穆斯林起義。這次反抗鬥爭是在德國帝國政府的干預和英國海軍的幫助下才得以平息。



  1891年德國政府宣布將其勢力範圍和沿海地帶(該地帶蘇丹的權益已被德屬東非公司收買)作為保護領地。德國很想開發此一新附屬領地的資源。1892年德國農學家欣多爾夫(Richard Hindorff)從佛羅里達引進了瓊麻的種植,這標誌了該地區最有價值行業的開端。從三蘭港到坦干伊喀湖修築鐵路促進了該行業的發展。1896年開始修建從坦噶到莫希的東北向鐵路,1912年修抵莫希。這又成功地鼓勵了在吉力馬札羅山坡開始種植咖啡的活動。由非洲人開發的野生橡膠,連同種植園種植的橡膠,增強了該國的經濟。



  德國實施最高統治權受到了強烈的反抗,直到20世紀初控制權才得以建立。但針對德國行政管理方式做出突如其來反應的是1905年爆發的馬吉馬吉(Maji Maji)起義。這促使德國政府重新評估其東非政策。1907年德國建立起一個獨立的殖民部,向東非投入更多的資金。一個比較寬鬆的行政管理機制很快代替了以前的半軍事化系統。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德國的一切試驗。自1916年開始英國人穩步挺進德國人領地,直至最後坦尚尼亞全國被占據。戰爭給德國在東非的政績帶來災難性的後果,行政機構和經濟全遭破壞。在此情況下,非洲人又回復到他們舊式的社會制度和古老形式的自給自足農業。根據1919年《凡爾賽和約》,英國人接受國際聯盟委任,負責管理除盧旺達-烏隆迪(Ruanda-Urundi,由比利時管理)和基翁加(Kionga)三角地帶(由葡萄牙管理)以外的領土。



坦干伊喀領地
  被占領地行政長官和1920∼1924年坦干伊喀領地(此為當時的新名稱)第一任英國總督兼總司令拜厄特(Sir Horace Byatt),在新的發展計畫啟動之前實行了一段恢復時期。1923年頒布《土地法規》,保證非洲人土地權利不受侵犯。1925∼1931年的總督卡梅倫(Sir Donald Cameron)為坦干伊喀注入了新的活力。他頒布當地《權力法規》(1926)和當地《法院法規》(1929),改組了當地的行政管理制度。他要在傳統權力的基礎上建立起當地政府,這是他所追求的目標,既富有理論熱情又獲得實際功效。1929年後的經濟衰退使卡梅倫的許多發展計畫被削減。在1930年代,坦干伊喀還因擔心希特勒要求海外領地而可能被交還德國,發展受到阻礙。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坦干伊喀的主要任務是努力自給自足而不依賴進口貨物。戰後坦干伊喀的主要目標是保證實施其經濟發展計畫。初級產品需求的不斷提高增強了該國的財政狀況。



  就結構本質而論,戰後最重要而直接的事態是英國政府決定將坦干伊喀交由聯合國託管(1947)。託管協議條款要求英國發展坦干伊喀的政治生活,這種政治生活隨著坦干伊喀非洲民族聯盟的成長,而終於在1950年代逐漸成形。1955年一個重大的進展是非洲、歐洲和亞洲三大民族在議會中被授予同等的非官方代表權,每個民族任命10名議員;有一個時期,這一基本原則似乎要堅持下去。可是,議會非官方代表的第一次選舉中,坦干伊喀非洲民族聯盟表現出強大實力,甚至在歐洲人和亞洲人候選人中也只有得到該聯盟的支持才能當選。



  1959年憲法委員會一致建議︰在1960年選舉後的議會中官方和非官方議員,大多數都應是非洲人,而且應以當選議員為基礎組織政府。1959年12月這些建議得到英國殖民大臣批准,1960年9月坦干伊喀非洲民族聯盟占優勢的政府就職視事。1961年12月9日坦干伊喀獨立,尼雷爾(Julius Nyerere)就任為第一任總理。



桑吉巴
  桑吉巴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風(盛行的貿易風)及靠近大陸的影響而形成的。它靠近大陸,使其成為不僅是沿海而且是深入內陸貿易和探險的合適出發點。



