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史
2006/09/27 23:34
瀏覽66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阿爾巴尼亞 — 歷史
歷史
古代
伊利里亞人
阿爾巴尼亞人或許是古伊利里亞人(Illyrian)的直接後裔。古伊利里亞人是他們居住的土地上的土生土長者。同樣地,阿爾巴尼亞語源出伊利里亞語,伊利里亞語顯然是在西元4∼6世紀轉換為阿爾巴尼亞語的(某些學者對這些論點提出爭議,認為伊利里亞語不是本地語言,阿爾巴尼亞語來自現已廢棄的色雷斯語的一種方言)。
伊利里亞文化是在西元前2000年左右在阿爾巴尼亞領土上出現的。伊利里亞人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而是居住在巴爾幹半島西部地區的許多民族的集合體,這一地區從西北部目前的斯洛維尼亞(Slovenia)直到(和包括)伊庇魯斯(Epirus)地區,延伸至現代希臘大陸的一半距離。總之,阿爾巴尼亞高地上的伊利里亞人比低地的伊利里亞人更為與世隔絕,他們的文化發展較慢──這種差異在阿爾巴尼亞歷史上一直很明顯。
古代史的作者們說,伊利里亞人是熱情友好的人民,以英勇善戰而聞名於世。伊利里亞婦女和男人地位平等,甚至可擔任部族聯盟的首領。在宗教問題上,伊利里亞人是異教徒,他們相信死後的生命,把武器和各種個人用品和死人同葬。
伊利里亞土地礦產豐富──鐵、銅、金、銀──伊利里亞人擅長採礦和金屬加工。他們是技術高超的建船者和船員;他們設計的輕型高速大型木船稱作「利布爾納」(Liburna),十分優良,羅馬人把這種大型木船編入他們自己的艦隊內,稱作「利布爾納」戰艦。
希臘人
從西元前8至6世紀,希臘人在伊利里亞土地上建立一些殖民地,其中兩個最著名的殖民地是埃庇丹努斯(Epidamnus,今都拉斯)和阿波羅尼亞(Apollonia,今發羅拉附近)。
大約在希臘殖民地興起的同時,伊利里亞部族開始在政治上從相當小和簡單的實體演變為更大和更複雜的實體。伊利里亞人在西元前4世紀大部分時間同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的擴張主義馬其頓國家作戰,隨後又面臨日益強大的羅馬人勢力的更大挑戰。羅馬把伊利里亞領地看作是征服亞得里亞以東地區的橋頭堡,進攻並擊敗伊利里亞人,到西元前168年對伊利里亞建立了有效控制。
羅馬帝國
羅馬人統治伊利里亞──現成為伊利里亞省──大約6個世紀之久。在羅馬的統治下,伊利里亞社會發生很大變化,在外表和物質方面尤甚。文化藝術繁榮發達,特別是在阿波羅尼亞,其哲學學派在古代十分聞名。伊利里亞人極力反對與羅馬文化同化,其文化及語言依然存在,雖然語言中吸收了許多拉丁字,後來這些拉丁字成為阿爾巴尼亞語的一部分。大約在西元1世紀中葉羅馬統治時期,伊利里亞出現了基督教。
達爾哈丘姆(Dyrrhachium,埃庇丹努斯的羅馬名稱)的基督教徒人數持續增長,西元58年在這裡設置了一個主教管轄區。隨後在阿波羅尼亞、布什羅土姆(Buthrotum,今布特林特)和斯庫德拉(今斯庫台)設立了主教職位。
到羅馬帝國開始崩潰時,伊利里亞人由於長期習武,且技術高超,在羅馬等級制度的軍界中影響甚大。從西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中葉,帝國由伊利里亞出身的皇帝相繼進行統治,其中有:德西烏斯(Gaius Decius)、戈西庫斯(Claudius Gothicus)、奧勒利安(Aurelian)、普羅布斯(Probus)、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大帝。
拜占庭帝國
從伊利里亞到阿爾巴尼亞
當羅馬帝國在395年分為東西兩部分時,現在的阿爾巴尼亞領土成為拜占庭帝國的一部分。如同在羅馬帝國一樣,一些伊利里亞人在新帝國中身居高位。對拜占庭早期歷史起舉足輕重作用的三位皇帝都是伊利里亞人(491∼565年在位):阿納斯塔修斯一世(Anastasius I)、查士丁一世和最著名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
在拜占庭統治的最初數十年(461年以前),伊利里亞先後受到西哥德人、匈奴人和東哥德人的入侵和蹂躪。在這些蠻族入侵者襲擊整個巴爾幹半島之後不久,又來了斯拉夫人。他們從6至8世紀在伊利里亞領土上定居,開始在現在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和塞爾維亞的大部分地區使伊利里亞部族同化。然而伊利里亞南部──包括現在的阿爾巴尼亞──的一些部族反對同化,保留了他們的本土語言。
