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債消費,繁華夢空 《財富》分析冰島瀕臨破產原因
2008/12/18 03:26
瀏覽8,297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舉債消費,繁華夢空 《財富》分析冰島瀕臨破產原因 標籤: 冰島 破產原因
最近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說明這世上沒有什麼大企業是不會倒的。就連幾年前還是全球最富裕國之一的冰島,也瀕臨國家經濟破產的邊緣,它被形容為雷曼兄弟的國家版,儼然成了一對難兄難弟。
政府對高險投資坐視不理
美國《財富》雜誌(Fortune)新一期專題就深入剖析冰島陷入危機的來龍去脈。文章指出冰島之所以出現危機,是由於金融業擴充過度,銀行和大商家紛紛涉足高風險投資。但政府對此不僅坐視不理,反而鼓勵它們大舉放貸,國民又常年習慣靠借貸消費,由泡沫形成的經濟繁榮畢竟是脆弱的。歐洲最西部的小國冰島,在美國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時,是最先被沖跨的國家。
作者彼得·坎伯爾(Peter Gumbel)在文中形象地把冰島形容為「一個成了對沖基金的國家」。(對沖基金的最大特點是進行貸款投機交易,也就是買空賣空的高風險活動)他指出,冰島的危機顯然是由於這個國家採取的漏洞百出的經濟與貨幣政策,和政府毫無作為的危機處理所致。
為解決眼前的危機,冰島四處向歐美國家借錢,包括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21億美元和向俄羅斯借貸30億美元,但看來它還需要更多資金才有望渡過難關。
冰島人口約32萬、國內生產總值只有193億美元,但外債高達1383億美元,其國內最大三家銀行總共欠債610億美元。這筆國家債務攤開來,每個公民背債幾十萬元。很難想像的是,冰島在2005年的人均生產總值為5萬2764美元,今天卻淪為債務纍纍的國家。
冰島工業基礎薄弱,除漁產品和旅遊業之外,主要依靠加工業和紡織業。它的金融業在1990年代中因證券市場繁榮而迅速成長,在國外擴增信貸交易。在1991年至2004年擔任冰島總理的奧迪森(DavId Oddsson)是冰島經濟轉型的舵手,奧迪森當年推出一系列的經濟轉型計劃包括大量私有化、減稅及大舉進軍國際金融業,在90年代中放寬銀行業、在2001年改變原有讓冰島貨幣克朗(Krona)同一攬子貨幣包括美元掛鉤的政策,使貨幣在市場上自由浮動。在2002年又讓銀行私有化。
家庭負債率是收入兩倍
坎伯爾說,奧迪森的政策在1995年至2005年使冰島每年取得超過5%增長,超越大多數歐洲貿易夥伴國,也成為全球第五大最富裕國。但歸根結底,推動冰島財富增長如此快速的卻是金融業和大量的融資活動,企業家創造高風險的投資基金,使這個國家成了一個大型的對沖基金。目前冰島一般家庭的負債率,是他們的可支配收入的兩倍以上。
他指出,對這種嚴重失衡的狀況,冰島政府和中央銀行不僅視若無睹,政府反而鼓勵銀行發放更多貸款和承擔更高的風險。而金融評級機構早在兩年前便對冰島銀行業的情況表示關注,但冰島當局毫無動作,今年8月冰島的銀行監管者還宣稱其銀行體系穩固可以抵禦很大的金融衝擊。但言猶在耳,冰島最大的三家銀行在不到一個半月後全都出了問題。
