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後殖民理論
2010/01/11 00:11
瀏覽4,431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後殖民理論



作者:張法
文章來源:愛智論壇
瀏覽:191 次



後殖民主義興起於西方,很快蔓延到全球,華人文化圈和中國大陸學界已有加入這一全球交響曲的數年歷史。後殖民主義提出的理論問題,最為國人感興趣的,大概有兩大方面,一是有關世界整體格局的理論,它彷彿是在新一輪全球化浪潮(以大眾傳媒,特別是互聯網絡為物質基礎,以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為主要特徵)中產生的一場文化—思想陣痛,同時又好像為產生更辯證地思考全球文化格局所需要的新思維模式提供了一個契機;二是西方與各非西方文化的關係,它關係到各非西方文化對自身進入現代性以來歷史的重識與言說。本文首先梳理後殖民主義的來龍去脈,著重指出它提出的重要命題和在全球思想演進中的關聯,然後對後殖民主義話語已經和還將對非西方文化產生的影響進行粗略的探討。
    一、源流與關聯
在後殖民主義狂潮已經沸沸揚揚了十多個春秋的1991年,學者們在紐約的學術會議上,對應該如何定義後殖民主義仍然莫衷一是,眾說紛紜。至今,對後殖民理論,無論是定義還是評價,都遠不是一個業已了結的公案。鑒於後殖民理論本身的複雜性,我們對後殖民理論源流的考察,應從更寬廣的視野,多角度地進行。
1.思想史角度。西方思想的演進,從近代、現代到後現代(英文中,近代和現代都是modern,本文用近代和現代兩個中文詞指modern的兩種主要不同意義,16世紀至19世紀末為近代,20世紀以後為現代。仔細析辨請參拙文《現代性與全球文化四面》即由《文藝研究》發表。),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西方中心自我解構的歷史。近代西方思想,以牛頓、達爾文、黑格爾、基督教神學為代表,伴隨西方文化的全球擴張,具有堅定的西方中心信念,以先進/落後、文明/野蠻、科學/愚昧……等二元對立方式,勾畫西方與非西方的世界等級圖景。現代西方思想,以愛因斯坦的現代物理學、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為代表,更尊重各現象的複雜性和特殊性,但仍持著一個中心(存在主義的存在、精神分析的無意識、結構主義的深層結構),用這個中心來統帥一切現象。後現代思想,以德裡達和福柯的後結構主義、後期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理論、阿多諾反同一性的否定辯證法、加達默爾否定原意的解釋學、利奧塔反大一統的宏偉敘事以及後殖民主義等為代表,徹底解構了存在一個本體論意義的中心觀念。「後現代」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含義:一是大後現代,與近代、現代相對,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後現代時代」的後現代,在這一意義上,包括很多不用後現代詞彙而論述了後現代思想的各流派,如上面所舉的大部分流派;一是小後現代,只指那些使用後現代詞彙來論述後現代的流派,在這一意義上,後現代與後期維特根斯坦、後結構主義、新解釋學、後殖民主義等可以並列。明確後現代的兩種意義,就可以清楚從宏觀到微觀的兩條線索:(1)就西方思想的整體演進來說,從近代、 現代到後現代,呈現了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西方思想一步步地解構西方中心以適應世界的新形勢;(2)就後現代自身的發展而論, 後結構主義標誌著從現代到後現代的決定性轉折,後現代理論使後現代擴展到整個西方文化,而後殖民主義則把後現代思想引伸到西方與非西方的關係,它在一個最複雜的問題上,以一種最有深度的方式,使後現代思想全球化了。
2.詞彙關聯域。後殖民主義的主詞「殖民」,自然而然地使不少後殖民主義論者從伴隨著資本主義擴張的全球化的殖民主義來理出一條後殖民主義自身的發展邏輯。從這一角度看,有兩段論(殖民主義和後殖民主義)和三段論(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之分。兩段論背後是西方一以貫之的學術話語,是主流。三段論滲入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理路,是少數。但三段論講得更清楚,因此我用三段論的結構來敘述兩段論的思想。三段論主要是一種用詞彙史編織起來的西方殖民者與非西方被殖民者的關係史。殖民主義盛行於從西方的全球擴張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時期,這時,西方對殖民地國家進行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全面佔領和控制。新殖民主義流行於冷戰時期社會主義對前殖民地國家與西方關係的描述,即殖民地國家獨立之後,西方用經濟和文化方式繼續對前殖民地國家進行統治。後殖民主義話語是冷戰快結束的80年代開始從西方發端興盛而流向全球的時髦話語。它對從殖民時期以來直至今天西方對殖民地影響和控制的合理性進行了本體論上的質疑。然而,在分類學和方法論上,殖民主義和新殖民主義都是政治話語,而後殖民主義則是一種學術話語,它提出的問題切中了思想和文化的關鍵之處。可以說,後殖民主義理論是用一種新的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資本主義殖民擴張以來,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間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在殖民時期和後殖民(按兩段論,後殖民包括新殖民)時期的演化。後殖民話語的重要性在於,它的分析結果,像一座突發的火山,對西方傳統觀念和信念進行了徹底顛覆!
