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捷克史
2010/07/24 13:46
瀏覽702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捷克斯洛伐克史
Czechoslovakia, history of


  捷克斯洛伐克是中歐舊國,包括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斯洛伐克的歷史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奧匈帝國崩潰所分出的幾個省分組成了捷克斯洛伐克國家(1918)。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時期,它是東歐最繁榮和政治最穩定的國家。1938?1945年被納粹占領,1948?1989年則為蘇聯所控制。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和平地分為兩個國家︰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

1914年前的歷史區
  現今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兩個國家所在的歐洲地區,在數百年的過程中最初由塞爾特(Celtic)族,繼之由日耳曼族,最終由斯拉夫族定居。此地區出現的主要政治和歷史區域是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斯洛伐克。這些區域在1918年聯合組成近代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家之前的一千多年中,政治上的互相依存程度雖有不斷變化,但一直是共存的。波希米亞與摩拉維亞——捷克共和國的構成地區——一直保持著緊密的文化和政治聯繫,而且事實上在它們的大部分歷史中,都受到聯合治理,可是毗鄰匈牙利小平原的斯洛伐克,卻被匈牙利人統治了幾乎長達千年之久,在1918年前的大部分時期中稱為上匈牙利。



起源和早期歷史
波希米亞
  波希米亞的名稱起源於塞爾特語,經拉丁語而來。塞爾特族居民被日耳曼族取代後,其中的一個日耳曼部族馬科曼尼人(Marcomanni)居住於波希米亞,其他部族則定居在鄰近地區。



大摩拉維亞的統一
  已知的摩拉維亞最早居民是博伊人(Boii)和佐特尼人(Cotini),兩者均為塞爾特族。約西元前15?前10年,這些居民被日耳曼族的夸迪人(Quadi)接替。西元567年,由於阿瓦爾人(Avar)的到來,日耳曼人被迫從多瑙河中部後退。8世紀晚期,摩拉維亞由斯拉夫人定居,他們沒有特定的部族名字而採摩拉瓦河之名統稱為摩拉維亞人。經過摩拉瓦河盆地,開發了一條從波羅的海到亞得里亞海的重要貿易路線。



  796年左右,查理曼大帝摧毀阿瓦爾帝國,他分給摩拉維亞人一部分阿瓦爾帝國領土,以酬謝他們的幫助,摩拉維亞人將其視作得自查理曼的封地。於是他們成為他的鬆散屬國,但他們的諸侯享有獨立,並常對查理曼及其繼承人虔誠的路易一世(Louis I the Pious)和日耳曼人路易(Louis the German)開戰。截至9世紀前半期,摩拉維亞已變成公爵莫吉米爾一世(Prince Mojmir I,約818?846年在位)統治下的一個聯合王國。



  833年左右,莫吉米爾把尼特拉地區(今斯洛伐克的西部)納入其版圖。他的繼承人(846年後)羅斯蒂斯拉夫(Rostislav)成功地保衛並鞏固了這個國家。他與東法蘭克帝國(從843年開始在日耳曼人路易的統治下)的關係,取決於政治考慮和基督教之進入斯拉夫人的地域。雷根斯堡(Regensburg)、帕紹(Passau)和薩爾斯堡(Salzburg)的主教競相試圖使中歐斯拉夫人改變信仰,但僅獲得有限的成功。薩爾斯堡大主教約於828年在尼特拉聖化了一座教堂。845年,雷根斯堡曾為14個來自波希米亞的酋長施行了洗禮。莫吉米爾的摩拉維亞,對於帕紹顯然有比對於薩爾斯堡更為頻繁的接觸。20世紀的考古學發現表明,傳教士在860年前獲得顯著的進展;他們在米庫爾齊采(Mikulcice)和其他地方修建了石頭教堂,作為基督教徒禮拜的場所。



  但羅斯蒂斯拉夫不滿意說拉丁語的法蘭克教士,而向拜占庭皇帝邁克爾三世(Michael III)要求派遣講斯拉夫語的教士。863年,一群教士在希臘籍的兩兄弟康斯坦丁(Constantine,後改名西里爾〔Cyril〕)和美多迪烏斯(Methodius)率領下從君士坦丁堡到達。他們不僅以斯拉夫語佈道,而且把《聖經》譯成斯拉夫語來傳教。人們把第一份斯拉夫語字母表的創造歸功於康斯坦丁。880年,美多迪烏斯從教宗(教皇)若望八世得到對其工作的正式認可,其中包括斯拉夫語禮拜儀式。



  羅斯蒂斯拉夫的繼承人斯瓦托普盧克(Svatopluk)以其處理政治事務的方式見稱。在日耳曼人路易死後(876),他得到大量住有斯拉夫居民的領土。他創立的大摩拉維亞包括全部波希米亞、今波蘭的南部和匈牙利的西部。美多迪烏斯在世時,斯拉夫教士占有優勢;但是在他死後(885),尼特拉的主教威欽(Wiching)禁止美多迪烏斯的信徒在摩拉維亞活動,致使他們中的多數人遷移到保加利亞。教宗史蒂芬五世(Stephen V)廢棄了其前任的做法,並取締斯拉夫語禮拜儀式。



  斯瓦托普盧克又繼續推行了幾年他的擴張政策,但在890年以後不久就使東法蘭克的阿努爾夫(Arnulf)成為他的仇敵。892年阿努爾夫深入摩拉維亞的遠征開始了一個紛亂時期,而當阿努爾夫與匈牙利的馬札兒人(Magyar)結成聯盟時,紛亂益發加劇。斯瓦托普盧克的繼承人莫吉米爾二世試圖保護他的世襲財產未能成功,在905?908年間的某一時期,大摩拉維亞終止了作為獨立國家的存在。



斯洛伐克
  斯洛伐克人也是斯拉夫人的一支,與捷克人有近緣關係,但也許確有不同。他們可能是在6或7世紀從西里西亞進入斯洛伐克的。有一個時期他們曾隸屬於阿瓦爾人,但在9世紀時,摩拉瓦河與中央高地之間的區域構成大摩拉維亞的一部分,當時斯洛伐克居民從西里爾和美多迪烏斯接受了基督教。9世紀90年代,日耳曼國王阿努爾夫召來馬札兒人幫助他反對摩拉維亞,斯洛伐克正擋在他們的路上。在10世紀的前10年,摩拉維亞人的國家被摧毀,經過一段混亂時期,斯洛伐克在11世紀成為匈牙利王國的領地之一。



波希米亞的普熱美斯王朝統治者(895?1306)
  波希米亞君主與阿努爾夫訂立了一項協定(895),從而避開了侵略的危險。住在布拉格城堡的普熱美斯後裔所統治的領地,在10世紀初期是波希米亞最大的區域。反對中央集權傾向的部落首領控制著東部和東北部地區,但他們的權力範圍不詳。他們之中最強大的是住在利比采(Libice)的斯拉夫尼克家族(Slavniks),直至10世紀末仍然保留對抗的態度。



  波希米亞和鄰近的巴伐利亞保持著密切關係。這兩個國家在幾十年中都受到馬札兒人的威脅,而且在它們附近的其他發展也影響著政治和社會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薩克森王朝在德意志的崛起,該王朝創始於捕鳥者亨利一世(Henry I the Fowler);奧托一世(Otto I)在羅馬舉行的皇帝加冕典禮(962),象徵神聖羅馬帝國復興,在此後的許多世紀中,波希米亞都和它聯結在一起。波希米亞對薩克森王朝的再次轉向,開始於瓦茨拉夫一世(Wenceslas I)統治之時。斯拉夫語和拉丁語的傳說都稱讚瓦茨拉夫是熱情的基督教信徒,但對其政治活動敘述很少。他被其弟波列斯拉夫(Boleslav)謀殺後不久,被尊奉為波希米亞的守護神。