伊利里亞南部的部族在幾個世紀中前後受到羅馬、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影響,變化很大,從古老的伊利里亞人過渡到新阿爾巴尼亞人。因此,從8至11世紀,伊利里亞的名稱逐漸改為阿巴諾伊(Albanoi)族,居住在現在的阿爾巴尼亞中部,這一名稱是亞歷山大的地理學家托勒密在西元2世紀第一次提到的。這一名稱從一個部族擴大到包括阿爾貝里(Arberi),最後是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的其他地區。阿爾巴尼亞族的起源顯然是在這個時期,因為阿爾巴尼亞人開始認識到,他們有共同的領土、名稱、語言和文化遺產(學者們還不能確定阿爾巴尼亞人稱他們土地的名稱「什基帕里亞」(Shqiperia)的來源,據信在16和17世紀這一名稱替代了阿爾巴尼亞的名稱。這一詞或許來自「什基普」(Shqipe),意為「鷹」,變化為「什基帕里亞」,即「鷹之土地」)。
阿爾巴尼亞基督徒一直在羅馬主教的管轄下,直至732年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使阿爾巴尼亞教會脫離羅馬主教,置之於君士坦丁堡的教長的管轄之下。基督教教會於1054年分裂為東方和羅馬兩部分,阿爾巴尼亞南部仍保持同君士坦丁堡的聯繫,而阿爾巴尼亞北部復由羅馬管轄。
拜占庭王朝的衰亡
部分由於拜占庭帝國十分虛弱,阿爾巴尼亞從9世紀起全境或部分地區接連受到外國的統治:保加利亞人、諾曼十字軍、義大利南部的安茹人、塞爾維亞人和威尼斯人。由杜香(Stefan Dusan)領導的塞爾維亞人最後在1347年占領這一國家,使阿爾巴尼亞人大批移居國外,特別去希臘和愛琴群島。到14世紀中葉,拜占庭在阿爾巴尼亞的統治在將近1,000年後宣告結束。
數十年後,鄂圖曼土耳其人入侵阿爾巴尼亞,1430年完全占領這個國家。但在1443年後,一位阿爾巴尼亞的軍事天才──喬治•卡斯特里奧特(Gjergj Kastrioti,1405∼1468),人稱斯坎德培(Skanderbeg)──團結了阿爾巴尼亞公爵們,成功地把占領者驅逐出去。斯坎德培逝世後,阿爾巴尼亞的抵抗逐漸削弱,土耳其人於1506年重新占領該國。
鄂圖曼帝國
土耳其統治的性質
土耳其對阿爾巴尼亞的統治使該國不能參與文藝復興時期人文學科成就,或從中受益。征服也使該國的經濟、商業、藝術和文化遭到巨大破壞。為了逃避征服者的迫害,約1/4的人口流亡國外去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和達爾馬提亞(Dalmatia)海岸。
儘管土耳其人統治阿爾巴尼亞達4個多世紀,但他們仍然未能在全境行使權力。土耳其當局在山區只有形式上的主權,因為山區居民拒絕付稅、服兵役或交出武器──雖然他們每年向君士坦丁堡交付貢金。
鄂圖曼人為了抑制阿爾巴尼亞人對土耳其統治的強烈反抗,和使阿爾巴尼亞在心靈上更靠近土耳其,在16世紀末採取一系列措施使居民伊斯蘭化。這種做法持續到下一個世紀,在世紀末時,2/3的居民轉而皈依伊斯蘭教。阿爾巴尼亞人成為穆斯林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逃避土耳其的暴力和盤剝,一個事例是:如果基督教徒不轉變信仰,就要支付巨額捐稅。
伊斯蘭化加劇了阿爾巴尼亞社會的宗教分裂,宗教分裂最初出現於中世紀,隨後為君士坦丁堡和阿爾巴尼亞鄰國利用,旨在分裂阿爾巴尼亞人民和使他們失去國家概念。因而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運動領袖在19世紀提出的團結口號是︰「阿爾巴尼亞人的宗教是阿爾巴尼亞主義」,以克服宗教分裂和加強民族團結。
鄂圖曼在阿爾巴尼亞統治的基礎是一種封建軍事地產制度,稱為提馬爾(timar),這些提馬爾分給軍官,作為他們對帝國的忠誠和服務的獎賞。
土耳其在1831年正式廢除提馬爾制度,經濟和社會權力從封建主手中轉移給私人擁有土地的貝伊(bey),在北部山區轉移給族長,他們通過嚴格的家長社會管理分到的土地,這些家長社會經常發生流血爭鬥,以前充當農奴的農民現在作為佃農在貝伊的莊園中勞動。
鄂圖曼在阿爾巴尼亞的統治一直是落後和極其暴虐的,致使許多阿爾巴尼亞人離開阿爾巴尼亞,在帝國內謀求前途和發展,占阿爾巴尼亞人口很大比例的人飛黃騰達,在政府和軍界身居高位。
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
到19世紀中葉,巴爾幹半島上的民族情緒高漲。阿爾巴尼亞人為了捍衛和促進他們的民族利益,1878年在科索沃的一個城鎮普里茲倫(Prizren)召開會議,建立了阿爾巴尼亞同盟。同盟力圖把所有的阿爾巴尼亞領土在鄂圖曼帝國的範疇內統一成一個自治的國家,但沒有成功。它又發動了一個運動,發展阿爾巴尼亞的語言、文學、教育和文化。阿爾巴尼亞領袖在1908年根據第二個綱領,採用了一種民族字母。這種字母主要依據拉丁字母表,取代了當時使用的幾種其他字母,包括阿拉伯和希臘字母。
土耳其人在1881年鎮壓了阿爾巴尼亞同盟,但該同盟已成為阿爾巴尼亞民族覺醒的一個有力象徵,其思想和目標激發了一個運動,以後導致了國家獨立。