3.思潮互動。在此起彼伏、流動斑斕、五色眩目的西方學術流派中,後殖民主義與不少流派有多種多樣的關聯和迭交。後殖民主義最有代表性的人物賽義德(Edward W.Said )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東方主義》(1978)和《文化帝國主義》(1993)都有小小的一點要成「派」的去向,但終被更合理地總歸在後殖民的大傘下。後殖民主義的另一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斯皮娃(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就是一個三合一的大家:解構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不過揀大的說,與後殖民主義最有交迭關係的是西方的四大時髦流派:多元文化主義、第三世界理論、全球化理論和文化研究。多元文化主義在美國風風火火,一是因為西方20世紀以來的學術大背景,特別是人類學研究,強調各文化不能替代的獨特性,二是美國多民族移民國家的現實基礎,指出美國精神不應只是歐洲移民帶來和創造的西方理念,並以西方理念去歸化其他文化移民群,而應該是多種文化,如非裔黑人的、亞裔黃人的等多元文化共生。其核心思想,也與後殖民批評一樣,反對西方強勢文化對真理的壟斷和遮蔽。不難理解,後殖民主義與多元文化主義,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既相互聯結,又相互影響的。以美國為大本營的第三世界理論強調的也是不同於第一世界的第三世界的特殊性,認為不能用西方的方式,而要用第三世界國家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它們。從傑姆遜《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一文中,基本可以理解第三世界理論的旨趣。正是在強調非西方的第三世界的特殊性這一點上,後殖民主義理論與第三世界理論同聲相應,多有交合。文化研究發端於50年代後期的英國,紅火於80~90年代的西方,它對社會—文化各層面各單位的細研,擴散和覆蓋了眾多不同的領域,當然也覆蓋到了後殖民主義的研究對象。目前被美國很多大學採用為課本的格拉斯堡(Lawrence Grossberg)等三人編的一大厚本《文化研究文選》(1992)就把後殖民主義作為書中的一小部分。全球化理論有一個從分散的世界史到統一的世界史以來,時間悠長、時時更新的歷史。不過,從「全球化」這一詞彙本身,就可以感受到它與後殖民理論的關聯和交迭。
4.學派主幹。後殖民理論的關涉重心是全球現代化以來西方與非西方的關係,因此它崛起和形成的基礎,有兩個方面,一是第一世界中的學術思考,二是如羅伯特·揚格(Rovert Young)指出,第三世界裡反殖民主義的寫作,范農(Franz Fanon)為其公認的代表。 儘管後殖民理論有悠長的歷史和現實基礎,但在80 年代才興盛, 因為靠了賽義德1978年發表的《東方主義》,後殖民主義才有了自成一派的思想方法。然後從1978~1985年,通過美國、英國、印度的一系列學術活動和著作,後殖民理論在西方學界從邊緣進入中心。因此,一般講後殖民理論,都從賽義德的這本經典著作開始。在這一意義上說,是第一世界中的學術思考,構成了後殖民主義理論的核心,使全球的後殖民理論從背景進入前景。與當代西方任何學派不同的是,後殖民的理論大家都具有雙重身份,既是西方學院裡的名教授,又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後裔。賽義德,巴勒斯坦裔;斯皮娃,印度裔;巴巴(Homi Bhabha),印度裔; 霍爾(Stuart Hall), 牙買加裔……這種雙重身份而帶來的雙重關懷使後殖民理論顯出一種特殊性,它既是西方思想傳統的邏輯性繼續,又跨出了單純的西方思想演進,從而為全球性思考提供了一個新的出發點。
    二、核心內容
後殖民理論,根據英語世界的兩種後殖民理論文選,阿希克羅特(Bill   Ashcroft )等三人編的《後殖民研究文選》(PostcolonialStudies,A Reader,1995)和芒吉爾(Padmini Mongia )編的《當代後殖民理論文選》(Contemporary Postcolonial Theory,A Reader,1996),除了前面提到的賽義德、斯皮娃、巴巴、范農、霍爾、揚格……還可以列出一長串作者名單,就是把這個名單再縮小到賽義德和斯皮娃這兩位後殖民理論超級明星,兩人的十多本著作也仍有非常龐雜的內容。這裡直接從後殖民理論的三個核心問題來理解其要點、精神和意義。為了論述和理解方便,用「東方」一詞來泛指一切非西方地區和民族,這也是賽義德在《文化帝國主義》一書中的精神。