  波列斯拉夫二世(967?999年在位)利用與教宗及皇帝的友好關係以提高其威信,並兼併了波希米亞東面的新領地。973年在布拉格建立了主教轄區,隸屬於美因茲(Mainz)大主教。第一位主教蒂特馬爾(Thietmar)來自薩克森國家,但懂得斯拉夫語言;982年由斯拉夫尼克家族的成員阿達爾伯特(Adalbert)繼任。阿達爾伯特的晉升可以被看成是企圖調協布拉格與斯拉夫尼克君主之間的關係,但並未得到具體成果。一些傳說隱約表明當阿達爾伯特企圖提高其主教管區的宗教生活標準時,遭到了相當激烈的反對,而且敵對王朝之間的緊張關係也並無緩和的跡象。995年,波列斯拉夫二世採取反對斯拉夫尼克家族的措施並削弱了其勢力。阿達爾伯特最初在波羅的海沿岸的異教徒普魯士人中獲得一些成就,但後於997年以身殉教。



  波列斯拉夫二世後裔中的鬥爭,折磨了這個國家約30年,大大減弱了其勢力,使其喪失了大部分在10世紀併入波希米亞的領土。



  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全部領土被認為是普熱美斯王朝的世襲財產,沒有一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企圖把它自己選擇的外國君主放在這個寶座上。統治家族發展壯大,但在布熱季斯拉夫(Bretislav)於1055年去世後,捲入了爭奪最高權力的混亂之中。約有150年之久,波希米亞的公共生活進程主要由成年王子間的紛爭決定,他們中的某些人在布拉格的宗主權下統治著一部分摩拉維亞。皇帝和擁有土地的權貴利用這些紛爭以促進他們自己的私利。關鍵問題在於缺乏任何嚴格的繼承法;講求年長資深的原則,通常與在位君王想為其長子確保王位的願望發生牴觸。



  積極參與帝國政策和軍事行動,顯著減輕了由於波希米亞地理位置所造成的捷克人的孤立。截至11世紀初期,天主教禮拜儀式盛行。布拉格的科斯馬斯(Cosmas)在他的編年史中記載了到1125年為止的波希米亞歷史,他是一個拉丁禮拜儀式的強烈支持者。在社會階層結構和在經濟方面,這個國家的穩固程度如此之高,以致未遭嚴重損害便經受住了12世紀晚期破壞其政治抗爭。



  1198年普熱美斯公爵鄂圖卡一世(Otakar I)從一個帝國皇位競爭者那裡為他本人和其子孫接受了皇家頭銜。莊嚴的堅信禮在1212年舉行,當時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頒發了一份名為西西里金璽詔書(Golden Bull of Sicily)的特許狀,調整了波希米亞與皇帝的關係。國王的職責被減至最低限度,但作為有權選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諸侯,他能夠施加相當影響,在選舉團的世俗成員中排位第一。



  在鄂圖卡一世和他的繼承人們統治下,波希米亞從蕭條走向政治顯赫和經濟繁榮。由富裕的貴族和小有資產的鄉紳組成的擁有土地的階級,要求自主地管理他們的產業和在公共事務中擔任更為積極的角色。13世紀初期,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人口,因有從德意志人口過剩地區外來移民而顯著增加。許多講德語的新來者受到國王們鼓勵去建立城市社區或發展採礦,尤其是銀礦。擁有土地的權貴、富人和基督教會機構,也仿效王室的榜樣讓外來移民定居在他們的土地上。從而出現一個城市中等階級,他們享有珍貴特權,特別是使用德意志法律的特權,並逐漸與本地居民融合,但很緩慢。在鄂圖卡一世的繼承人瓦茨拉夫一世(1230?1253年在位)統治下,德意志移民持續不斷,至鄂圖卡二世時(1253?1278年在位)達到頂峰。奧洛莫烏茨(Olomouc)的主教布魯諾與國王合作,促進了在摩拉維亞北部開拓大片土地為殖民地。



  鄂圖卡二世是個堅強而能幹的統治者,他通過聯姻獲得奧地利土地的所有權,並於1260年受施蒂里亞(Styria)貴族邀請,成為他們的君主。個人勇敢和財政資源使他輕易地滲入其他阿爾卑斯地區。鄂圖卡二世在其對手能夠聯合起來遏制他推進之前,已經不僅在亞得里亞海沿岸一些地區,而且在克恩滕(Carinthia)施展了影響。他的擴張激起匈牙利國王的敵意,更加危險的是哈布斯堡伯爵魯道夫(Rudolf),他於1273年被選舉為德意志國王,為了在中歐得到一個立足點,聲稱奧地利地區是皇帝的空缺封邑。隨後發生戰爭,並以1276年鄂圖卡的戰敗為結束。然而鄂圖卡不願接受失去奧地利的結局,又開始一場新戰爭,不僅魯道夫的軍隊而且匈牙利軍隊也採取了對抗捷克軍隊的行動,一群大部分來自波希米亞南部的貴族也站在敵人方面。鄂圖卡的力量難以抵抗出乎意料的反對他的聯盟,1278年8月26日,在奧地利的迪恩克魯特(Durnkrut)兵敗身亡。



  鄂圖卡的獨生子瓦茨拉夫二世(1278?1305年在位)年幼不能立即執政,在鄂圖卡死後這段時期(人們記憶中的災難年代),他僅是野心勃勃的貴族們控制下的傀儡。但他於1290年擺脫監護,實行了比他父親成就更高的統治。瓦茨拉夫以進行談判代替訴諸武力,不久就在上西里西亞得到成功。這是他進入波蘭的序幕,以在1300年加冕為波蘭國王達到頂峰。靈活的外交和巨大的財富迅速提高瓦茨拉夫的聲望,1301年他被認為是空缺的匈牙利王位的候選人,但他轉而推薦他的兒子作為候選人。然而瓦茨拉夫二世所得到的,在他死後不久便皆喪失了,他的兒子瓦茨拉夫三世接管了波希米亞,但在前往波蘭途中遭到暗殺(1306),從而結束了普熱美斯家族的長期統治。



中世紀晚期(1310?1526)
盧森堡王朝
  經過長達4年的王位抗爭後,波希米亞權貴決定立亨利七世之子盧森堡的約翰為羅馬國王。年僅14歲的約翰與瓦茨拉夫二世的次女伊利莎白結婚。約翰批准了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貴族在王位空缺時期僭取的自由權,並保證不任命外國人為高級官員。可是一群由阿斯珀爾特(Aspelt)大主教彼得率領的顧問跟隨約翰去布拉格,試圖支持王權。衝突的結果,一個權勢強大的貴族派別於1318年取得決定性勝利。它的領袖利巴(Lipa)的因德里赫(Jindrich)實際上統治著波希米亞,直到他1329年去世。約翰執政的後期由長子瓦茨拉夫協助,瓦茨拉夫在法國宮廷中長大,並在那裡改名為查理。查理力圖提高其君主國的威信,但因約翰的猜忌和缺乏貴族合作而受到阻礙。1346年,已經失明的約翰和查理參加了法國遠征行伍對抗英國。約翰在法國克雷西戰死。



  約翰和查理因與亞威農(Avignon)的教宗友好而受益。1344年克雷芒六世(Clement VI)提高布拉格主教轄區的地位並使帕爾杜比采(Pardubice)的阿爾諾什特(Arnost)為其第一個大主教。1346年克雷芒六世還促使選舉查理為德意志國王。在波希米亞,查理按照世襲的權力進行統治。他把波希米亞當作其權力基礎,發布一系列法令(1348)解決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以及他的其他部分領地間的關係。他在適宜的時機利用購買以及其他和平手段得到近處的幾片土地。在他執政的末期,4個合併的地區摩拉維亞、西里西亞、上盧薩蒂亞和下盧薩蒂亞與波希米亞有聯盟關係。查理還批准了以前規定波希米亞在與帝國關係中所處位置的文書。1355年,他在羅馬被加冕為皇帝,是為查理四世。在和選帝侯協商後,查理頒布了《金璽詔書》糾正帝國的某些政治問題,特別是關於選舉皇帝的問題。



  在查理統治期間,布拉格成為帝國行政機構的總部。1348年他在布拉格建立一所設有4個傳統部門(神學、法學、醫學和文學)的大學;學生來自4個國家(波希米亞、巴伐利亞、薩克森和西里西亞-波蘭)。布拉格吸引著從法蘭西、義大利及德意志地區來的學者、建築師、雕塑家和畫家;其中最傑出的是士瓦本(Swabia)人帕爾萊日(Petr Parler,1399年卒)。晚期哥德式建築風格的流行,在王宮和鄉村都留下深刻標誌。查理在位時期,波希米亞免於戰爭糾纏,達到一種由上等階級和農民共享的高度繁榮。查理渴望保持自1346年以來積聚的權力和財產。1376年,他成功地使他的兒子瓦茨拉夫加冕為羅馬國王。他還制定畫分盧森堡領地的條款,其條件是其男性成員將尊奉瓦茨拉夫為他們的首腦。查理死後(1378),順利地過渡到瓦茨拉夫的統治顯然已成定局。波希米亞把查理當作「國父」哀悼。