1910年爆發了武裝鬥爭,土耳其人被迫同意民主改革和自治的要求。巴爾幹半島上早已蓄意分治這一地區的鄰國對阿爾巴尼亞自治的前景驚惶不安,1912年10月向土耳其宣戰,希臘、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的軍隊向阿爾巴尼亞國土推進。為了防止國家被消滅,阿爾巴尼亞民族代表們在發羅拉舉行代表大會,於1912年11月28日宣布阿爾巴尼亞獨立。
獨立的阿爾巴尼亞
建立新國家
在巴爾幹盟國擊敗土耳其後不久,1912年12月在倫敦召開了一次列強(英國、德國、俄國、奧匈帝國、法國和義大利)大使會議,解決衝突引出的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由於奧匈帝國和義大利支持阿爾巴尼亞人,會議同意建立一個獨立的阿爾巴尼亞國家。但是在畫定新國家疆界時,列強受到阿爾巴尼亞鄰國的強大壓力,不顧人口現實,把廣大的科索沃地區畫給塞爾維亞,在南部,卡梅里亞(Cameria)的大部分地區畫給希臘,卡梅里亞是以錫亞米斯(Thiamis)河為中心的前伊庇魯斯地區的一部分。約35,000希臘人畫在阿爾巴尼亞境內。此後,科索沃和希臘少數民族一直成為阿爾巴尼亞-希臘和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關係中的棘手問題。
列強還指定德國公爵維德(Wilhelm zu Wied)為阿爾巴尼亞的統治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國家陷入新的危機,奧匈、法國、義大利、希臘、蒙特內哥羅和塞爾維亞的軍隊入侵並占領了這一國家。在戰後的巴黎和會上,主要通過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努力(他否決了英國、法國和義大利提出的由阿爾巴尼亞鄰國分治該國的計畫),才避免了阿爾巴尼亞的滅亡。
1920年1月在盧什涅(Lushnje)舉行的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為一個新政府奠定了基礎。同年12月,阿爾巴尼亞又在英國幫助下加入了國際聯盟,這是國際上第一次承認它是一個主權國家。
諾利主教和索古國王
在1920年代初,阿爾巴尼亞社會分為兩派明顯對立的勢力。一派由極為保守的、擁有土地的貝伊和族長組成,他們同過去的鄂圖曼人和封建主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其領袖是來自阿爾巴尼亞中北部馬蒂(Mat)區的一個族長索古(Ahmed Bey Zogu)。另一派由開明知識分子、民主的政治家和進步商人組成,他們依靠西方,希望阿爾巴尼亞現代化和西方化,其領袖是正教會一位受過美國教育的主教諾利(Fan S. Noli)。
1920∼1924年阿爾巴尼亞籠罩著極為開放和自由的政治、社會和文化氣氛。一次人民起義迫使索古逃往南斯拉夫。諾利於1924年6月出任新政府總理,他努力想在阿爾巴尼亞建立西方式的民主,為此他宣布了一個激進的土地改革和現代化計畫。但由於他在實施上優柔寡斷,加之國庫空虛,以及他的革命、中間偏左的政府未能得到國際承認,他的許多支持者很快和他疏遠,6個月後,由索古領導的、得到南斯拉夫幫助的一次武裝攻擊使諾利下台。
索古開始在政治和社會極不穩定的阿爾巴尼亞進行14年的統治──初為總統(1925∼1928),隨後稱王,即索古一世(1928∼1939)。索古迫切需要外援和貸款以使國家保持穩定,他同義大利簽署了一些協議,這些協議使阿爾巴尼亞在財政上暫時緩解,但未能使經濟發生根本性變化,尤其是在30年代大蕭條的時期。義大利則基本上把阿爾巴尼亞看作是在巴爾幹實行軍事擴張的橋頭堡。1939年4月7日義大利進攻阿爾巴尼亞,隨後不久占領該國,索古國王逃往希臘。
索古勢力的社會基礎是南部貝伊和北部族長的聯盟,在這一聯盟的支持下──再加上一個龐大的東方式官僚機構、一支精銳的警察隊伍和義大利提供的錢,索古國王使阿爾巴尼亞穩定下來。他把政府的權力擴大到山區,打擊了以前在境內橫行的土匪,為一個現代化的教育制度打下基礎,並採取了一些使阿爾巴尼亞社會生活西方化的步驟。然而總的說來,他的成就和他的失誤是相抵的。索古未能解決阿爾巴尼亞的根本問題,即土地改革問題,農民生活依然困苦不堪。為了防止飢荒,政府不得不每年進口糧食,即使如此,成千上萬的人流亡國外,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且索古不讓阿爾巴尼亞人享受民主自由,而且他還製造一些情況,導致不時發生反對他的政權的叛亂,知識階層大多同他疏遠,工人騷動,結果在國內成立第一批共產主義團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