1.東方知識:學,還是主義?隨著資本主義興起和全球擴張,西方以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間等多種形式進行的全球化實踐活動,不斷地認識著一個非西方的東方。西方外交官、軍人、科學家、新聞記者、旅遊者、考察隊、冒險家……各色人等的親身經歷、見聞、感受、思考、言說、寫作,構成了西方文化中的關於東方的話語。再加上政治家、學者、思想家的邏輯思考和理論建構,形成了西方文化中的東方學。學,是對事物本質的理論性認識,也是對事物本質的科學性表述。然而,西方人對東方的認識,是以西方文化為背景和基礎,以西方的科學為標準,以西方思維為運思方式來進行總結的。因此,後殖民理論家認為,西方的東方學是西方對東方的「言說」、「書寫」及「編造」,在這套話中所呈現的東方,只是他們眼中心中所認為的東方,而並不是、也絕不可能是真正的東方。更進一步說,西方對東方的言說和書寫,在認識東方的同時也遮蔽和歪曲了東方。在這一意義上,西方的東方學雖然以一種「學」的形式呈現出來,但其實並不是「學」,而是一種「主義」。這裡,後現代解釋學關於理解的新說,對後殖民理論的命題為什麼「東方學」必然和只能變成「東方主義」,提供了理論背景支持。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
2.東方主義:知識,還是權力?西方人沒有真正認識東方,不可能認識真正的東方,這還只是從認識論角度考慮問題。對後殖民理論來說,更為重要的是,東方主義不是一個知識的問題,而是一個權力的問題。西方人關於東方的東方學(主義),並不是要去達到一個關於什麼是東方的帶有真理性的知識成果,而是要通過一種關於東方的言說、書寫、知識,以真理的形式去定義一種有利於西方的西方與非西方的全球性關係。東方主義的核心是西方的權力。它以知識的形式支持西方的擴張有理、侵略有理、殖民有理。這裡,正像賽義德所說,後殖民主義運用了後結構主義理論家福柯關於知識/權力的理論法寶。問題的關鍵已經不在於從知識蛻變為權力是西方人的主觀追求還是客觀結果,而在於知識本身就是與權力連在一起的。把什麼東西認定為知識,以什麼作為檢驗知識/非知識/反知識的標準,背後都包含著文化的理想和權力運作。西方在認識東方,形成東方學的同時,就把西方包含價值觀、運思方式和檢驗標準於其中的學科形式擴展到東方。東方主義不是東方的一部分,而是西方的一部分,它是使西方全球擴張合理化的知識論證明,從而它是一種——
3.文化帝國主義。西方向全球進行經濟、軍事、政治擴張的一個基本信念就是西方文化不僅是西方文化,而且具有全人類的普遍性,從而西方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全人類的標準。它給全人類帶去的是現代化福音。作為西方文化一部分的東方學(主義),就是以西方文化作為普遍性標準,去看待、分析、定義東方,發現它在各個方面、各種指標上低於西方(即全人類)標準。東方學(主義),因為本質上是西學,它為西方文化的全球擴張提供了科學和道義的支持;因為在形式上是東方學,它為西方人如何去「提高」東方提供了理論指南;它集東、西方於一體,從而主導了全球(包括東方人在內)關於「東方如何」、「東方應如何」的理論結構、學術研究和日常話語。
後殖民理論從學到主義、從知識到權力到文化帝國主義,對西方現代性以來的主流話語進行了激烈的批判,然而卻受到了西學界的普遍歡迎,主要在於它以嚴密的邏輯揭示出了一個事實:東方學(主義)給了他們一個關於東方的故事,而不是一個真正的東方!對於從古希臘開始就有求真傳統的西方文化來說,Truth(真實、真理)最重要。 接下來的問題是:什麼是真正的東方?這是後殖民理論向全球擴散的核心能量之所在。它不但在西方文化,而且在各非西方文化引發出各式各樣的理論問題。     後殖民理論的三位理論大家的三本經典的名著:《Orientalism》(1978)(賽義德)、《In Other Worlds》(1987)(斯皮娃)、《The Location of Culture》(1994)(巴巴), 正好以一語言遊戲的方式閃閃爍爍地透出這一旨趣:東方學(orientalism )並不是一種純客觀的學術話語,而是為西方全球霸權服務的權力話語,是東方主義(orientalism)。 它是西方人「創造出來」的非西方世界,這是一個「它者的世界」(other world), 而真正的非西方世界則處於另一世界(other world)。非西方文化自身的位置(location )被如是地定位(location)之後,其文化的本土性(the location ofculture)何在呢?