  查理的繼承人開始執政,沒有遭到反對,稱為瓦茨拉夫四世。他雖然不乏才能,但缺少他父親的韌性和安排妥協的技巧,不到10年,國王、貴族和教會集團之間的微妙平衡便被打亂。在一場與以布拉格大主教延什騰的揚(Jan of Jenstein)為代表的教會衝突中,國王得到暫時勝利,大主教辭去職務並死於羅馬(1400)。貴族對瓦茨拉夫政權的嚴重不滿,主要在於挑選高級職位的候補人方面。富裕家庭認為高級職位是他們的禁臠,瓦茨拉夫則寧願任用出身中產階級的人或甚至平民。這種爭鬥由於其他盧森堡王子的介入而複雜化,特別是瓦茨拉夫的弟弟西吉斯蒙德(Sigismund)。貴族們兩次俘虜國王,得到讓步的承諾後又釋放了他。但瓦茨拉夫從未認真履行他的諾言,衝突仍然不斷。在波希米亞出現麻煩的同時,德意志對瓦茨拉夫的不滿日益增加。1400年反對派團結一致,有選帝權的諸侯們廢黜了瓦茨拉夫,另選巴拉丁領地(Palatinate)的魯珀特(Rupert)為皇帝。



  這個世紀的變化以波希米亞進行的改革為轉捩點。運動於1360年左右發生,出於各種原因,其中之一是教會在較短時期內積聚的大量財富的分配不均。1378年後西部基督教的大分裂削弱了中央權力。瓦茨拉夫與布拉格大主教的不和,阻礙了有效補救措施。14世紀晚期,改革運動集中於布拉格的伯利恆禮拜堂(Betlemska Kaple);其捐助者強調在捷克講道是教區長的主要職責。



  改革運動更引人注目的第二個時期開始於1402年選派胡斯(Jan Hus)為伯利恆禮拜堂的教士。作為一個學者,他把佈道與學術活動結合起來,因此能夠接近講捷克語言的群眾,並將具有改革思想的學者和學生們聚集在他周圍。由於外國成員追隨保守路線,大學陷於分裂。另一個分裂的原因是英國基督教會改革家威克利夫(John Wycliffe)在捷克教師和學生中聲望頗高,胡斯對威克利夫並不盲從,但贊同其信念,即西方教會已經偏離它的最初方向,急需改革。胡斯得到哈茲姆布爾克(Hazmburk)大主教札伊茨(Zbynek Zajic)的善意支持。然而布拉格的環境迅速惡化,大學中的德意志成員和由利托米什爾(Litomysi)主教熱萊茲尼(Jan Zelezny)領導的捷克的保守派高級教士結成聯盟。由於瓦茨拉夫偏袒改革派,其對手便寄託於匈牙利國王西吉斯蒙德;瓦茨拉夫無子嗣,西吉斯蒙德便有機會繼承波希米亞。



  1408?1409年冬,一群有權勢的樞機主教在比薩召開全體會議,廢黜兩位競爭的教宗,選舉亞歷山大五世填補空缺。瓦茨拉夫贊同樞機主教,並邀請大學和他聯合行動。當時德意志人沒有表示贊成,1409年1月瓦茨拉夫便在庫特納霍拉(Kutna Hora)發布一項顛倒選票傳統分配方式的法令。此後,3個「外國」國家有一張選票,而波希米亞國家有3張選票。德意志人抵制這個法令,轉移到萊比錫(Leipzig),他們中的一些人在那裡發動論戰,攻訐胡斯對國王的影響比國王本人的實際權勢還大,把他描繪成威克利夫思想的頭號擁護者。同時,亞歷山大發出詔書,實質上宣布胡斯在伯利恆禮拜堂的講道為非法,採取嚴厲措施阻止討論威克利夫的思想。胡斯及其合作者繼續他們的活動。瓦茨拉夫和任何捷克高級教士都缺乏足夠經驗,能在教會當局和改革派之間進行調解,於是波希米亞被拖進激烈衝突。1412年,僭稱的羅馬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捲入和那不勒斯國王的戰爭,為向羅馬金庫的貢獻提供豁免。胡斯和其友攻擊教宗收稅人在布拉格的可疑做法時,若望把布拉格置於禁令之下。胡斯受到被開除教籍的懲處,離開布拉格遷往鄉村處於慈善貴族的保護之下。



  1414年,若望和西吉斯蒙德(他自1411年後已是德意志國王)協調行動,在康斯坦茨召集全體會議,胡斯前去,希望為自己辯護,不被以信奉邪說和違抗教會的罪名起訴。西吉斯蒙德發給的安全通行證沒能保護在康斯坦茨的胡斯,11月下旬他被關入監獄,即使在失去對會議控制的若望逃離後,他仍被關押在那裡,並被樞機主教們判罪。1415年春,胡斯被3次傳喚到會,聆聽根據證人的證言和引自他自己著作的摘錄對他的控告。會議無視胡斯關於許多指控是被誇大或虛構的抗議。胡斯拒絕在表明放棄觀點的文書上簽名;於是他被定罪並移交世俗司法機關執行死刑。7月6日他被燒死在火刑柱上。



  憤怒的波濤由此席捲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一場以殉道的領袖胡斯的名字命名的運動迅速發展。胡斯沒有形成系統的學說,也沒有指定他的繼承人。他最忠誠的信徒司特日布羅的亞庫貝克(Jakoubek)缺乏力量控制這場運動。於是開始出現思想分歧並導致分裂和爭論。穩健的餅酒同領派(Utraquists)在布拉格地位牢固;激進派的成員大多來自較小城鎮和鄉村。波希米亞及其合併地區的德意志人仍然忠實於教會,從而加劇了根深柢固的民族對抗局面。



  1419年瓦茨拉夫四世去世後,政治問題的重要性增長。胡斯派堅決反對西吉斯蒙德,但是捷克天主教徒和德意志人卻願意承認他。西吉斯蒙德決心壓服胡斯反對派,開始了一個持續十餘年的劇烈爭鬥時期。西吉斯蒙德得到王國內部胡斯派的對手的支持,還得到許多德意志君主和教宗的支持。他對波希米亞的入侵具有十字軍特點,但被危急時期齊心協力的胡斯信徒們擊退。



  1434年波希米亞出現劇變。在5月份發生於利帕尼(Lipany)的一場自相殘殺的戰鬥中,天主教徒和餅酒同領派的聯軍擊敗激進派成員,控制了這個國家。在羅基卡納(Jan Rokycana)領導下,在巴塞爾會議(Council of Basel)上的舉措進展顯著,最後的協議稱作《共同協定》。1436年7月《共同協定》公布後,接著和西吉斯蒙德達成協議。但他在1437年死去,波希米亞既未實現宗教統一,也未實現政治鞏固。



  各種勢力阻礙著宗教和解。天主教士拒絕尊重《共同協定》,因為它未經教宗批准,並且不接受羅基卡納為大主教。激進派雖然在利帕尼遭到重大削弱,仍作為對羅基卡納不妥協的反對派而存在。羅基卡納要求得到承認的企圖也遭到餅酒同領派右翼的公然反抗,這些右翼成員在西吉斯蒙德的短暫統治時期,已占據重要地位。



胡斯派的優勢
  西吉斯蒙德無子嗣,繼承人問題引起貴族內部的分裂,貴族們在革命時代通過攫取教會財產已經富裕,並已習慣於沒有君主的制度。保守的人接受西吉斯蒙德的女婿,奧地利的阿爾貝特二世;但更堅決的胡斯派則贊同一個波蘭候選人。1439年阿爾貝特的去世,迎來另一段主位空缺期。1440年1月舉行大會,建立波希米亞的地方行政機構。