義大利軍隊在1940年10月利用阿爾巴尼亞為軍事基地,入侵希臘,但很快又被擊退回到阿爾巴尼亞。納粹德國於1941年打敗希臘和南斯拉夫,隨後科索沃和卡梅里亞地區併入阿爾巴尼亞,因而成立了一個種族統一的阿爾巴尼亞國家。新的國家持續到1944年11月,屆時德國人──在義大利1943年投降後,他們就取代了義大利占領軍──撤出阿爾巴尼亞。科索沃又併入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部分,卡梅里亞併入希臘。
與此同時,在索古統治阿爾巴尼亞時成立的各個共產主義團體於1941年11月合併,成立阿爾巴尼亞共產黨,作為一支統一的抵抗力量,開始抗擊占領軍。他們於1944年11月29日控制了這一國家。曾領導共產黨力量抵抗鬥爭的一位大學教師霍查(Enver Hoxha)由於擔任黨的總書記職務,而成為阿爾巴尼亞領導人。國家於1946年正式定名為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1976年改名為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
社會主義阿爾巴尼亞
新統治者接管的阿爾巴尼亞被各種弊病所困擾:普遍貧困、文盲很多、血仇不斷、流行病盛行、婦女受壓迫。為了根除這些弊病,共產黨人起草了一個激進的現代化計畫,旨在使阿爾巴尼亞獲得社會和經濟解放,從而使1912年贏得的政治解放趨於完善。政府迅速採取了「建設社會主義」的第一個重大行動,即徹底的土地改革,把南方貝伊的大莊園分給無地的農民和其他農民。這一行動摧毀了有權勢的貝伊階級。政府還採取行動對工業、銀行和所有商業財產及外國財產實行國有化。在土地改革之後不久,阿爾巴尼亞政府開始實行農業集體化,於1967年完成這一任務。農民因而失去了土地所有權。此外,霍查的領導機構把新社會主義秩序擴展到道路崎嶇的邊遠北部山區,革除了歷史悠久的血仇習俗,粉碎了家族的家長制結構,從而摧毀了半封建的族長階級。婦女的傳統任務──局限於家庭和農場──有了根本性變化,因為她們已在法律上同男人平等,成為社會各個領域和積極參與者。
在經濟上,阿爾巴尼亞與其他共產黨國家聯盟受益匪淺,得到千百萬美元的援助和貸款,盟國派來許多技術人員和專家,因而能夠為現代化工業打下基礎和實行農業機械化。阿爾巴尼亞人民在近代歷史上第一次開始擺脫長久的落後狀態,在一段時期享有較高的生活水準。然而在政治上,霍查對他的共產主義盟國和保護國不再抱有幻想,並逐個斷絕了關係,他指責他們為了和資本主義西方和解而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無產階級事業。阿爾巴尼亞既同東方疏遠,又同西方疏遠,採取了一種「獨自做」的政策,成為眾所周知的孤立的史達林主義堡壘。
霍查的現代化計畫的目的是使阿爾巴尼亞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為一個現代工業社會,的確,在40年內,阿爾巴尼亞在發展工業、農業、教育、藝術和文化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在某些情況下是有歷史意義的──成就。一項突出的成就是排乾沿海沼澤地帶和開墾土地用於工農業。
然而政治上的壓迫抵消了在物質和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與憲法中的規定相反,在霍查的統治下,阿爾巴尼亞實際上是由國家保安局(Sigurimi)控制的。為了消弭異議,政府定期進行整肅,反對派受到公開批評,被解除職務,關在勞改營,或被處死。所有的人除了正式公事外,均不得出國。1967年正式取締所有宗教機構,關閉了全部的基督教和穆斯林敬神場所。
霍查於1985年逝世後,他親自選擇的接班人阿利雅(Ramiz Alia)設法維持共產主義制度,同時實行逐步的改革,以振興經濟。自從停止接受前共產黨盟國的援助以來,經濟持續衰退。後來他使外國企業在阿爾巴尼亞的投資合法化,並發展同西方的關係。但是在1989年,隨著東歐共產主義的崩潰,阿爾巴尼亞社會各階層在政治上活躍起來,開始採取反對政府的行動。長期以來一直是共產主義運動或組織的先驅者的知識分子和工人階級成為最為離心離德的群體,阿爾巴尼亞的青年人亦是如此,多年來的限制和約束已使他們灰心喪氣。面對著這些壓力,阿利雅開放阿爾巴尼亞公民去國外旅行的權利,削弱了保安局的權力,恢復宗教自由,和對經濟採取一些自由市場措施。1990年12月阿利雅同意成立獨立的政黨,從而象徵了共產黨正式壟斷權力的結束。
隨著每一次對反對派做出讓步,國家對阿爾巴尼亞社會的絕對控制都有所削弱。經濟、社會和政治上的持續不穩定導致數屆政府的倒台,1992年3月由民主黨領導的反共反對派贏得了一次決定性的勝利。阿利雅辭去總統職務,由貝里沙(Sali Berisha)接替,他是諾利主教後的阿爾巴尼亞第一個民主領袖。
