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捷克文學
2006/11/22 17:52
瀏覽631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捷克文學
Czech literature



  以捷克語寫成的文學作品總稱。1918年以前,捷克斯洛伐克尚未獨立,目前構成捷克共和國的操捷克語地區的波希米亞與摩拉維亞長期以來一直是神聖羅馬帝國與奧地利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的兩個省。因此,捷克文學語言的演進是與它們為保持自己民族特性所做的努力分不開的。



  捷克文學最早的起源同9世紀聖西里爾與聖美多迪烏斯(Saints Cyril and Methodius)為抵禦法蘭克人(日耳曼族)的影響而創造的舊教會斯拉夫文緊密相關。1097年拉丁文被定為波希米亞國的宗教禮儀語言,但是它的字母被捷克文所採用。現存的最早捷克語文本,主要是一些讚美詩,是13世紀後期寫於波希米亞普熱美斯(Premyslid)王朝宮廷。



  14世紀捷克文學作品層出不窮,主要有聖徒傳記、傳奇、史詩、編年史和騎士故事等,都是詩體作品。最早的世俗文學作品是敘述亞歷山大大帝一生的史詩《亞歷山大》(Alexandreis),是以法國作家沙蒂隆(Gautier de Chatillon)的拉丁文長詩為基礎創作的。大約從1350年起開始有散文體出現,最初的作品為聖徒生平及編年史,接著是中世紀通俗故事的編寫本。14世紀末期,出現了一批諷刺詩和教誨詩,以及由弗拉斯卡(Smil Flaska)所寫的維護波希米亞貴族權利、反對王權的政治寓言《新議會》(Nova rada)。



  15世紀初,胡斯(Jan Hus)倡導的宗教改革掀起了胡斯運動,這使捷克改革派(或稱新教徒)反對神聖羅馬帝國的天主教統治者達兩世紀之久。這一時期的宗教鬥爭及國內衝突促使捷克文被用於實際鬥爭及論戰的目的。胡斯親自用捷克語佈道,並撰寫了一篇改革捷克語正字法的論文,題為《波希米亞正字法》(De orthographia Bohemica)。他的繼承者之一海爾奇茨基(Petr Chelcicky)撰寫了一批以激進社會思想為內容的論文,由此產生了弟兄聯盟(Unitas Fratrum, 或稱波希米亞兄弟會),它是摩拉維亞教會的一個分支和原型。此後的兩個世紀內,該會成為捷克文學的重要泉源。



  16世紀捷克文學多屬教誨性及學術性作品,反映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摩拉維亞主教勃拉霍斯拉夫(Jan Blahoslav)完成了一部早期《新約全書》譯作。詞典編纂者阿達姆(Daniel Adam z Veleslavina)進一步豐富了人文主義的捷克語詞彙。然而這個時期最重要的里程碑是弟兄聯盟學者的《聖經》捷文譯本,著名的《克拉利茨聖經》(Kralice Bible,1579∼1593),其文體被視為古典捷克文的典範。



  1620年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打敗了波希米亞新教徒,爾後新教教會遭取締,波希米亞被置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直接統治之下。波希米亞貴族(多數為新教徒)被鎮壓,取而代之的是很少懂捷克語的新來者。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下,以往兩個世紀的文學傳統遭排斥,捷克文學僅僅倖存於政治流亡者之中。在這些流亡者裡,夸美紐斯(Jan Amos Komensky)最為傑出。他的有關教育與神學問題的拉丁文著作及其捷克文著作使他樹立起歐洲作家與思想家的地位。他的著作《世界迷津與心之天堂》(Labyrint sveta a raj srdce,1631)被視為捷克文學散文的重大成就之一。可是18世紀之前,捷克語實際上未被用於更高的文學用途。



  18世紀後期出現的復古主義與古物研究導致許多捷克學者對本國早期文學及歷史進行調查研究。此外,在反抗女王瑪麗亞•特蕾西亞(Maria Theresa)統治下的哈布斯堡政府中央集權化過程中,波希米亞愛國主義復活。這兩件事與當時的浪漫主義運動相結合使捷克民族文學在19世紀上半期開始復興。同時,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為捷克文學帶來了新的中產階級讀者。



  捷克的浪漫主義從捷克學者及文學藝術家兩個方面吸取發展力量。學者多布羅夫斯基(Josef Dobrovsky)研究與整理了復甦的捷克文學語言。楊格曼(Josef Jungmann)以其譯作(包括密爾頓的《失樂園》,1811)與不朽的捷德詞典(1835∼1839)使捷克詞得以擴充和現代化。摩拉維亞歷史學家帕拉茨基(Frantisek Palacky)與斯洛伐克考古學家沙法日克(Pavel Josef Safarik)也進一步推動捷克文學語言重新繁榮。用捷克文寫作的斯洛伐克作家科拉爾(Jan Kollar)創作了第一部以復甦後的捷克語寫成的重要著作寓言體十四行詩集《斯拉瓦的女兒》(Slavy dcera)。幾部高明的手稿膺品進一步激起了人們對早期捷克文學的興趣。這幾部被稱之為中世紀早期的作品,其實出自漢卡(Vaclav Hanka)之手,他從而也使自己的作品成為浪漫主義詩歌的典範。



