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威夫特
2007/10/11 05:04
瀏覽813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斯威夫特
Swift, Jonathan
(1667.11.30,愛爾蘭 都柏林∼1745.10.19,都柏林)
筆名以撒•畢克爾斯塔福(Isaac Bickerstaff)。
斯威夫特,油畫,傑瓦斯(Charles Jervas)繪;現藏倫敦國立肖像畫陳列館。
By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愛爾蘭出生的英國作家,是最傑出的英語諷刺散文作家。除著名小說《格利佛遊記》(Gulliver's Tvavels,1726)外,還寫有如《一個澡盆的故事》(A Tale of a Tub,1704)和《一個小小的建議》(A Modest Proposal,1729)這樣一些較短的作品。
早期生活及教育
斯威夫特的父親老喬納森•斯威夫特是英國人,斯圖亞特復位(1660)後定居愛爾蘭並成為都柏林金斯飯店的總管。1664年與一英國牧師的女兒阿比蓋爾•埃里克(Abigail Erick)結婚。1667年春,老喬納森突然去世,留下妻子、幼女和未出世的兒子由其兄弟們扶養。因此小斯威夫特從小便沒有父親,靠叔父們的慷慨資助長大。但他的教育並沒有受到忽視,6歲時被送到當時愛爾蘭最好的基爾肯尼學校(Kilkenny School)讀書。1682年入都柏林的三一學院,1686年2月被「特許」授予文學學士學位。他的學位是學生的成績在某些次要學科達不到規定要求時經常採用的一種辦法。
為攻讀文學碩士學位,他在三一學院繼續住到1689年2月。但在新教的英格蘭1688年革命後天主教動亂已開始波及都柏林,斯威夫特為了安全而前往英國,很快成為他母親在薩里郡穆爾帕克(Moor Park)的一個叫譚普爾爵士(Sir William Temple)的遠房親戚家的一員。在穆爾帕克,斯威夫特時斷時續地住到1699年譚普爾去世。
在穆爾帕克的歲月
譚普爾當時正忙於寫他的回憶錄及準備發表他的一些文章,於是讓斯威夫特擔任類似祕書的工作。在穆爾帕克居住期間,斯威夫特兩次回到愛爾蘭。第二次回去時,接受英國聖公會神職,1695年1月按立成為教士。同月末被任命為貝爾法斯特附近基爾魯特(Kilroot)的教區牧師。在穆爾帕克,由於譚普爾的豐富藏書使斯威夫特在知識上日趨成熟。也是在這裡,他見到譚普爾守寡的女管家的女兒埃斯特•約翰遜(Esther Johnson, 即後來的斯特拉〔Stella〕)。1692年透過譚普爾的斡旋獲牛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
1691∼1694年間斯威夫特寫了許多詩歌,著名的有6首頌歌。但他真正的天份直至他從詩歌轉向諷刺散文並寫出(主要在1696∼1699年在穆爾帕克期間)他主要的作品之一《一個澡盆的故事》後才表現出來。這部作品匿名發表於1704年,由相互聯繫的3部分構成︰《澡盆》本身,諷刺「宗教界和學術界中大量和嚴重的腐敗現象」;嘲弄地模仿英雄風格的《書戰》(Battle of the Books);和《論精神的自發作用》(Discourse Concerning the Mechanical Operation of the Spirit),嘲笑當時的禮拜方式和宗教熱心者的說教。在《書戰》中,斯威夫特在關於古代與現代文學和文化的相對成就這個長期爭論上支持古人。但這3篇作品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澡盆的故事》。這篇作品的傑出之處在於它豐富的諷刺妙語和活力,以及具有無可比擬的駕御文體效果(主要是諷刺模仿的特徵)的特點。斯威夫特認為,文化和文學領域受到熱心於墨守成規的學究的威脅,而宗教——對他來說指合乎理性的英國聖公會——遭到來自天主教和不從國教派(Non confirmist)兩方面的攻擊。在《澡盆》中,他著手探索所有這些威脅的唯一根源︰妨礙人類最重要的能力——理性和常識——的非理性。