阿爾巴尼亞逐步走向民主改革,使之能夠參加歐洲安全和合作會議,正式結束了眾所周知的孤立狀態。建立自由市場經濟的努力引起嚴重的脫節,但是也為阿爾巴尼亞從開發國家接受大量援助開闢道路。阿爾巴尼亞正在極力設法使其政治和制度與西方相一致,阿爾巴尼亞人一直認為西方是他們在文化和地理上的故鄉。
歷史
古代
伊利里亞人
阿爾巴尼亞人或許是古伊利里亞人(Illyrian)的直接後裔。古伊利里亞人是他們居住的土地上的土生土長者。同樣地,阿爾巴尼亞語源出伊利里亞語,伊利里亞語顯然是在西元4∼6世紀轉換為阿爾巴尼亞語的(某些學者對這些論點提出爭議,認為伊利里亞語不是本地語言,阿爾巴尼亞語來自現已廢棄的色雷斯語的一種方言)。
伊利里亞文化是在西元前2000年左右在阿爾巴尼亞領土上出現的。伊利里亞人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而是居住在巴爾幹半島西部地區的許多民族的集合體,這一地區從西北部目前的斯洛維尼亞(Slovenia)直到(和包括)伊庇魯斯(Epirus)地區,延伸至現代希臘大陸的一半距離。總之,阿爾巴尼亞高地上的伊利里亞人比低地的伊利里亞人更為與世隔絕,他們的文化發展較慢──這種差異在阿爾巴尼亞歷史上一直很明顯。
古代史的作者們說,伊利里亞人是熱情友好的人民,以英勇善戰而聞名於世。伊利里亞婦女和男人地位平等,甚至可擔任部族聯盟的首領。在宗教問題上,伊利里亞人是異教徒,他們相信死後的生命,把武器和各種個人用品和死人同葬。
伊利里亞土地礦產豐富──鐵、銅、金、銀──伊利里亞人擅長採礦和金屬加工。他們是技術高超的建船者和船員;他們設計的輕型高速大型木船稱作「利布爾納」(Liburna),十分優良,羅馬人把這種大型木船編入他們自己的艦隊內,稱作「利布爾納」戰艦。
希臘人
從西元前8至6世紀,希臘人在伊利里亞土地上建立一些殖民地,其中兩個最著名的殖民地是埃庇丹努斯(Epidamnus,今都拉斯)和阿波羅尼亞(Apollonia,今發羅拉附近)。
大約在希臘殖民地興起的同時,伊利里亞部族開始在政治上從相當小和簡單的實體演變為更大和更複雜的實體。伊利里亞人在西元前4世紀大部分時間同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的擴張主義馬其頓國家作戰,隨後又面臨日益強大的羅馬人勢力的更大挑戰。羅馬把伊利里亞領地看作是征服亞得里亞以東地區的橋頭堡,進攻並擊敗伊利里亞人,到西元前168年對伊利里亞建立了有效控制。
羅馬帝國
羅馬人統治伊利里亞──現成為伊利里亞省──大約6個世紀之久。在羅馬的統治下,伊利里亞社會發生很大變化,在外表和物質方面尤甚。文化藝術繁榮發達,特別是在阿波羅尼亞,其哲學學派在古代十分聞名。伊利里亞人極力反對與羅馬文化同化,其文化及語言依然存在,雖然語言中吸收了許多拉丁字,後來這些拉丁字成為阿爾巴尼亞語的一部分。大約在西元1世紀中葉羅馬統治時期,伊利里亞出現了基督教。
達爾哈丘姆(Dyrrhachium,埃庇丹努斯的羅馬名稱)的基督教徒人數持續增長,西元58年在這裡設置了一個主教管轄區。隨後在阿波羅尼亞、布什羅土姆(Buthrotum,今布特林特)和斯庫德拉(今斯庫台)設立了主教職位。
到羅馬帝國開始崩潰時,伊利里亞人由於長期習武,且技術高超,在羅馬等級制度的軍界中影響甚大。從西元3世紀中葉到4世紀中葉,帝國由伊利里亞出身的皇帝相繼進行統治,其中有:德西烏斯(Gaius Decius)、戈西庫斯(Claudius Gothicus)、奧勒利安(Aurelian)、普羅布斯(Probus)、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大帝。
拜占庭帝國
從伊利里亞到阿爾巴尼亞
當羅馬帝國在395年分為東西兩部分時,現在的阿爾巴尼亞領土成為拜占庭帝國的一部分。如同在羅馬帝國一樣,一些伊利里亞人在新帝國中身居高位。對拜占庭早期歷史起舉足輕重作用的三位皇帝都是伊利里亞人(491∼565年在位):阿納斯塔修斯一世(Anastasius I)、查士丁一世和最著名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
在拜占庭統治的最初數十年(461年以前),伊利里亞先後受到西哥德人、匈奴人和東哥德人的入侵和蹂躪。在這些蠻族入侵者襲擊整個巴爾幹半島之後不久,又來了斯拉夫人。他們從6至8世紀在伊利里亞領土上定居,開始在現在的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和塞爾維亞的大部分地區使伊利里亞部族同化。然而伊利里亞南部──包括現在的阿爾巴尼亞──的一些部族反對同化,保留了他們的本土語言。