    三、爭論焦點
後殖民理論的全球影響主要包含西方與非西方兩方面,在西方,就是如何真實地去認識非西方世界,更清楚地說,如何在知識與權力這一矛盾統一的動態系統中去認識非西方的真諦。由於後殖民理論本是西方思想邏輯的發展結果,它帶來的思想反思和思維躍進既顯震憾又屬正常。在非西方,它帶來的是各非西方文化對自身進入統一世界史以來的現代化歷程的反思,由於後殖民理論強調非西方文化自我的被遮蔽,被西方按西方的方式所書寫,為西方它者的話語所主宰,它激起的理論震憾和實踐浪花是多樣複雜的。為了對後殖民理論在非西方文化已經和可能產生的影響有簡明扼要的理解,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1.西方話語的二重性。這涉及世界史的演進主線。用最簡單的話講,世界史分為三大段,從人類社會產生到軸心時代,此前是大致相同的原始社會,此後形成各主要文化:希臘、印度、中國、瑪雅……這些文化按照自身的規律分別演進。然後,現代型社會在西方興起、向全球擴張,產生以西方文化為主流的統一世界史。從分散的(前現代)世界史到統一的(現代社會)世界史是一個已成的事實。這裡不討論現代性對人類是好是壞的價值評判問題,也不討論各非西方文化如果沒有西方的全球擴張能否產生現代性理想和走向現代化的歷史哲學問題,而以一個業已存在的事實為基礎:在一個統一的世界史的今天,各文化都有著走向現代化的理想和實踐。由於世界是被西方文化「帶進」統一的世界史和現代社會的,因此,西方文化包含著絞纏在一起的二重性:西方性(特殊)和人類性(一般)。從而被後殖民理論視為「文化帝國主義」的西方它者話語,同樣有著這種二重性。介紹後殖民理論時,提出被它忽略了的這種辯證的二重性,探討這種二重性的複雜內容,是使後殖民理論提出的尖銳問題進一步走向深入的一條好路。
2.什麼是非西方文化的「真實」。這裡實質是各非西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自從非西方文化走進統一世界史的現代性歷程之後,詢問文化的「真實」,問的是按照自身規律運轉了數千年的傳統文化的「真實」,非西方文化走向現代化,必然要用現代的眼光來重釋傳統。由於在西方傳統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代性,在根本上完全不同於非西方傳統文化,因而,現代重釋不可避免地造成對傳統文化真實的遮蔽。這種遮蔽的後面有各種各樣複雜的原因,對這種遮蔽的探討既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學術問題,又對新一輪全球化的世界文化重建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也是後殖民理論提出「遮蔽真實」命題引起全球(包括西方自身)關注的原因之一。面對後殖民理論的討論領域,重要的是要清楚:被遮蔽的真實,是未與西方(現代)文化衝突之前的傳統文化的真實。明乎此,就可以進入一個核心理論問題——
3.怎樣定義非西方文化的自我。按照後殖民理論,非西方文化必然要被切割成兩段:一是現代性以前的分散世界史中自足的傳統的自我;二是進入統一世界史後,被西方它者話語主宰的迷失了傳統本真性的混雜體。這裡涉及的基本理論是,文化的自我本質,究竟是不變的呢,還是可變的?按自我不變立論,傳統自我才是本質,才算自我,而進入現代性的自我,是自我的迷失,是受它者控制的自我,一句話,是非我。按自我可變立論,傳統的自我是自我,進入現代性的自我,是自我的變化,自我的發展,儘管這一自我在統一世界史的新境遇下被迫或主動地採用了完全不同於傳統文化的西方文化的很多很多新質。必須承認,雖然後殖民理論屬於自我不變論,但由此立論而來的非西方自我與西方它者關係的理論,有著比簡單的「不變」、「可變」更為深刻的內容。自我不變和自我可變的學理之爭當然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在這種學理之爭後面的非西方文化進入統一世界現代性過程中的各種活生生的現實境遇,特別是「傳統自我」與「現代自我」的斷裂問題。關注這種斷裂,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後殖民理論的另一重大題域——
4.它者話語還是自我話語。非西方文化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是被西方文化的外力帶動的。歷史事實是:西方文化強勢,非西方文化弱勢;西方文化率先進入現代化,並主導了統一世界史的演進,西方是現代文化,非西方是非現代文化,這決定了非西方文化進入世界史的最初(甚至相當長)一段時間,是師法和學習西方先進的方面,被西方的它者話語所主宰。然而,非西方能夠被西方「帶動」,從本質上說,是由於自身的現代化願望,因此,在它者話語下面,包含著非西方文化的自我話語。如果把現代性看作統一世界史中全人類的共同要求,就得承認非西方文化的現代自我。因此,從歷史發展的不平衡性看,非西方國家的現代自我操演著一種它者的話語,從歷史發展的共同本質看,這種它者話語本身就是一種自我話語。就非西方文化從傳統向現代演進來看,它是非西方的現代自我在全球化進程中偶然而又必然地呈現出來的包含了傳統與現代、非西方與西方複雜關係的多種張力的互動話語。它者話語、自我話語、互動話語,同一種東西,分看為三,合觀為一。三個角度,三種觀點,每一種都有其自身的理由,都能看到和揭示其他視點所不能看到和揭示出的獨特的東西。