作為諷刺作家、政治記者和牧師的經歷 1699年譚普爾死後,斯威夫特回都柏林任伯克來伯爵(Earl of Berkeley)的私人牧師和祕書,伯爵當時正前往愛爾蘭任大法官。隨後數年斯威夫特大約4次前往英國——在1701、1702、1703和1707∼1709年,並因其個人的魅力和作為作家的才智而在倫敦贏得廣泛的認同。他原已辭去基爾魯特教區牧師的職務,但早在1700年又被推薦擔任愛爾蘭教會的一些職務。這一時期他發表的著作表明,他與愛爾蘭和英國的事務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其中包括《論雅典和羅馬貴族院和平民院的競爭和分歧》一文,斯威夫特在文中為英國君主和議會兩院之間的權力平衡政體辯護,認為這是防止專制的保障。由於他的一些著作,使他在倫敦變得日益知名︰他的宗教和政治論文;《一個澡盆的故事》;以及某些調皮的作品,包括1708∼1709年間以"Bickerstaff"為名發表的小冊子。這些小冊子毀了一個受歡迎的占星術家帕特里奇(John Partridge)的前程,先是預言他的死,而後詳細描寫了他的死亡。斯威夫特的作品引起了以艾迪生(Joseph Addison)為首的一些輝格黨作家的注意,但斯威夫特對輝格黨政府的許多政策感到憂慮。按他的出身、所受的教育和政治原則,他是輝格黨的支持者,但他同時熱誠地忠於英國教會並憂慮地看到輝格黨日益決心向不從國教派讓步。
對斯威夫特來說,當他1710年再次來到倫敦時,一個重要的時期開始了。以哈利(Robert Harley,後來的牛津伯爵)和聖約翰(Henry St. John,後來的博林布魯克〔Bolingbroke〕子爵)為首的托利政府正取代輝格黨人。決心結束與法國敵對的新政府對英國教會也採取了更為保護的態度。斯威夫特對這一迅速變化的世界的反應生動地記錄在他的《致斯特拉的信》(Journal to Stella)中。這一系列信件寫於他到英國之後的1710和1713年之間,是寫給當時住在都柏林的埃斯特和她的伴侶丁利(Rebecca Dingley)的。機敏的哈利向斯威夫特作出姿態並將他爭取到托利黨人一邊。但在政府的本質這個問題上,斯威夫特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的基本上是輝格黨的信念。他不承認托利黨君主神聖權力的陳舊理論。他堅持認為,最高權力來自全體人民,而在英國的政體中它已變為由國王、上議院議員和下議院議員共同行使。
斯威夫特很快成為托利黨主要的政治小冊子作者並於1710年10月末接手主編托利黨的刊物《考察者》(The Examiner),直至1711年6月14日。隨後,他開始準備寫一篇支持托利黨與法國媾和的努力的小冊子。題為《盟國的行為》的這篇文章發表於1711年11月27日,在議會最終通過贊成媾和的動議之前幾個星期。斯威夫特的工作得到了報償,1713年4月被任命為都柏林聖帕特里克大教堂的主教。
返回愛爾蘭
隨著安妮女王1714年8月的逝世和喬治一世繼位,托利黨政府垮台,斯威夫特在英國的生涯亦告結束。他回到愛爾蘭,在那裡度過他後半生的大部分時間。在其主教宅邸隱居一段時間之後,斯威夫特逐漸重新獲得活力。他又一次轉向詩歌,從1720年代一直寫到30年代初期,所寫的詩包括給人以深刻印象的《哀悼斯威夫特博士的逝世》。1720年他還重新表現出對公共事務的關心。這個時期在關於愛爾蘭的小冊子中,他探討了愛爾蘭當時面臨的許多社會和經濟問題。他的語氣和風格多樣,有的是直接敘事,有的是勸誡、幽默和辛辣的諷刺。