  當阿爾貝特的寡婦伊利莎白生了個男孩(拉迪斯拉斯五世〔Ladislas V〕)時,繼承人問題變得緊迫起來。幾個外國王子對王位顯出興趣。但1443年各等級承認了拉迪斯拉斯的權力。由於他住在他的監護人德意志國王腓特烈三世宮廷中,王位空缺期被延長了。領導多數派的希內克‧普塔切克(Hynck Ptacek)於1444年去世,這派推舉波傑布拉迪(Podebrady)的喬治為它的領袖。



  1453年10月,拉迪斯拉斯在聖維圖斯(St. Vitus)教堂加冕為國王,喬治擔任他的首席顧問。1457年11月拉迪斯拉斯突然死去,幾個外國王子競爭王位,但波希米亞的各等級再次肯定選舉原則並一致決定喬治為國王(1458年3月)。



  雖然合併了餅酒同領派,喬治仍力求作為「兩種人民」︰即餅酒同領派和天主教徒,捷克人和德意志人的國王進行統治。他覺得不迅速解決宗教爭端,便不能實現持久和平。1462年,喬治試圖讓教宗庇護二世(Pius II)批准《共同協定》。教宗不但沒有批准《共同協定》,反而宣布為無效。當得知教宗的行為後,喬治於8月在布拉格舉行一次隆重集會,再次聲言他對兩種宗教教派的忠誠。雖然教宗和國王都沒有表示任何讓步的意圖,武裝衝突並非不可避免。幾位君主,包括腓特烈三世,願意利用他們的影響安排和解。但1464年選出的一位新教宗保祿二世,不久便採取一種攻勢政策,這鼓勵了喬治的敵人,特別是布雷斯勞(Breslau)城。一群來自波希米亞由施騰貝克的茲德涅克(Zdenek of Sternberk)率領的天主教貴族,1465年在澤萊納霍拉(Zelena Hora)組成一個敵對的聯盟,與布雷斯勞及其他天主教中心進行談判。1466年聖誕節前不久,教宗對喬治處以絕罰並取消喬治的天主教臣民對他所作的忠誠誓言。1467年春,喬治的軍隊進攻叛軍。總的說來,喬治在對反抗城堡的零散戰役中獲得勝利,但1468年春,當匈牙利的馬提亞(Matthias)給予捷克反叛者以支援後,其處境變得頗為艱難。匈牙利人侵入摩拉維亞,並通過牽制大部分國王軍隊的戰術,幫助反叛者在王國其他部分取得勝利。1469年5月,反叛者宣布馬提亞為波希米亞國王。1470年,喬治對他的對手獲得一些勝利,但是由於健康惡化未能加以鞏固。他死於1471年3月,受到餅酒同領派和忠誠天主教徒的哀悼。



亞蓋沃國王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恪守善意的中立。喬治也從波蘭的亞蓋沃(Jagiellon)國王卡齊米日四世(Casimir IV)的友好處理中得到安慰。喬治死後,與波蘭宮廷的接觸仍然繼續,並導致1471年5月推選卡齊米日之子(在波希米亞被稱為弗拉迪斯拉斯二世〔Vladislas II〕)為波希米亞國王。弗拉迪斯拉斯受到喬治追隨者不顧宗教關係的支持。喬治的對手忠於馬提亞,他占據著摩拉維亞、西里西亞和盧薩蒂亞。弗拉迪斯拉斯的力量不夠強大,難以擊敗反叛者,1478年締結一項協議,使弗拉迪斯拉斯能夠鞏固他在波希米亞的地位,但讓馬提亞仍暫時占有合併的各地區。1490年馬提亞死後,弗拉迪斯拉斯被推選為匈牙利國王,於是他能夠重新統一合併於波希米亞的地區。弗拉迪斯拉斯的繼承人是他的獨子路易——一個多病的男孩,他父親死時他年僅9歲。



  兩朝亞蓋沃的統治都是以王權低落為其特徵。弗拉迪斯拉斯二世曾被當作天主教徒撫養,而且毫不掩飾他對餅酒同領派儀式的厭惡。可是由於其加冕典禮誓言的約束,他強制自己尊重《共同協定》。馬提亞在世之時弗拉迪斯拉斯主要受到餅酒同領派的支持。1490年後,他在匈牙利度過的時間比在波希米亞多,路易也是這樣。在這以後一段時期,天主教貴族依附於王室,並在波希米亞的公共事務中施展極大影響。



  作為胡斯派嚴格作風的一種新表現形式,出現於1457?1458年的捷克弟兄聯盟,沒有得到法律保護。1508年弗拉迪斯拉斯二世發布迫害聯盟的法令,但未被十分嚴格地援用。



  在亞蓋沃王朝統治下,地方議會比王室朝廷更為重要,特別是國王住在布達(今布達佩斯)時。貴族們控制著議會,並且在企圖限制王權或對較低階級採取限制措施時,得到較小貴族的支持。由於自治城市很少得到君主及其官員的幫助,貴族們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阻力。1500年議會通過一項土地法令,極大地限制了自治市參加議會。自治市還受到幾項被議會批准的法令的打擊(特別是1487和1497年那些法令),根據這些法令,土地擁有者把農民附著在他們的地產上,因而減少了農民遷居市鎮的可能性,剝奪了市鎮的廉價勞工。



  繁榮而自恃的城鎮反抗這些限制,在一切可以找到同盟者的地方尋找同盟。在弗拉迪斯拉斯執政下,他們得到一些讓步,但全面的妥協則是由1517年舉行的議會做出的。根據這一妥協,自治市參與政治事務和管理事務上的特權,並且放棄了一些早先他們的經濟賴以繁榮的特權。



  1517年的協議沒有結束貴族派別和他們的較低階級支持者之間的宿怨與衝突。1522年匈牙利國王路易二世前往布拉格,意欲提高王權。1523年2月藉助於忠心貴族的幫助,他免除羅日米塔爾(Rozmital)的列夫(Zdenek Lev)的最高城市統帥職務,任命波傑布拉迪的喬治的孫子,明斯特貝克的卡雷爾(Karel of Minstrberk)任該地行政部門中的最重要職位。可是國王離開後不久,列夫重新開始政治活動,並尋覓同盟者。路德抨擊教士沉迷、放縱後不久(1517年10月)突然爆發的宗教爭論,增加了波希米亞的緊張形勢。列夫裝出一副舊教堅定支持的樣子去討好國王,重新得到他的官職。忙於匈牙利事務的路易,正在準備一場對土耳其人的戰爭。路易用不充足的兵力迎擊土耳其軍隊,被敵人擊敗。從戰場撤退時(1526年8月),他淹死在靠近匈牙利的莫哈奇(Mohacs)沼澤中。



哈布斯堡的統治(1526?1914)
1848年前的哈布斯堡家族
  哈布斯堡的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是路易妹妹安妮的丈夫,他提出了對空缺王位的要求。經過向波希米亞權貴作出實質性讓步後,在1526年10月被推選為國王;1527年2月舉行了加冕典禮。斐迪南還統治著其他國家,而且從1531年開始,他幫助其兄查理五世皇帝處理帝國事務。1558年查理退位後,斐迪南被選為皇帝。他認為波希米亞是其最寶貴的領地。1547年出現了解決爭論問題的機會。在哈布斯堡與新教徒施馬爾卡爾登同盟(Schmalkaldic League)之間的施馬爾卡爾登戰爭(1546?1547)中,波希米亞的議會的政策反復無常,1547年4月哈布斯堡在米爾貝格(Muhlberg)獲勝後,斐迪南便迅速地轉而對付他們。高級貴族和騎士遭到較輕微的損失,但敕許的自由市卻實際上失去其政治權力,更嚴格地服從於王室議會。國王另一個洩恨的目標是捷克弟兄聯盟,值得注意的是︰斐迪南的報復政策沒有用在摩拉維亞,因為摩拉維亞的議會在施馬爾卡爾登戰爭中較波希米亞的議會更為合作。1547年後,弟兄聯盟在摩拉維亞發展興旺,從波希米亞被逐出的聯盟成員,大多遷到摩拉維亞或移居波蘭。