葡萄牙和阿曼的統治
  雖然最早關於桑吉巴的文獻記載出現於伊斯蘭教興起之後,但是它與阿拉伯半島南部和波斯灣沿岸諸國的密切聯繫無疑是在基督紀元之前就開始的。1498年達伽馬(Vasco da Gama)到達馬林迪(Malindi),1503年葡萄牙人進攻桑吉巴島並使其成為進貢國。這種狀態似乎保持了25年左右。此後,桑吉巴統治者和葡萄牙人之間的關係看來像是同盟者之間的關係,桑吉巴人不止一次地與葡萄牙人合作攻打蒙巴薩(Mombasa)。一個葡萄牙商棧和一個奧古斯丁傳教團在現代桑吉巴市的地方建立起來,似乎還有少量葡萄牙人散居在桑吉巴島各地務農。



  當1698年阿拉伯人占據蒙巴薩時,這些居民點均都被拋棄;除1728年葡萄牙人短時間重新占領外,桑吉巴和奔巴皆處於阿曼的阿拉伯當權派統治之下。100多年間,這些當權派將桑吉巴政府留給當地首領管理。第一位在桑吉巴居住的蘇丹是賽義德•伊本•蘇丹(Sayyid Said ibn Sultan)。1856年賽義德去世後,其子馬吉德(Majid)繼承其非洲領地,而另一子圖瓦因(Thuwayn)繼承了阿曼。



  由於1860年印度總督甘寧(Lord Canning)所作的裁決,賽義德從前的非洲領地宣布脫離阿曼而獨立。1870年馬吉德逝世,其弟巴加什(Barghash)繼位。巴加什於1888年去世。他和馬吉德二人的政務,都深受柯克(Sir John Kirk)的影響;柯克是1866∼1887年間英國駐桑吉巴的領事代表。正是由於柯克的努力,巴加什才於1873年同意了禁止奴隸貿易的條約。



英國保護國
  1890年桑吉巴在蘇丹國的基礎上被宣布為英國的保護國;1891年在英國的支持下實行立憲政體,以馬修斯(Sir Lloyd Mathews)為第一部長。1896年8月在位的蘇丹哈馬德•伊本•圖瓦因(Hamad ibn Thuwayn)逝世,桑吉巴的王宮被巴加什蘇丹之子哈立德(Khalid)所攻占,他宣稱自己為蘇丹。英國政府不予首肯,哈立德逃亡。1896年8月27日哈莫德•伊本•穆罕默德(Hamud ibn Mohammed)被立為蘇丹。1897年奴隸制的法律地位被最後清除。1913年組建攝政委員會作為諮詢機構。1926年該諮詢委員會又被指派的行政和立法二委員會所代替。



  1911年哈里發•伊本•哈拉布(Khalifa ibn Harub)成為蘇丹。他是東非最主要的穆斯林親王。他於1960年10月9日逝世,由其長子阿布杜拉•伊本•哈里發(Sir Abdullah ibn Khalifa)繼位。



  1960年11月英國議會批准了桑吉巴的新憲法。1961年選舉中發生了嚴重騷亂並招致了重大傷亡。非洲設拉子黨(主要代表非洲居民)贏得10席,桑吉巴民族主義黨(主要代表桑吉巴的阿拉伯人)贏得10席,桑吉巴-奔巴人民黨(從桑吉巴民族主義黨分裂出來的黨)贏得3席。桑吉巴民族主義黨和桑吉巴-奔巴人民黨聯合組成政府,以哈馬迪(Mohammed Shamte Hamadi)任首席部長。



  1963年6月桑吉巴實行內部自治;7月進行選舉,桑吉巴民族主義黨和桑吉巴-奔巴人民黨聯合取得勝利,獲得18席,而非洲設拉子黨僅獲得其餘13席。9月倫敦會議為獨立做出最後安排。10月各方同意︰肯亞沿海地帶在該國獲得獨立時應成為肯亞不可分割的部分。



獨立
  1963年12月10日桑吉巴獲得獨立,成為大英國協的成員國。1964年1月桑吉巴政府被國內革命所推翻,賽義德•賈姆希德•伊本•阿布杜拉(Sayyid Jamshid ibn Abdullah,1963年7月因其父逝世而繼承蘇丹)退位,桑吉巴宣布成立共和國。



  革命贏得了非洲居民的重大支持。成千上萬的阿拉伯人在動亂中被殺害,另有更多的阿拉伯人逃離桑吉巴島。非洲設拉子黨領袖謝赫•阿伯德•阿馬尼•卡魯姆(Sheikh Abeid Amani Karume)被推任為桑吉巴-奔巴人民共和國總統。在新憲法制定以前,內閣及政府各部門皆接受一個30人的革命委員會控制,革命委員會還被授與臨時立法權。桑吉巴宣布為一黨制國家。新政府採取措施,實行一切土地國有化,還有權沒收任何不動產。