他將愛爾蘭的落後狀況主要歸咎於英國政府的無知,同時堅持呼籲愛爾蘭人注意為改善他們的命運他們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其關於愛爾蘭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布商的信》(The Drapier's Letters,1724∼1725)和《一個小小的建議》。前者是一組信,攻擊英國計畫向愛爾蘭提供半便士和法尋(farthing)的銅幣。《一個小小的建議》是一封嚴厲諷刺的建議信,在信中一熱心公益的公民建議如將愛爾蘭貧苦父母的嬰兒賣給富人作可口的佳肴,便可緩解愛爾蘭的人口過剩和可怕的經濟狀況。
斯威夫特私人生活中的一些事也必須提及。斯特拉(埃斯特•約翰遜)1700或1701年回愛爾蘭後繼續與丁利住在一起。有時有人斷言斯特拉和斯威夫特在1716年祕密結婚,但他們不住在一起,沒有證據支持這一說法。在談及斯特拉時,斯威夫特所表示的始終是友誼而不是浪漫的愛情。人們可能會問,這一友誼是否因在他的生活中出現了另一個他稱作凡妮莎的女人萬霍姆里格(Esther Vanhomrigh)而變質?在其1707∼1709年的倫敦之行時,斯威夫特曾與凡妮莎相識,而1714年她曾不顧他的勸告堅持追隨他到愛爾蘭。她寫給斯威夫特的信流露出她對他的愛,雖然她1723年去世時顯然因他堅持與她保持一段距離的態度已對他感到厭惡。斯特拉本人死於1728年。關於這3人之間的確切關係,學者們仍不甚了解,現已提出的各種推測均缺乏確鑿的根據。
斯威夫特最優秀的諷刺作品《格利佛遊記》發表於1726年。不知道他什麼時候開始寫這部作品,但從他的通信看來,1721年時他正認真地寫著而到1725年8月已寫完全書。它立即獲得了成功。當時,並且從那時以來,它成功地使所有階級的讀者感興趣(並使他們著迷)。
晚年
斯威夫特的晚年一直是某些誤傳的主題,流傳著他暴烈的脾氣和缺乏自我控制的故事。有人說他精神錯亂。從年輕時起,他就患有現已為人們所知的梅尼埃爾氏病(Meniere disease)——造成週期性昏眩和嘔吐的兩耳半規管疾病。但他的思維能力沒有受到任何影響,而且在1730年代的大多數時間裡他仍然很活躍,是都柏林的傑出公民和愛爾蘭偉大的愛國主教。1739年秋,人們曾為他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但他身體已開始衰弱,後患中風而失去語言能力。1742年被宣布不能自理,為他指定了監護人。1745年逝世後葬於聖帕特里克大教堂。
《格利佛遊記》
斯威夫特這一傑作初版時名為《漫遊世界幾個遙遠的國家》(Travels into Several Remote Nations of the World)。該書是他的諷刺作品中最優秀,也是最辛辣、最有爭議的一部。全書共4卷,格利佛出海航行,但船隻失事和其他一些意外總是將他帶到一個神奇的國度。在第一卷中,他被帶到利利普特國,醒來發現自己成了6吋高的利利普特人的巨人囚犯。被稱為「人山」的他為討好傲慢、妄自尊大的利利普特人,涉水下海將鄰國布萊夫斯古入侵的艦隊俘獲;但他在用小便撲滅女王宮殿的大火後失寵。得知計畫以叛國罪控告他時,他逃離該島。
第二卷將格利佛帶至布羅丁納格,那裡的居民是巨人。他得到一個9歲女孩格倫達爾克里奇的親切照顧,但他的矮小身材使他易於遭到危險和污辱,例如頭被大哭大叫的嬰兒咬在嘴裡。同時,巨人們身體上的小缺陷(例如大毛孔)看得很清楚,使他很煩惱。他被一隻鷹抓住扔進海裡,然後設法回到祖國。
在第三卷中,格利佛來到浮島拉普他,那裡心不在焉的居民沉醉於好高騖遠而經常處在意外衝突的危險之中。他訪問了拉嘎多學院(滑稽地模仿英國的皇家學會),發現在那裡精神錯亂的學者在進行將人的排泄物變成原來食物的這類不切實際的研究。在盧格納格,他見到一個長生不死的民族斯特布魯格人,其永恆的衰老在書中有令人不快的描述。