伊利里亞南部的部族在幾個世紀中前後受到羅馬、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影響,變化很大,從古老的伊利里亞人過渡到新阿爾巴尼亞人。因此,從8至11世紀,伊利里亞的名稱逐漸改為阿巴諾伊(Albanoi)族,居住在現在的阿爾巴尼亞中部,這一名稱是亞歷山大的地理學家托勒密在西元2世紀第一次提到的。這一名稱從一個部族擴大到包括阿爾貝里(Arberi),最後是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的其他地區。阿爾巴尼亞族的起源顯然是在這個時期,因為阿爾巴尼亞人開始認識到,他們有共同的領土、名稱、語言和文化遺產(學者們還不能確定阿爾巴尼亞人稱他們土地的名稱「什基帕里亞」(Shqiperia)的來源,據信在16和17世紀這一名稱替代了阿爾巴尼亞的名稱。這一詞或許來自「什基普」(Shqipe),意為「鷹」,變化為「什基帕里亞」,即「鷹之土地」)。
阿爾巴尼亞基督徒一直在羅馬主教的管轄下,直至732年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使阿爾巴尼亞教會脫離羅馬主教,置之於君士坦丁堡的教長的管轄之下。基督教教會於1054年分裂為東方和羅馬兩部分,阿爾巴尼亞南部仍保持同君士坦丁堡的聯繫,而阿爾巴尼亞北部復由羅馬管轄。
拜占庭王朝的衰亡
部分由於拜占庭帝國十分虛弱,阿爾巴尼亞從9世紀起全境或部分地區接連受到外國的統治:保加利亞人、諾曼十字軍、義大利南部的安茹人、塞爾維亞人和威尼斯人。由杜香(Stefan Dusan)領導的塞爾維亞人最後在1347年占領這一國家,使阿爾巴尼亞人大批移居國外,特別去希臘和愛琴群島。到14世紀中葉,拜占庭在阿爾巴尼亞的統治在將近1,000年後宣告結束。
數十年後,鄂圖曼土耳其人入侵阿爾巴尼亞,1430年完全占領這個國家。但在1443年後,一位阿爾巴尼亞的軍事天才──喬治•卡斯特里奧特(Gjergj Kastrioti,1405∼1468),人稱斯坎德培(Skanderbeg)──團結了阿爾巴尼亞公爵們,成功地把占領者驅逐出去。斯坎德培逝世後,阿爾巴尼亞的抵抗逐漸削弱,土耳其人於1506年重新占領該國。
鄂圖曼帝國
土耳其統治的性質
土耳其對阿爾巴尼亞的統治使該國不能參與文藝復興時期人文學科成就,或從中受益。征服也使該國的經濟、商業、藝術和文化遭到巨大破壞。為了逃避征服者的迫害,約1/4的人口流亡國外去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和達爾馬提亞(Dalmatia)海岸。
儘管土耳其人統治阿爾巴尼亞達4個多世紀,但他們仍然未能在全境行使權力。土耳其當局在山區只有形式上的主權,因為山區居民拒絕付稅、服兵役或交出武器──雖然他們每年向君士坦丁堡交付貢金。
鄂圖曼人為了抑制阿爾巴尼亞人對土耳其統治的強烈反抗,和使阿爾巴尼亞在心靈上更靠近土耳其,在16世紀末採取一系列措施使居民伊斯蘭化。這種做法持續到下一個世紀,在世紀末時,2/3的居民轉而皈依伊斯蘭教。阿爾巴尼亞人成為穆斯林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逃避土耳其的暴力和盤剝,一個事例是:如果基督教徒不轉變信仰,就要支付巨額捐稅。
伊斯蘭化加劇了阿爾巴尼亞社會的宗教分裂,宗教分裂最初出現於中世紀,隨後為君士坦丁堡和阿爾巴尼亞鄰國利用,旨在分裂阿爾巴尼亞人民和使他們失去國家概念。因而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運動領袖在19世紀提出的團結口號是︰「阿爾巴尼亞人的宗教是阿爾巴尼亞主義」,以克服宗教分裂和加強民族團結。
鄂圖曼在阿爾巴尼亞統治的基礎是一種封建軍事地產制度,稱為提馬爾(timar),這些提馬爾分給軍官,作為他們對帝國的忠誠和服務的獎賞。
土耳其在1831年正式廢除提馬爾制度,經濟和社會權力從封建主手中轉移給私人擁有土地的貝伊(bey),在北部山區轉移給族長,他們通過嚴格的家長社會管理分到的土地,這些家長社會經常發生流血爭鬥,以前充當農奴的農民現在作為佃農在貝伊的莊園中勞動。
鄂圖曼在阿爾巴尼亞的統治一直是落後和極其暴虐的,致使許多阿爾巴尼亞人離開阿爾巴尼亞,在帝國內謀求前途和發展,占阿爾巴尼亞人口很大比例的人飛黃騰達,在政府和軍界身居高位。
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
到19世紀中葉,巴爾幹半島上的民族情緒高漲。阿爾巴尼亞人為了捍衛和促進他們的民族利益,1878年在科索沃的一個城鎮普里茲倫(Prizren)召開會議,建立了阿爾巴尼亞同盟。同盟力圖把所有的阿爾巴尼亞領土在鄂圖曼帝國的範疇內統一成一個自治的國家,但沒有成功。它又發動了一個運動,發展阿爾巴尼亞的語言、文學、教育和文化。阿爾巴尼亞領袖在1908年根據第二個綱領,採用了一種民族字母。這種字母主要依據拉丁字母表,取代了當時使用的幾種其他字母,包括阿拉伯和希臘字母。
土耳其人在1881年鎮壓了阿爾巴尼亞同盟,但該同盟已成為阿爾巴尼亞民族覺醒的一個有力象徵,其思想和目標激發了一個運動,以後導致了國家獨立。