  1549年的議會批准斐迪南的要求,承認他的長子馬克西米連(Maximilian)為未來的國王。馬克西米連二世(1564?1576年在位)不願許可自由傳播路德教派信仰的權利,這種權利是議會大多數在1571年所懇求的。經過幾年無效的努力後,議會採取一種更靈活的政策。捷克的新餅酒同領派和講德語的路德派教徒聯合起來,準備一份闡述他們宗教信仰的摘要,即人們所知的《波希米亞信綱》。該聲明在主要觀點上贊同《奧格斯堡信綱》(Augsburg Confession)。弟兄聯盟與《波希米亞信綱》的追隨者合作,但保持他們自己的教義和組織。1575年馬克西米連二世批准《波希米亞信綱》,但只是口頭的;通常認為其出席會議的長子魯道夫將會尊重他父親的保證。



  在波希米亞的反改革方面,魯道夫二世長期統治(1576?1612)的初期階段,只不過是馬克西米連政權的延續。但1583年魯道夫將其宮廷從維也納遷移到布拉格,還隨身帶著高級官員和外國使節。波希米亞首都再次變成皇帝的住處和活躍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西班牙生長的魯道夫只贊成信仰天主教。因為皇家財產太少不能產生足夠的收入,他主要依賴議會,而其中的大多數是基督教(新教)教徒;只有地方議會有權批准增加賦稅和為漫無止境的對土耳其戰爭批准補助金。在領主中比在較小貴族和自治市鎮公民中強大的天主教集團已處於好戰分子的影響之下,這些人曾在耶穌會的學校中受訓,並且十分聽從教廷使節和西班牙大使的話。波希米亞由於其長期反教宗傳統和政治聲望,在反改革中占有重要戰略位置。天主教徒挑選弟兄聯盟作為他們的第一個目標。他們尋求在《波希米亞信綱》和弟兄聯盟的大多數教派間造成一個缺口。



  經過接連不斷的新任命,天主教激進分子於1600年左右在波希米亞地方行政部門中占據了重要位置;他們的首腦洛布科維采(Lobkovice)的沃伊捷赫(Zdenek Vojtech)擔任最高大臣並得到魯道夫的信任。1602年魯道夫發布一項反對弟兄聯盟的嚴厲法令,不僅在敕許自由市中實行,而且在熱情的天主教貴族的領地上實行。弟兄聯盟和《波希米亞信綱》的尤為堅定的追隨者認識到和平共存的時期已經過去。他們在聯盟的卓越成員布多夫(Budov)的布多維茨(Vaclav Budovec)領導下集結隊伍。對魯道夫政權的不滿也在其他哈布斯堡領地迅速擴展。其弟馬提亞與奧地利和匈牙利的反對派進行聯繫;摩拉維亞各階層在熱羅廷(Zerotin)的大卡雷爾領導下也加入馬提亞一方。1608年叛軍前進到波希米亞;魯道夫無法抵擋,於是議和並把不滿意的各地區轉給馬提亞。波希米亞的新教徒階層也利用魯道夫的軟弱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1609年7月魯道夫不情願地發出一份特許狀,即世人所知的《陛下許可書》(Letter of Majesty),授與天主教徒和《波希米亞信綱》派做禮拜的自由,而弟兄聯盟是和他們密切合作的。特許狀中的某些段落含糊不清,因而新教徒和天主教各階層達成一項協議,規定將來的衝突應該通過談判解決。無力推翻此協議的天主教激進分子,不願意接受《陛下許可書》作為解決宗教爭端的最後定論。



  1611年魯道夫被廢黜,馬提亞加冕為波希米亞國王。1617年馬提亞向波希米亞議會提出以其姪子——施蒂里亞的斐迪南——為其繼承人。斐迪南被懷疑與《陛下許可書》誓不兩立的敵方合作,因而對他的反對迅速發展。1618年春,新教徒各個等級決定採取行動。兩個波希米亞的地方長官斯拉瓦塔(William Slavata)和馬丁尼茨(Jaroslav Martinic)被指控違反《陛下許可書》;經過草率的審問後,他們於1618年5月23日和皇家會議的祕書一道,從皇家大臣的官邸窗口被扔進赫拉德恰尼堡(Hradcany Castle),但僅受輕傷後逃跑了。這件通常被稱為「布拉格扔出窗外」的暴力事件激起了波希米亞的叛亂。



  1619年3月馬提亞之死完全改變了形勢。地方議員拒絕讓斐迪南二世進入波希米亞。在摩拉維亞,鬥志昂揚的新教徒派推翻地方政府,選出了30名議員,並和波希米亞取得一致。在所有5個地區的代表大會上,作出一項建立聯邦體制的決定。斐迪南二世被廢黜,王位獻給英格蘭兼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婿,萊茵的巴拉丁領地的選帝侯腓特烈五世。他接受了王位並於1619年11月按照臨時準備的新教徒儀式加冕為國王。但腓特烈的成功機會很小,因為波希米亞的居民,主要是農民,不熱心支持叛亂。腓特烈從荷蘭得到一些財政援助,但德意志的新教徒諸侯對於捲入與哈布斯堡家族的衝突表現猶豫,因為哈布斯堡的同盟國中不僅有天主教的巴伐利亞,而且有路德教派的薩克森。在1620年晚夏,由巴伐利亞的馬克西米連一世統一協調天主教軍隊;1620年11月8日在布拉格大門口的懷特山脈(White Mountains)進行的短暫戰役中取得決定性的成果,使斐迪南二世占領波希米亞。



  在施加懲罰時,勝利的斐迪南對待波希米亞比對待合併的地區嚴厲得多。1621年6月,27名領袖(3名貴族,7名騎士和17名市民)被處死。以任何方式參加過叛亂的地主被沒收大部分財產。上議會和敕許自由市被毀,終止了作為經濟和文化活動中心的功能。斐迪南廢止《陛下許可書》,宣布其推行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重新皈依天主教計畫的意圖。



  1627年斐迪南二世頒布《新土地條例》,這是一部波希米亞基本法的彙編,後經若干修改直到1848年仍然有效。1628年他對摩拉維亞發布了類似的文件。除天主教外,其他宗教信仰一概禁止。



  耶穌會成為捷克人精神生活中的最重要力量。1654年他們的主要學校克雷芒書院與查理大學的殘餘部分聯合。耶穌會不僅控制了高等教育,而且控制了文學創作。隨著捷克人新入教者數目的增加,耶穌會的勢力能夠達到普通平民,這些平民中的大多數僅能講捷克語言。



  利奧波德一世(1657?1705年在位)不久捲入長期且代價昂貴的對土耳其人和法國人的戰爭。雖然波希米亞並沒有受到這兩個敵人中任何一個的威脅,但其居民不得不分擔財政負擔。有土地的貴族不情願承擔財政義務,所以希望稅賦大部分出自市民和農民。在三十年戰爭中已陷入貧困的城市社區,在社會和經濟恢復方面毫無進展。農民的際遇如此沉重以致時常發生叛亂,儘管沒有成功的機會。就一般平民而言,雖然約瑟夫一世(Joseph I,1705?1711年在位)的短期統治帶來一些寬鬆,但在其弟和繼承人查理六世(1711?1740年在位)統治下,他們的困境達到駭人聽聞的程度。高級貴族的宮廷和府邸中浪費的巨額錢財,不得不從人口減少的城鎮和管理拙劣的領地榨取。這時廣大民眾的離心離德,達到頂點。



  儘管主要出自維護王朝利益的動機,查理的女兒瑪麗亞‧特蕾西亞(Maria Theresa,1740?1780年在位)的大部分改革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條件。她即位後不久,巴伐利亞和普魯士侵入哈布斯堡領土。巴伐利亞選帝侯查理‧阿爾貝特占領波希米亞的主要部分,並被各階層中的一個相當強大的集團擁戴為國王;但他未能長期鞏固其地位,1742年他撤回了軍隊。1741?1763年對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的3次戰爭更加嚴酷而昂貴,這些戰爭大多在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進行。



  瑪麗亞‧特蕾西亞認識到從查理六世繼承下來的制度是衰弱的主要根源,1749年她著手一項行政改革計畫,要點為波希米亞王室領地與阿爾卑斯山各地區的更密切聯合。女王的最頑強對手是擁有土地的貴族成員,他們此時已控制著地方行政。1763年瑪麗亞‧特蕾西亞作出一些讓步,但不放棄她的中央集權政策。反對者沒有保持住聯合。保守的一派仍不順從新的路線,但較為靈活的個人則接受了在維也納或各地區首府的高位,並幫助建立制度。約瑟夫二世(1780?1790年在位)從他母親那裡承襲了這種制度,且要求下屬更嚴格地服從君主的意志和決定。