第四卷將格利佛帶到烏托邦式的國家慧因,一個嚴肅、理性和善良的馬的國度。島上還有為慧因們勉強容忍、用以從事奴隸勞動的另一個種族。他們是凶惡和體型令人討厭的牙胡。儘管格利佛起初裝作認不出他們,但他最終被迫承認牙胡是人類。他發現與慧因相處十分愉快,但因他僅僅是一個較文明的牙胡,他在議會不被他們所接受而被送回英國。而在英國,他發現自己不再能夠容忍他的人類同胞的社會。
《格利佛遊記》實事求是的風格和沒有誇張的寫實態度賦予它克服解說過於簡單的諷刺深度。它基本上是一部喜劇,還是貶低人類的厭世作品呢?斯威夫特似乎肯定是用格利佛旅途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種族和社會來諷刺人類易有的許多錯誤、愚蠢行為和弱點。卷一中好戰、愛爭論但本質輕浮的利利普特人和卷三中精神錯亂、不切實際的書呆子和知識分子被描寫成缺乏常識和甚至道德失調的人。相反的,慧因卻是理性和道德純真的縮影。但格利佛自己與這些馬引以為榮的結合和他後來對其人類同胞的鄙視表明,他也失調了,人類絕不可能期望達到格利佛曾短暫見到的那種有道德的理性境界。斯威夫特可能建議人類必須使自己滿足於介於牙胡凶惡和墮落的人性與慧因非人性的道德和理性之間的一種狀況。
評價
斯威夫特的理性根源在於17世紀末英國所特有的理性主義。這種理性主義具有強烈的道德感,強調常識而不相信感性主義,為他提供了評價人類行為的準則。他的道德準則毫不獨特,其獨特之處在某種程度上在於其諷刺想像和文學藝術的能力。斯威夫特的文學風格從幽默到粗暴各異。但他每一部諷刺作品的特點都是火力集中、效果直接。他對大量的散文文體運用自如,與他虛構想像的情節和其中所有細節的能力一樣。斯威夫特極少自己說話,幾乎總是透過某個想像的人物,如格利佛或《一個小小的建議》中的那個道德麻木的公民,用諷刺性的輕率言語來表達他的觀點。因此,斯威夫特的敘述章節表現敘述人的觀點與被敘述的事物一樣多。這種諷刺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形成斯威夫特最優秀的作品所特有的緊張並反映了他對人類處於獸性和理性之間的含糊立場的見解。
Swift, Jonathan
(1667.11.30,愛爾蘭 都柏林∼1745.10.19,都柏林)
筆名以撒•畢克爾斯塔福(Isaac Bickerstaff)。
斯威夫特,油畫,傑瓦斯(Charles Jervas)繪;現藏倫敦國立肖像畫陳列館。
By 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愛爾蘭出生的英國作家,是最傑出的英語諷刺散文作家。除著名小說《格利佛遊記》(Gulliver's Tvavels,1726)外,還寫有如《一個澡盆的故事》(A Tale of a Tub,1704)和《一個小小的建議》(A Modest Proposal,1729)這樣一些較短的作品。
早期生活及教育
斯威夫特的父親老喬納森•斯威夫特是英國人,斯圖亞特復位(1660)後定居愛爾蘭並成為都柏林金斯飯店的總管。1664年與一英國牧師的女兒阿比蓋爾•埃里克(Abigail Erick)結婚。1667年春,老喬納森突然去世,留下妻子、幼女和未出世的兒子由其兄弟們扶養。因此小斯威夫特從小便沒有父親,靠叔父們的慷慨資助長大。但他的教育並沒有受到忽視,6歲時被送到當時愛爾蘭最好的基爾肯尼學校(Kilkenny School)讀書。1682年入都柏林的三一學院,1686年2月被「特許」授予文學學士學位。他的學位是學生的成績在某些次要學科達不到規定要求時經常採用的一種辦法。
為攻讀文學碩士學位,他在三一學院繼續住到1689年2月。但在新教的英格蘭1688年革命後天主教動亂已開始波及都柏林,斯威夫特為了安全而前往英國,很快成為他母親在薩里郡穆爾帕克(Moor Park)的一個叫譚普爾爵士(Sir William Temple)的遠房親戚家的一員。在穆爾帕克,斯威夫特時斷時續地住到1699年譚普爾去世。