文章指出,那些長期透過大量借貸來買房買車享受高消費的冰島國民,都不明白為何情況變得這麼糟。然而,國家經濟瀕臨崩潰對人民的打擊卻是立竿見影的。一名身兼兩職的冰島市民申訴說,工資減少一成,房子價格下跌但房貸額卻增加,這使原本對政治不關心的他,也走出來舉辦一次市民大會同選區的議員面對面討論民生問題,有幾百人參加了這個大會。因為人們現在有滿腔的憤怒。
最近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說明這世上沒有什麼大企業是不會倒的。就連幾年前還是全球最富裕國之一的冰島,也瀕臨國家經濟破產的邊緣,它被形容為雷曼兄弟的國家版,儼然成了一對難兄難弟。
政府對高險投資坐視不理
美國《財富》雜誌(Fortune)新一期專題就深入剖析冰島陷入危機的來龍去脈。文章指出冰島之所以出現危機,是由於金融業擴充過度,銀行和大商家紛紛涉足高風險投資。但政府對此不僅坐視不理,反而鼓勵它們大舉放貸,國民又常年習慣靠借貸消費,由泡沫形成的經濟繁榮畢竟是脆弱的。歐洲最西部的小國冰島,在美國金融危機席捲全球時,是最先被沖跨的國家。
作者彼得·坎伯爾(Peter Gumbel)在文中形象地把冰島形容為「一個成了對沖基金的國家」。(對沖基金的最大特點是進行貸款投機交易,也就是買空賣空的高風險活動)他指出,冰島的危機顯然是由於這個國家採取的漏洞百出的經濟與貨幣政策,和政府毫無作為的危機處理所致。
為解決眼前的危機,冰島四處向歐美國家借錢,包括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貸款21億美元和向俄羅斯借貸30億美元,但看來它還需要更多資金才有望渡過難關。
冰島人口約32萬、國內生產總值只有193億美元,但外債高達1383億美元,其國內最大三家銀行總共欠債610億美元。這筆國家債務攤開來,每個公民背債幾十萬元。很難想像的是,冰島在2005年的人均生產總值為5萬2764美元,今天卻淪為債務纍纍的國家。
冰島工業基礎薄弱,除漁產品和旅遊業之外,主要依靠加工業和紡織業。它的金融業在1990年代中因證券市場繁榮而迅速成長,在國外擴增信貸交易。在1991年至2004年擔任冰島總理的奧迪森(DavId Oddsson)是冰島經濟轉型的舵手,奧迪森當年推出一系列的經濟轉型計劃包括大量私有化、減稅及大舉進軍國際金融業,在90年代中放寬銀行業、在2001年改變原有讓冰島貨幣克朗(Krona)同一攬子貨幣包括美元掛鉤的政策,使貨幣在市場上自由浮動。在2002年又讓銀行私有化。
家庭負債率是收入兩倍
坎伯爾說,奧迪森的政策在1995年至2005年使冰島每年取得超過5%增長,超越大多數歐洲貿易夥伴國,也成為全球第五大最富裕國。但歸根結底,推動冰島財富增長如此快速的卻是金融業和大量的融資活動,企業家創造高風險的投資基金,使這個國家成了一個大型的對沖基金。目前冰島一般家庭的負債率,是他們的可支配收入的兩倍以上。
他指出,對這種嚴重失衡的狀況,冰島政府和中央銀行不僅視若無睹,政府反而鼓勵銀行發放更多貸款和承擔更高的風險。而金融評級機構早在兩年前便對冰島銀行業的情況表示關注,但冰島當局毫無動作,今年8月冰島的銀行監管者還宣稱其銀行體系穩固可以抵禦很大的金融衝擊。但言猶在耳,冰島最大的三家銀行在不到一個半月後全都出了問題。
文章指出,那些長期透過大量借貸來買房買車享受高消費的冰島國民,都不明白為何情況變得這麼糟。然而,國家經濟瀕臨崩潰對人民的打擊卻是立竿見影的。一名身兼兩職的冰島市民申訴說,工資減少一成,房子價格下跌但房貸額卻增加,這使原本對政治不關心的他,也走出來舉辦一次市民大會同選區的議員面對面討論民生問題,有幾百人參加了這個大會。因為人們現在有滿腔的憤怒。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