以上四點是討論後殖民理論時經常都會遇到的最基本的理論糾葛,後殖民主義對當代理論的重大影響還在於兩大方面:(1 )對作為全球主流文化的西方理論來說,如何在真實地認識世界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構築一個面向未來的新的全球化理論結構,後殖民理論有利於西方去認識在全球一體化的層層種種表面包裹著的各文化的特殊性,揭示出一種現代景觀下面的民族深層性格(民族無意識),在這一方面,亨廷頓有關世界的衝突是三大文化(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儒教文化)衝突的理論可以說在內在理路上與後殖民理論異曲同工和殊途同歸。當然與亨廷頓的理論一樣,在這一意義上,後殖民主義是全球化理論更新前的理論陣痛。(2)對於非西方文化的理論來說, 後殖民主義提出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非西方文化在現代化過程中的文化斷裂。非西方文化自身的進程在西方文化的全球擴張中被突然打斷,而捲入全球進程。它們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有很大的距離,從而在現代化進程中總是造成對傳統文化不同程度的否定。另外,它們又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現代化,傳統的東西又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在現代化進程中、在現代化形式上不斷湧出。比如在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中,就可以看到五四全盤否定傳統和新儒學高唱宏揚傳統的二元對立。傳統與現代的糾纏,在非西方文化完成現代化之前,將一直是一種未癒的心病。
從學理上看,後殖民理論把19世紀產生到20世紀愈演愈烈而一直未能解決的理論問題推向了空前尖銳的程度,即不從現象論,而從本體論的角度說,知識是為真理所內在驅動,還是權力所暗中制約?後殖民理論不但在純理論的本體層面深深地捲入了這一學理的矛盾,而且在現實的具體運作上不由自主地陷入了這一矛盾的張力範圍,它在揭示知識後面的權力性質的時候,別人會問,你,後殖民理論本身,是代表一種知識真理追求,還是代表一種權力運作?因此,可以理解當賽義德被巴勒斯坦視為民族英雄時為何大叫其誤會了。後殖民理論由於牽觸到了全球政治、經濟、文化重組時期的方方面面,極容易被組合進各種實現力量的運作中,這是後殖民理論向全球擴散的現實動力,後殖民理論又是一個極具思辨力度的理論。這一方面使現實力量對它的利用顯得膚淺,另一方面又使這種利用有了一種理論的厚度。
後殖民理論以一種尖銳的形式提出的一系列理論問題,刺激了並還將繼續刺激著全球的理論思考。
【參考文獻】
1. Padmini Mongia.Contemporary Postcolonial. Theory. 1st.New York:Arnold,1996
2 Frederich Buell.National Culture and New Global System.1st.Baltimore:The Johns Hopskin University Press,1994
3  Lawrence Grossbery, Cary Nelson, Paula Treichler.Cultural Studies.lst.New York:Chapman and Hall,Inc.1992
4 Edward W.Said.Orientalism.lst.New York: Random House,Inc.1978
5 Edward W.Said.Culture and Impirialism. lst. New York:Alfred A.Clopf,Inc.1993
6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In Other World: Essays inCultural Politics.lst.New York:Chapman and Hall,Inc.1987
7  G. C. Spivak. The Post- Colonial Critic: Interviews,Strategies,Dialogues.(S.Harasym ed) lst.New York: Routledge,1990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武俠奇幻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