在穆爾帕克的歲月
譚普爾當時正忙於寫他的回憶錄及準備發表他的一些文章,於是讓斯威夫特擔任類似祕書的工作。在穆爾帕克居住期間,斯威夫特兩次回到愛爾蘭。第二次回去時,接受英國聖公會神職,1695年1月按立成為教士。同月末被任命為貝爾法斯特附近基爾魯特(Kilroot)的教區牧師。在穆爾帕克,由於譚普爾的豐富藏書使斯威夫特在知識上日趨成熟。也是在這裡,他見到譚普爾守寡的女管家的女兒埃斯特•約翰遜(Esther Johnson, 即後來的斯特拉〔Stella〕)。1692年透過譚普爾的斡旋獲牛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
1691∼1694年間斯威夫特寫了許多詩歌,著名的有6首頌歌。但他真正的天份直至他從詩歌轉向諷刺散文並寫出(主要在1696∼1699年在穆爾帕克期間)他主要的作品之一《一個澡盆的故事》後才表現出來。這部作品匿名發表於1704年,由相互聯繫的3部分構成︰《澡盆》本身,諷刺「宗教界和學術界中大量和嚴重的腐敗現象」;嘲弄地模仿英雄風格的《書戰》(Battle of the Books);和《論精神的自發作用》(Discourse Concerning the Mechanical Operation of the Spirit),嘲笑當時的禮拜方式和宗教熱心者的說教。在《書戰》中,斯威夫特在關於古代與現代文學和文化的相對成就這個長期爭論上支持古人。但這3篇作品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澡盆的故事》。這篇作品的傑出之處在於它豐富的諷刺妙語和活力,以及具有無可比擬的駕御文體效果(主要是諷刺模仿的特徵)的特點。斯威夫特認為,文化和文學領域受到熱心於墨守成規的學究的威脅,而宗教——對他來說指合乎理性的英國聖公會——遭到來自天主教和不從國教派(Non confirmist)兩方面的攻擊。在《澡盆》中,他著手探索所有這些威脅的唯一根源︰妨礙人類最重要的能力——理性和常識——的非理性。
作為諷刺作家、政治記者和牧師的經歷 1699年譚普爾死後,斯威夫特回都柏林任伯克來伯爵(Earl of Berkeley)的私人牧師和祕書,伯爵當時正前往愛爾蘭任大法官。隨後數年斯威夫特大約4次前往英國——在1701、1702、1703和1707∼1709年,並因其個人的魅力和作為作家的才智而在倫敦贏得廣泛的認同。他原已辭去基爾魯特教區牧師的職務,但早在1700年又被推薦擔任愛爾蘭教會的一些職務。這一時期他發表的著作表明,他與愛爾蘭和英國的事務都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其中包括《論雅典和羅馬貴族院和平民院的競爭和分歧》一文,斯威夫特在文中為英國君主和議會兩院之間的權力平衡政體辯護,認為這是防止專制的保障。由於他的一些著作,使他在倫敦變得日益知名︰他的宗教和政治論文;《一個澡盆的故事》;以及某些調皮的作品,包括1708∼1709年間以"Bickerstaff"為名發表的小冊子。這些小冊子毀了一個受歡迎的占星術家帕特里奇(John Partridge)的前程,先是預言他的死,而後詳細描寫了他的死亡。斯威夫特的作品引起了以艾迪生(Joseph Addison)為首的一些輝格黨作家的注意,但斯威夫特對輝格黨政府的許多政策感到憂慮。按他的出身、所受的教育和政治原則,他是輝格黨的支持者,但他同時熱誠地忠於英國教會並憂慮地看到輝格黨日益決心向不從國教派讓步。