  馬哈(Karel Hynek Macha)是捷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可能也是捷克詩壇的泰斗。他的抒情詩、散文片斷及抒情史詩《五月》(Maj,1836)顯示受到拜倫、司各脫(Sir Walter Scott)及波蘭浪漫主義作品的影響,然而馬哈以其強烈的詩人想像力及完美的語言超越了這些影響。1840年代,出現了一個反對浪漫主義幻想的流派。政治記者哈夫利切克•博羅夫斯基(Karel Havlicek Borovsky)及女小說家涅姆科娃(Bozena Nemcova)由於接觸實際問題,作了很多努力使捷克散文從陳舊的古典風格中解放出來,使之更接近日常用語。涅姆科娃因《外祖母》(Babicka)一書成為最著名的小說家。這是一部理想化的鄉村生活素描作品,其清晰、現實的描述以及強烈的獨特語言構成捷克散文的新鮮風格。



  以馬哈的偉大抒情史詩命名的「五月派」是19世紀下半葉的一個作家流派。他們試圖創造一種既富於作家本身的自由主義,又具有實用的民族主義目的的捷克文學。「五月派」的傑出代表是詩人及短篇小說家聶魯達(Jan Neruda)。他以諷刺短篇作品《小區》(Povidky malostranske,1878)而聞名。「五月派」其他著名人物還有小說家史維特拉(Karolina Svetla)、詩人哈萊克(Vitezslav Halek)等。



  1870年代之前,捷克文學完全建立在詩歌與小說之上,而非戲劇作品。文學生命的結晶體現在兩個分別與《魯米爾》(Lumir)和《呂赫》(Ruch)期刊相關的文學流派上。前者強調捷克文學需要歐化,而後者卻注重強化本土的傳統與主題。世界主義傾向的主要代表是弗爾赫利茨基(Joroslav Vrchlicky,本名Emil Frida),他可算是捷克最多產作家,他的抒情詩顯示出驚人的語言技巧,但大量的歷史敘事詩則可能是他的最佳作品。然而,他的最大影響也許出自他翻譯的許多歐洲主要作家的作品。澤耶爾(Julius Zeyer)的長篇小說及短篇小說也反映出世界主義的影響。本土主義流派的主要人物是捷赫(Svatopluk Cech),他撰寫了歷史敘事詩、描寫捷克鄉村生活的風情及諷刺捷克中產階級市儈作風的散文。



  19世紀後期的捷克小說在歷史小說家伊拉塞克(Alois Jirasek)及維恩泰爾(Zikmund Winter)的作品中展現出一種傾向現實主義描述的趨勢。這兩個人都用浪漫主義的色調描述捷克歷史,但其歷史情節則以學者的研究為根據。伊拉塞克的小說描述整個捷克歷史,一直到他本人生活的時代,但特別集中描述的是胡斯運動時期及1780年開始的民族復興。19世紀最後10年,詩歌的新傾向開始出現於布熱齊納(Otakar Bcezina)與貝茲魯奇(Peter Bezruc)的作品。布熱齊納以其高度精巧和獨創的語言表達了個人的宗教信仰,他的韻律結構(包括自由格律)對後來的詩人產生巨大影響。貝茲魯奇是一位地方詩人,心繫於在德國統治下的西里西亞的捷克人所受的民族與社會壓迫。



  隨著1918年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家誕生,捷克文學得以繁榮。捷克戲劇產生於恰彼克(Karel Capek)與朗格爾(Frantisek Langer)的理想主義和諷刺的劇本。恰彼克的最佳劇作都是揭露20世紀集團化、機械化社會所存在的問題,如讓會說話的機器人說英語的《羅素姆萬能機器人》(R.U.R,1920)及《小人的把戲》(Ze zivota hmyzu,1921)。恰彼克、哈謝克(Jaroslav Hasek)、梵喬拉(Vladislav Voncura)等作家的敘事散文達到了新的高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哈謝克開始連載他的長篇小說《好兵帥克》(Osudy dobreho vojaka Svejka za svetove valky,1921∼1923)。這部作品產生於奧匈帝國瓦解之際,至今仍擁有廣大的讀者群。恰彼克的小說包括威爾斯式的幻想作品、精妙的心理論文及短篇故事。



  1918∼1945年期間,霍拉(Josef Hora)、哈拉斯(Frantisek Halas)、奈茲瓦爾(Vitezslav Nezval)與塞費爾特(Jaroslav Seifert)的抒情詩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與多樣化,作品質量極高。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建立的共產主義制度壓制自由的文學活動,只允許符合毫無生氣的、受限制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信條作品出版。捷克文學必然遭受明顯衰落。1960年代初嚴格的政治控制放鬆之時,什克沃雷茨基(Josef Skvorecky)與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小說、赫拉布爾(Bohumil Hrabal)與魯斯帝格(Arnost Lustig)的短篇小說、霍魯布(Miroslav Holub)的詩歌及哈維爾(Vaclav Havel)的戲劇開始引起國際的注意。隨著1968年蘇聯的入侵,這些作家中的許多人在捷克斯洛伐克遭到鎮壓,儘管他們的聲譽在國外仍在增強。在移居西方國家的作家中,昆德拉與什克沃雷茨基很快就在接納他們的國家裡獲得聲譽。同一時期,國外還對捷克在兩次戰爭期間抒情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表現出遲來的興趣。塞費爾特以其倖存的主要代表作而獲得1984年諾貝爾文學獎。1989年民主革命後,自由文學獲得繁榮。曾是異議分子的劇作家哈維爾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後為捷克共和國總統。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其他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