  瑪麗亞‧特蕾西亞受到她丈夫——洛林的史蒂芬——一些的影響,曾採取削減上層社會階級特權的計畫,以免與國家的利益發生衝突,因為就國家而言,統治者是其最高代表。約瑟夫二世在這種開明的環境中長大,當他作為國王面對保守的反對派時,他走得比他母親更遠。除去行政改革外,司法和財政制度也有改進,以便更充分地為開明君主服務。國家還在諸如教育、宗教、地主-佃戶關係、敕許自由市的經濟恢復和稅賦負擔的更公平分配等其他領域中擴展其影響。改革的目標並不在於完全廢除社會和經濟差別,但一般都改善了較低中產階級和農民的境遇。1781年的兩項法令使約瑟夫在民眾中受到愛戴︰他取消了對農民人身自由的限制,准許宗教信仰自由。



  約瑟夫二世的保守的繼承人利奧波德二世(1790?1792年在位)、法蘭西斯二世(1792?1835年在位)和斐迪南五世(奧地利的斐迪南一世,1835?1848年在位)雖然原封不動地保留了從瑪麗亞‧特蕾西亞和約瑟夫二世那裡承襲的中央集權制度,但他們確實策動了從封建采邑制逐漸過渡到完全的農民土地所有制。他們與擁有土地的貴族講和,將其視為他們最忠誠的同盟者,但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地方議會仍然僅僅具有裝飾作用。不少有地位的人成為傑出的知識保護人、戲劇音樂的愛好者、新穎有益耕作方法的倡導者以及19世紀初期的工業先驅。在這些活動中,他們和中產階級或農民出身的有才華的人接觸,給他們經濟援助,在無處不在的警察和嚴格的審查制度下庇護他們。地區的忠誠勝過了民族差異,並作為一個新的因素在1800年左右出現於波希米亞。部分原因出自反對維也納宮廷的中央集權傾向,部分原因是受到法國革命的影響。



從專制主義到立憲主義
  1848年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講德語的人口比捷克人明顯占優勢,這兩個地區的上層階級幾乎全是德意志人,1620年後德意志人在鄉村區域也達到多數,從高山擴展到曾經全是捷克人的低地。可是中產階級或農民出身的捷克人,雖曾通過較高的學習或掌握特殊技能,為獲得更有利的職業做好準備,但卻機會有限。在哈布斯堡專制主義的最後階段,約1830年以後,可以看到一些改進。學者、作家、教士和教師們的努力(意識到他們的捷克血統),在民眾中激起了民族意識。以梅特涅親王(Prince von Metternich)為代表的哈布斯堡家族不能容忍政治活動,但並不阻止文化活動,如出版、銷售捷克文的非政治性書籍,戲劇演出,和除了政治目的之外的集會。



  在斯洛伐克人居住的匈牙利地區,存在著相似的情況。這兩個民族集團的接觸,因存在地區邊界而受到阻礙,但兩個集團十分接近,足以進行文化交流。截至1840年,經過諸如多布羅夫斯基(Josef Dobrovsky)和容曼(Josef Jungmann)這些著名語言學家改造的捷克語言,仍在既被捷克也被斯洛伐克作家使用。但增長的民族意識,導致為斯洛伐克人發展一種文學語言的努力,以適合只經過基本訓練的人使用。斯洛伐克文學語言在斯洛伐克作家中逐漸代替捷克語。於是,民族主義日益高漲的潮流為分離和為建立兩個緊密相關但截然不同的民族單元創造了條件。



  在反對梅特涅的暴虐政權中,捷克知識分子和德意志人中的進步力量結成了聯盟。1848年3月革命浪濤到達波希米亞時,這兩個民族的領袖共同工作,試圖由專制主義轉變到立憲主義。雙方都有一個模糊概念,即波希米亞應該恢復其自治地位,成為改造過的君主政體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但他們不能解決具體問題。德意志人認為和其他哈布斯堡領地上的同族人合作有好處;而且,對於在法蘭克福舉行的德意志立憲會議上討論的德意志統一計畫深感興趣。捷克選民指望帕拉茨基(Frantisek Palacky)作為他們的領袖;他曾寫過幾卷《捷克民族史》,是位可敬的政治思想家。帕拉茨基得到報界人士哈夫利切克‧博羅夫斯基(Karel Havlicek Borovsky)和政治經濟學大學生里格(Frantisek Rieger)的協助。這些捷克領袖們意識到擺在法蘭克福會議前的方案和一個現代化但高度集權的奧地利計畫中的危險。他們主要關心的是波希米亞議會,有時在他們迫切要求得到的東西中,包括一個來自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西里西亞的全體代表會議,以強調現代政治運動與古代王國的連續性。儘管有些支持來自貴族集團,但捷克人不能將運動改為朝向中央集權的方向。



  在1848年及其後,由於帕拉茨基和其他一些人未能使注重歷史權利和真正忠於國家原則達到協調,形成了嚴重的搖擺不定。1848年春末,為波希米亞選舉一個議會的計畫,被更大的事——來自哈布斯堡帝國各地的斯拉夫人代表人會議——所壓倒。無論帕拉茨基和其他傑出人物多麼真誠地表示他們對統治王朝的忠心,斯拉夫人的代表大會總是遭到德意志人和馬札兒人的白眼,終於被保守派的魁首溫迪施格雷茨(Alfred,Prince zu Windischgratz)解散,他命令不許舉行地方議會的選舉。捷克領袖們認識到,1848年在維也納召開的立憲會議是他們能夠向其表明他們的抱負的唯一代議制團體。他們和一切試圖為立憲及聯邦制度準備條件的集團結成同盟。但是為哈布斯堡君主國起草的憲法草案和在新國王約瑟夫一世(1848?1916年在位)的顧問中占優勢的意見背道而馳。由施瓦岑貝格(Felix,Prince zu Schwarzenberg)領導的哈布斯堡政府,依照王室顧問起草的憲法統治了一段時期;但在1851年12月31日,約瑟夫抹去了立憲主義的最後痕跡,開始作為專制君主實行統治。



  在1866年對普魯士和義大利的戰爭後,約瑟夫尋求一項有可能促使迅速恢復和安定國內事務的解決方法。1867年單一君主國轉變為二元君主國。馬札兒人在匈牙利獲得統治地位;那裡的斯洛伐克人的民族特性受到壓制。在簡稱為奧地利的其他地區的聚居人口中,德意志人是最強大的單一民族,其次是捷克人、波蘭人和其他民族。二元政體經歷了接二連三的危機,但仍然存在到1918年。



  像其他民族一樣,捷克人在《十月文書》(October Diploma)頒布後,恢復了政治活動。帕拉茨基作為一個領導人物得到承認,但實際領導權轉入里格手中。



  里格保持領導地位20餘年。他在維也納的代表會議上,或在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地區議會上的大部分正式發言,包含著贊同國家權利的正式聲明。他從未放棄恢復波希米亞王國從前的地位(類似匈牙利地位)的思想;但其實現機會隨著二元君主政體的鞏固而下降,約瑟夫表明無意前往布拉格,接受用聖瓦茨拉夫的古老王冠進行加冕。1871年後捷克政治領導人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是抵制國家議會和地方議會,還是參加政府大多數,換取在教育和經濟生活中的讓步。1874年國民黨(National Party)分裂,其進步的一翼——通常稱為青年捷克人——在城市中產階級和富裕農民間甚孚眾望。里格發現保衛他與大地主的聯盟越來越困難,因為它沒有帶來實質性的結果,而且阻礙了進步思想的傳播。青年捷克人的代表們堅決要求解散聯盟,並受到支持者的歡迎,對這些支持者來說,教育的進步、從教士的影響下解放以及改善生活水平,比繼續強調不可喪失的國家權利遠為重要。1880年代老捷克人失勢,在1891年的議會選舉中遭到全面失敗。