對斯威夫特來說,當他1710年再次來到倫敦時,一個重要的時期開始了。以哈利(Robert Harley,後來的牛津伯爵)和聖約翰(Henry St. John,後來的博林布魯克〔Bolingbroke〕子爵)為首的托利政府正取代輝格黨人。決心結束與法國敵對的新政府對英國教會也採取了更為保護的態度。斯威夫特對這一迅速變化的世界的反應生動地記錄在他的《致斯特拉的信》(Journal to Stella)中。這一系列信件寫於他到英國之後的1710和1713年之間,是寫給當時住在都柏林的埃斯特和她的伴侶丁利(Rebecca Dingley)的。機敏的哈利向斯威夫特作出姿態並將他爭取到托利黨人一邊。但在政府的本質這個問題上,斯威夫特並沒有因此而放棄他的基本上是輝格黨的信念。他不承認托利黨君主神聖權力的陳舊理論。他堅持認為,最高權力來自全體人民,而在英國的政體中它已變為由國王、上議院議員和下議院議員共同行使。
斯威夫特很快成為托利黨主要的政治小冊子作者並於1710年10月末接手主編托利黨的刊物《考察者》(The Examiner),直至1711年6月14日。隨後,他開始準備寫一篇支持托利黨與法國媾和的努力的小冊子。題為《盟國的行為》的這篇文章發表於1711年11月27日,在議會最終通過贊成媾和的動議之前幾個星期。斯威夫特的工作得到了報償,1713年4月被任命為都柏林聖帕特里克大教堂的主教。
返回愛爾蘭
隨著安妮女王1714年8月的逝世和喬治一世繼位,托利黨政府垮台,斯威夫特在英國的生涯亦告結束。他回到愛爾蘭,在那裡度過他後半生的大部分時間。在其主教宅邸隱居一段時間之後,斯威夫特逐漸重新獲得活力。他又一次轉向詩歌,從1720年代一直寫到30年代初期,所寫的詩包括給人以深刻印象的《哀悼斯威夫特博士的逝世》。1720年他還重新表現出對公共事務的關心。這個時期在關於愛爾蘭的小冊子中,他探討了愛爾蘭當時面臨的許多社會和經濟問題。他的語氣和風格多樣,有的是直接敘事,有的是勸誡、幽默和辛辣的諷刺。他將愛爾蘭的落後狀況主要歸咎於英國政府的無知,同時堅持呼籲愛爾蘭人注意為改善他們的命運他們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其關於愛爾蘭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布商的信》(The Drapier's Letters,1724∼1725)和《一個小小的建議》。前者是一組信,攻擊英國計畫向愛爾蘭提供半便士和法尋(farthing)的銅幣。《一個小小的建議》是一封嚴厲諷刺的建議信,在信中一熱心公益的公民建議如將愛爾蘭貧苦父母的嬰兒賣給富人作可口的佳肴,便可緩解愛爾蘭的人口過剩和可怕的經濟狀況。
斯威夫特私人生活中的一些事也必須提及。斯特拉(埃斯特•約翰遜)1700或1701年回愛爾蘭後繼續與丁利住在一起。有時有人斷言斯特拉和斯威夫特在1716年祕密結婚,但他們不住在一起,沒有證據支持這一說法。在談及斯特拉時,斯威夫特所表示的始終是友誼而不是浪漫的愛情。人們可能會問,這一友誼是否因在他的生活中出現了另一個他稱作凡妮莎的女人萬霍姆里格(Esther Vanhomrigh)而變質?在其1707∼1709年的倫敦之行時,斯威夫特曾與凡妮莎相識,而1714年她曾不顧他的勸告堅持追隨他到愛爾蘭。她寫給斯威夫特的信流露出她對他的愛,雖然她1723年去世時顯然因他堅持與她保持一段距離的態度已對他感到厭惡。斯特拉本人死於1728年。關於這3人之間的確切關係,學者們仍不甚了解,現已提出的各種推測均缺乏確鑿的根據。
斯威夫特最優秀的諷刺作品《格利佛遊記》發表於1726年。不知道他什麼時候開始寫這部作品,但從他的通信看來,1721年時他正認真地寫著而到1725年8月已寫完全書。它立即獲得了成功。當時,並且從那時以來,它成功地使所有階級的讀者感興趣(並使他們著迷)。
晚年
斯威夫特的晚年一直是某些誤傳的主題,流傳著他暴烈的脾氣和缺乏自我控制的故事。有人說他精神錯亂。從年輕時起,他就患有現已為人們所知的梅尼埃爾氏病(Meniere disease)——造成週期性昏眩和嘔吐的兩耳半規管疾病。但他的思維能力沒有受到任何影響,而且在1730年代的大多數時間裡他仍然很活躍,是都柏林的傑出公民和愛爾蘭偉大的愛國主教。1739年秋,人們曾為他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但他身體已開始衰弱,後患中風而失去語言能力。1742年被宣布不能自理,為他指定了監護人。1745年逝世後葬於聖帕特里克大教堂。