聯合共和國
  1926年修改坦干伊喀憲法,尼雷爾成為坦干伊喀共和國行政總統。1963年坦干伊喀非洲民族聯盟被宣布為本國唯一合法政黨。1964年1月軍隊譁變,僅在總統勉為其難地尋求英國海軍陸戰隊的支援後,才被鎮壓下去。不過尼雷爾的權威很快得以恢復,4月他與桑吉巴總統卡魯姆達成協議,建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由尼雷爾任總統,卡魯姆任第一副總統。尼雷爾對外的主要任務,是使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列強)相信坦尚尼亞的對外政策是不結盟的政策;但是東方集團公然捲入桑吉巴事務,再加上尼雷爾總統自己堅持認為,為了糾正殖民地時期所造成的不平衡狀態,坦尚尼亞必須多向東方尋求支援,所有這些都無助於減輕尼雷爾對外說服工作的艱巨性。尼雷爾總統對英國在羅得西亞的作為及英國供應南非武器所唱的道義高調也毀壞了坦英兩國的友誼紐帶,坦尚尼亞於1965∼1968年斷絕與英國的外交關係。結果英國終止援助,使坦尚尼亞所遭受的損失遠不能從東方各國的援助中得到補償;東方國家的援助中,最顯著的是1970年中國(大陸)為修建連接三蘭港到尚比亞的鐵路而提供的無息貸款。



  尼雷爾的觀點記載於1967年2月5日的阿魯沙宣言中。他說國家的資源為全民所有,要為後代子孫保存。銀行必須實行國有化,不過銀行股東會由此得到補償;其他較為重要的商業公司也應照此辦理。然而農業是發展的關鍵,只有提高生產力才能對抗貧窮。為了實現其論點,人們被安排進合作村,在那裡為共同的利益而一起勞動。



  尼雷爾的諄諄告誡並未引起他所期待的熱情回報。許多人抵制他的合作計畫,甚至他的大多數追隨者也並不全心全意地站在他的道義立場上。合作村計畫失敗了,給坦尚尼亞業已極其脆弱的經濟帶來新的壓力。



  尼雷爾的批評不僅針對本國人民,也不僅針對世界上的富國。1968年尼雷爾向非洲統一組織(今非洲聯盟)的規章提出挑戰,他承認比夫拉(Biafra)脫離奈及利亞,並於1975年對非洲統一組織計畫在烏干達召開高峰會議進行攻擊。他與肯亞的關係也惡化了。他甚至對非洲統一組織不平涉各成員國內部事務的方針進一步提出挑戰,他於1979年1月對烏干達發動進攻。在阿敏(Amin)被推翻後數年,坦尚尼亞的軍隊還駐紮在烏干達,還有尼雷爾與烏干達前總統奧博特(Milton Obote)保持著長期友誼,這些都導致了尼雷爾與有些烏干達領袖關係緊張,並引起肯亞的猜忌。然而在非洲其他地方,特別是關於辛巴威獨立談判和組織非洲國家抵制南非經濟統治方面,尼雷爾頗能發揮權威作用。



  桑吉巴的一些事件引起大陸領導層的不斷關注。隨意拘捕和懲治任何被視為反對國家的人都引起不愉快,因為聯合共和國憲法禁止大陸當局干涉該島有關法律和司法問題的事務。1972年4月卡魯姆被軍人暗殺,卡魯姆政府主要成員瓊布(Abound Jumbe)繼任,跡象顯示瓊布的政策與大陸的做法漸趨一致。1984年瓊布辭職,姆韋尼(Ali Hassan Mwinyi)繼任;尼雷爾本人也於1985年11月辭職,由姆韋尼繼任為聯合共和國總統。



  新總統所繼承的經濟非常糟糕,因為坦尚尼亞的資源有限,再加上出口產品的國際價格下降、進口石油的價格上漲和經營管理不善,所以致之。而食品奇缺更使問題雪上加霜。雖然姆韋尼允諾奉行尼雷爾自力更生的政策,但是他很快發現他已不能再像尼雷爾那樣繼續拒絕外援了。過去之所以拒絕,主要是因為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類放款機構要求債務國接受迅速還本付息的沉重負擔所致。尼雷爾已於1984年接受將本國貨幣貶值,又於次年下令將瓊麻工業私有化;私有企業還可以接管經營其他領域的業務。在1986年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提供的援助時,姆韋尼實行了一些結構性的改革。1992年5月修正憲法,準備實施多黨政治,1995年第一次全國大選時,才實現了多黨制。尼雷爾的預言——自由會給國家帶來沉重負擔——已成為現實,可是他的最大限度自力更生計畫也未能立即為國家解救危難。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其他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