  在1871年和以後時期,國家權利方案的最堅決反對者是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德語居民,後來被稱為蘇台德區的德意志人的代言人。他們知道隨著奧地利的權力分散,他們將蒙受損失。里格失敗的直接原因是人們對於他在1890年情願向德意志人做出讓步不滿。此後,沒有試圖在兩個民族集團間的共存問題上達成普遍協議。最大和最富的王室領地,1908年後實際上變成了僅次於南部斯拉夫省分的多事之地。



  但是青年捷克人的領導人們不久便陷入曾經折磨里格的同樣進退兩難困境。他們在公布莊嚴的堅持國家權利方案的聲明後,接著和奧地利首相討價還價。首相為了尋找聯合政府的潛在成員,做出誘人的讓步,其中包括提供內閣職位。在1895?1897年領導奧地利內閣的巴德尼伯爵(Count Kazimierz Badeni)允諾採取行政措施准許在波希米亞行政機構和法庭中更廣泛地使用捷克人。但是他在議會中遇到由德意志民族主義者組織的強烈反對,並失去皇帝的信任。他辭去職務後,其繼任者認識到,試圖調整過時的法律使之有利於捷克人是徒勞無益的。

捷克斯洛伐克
1945年前的共和國
為獨立而進行的爭鬥
  第一次世界大戰加劇了捷克土地上德意志人和捷克人之間的疏遠。德意志人對同盟國的戰爭努力給予充分支持,但在捷克人中戰爭卻不得人心。可是反對戰爭的意見並不一致,因為捷克政治領袖們沒有能力就某項計畫取得一致意見。1914年12月,在維也納議會中的捷克代表馬薩里克(Masaryk)離開布拉格去國外組織那些由於政治迫害和公民權的停止不能在國內進行的活動。在中立國家逗留幾個月後,馬薩里克移往倫敦。1915年他曾在瑞士會見了他以前的學生貝奈斯(Edvard Benes),以及保守的捷克平均地權黨(Czech Agrarian Party)成員杜里赫(Josef Durich)。最初馬薩里克對他今後的任務僅有相當模糊的概念,但他終於選擇了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政治聯合的計畫。一個年輕的斯洛伐克天文學家什特凡尼克(Milan Rastislav Stefanik)對他提供支持。馬薩里克和居住在協約國及中立國特別是美國的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建立了聯繫。1916年在馬薩里克以主席身分主持下,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國民議會。它的成員渴望和國內的領導人保持接觸,以便取得協調,一個稱為黑手黨的地下組織承擔了他們之間的聯絡工作。



  在國內軍人的勢力增加。新聞報導遭到嚴格審查,公眾集會被禁止,那些有不忠誠嫌疑的人被投入監獄。在被逮捕的人中有親俄的青年捷克人領袖克拉馬日(Karel Kramar)和經濟學家拉欣(Alois Rasin)。1915年,東部前線的捷克士兵中的不滿情緒變得更為明顯,常常整個部隊投向俄國人一邊。



  1916年11月約瑟夫去世,由查理一世繼位。新皇帝召集議會在維也納開會,大赦政治犯。查理的改革雖然在許多方面使人高興,但還需要在國外進行更積極的活動,以便使協約國領導人認識到查理一世對捷克人的部分讓步還不足以解決戰後的捷克重建問題。況且斯洛伐克人的地位沒有改善,匈牙利政府表示不同意依照民族原則改組王國。兩個重大事件正好與查理國內事務的新路線及他謹慎地探索單獨媾和機會相吻合,這就是1917年3月的俄國革命和美國對德宣戰。1917年5月馬薩里克離開倫敦前往俄國,加快一支捷克斯洛伐克軍隊的組建工作。志願者的小部隊曾於戰爭初期在協約國內組成,現在則有成千上萬的捷克戰俘被從俄國集中營釋放出來,經過訓練為協約國方面服役。1917年7月,一個捷克斯洛伐克旅參加了最後的俄軍進攻,並在茲博羅夫(Zborov,烏克蘭境內)戰役中表現傑出。美國給予了道義上的支持,但美國總統威爾遜早期關於和平目標的聲明相當含糊。美國對奧匈帝國宣戰後幾星期,威爾遜總統公布了他的著名的《十四點和平綱領》(1918年1月),其中第十點要求給予奧匈帝國各族人民「發展自治的充分機會」。



  俄國革命後,捷克斯洛伐克軍隊捲入了布爾什維克和保守力量間為控制西伯利亞鐵路而進行的爭鬥。他們的成就受到西方政府和新聞界的好評,這使捷克斯洛伐克得到廣泛宣傳,並有助於其領導人得到正式承認。



  在1918一整年,與協約國的交涉進展得相當成功。在幾次鼓舞人心的聲明後,法國承認捷克斯洛伐克國民議會為管理捷克斯洛伐克國民利益的最高機構。其他協約國接著也追隨法國的先例。9月28日貝奈斯簽訂一份條約,據此法國同意支持戰後和平會議中的捷克斯洛伐克計畫。為了防止協約國從先前的聲明後退,國民議會自立為臨時政府(10月14日)。4天後,馬薩里克和貝奈斯在華盛頓和巴黎同時發表獨立宣言。事情正朝著哈布斯堡君主政體的全面崩潰迅速進展。維也納除接受威爾遜的條件外別無選擇。由最後一任外交大臣安德拉希(Gyula Andrassy)伯爵簽署的投降照會,作為對獨立計畫的認可而被接受。10月28日布拉格全國委員會宣布共和國成立,兩天後,斯洛伐克國民會議參加了布拉格宣言。



捷克斯洛伐克的建立
  儘管做出了一切努力在國外領導人和國內領導人之間保持聯絡,共和國的最初幾年還是受到意見分歧和偶而摩擦的阻礙。12月21日馬薩里克回到布拉格,貝奈斯留在巴黎和克拉馬日在一起,克拉馬日自11月起已是總理。斯洛伐克領導人什特凡尼克決定返回國內,但1919年5月在一場飛機墜毀事故中喪生。馬薩里克和貝奈斯處理外交關係,5個主要政黨的領袖管理國內事務。



  整頓國內事務的工作進展緩慢。1918?1919年的冬季形勢嚴峻。新政府最緊迫的任務是用一種新體制代替戰時經濟。鐵路和公路網必須調整以適應從波希米亞西部的海布(Cheb)地區一直伸展到東部喀爾巴阡山的共和國新版圖。新國家的第一任財政部長拉欣從災難性的通貨膨脹中挽救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貨幣。1923年2月他的去世(被一個年輕的革命黨人槍殺),對於新共和國是一個衝擊。



  在停戰後中歐出現的混亂狀況下,實行國會選舉看來是不可能的。捷克和斯洛伐克領導人同意組成國民大會。國民大會的主要功能是起草憲法。這部新的民主憲法於1920年2月29日正式通過,其大部分是仿效法國第三共和國的憲法而制訂的。充分而明確地規定了不分民族、宗教和社會地位的公民基本權利。然而有些政黨意識到憲法對所有公民平等權利的保證和建立一個捷克人與斯洛伐克人國家的意圖之間存在矛盾。



政治的穩定
  外交關係主要被戰時的協議確定。捷克斯洛伐克忠實地追隨國際聯盟。它和南斯拉夫及羅馬尼亞簽訂的條約,導致小協約國的出現。法國是列強中唯一和捷克斯洛伐克締結同盟(1924年1月)的國家。與義大利的關係原先友好,1922年墨索里尼執政後轉而惡化。然而,對捷克斯洛伐克外交路線影響最大的是德國。在1925年西歐列強間簽署了一系列保證和平的協議——《羅加諾公約》後,這兩個鄰國的關係略有改善。在1920年代後期比較緩和的氣氛中,一個第三黨——社會民主黨——與德國活動分子攜手。改變斯洛伐克人民黨成員態度的企圖,得到部分成功。1927年公共行政部門的改組,儘管標誌著從嚴格中央集權主義後退,但還不足以滿足斯洛伐克人的自治要求。