《格利佛遊記》
斯威夫特這一傑作初版時名為《漫遊世界幾個遙遠的國家》(Travels into Several Remote Nations of the World)。該書是他的諷刺作品中最優秀,也是最辛辣、最有爭議的一部。全書共4卷,格利佛出海航行,但船隻失事和其他一些意外總是將他帶到一個神奇的國度。在第一卷中,他被帶到利利普特國,醒來發現自己成了6吋高的利利普特人的巨人囚犯。被稱為「人山」的他為討好傲慢、妄自尊大的利利普特人,涉水下海將鄰國布萊夫斯古入侵的艦隊俘獲;但他在用小便撲滅女王宮殿的大火後失寵。得知計畫以叛國罪控告他時,他逃離該島。
第二卷將格利佛帶至布羅丁納格,那裡的居民是巨人。他得到一個9歲女孩格倫達爾克里奇的親切照顧,但他的矮小身材使他易於遭到危險和污辱,例如頭被大哭大叫的嬰兒咬在嘴裡。同時,巨人們身體上的小缺陷(例如大毛孔)看得很清楚,使他很煩惱。他被一隻鷹抓住扔進海裡,然後設法回到祖國。
在第三卷中,格利佛來到浮島拉普他,那裡心不在焉的居民沉醉於好高騖遠而經常處在意外衝突的危險之中。他訪問了拉嘎多學院(滑稽地模仿英國的皇家學會),發現在那裡精神錯亂的學者在進行將人的排泄物變成原來食物的這類不切實際的研究。在盧格納格,他見到一個長生不死的民族斯特布魯格人,其永恆的衰老在書中有令人不快的描述。
第四卷將格利佛帶到烏托邦式的國家慧因,一個嚴肅、理性和善良的馬的國度。島上還有為慧因們勉強容忍、用以從事奴隸勞動的另一個種族。他們是凶惡和體型令人討厭的牙胡。儘管格利佛起初裝作認不出他們,但他最終被迫承認牙胡是人類。他發現與慧因相處十分愉快,但因他僅僅是一個較文明的牙胡,他在議會不被他們所接受而被送回英國。而在英國,他發現自己不再能夠容忍他的人類同胞的社會。
《格利佛遊記》實事求是的風格和沒有誇張的寫實態度賦予它克服解說過於簡單的諷刺深度。它基本上是一部喜劇,還是貶低人類的厭世作品呢?斯威夫特似乎肯定是用格利佛旅途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種族和社會來諷刺人類易有的許多錯誤、愚蠢行為和弱點。卷一中好戰、愛爭論但本質輕浮的利利普特人和卷三中精神錯亂、不切實際的書呆子和知識分子被描寫成缺乏常識和甚至道德失調的人。相反的,慧因卻是理性和道德純真的縮影。但格利佛自己與這些馬引以為榮的結合和他後來對其人類同胞的鄙視表明,他也失調了,人類絕不可能期望達到格利佛曾短暫見到的那種有道德的理性境界。斯威夫特可能建議人類必須使自己滿足於介於牙胡凶惡和墮落的人性與慧因非人性的道德和理性之間的一種狀況。
評價
斯威夫特的理性根源在於17世紀末英國所特有的理性主義。這種理性主義具有強烈的道德感,強調常識而不相信感性主義,為他提供了評價人類行為的準則。他的道德準則毫不獨特,其獨特之處在某種程度上在於其諷刺想像和文學藝術的能力。斯威夫特的文學風格從幽默到粗暴各異。但他每一部諷刺作品的特點都是火力集中、效果直接。他對大量的散文文體運用自如,與他虛構想像的情節和其中所有細節的能力一樣。斯威夫特極少自己說話,幾乎總是透過某個想像的人物,如格利佛或《一個小小的建議》中的那個道德麻木的公民,用諷刺性的輕率言語來表達他的觀點。因此,斯威夫特的敘述章節表現敘述人的觀點與被敘述的事物一樣多。這種諷刺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形成斯威夫特最優秀的作品所特有的緊張並反映了他對人類處於獸性和理性之間的含糊立場的見解。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