1910年爆發了武裝鬥爭,土耳其人被迫同意民主改革和自治的要求。巴爾幹半島上早已蓄意分治這一地區的鄰國對阿爾巴尼亞自治的前景驚惶不安,1912年10月向土耳其宣戰,希臘、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的軍隊向阿爾巴尼亞國土推進。為了防止國家被消滅,阿爾巴尼亞民族代表們在發羅拉舉行代表大會,於1912年11月28日宣布阿爾巴尼亞獨立。
獨立的阿爾巴尼亞
建立新國家
在巴爾幹盟國擊敗土耳其後不久,1912年12月在倫敦召開了一次列強(英國、德國、俄國、奧匈帝國、法國和義大利)大使會議,解決衝突引出的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由於奧匈帝國和義大利支持阿爾巴尼亞人,會議同意建立一個獨立的阿爾巴尼亞國家。但是在畫定新國家疆界時,列強受到阿爾巴尼亞鄰國的強大壓力,不顧人口現實,把廣大的科索沃地區畫給塞爾維亞,在南部,卡梅里亞(Cameria)的大部分地區畫給希臘,卡梅里亞是以錫亞米斯(Thiamis)河為中心的前伊庇魯斯地區的一部分。約35,000希臘人畫在阿爾巴尼亞境內。此後,科索沃和希臘少數民族一直成為阿爾巴尼亞-希臘和阿爾巴尼亞-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關係中的棘手問題。
列強還指定德國公爵維德(Wilhelm zu Wied)為阿爾巴尼亞的統治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國家陷入新的危機,奧匈、法國、義大利、希臘、蒙特內哥羅和塞爾維亞的軍隊入侵並占領了這一國家。在戰後的巴黎和會上,主要通過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努力(他否決了英國、法國和義大利提出的由阿爾巴尼亞鄰國分治該國的計畫),才避免了阿爾巴尼亞的滅亡。
1920年1月在盧什涅(Lushnje)舉行的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為一個新政府奠定了基礎。同年12月,阿爾巴尼亞又在英國幫助下加入了國際聯盟,這是國際上第一次承認它是一個主權國家。
諾利主教和索古國王
在1920年代初,阿爾巴尼亞社會分為兩派明顯對立的勢力。一派由極為保守的、擁有土地的貝伊和族長組成,他們同過去的鄂圖曼人和封建主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其領袖是來自阿爾巴尼亞中北部馬蒂(Mat)區的一個族長索古(Ahmed Bey Zogu)。另一派由開明知識分子、民主的政治家和進步商人組成,他們依靠西方,希望阿爾巴尼亞現代化和西方化,其領袖是正教會一位受過美國教育的主教諾利(Fan S. Noli)。
1920∼1924年阿爾巴尼亞籠罩著極為開放和自由的政治、社會和文化氣氛。一次人民起義迫使索古逃往南斯拉夫。諾利於1924年6月出任新政府總理,他努力想在阿爾巴尼亞建立西方式的民主,為此他宣布了一個激進的土地改革和現代化計畫。但由於他在實施上優柔寡斷,加之國庫空虛,以及他的革命、中間偏左的政府未能得到國際承認,他的許多支持者很快和他疏遠,6個月後,由索古領導的、得到南斯拉夫幫助的一次武裝攻擊使諾利下台。
索古開始在政治和社會極不穩定的阿爾巴尼亞進行14年的統治──初為總統(1925∼1928),隨後稱王,即索古一世(1928∼1939)。索古迫切需要外援和貸款以使國家保持穩定,他同義大利簽署了一些協議,這些協議使阿爾巴尼亞在財政上暫時緩解,但未能使經濟發生根本性變化,尤其是在30年代大蕭條的時期。義大利則基本上把阿爾巴尼亞看作是在巴爾幹實行軍事擴張的橋頭堡。1939年4月7日義大利進攻阿爾巴尼亞,隨後不久占領該國,索古國王逃往希臘。
索古勢力的社會基礎是南部貝伊和北部族長的聯盟,在這一聯盟的支持下──再加上一個龐大的東方式官僚機構、一支精銳的警察隊伍和義大利提供的錢,索古國王使阿爾巴尼亞穩定下來。他把政府的權力擴大到山區,打擊了以前在境內橫行的土匪,為一個現代化的教育制度打下基礎,並採取了一些使阿爾巴尼亞社會生活西方化的步驟。然而總的說來,他的成就和他的失誤是相抵的。索古未能解決阿爾巴尼亞的根本問題,即土地改革問題,農民生活依然困苦不堪。為了防止飢荒,政府不得不每年進口糧食,即使如此,成千上萬的人流亡國外,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且索古不讓阿爾巴尼亞人享受民主自由,而且他還製造一些情況,導致不時發生反對他的政權的叛亂,知識階層大多同他疏遠,工人騷動,結果在國內成立第一批共產主義團體。
第二次世界大戰
義大利軍隊在1940年10月利用阿爾巴尼亞為軍事基地,入侵希臘,但很快又被擊退回到阿爾巴尼亞。納粹德國於1941年打敗希臘和南斯拉夫,隨後科索沃和卡梅里亞地區併入阿爾巴尼亞,因而成立了一個種族統一的阿爾巴尼亞國家。新的國家持續到1944年11月,屆時德國人──在義大利1943年投降後,他們就取代了義大利占領軍──撤出阿爾巴尼亞。科索沃又併入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部分,卡梅里亞併入希臘。