  1930年後不久,大蕭條的衝擊到達捷克斯洛伐克時,講德語的高度工業化地區比農業占主要地位的低地遭到的打擊更為嚴重,從而為好戰的國家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得到中產階級德意志族選民支持和堅持反對布拉格的政黨在民眾中受到歡迎,並被希特勒在德國的掌權所鼓舞。1933年10月亨萊恩(Konrad Henlein)——希特勒的擁護者,積極從事政治活動的蘇台德區體操運動員協會的首腦——發起他的蘇台德德意志人祖國陣線。他標榜忠於民主制度,要求承認德意志少數民族為一個自治體。1935年亨萊恩將其組織更名為「蘇台德德意志黨」,以便能夠積極參加國會選舉(1935年5月)。這個黨得到了蘇台德區德意志人選票的近2/3,變成僅次於捷克農民黨的重要政治力量。



走向深淵
  蘇台德區德意志人獲得重大勝利後,接著是一段略多於兩年的緊張間歇期。1935年12月馬薩里克從總統位置退休,貝奈斯以壓倒的多數被選為其繼任者。1935年捷克斯洛伐克與蘇聯締結的條約提高了國民的安全感。共產黨的綱領不僅取決於這項條約,而且取決於第三國際的普遍重定方向,它現在強烈要求和人民陣線的反法西斯力量進行合作。可是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人並不追求內閣職位。仿效法國馬其諾防線沿德國邊境建造的防禦工事,通常被理解為當捷克斯洛伐克一旦遭到無端進攻時,法國軍隊將對其提供援助的非書面保證。占領此防線便等於給予(後來真的給予)德國人通往法國防禦系統的鑰匙。1937年2月,霍賈(Milan Hodza)總理對於得到那部分熱愛民主原則的德意志居民的合作,取得了意義重大的進展。捷克斯洛伐克將能經受住來自納粹德國的壓力的希望,暫時看來似乎已經實現。



  但是,1937年9月馬薩里克去世後不久,希特勒開始推行他的向東擴張計畫。早在1937年11月,他便告訴他的軍事首腦關於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動手的意圖。1938年3月奧地利被吞併後,捷克斯洛伐克的危機變得嚴重了。



  捷克斯洛伐克領導人分散了他們的精力。霍賈以其全部才能尋求一種能令蘇台德區德意志人滿意的妥協,他和亨萊恩的副手舉行冗長的會議。貝奈斯總統在其外交部長克羅夫塔(Kamil Krofta)協助下,與外國列強保持接觸。亨萊恩如此善於玩弄手腕,以致有影響的人士——尤其是在倫敦——相信他是一個自由代理人,而不是希特勒的走狗。於是「綏靖政策」的鼓吹者在英國和法國大占優勢,他們沒能認識到蘇台德區德意志人的談判者並不打算和解,只是按照柏林的指示行事。亨萊恩的黨的主要任務是給希特勒創造一個更好的機會攪亂共和國,而無須依靠戰爭。



  危機在1938年9月達到頂點。英國首相張伯倫在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和戈德斯貝格(Godesberg)會晤希特勒。張伯倫向希特勒保證,德國人的目的可以不經過戰爭達到。法國人贊同張伯倫的政策,從而放棄他們以前承擔的義務。蘇聯處於沒有條約義務去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狀況,因為1935年的蘇-捷條約只有在法國人履行他們的保證時才能生效。因而9月29?30日在慕尼黑安排了希特勒、墨索里尼、張伯倫和達拉第之間的會議。他們同意發出一份文件,責成布拉格政府向第三帝國割讓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德意志族人口占50%或多於50%的全部地區。



從慕尼黑到共和國的瓦解
  貝奈斯不肯同意德國的兼併,寧願辭去總統職務。按照慕尼黑時間表完成的兼併並非只是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損失。波蘭得到特申公國(Duchy of Teschen)作為在慕尼黑危機中它對捷克斯洛伐克採取威脅態度的報酬。根據維也納裁定(11月2日),匈牙利得到斯洛伐克人和羅塞尼亞人(Ruthenian)領土的大部分。經過這番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失去1/3左右的人口,而且變成一個沒有防禦的國家。



  由於離心的傾向迅速增長,捷克斯洛伐克恢復元氣的機會被大大減少。季索(Josef Tiso)領導的斯洛伐克人民黨向布拉格提出自治的緊迫要求,被政府接受。類似的要求也來自喀爾巴阡的羅塞尼亞。一個由忠於布拉格政府的3個自治單位(捷克本土、斯洛伐克和羅塞尼亞)組成的臃腫的體制,於秋末組成。11月30日哈赫(Emil Hacha)被選為總統;農民黨領袖貝蘭(Rudolf Beran)組成聯邦內閣。在德國的壓力下,複雜的政黨體系變化激烈。捷克本土的右翼和中間黨派組成國家統一黨(Party of National Unity),而社會主義者則組成勞動黨。在斯洛伐克,人民黨人吸收了所有其他政治團體。儘管忠誠分子做了一切努力,政治和經濟生活的穩定仍然沒有進展。再者,民眾很少知道幫助希特勒對最終接管作準備的季索的助手們在維也納和柏林進行的祕密談判。1939年初,季索集團準備使斯洛伐克退出聯邦。1939年3月14日,斯洛伐克國民議會投票贊成獨立。第二天,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被德軍占領,宣布為第三帝國的保護國。



在國內和國外的爭鬥
  調整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地位的基本法被倉促起草,因此其中留下許多便於德國人干預的漏洞。希特勒在布拉格派駐了一個德意志帝國攝政諾伊拉特(Konstantin von Neurath)作為其私人代表。哈赫總統下面的內閣只行使有限的權力。這個保護國保持一個自治體的外表約兩年時間,1941年9月海德里希(Reinhard Heydrich)代替諾伊拉特作為帝國攝政,並開始一種恐怖統治。1942年5月海德里希被暗殺後,德國人實際上接管了這個國家。大規模將捷克愛國者處死或送往集中營,招募青年人去德國或在戰線後方做工,一直持續到納粹政權垮台。



  捷克斯洛伐克被宣布為德國的保護國後幾個月,貝奈斯到倫敦重新開始其政治活動。他的處境最初相當尷尬,因為法國或英國的政治家都不願和他交往。但是當法國在1940年春季陷落後,英國首相邱吉爾承認了貝奈斯。一個以什拉麥克(Jan Sramek)任總理的臨時政府開始在倫敦發揮作用。1941年7月英國和蘇聯正式承認貝奈斯和他的流亡政府。莫斯科毫不猶豫地譴責過去,為在戰時和在戰後重建時期的合作打開光明前景。1943年12月貝奈斯訪問莫斯科,簽訂一項20年同盟條約,其中的條件遠遠超過1935年的條約。此項條約以及和捷克斯洛代克共產黨領袖哥特瓦爾德(Klement Gottwald)的會談,自此決定了流亡政府和捷克保護國以及斯洛伐克的地下運動的政策。



  1945年3月,貝奈斯和其他政治人物從倫敦到莫斯科,與史達林和哥特瓦爾德達成最後協議。在共產黨的決定性影響下,制訂出戰後重建計畫。菲爾林格(Zdenek Fierlinger)成為總理。



  1945年4月3日在斯洛伐克的科希策(Kosice)建立的新政府在共和國東部行使管轄權;在摩拉維亞和波希米亞進行的戰鬥一直持續到5月初。捷克民族委員會領導的地下活動加強了。5月5日布拉格民眾發動起義反抗集中於波希米亞中部的德國軍隊,英勇地和他們戰鬥了4天。起義民眾要求盟國援助的呼?遭到忽視。美國將軍巴頓雖然同情他們,但遵照艾森豪將軍的指示,沒有從比爾森(Plzen)前進。5月9日蘇聯將領科涅夫的軍隊進入布拉格。



戰後的捷克斯洛伐克
臨時政權(1945?1948)
  1945年5月18日貝奈斯總統經過7年流亡生活後回到布拉格,一心想在捷克斯洛伐克恢復他在1938年被迫放棄的自由民主政體。這種政體將不是一個精確的複製品,而是一個適應新形勢的「改進」版。通過從捷克斯洛伐克大規模驅逐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解決了少數民族問題。在他尋求改進的探索中,貝奈斯決定把政黨的數目限制到6個;後來允許在斯洛伐克有兩個追加的政黨,但未能趕上1946年的選舉。1945年秋,貝奈斯任命一個臨時國民議會,議會重新選他為總統並正式批准他在4月任命的政府執政。這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詩詞
自訂分類:不分類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