與此同時,在索古統治阿爾巴尼亞時成立的各個共產主義團體於1941年11月合併,成立阿爾巴尼亞共產黨,作為一支統一的抵抗力量,開始抗擊占領軍。他們於1944年11月29日控制了這一國家。曾領導共產黨力量抵抗鬥爭的一位大學教師霍查(Enver Hoxha)由於擔任黨的總書記職務,而成為阿爾巴尼亞領導人。國家於1946年正式定名為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1976年改名為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
社會主義阿爾巴尼亞
新統治者接管的阿爾巴尼亞被各種弊病所困擾:普遍貧困、文盲很多、血仇不斷、流行病盛行、婦女受壓迫。為了根除這些弊病,共產黨人起草了一個激進的現代化計畫,旨在使阿爾巴尼亞獲得社會和經濟解放,從而使1912年贏得的政治解放趨於完善。政府迅速採取了「建設社會主義」的第一個重大行動,即徹底的土地改革,把南方貝伊的大莊園分給無地的農民和其他農民。這一行動摧毀了有權勢的貝伊階級。政府還採取行動對工業、銀行和所有商業財產及外國財產實行國有化。在土地改革之後不久,阿爾巴尼亞政府開始實行農業集體化,於1967年完成這一任務。農民因而失去了土地所有權。此外,霍查的領導機構把新社會主義秩序擴展到道路崎嶇的邊遠北部山區,革除了歷史悠久的血仇習俗,粉碎了家族的家長制結構,從而摧毀了半封建的族長階級。婦女的傳統任務──局限於家庭和農場──有了根本性變化,因為她們已在法律上同男人平等,成為社會各個領域和積極參與者。
在經濟上,阿爾巴尼亞與其他共產黨國家聯盟受益匪淺,得到千百萬美元的援助和貸款,盟國派來許多技術人員和專家,因而能夠為現代化工業打下基礎和實行農業機械化。阿爾巴尼亞人民在近代歷史上第一次開始擺脫長久的落後狀態,在一段時期享有較高的生活水準。然而在政治上,霍查對他的共產主義盟國和保護國不再抱有幻想,並逐個斷絕了關係,他指責他們為了和資本主義西方和解而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無產階級事業。阿爾巴尼亞既同東方疏遠,又同西方疏遠,採取了一種「獨自做」的政策,成為眾所周知的孤立的史達林主義堡壘。
霍查的現代化計畫的目的是使阿爾巴尼亞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變為一個現代工業社會,的確,在40年內,阿爾巴尼亞在發展工業、農業、教育、藝術和文化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在某些情況下是有歷史意義的──成就。一項突出的成就是排乾沿海沼澤地帶和開墾土地用於工農業。
然而政治上的壓迫抵消了在物質和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與憲法中的規定相反,在霍查的統治下,阿爾巴尼亞實際上是由國家保安局(Sigurimi)控制的。為了消弭異議,政府定期進行整肅,反對派受到公開批評,被解除職務,關在勞改營,或被處死。所有的人除了正式公事外,均不得出國。1967年正式取締所有宗教機構,關閉了全部的基督教和穆斯林敬神場所。
霍查於1985年逝世後,他親自選擇的接班人阿利雅(Ramiz Alia)設法維持共產主義制度,同時實行逐步的改革,以振興經濟。自從停止接受前共產黨盟國的援助以來,經濟持續衰退。後來他使外國企業在阿爾巴尼亞的投資合法化,並發展同西方的關係。但是在1989年,隨著東歐共產主義的崩潰,阿爾巴尼亞社會各階層在政治上活躍起來,開始採取反對政府的行動。長期以來一直是共產主義運動或組織的先驅者的知識分子和工人階級成為最為離心離德的群體,阿爾巴尼亞的青年人亦是如此,多年來的限制和約束已使他們灰心喪氣。面對著這些壓力,阿利雅開放阿爾巴尼亞公民去國外旅行的權利,削弱了保安局的權力,恢復宗教自由,和對經濟採取一些自由市場措施。1990年12月阿利雅同意成立獨立的政黨,從而象徵了共產黨正式壟斷權力的結束。
隨著每一次對反對派做出讓步,國家對阿爾巴尼亞社會的絕對控制都有所削弱。經濟、社會和政治上的持續不穩定導致數屆政府的倒台,1992年3月由民主黨領導的反共反對派贏得了一次決定性的勝利。阿利雅辭去總統職務,由貝里沙(Sali Berisha)接替,他是諾利主教後的阿爾巴尼亞第一個民主領袖。
阿爾巴尼亞逐步走向民主改革,使之能夠參加歐洲安全和合作會議,正式結束了眾所周知的孤立狀態。建立自由市場經濟的努力引起嚴重的脫節,但是也為阿爾巴尼亞從開發國家接受大量援助開闢道路。阿爾巴尼亞正在極力設法使其政治和制度與西方相一致,阿爾巴尼亞人一直認為西方是他們在文化和地理上的故鄉。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