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大洋洲藝術
2007/07/06 03:52
瀏覽90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大洋洲藝術
Oceanic arts



  指澳大利亞、玻里尼西亞、美拉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等太平洋島嶼的文學、表演和視覺藝術。這些島群之間大部分均為遼闊的海域所隔絕。現有居民則為高加索種人、黑種人和蒙古種人之混血種。



  大約西元前2000年,美拉尼西亞的住民開始向大洋洲諸島活動滲透,其中一支濱海農業民族所遺留下的拉庇它(Lapita)陶瓶在風格上近似早期的摩鹿加陶製品,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印度尼西亞人和大洋洲人可能有姻親關係。這些活動滲透的居民向東遠徙至東加群島和薩摩亞群島後,與世隔絕千年,從而孕育出不同的玻里尼西亞文化。後薩摩亞的航海者曾抵達馬克薩斯群島,該地遂成為玻里尼西亞文化的傳播中心。西元1000年結束前此一文化區已涵蓋了紐西蘭;然而馬克薩斯居民在遷徙途中損失了許多作物和牲畜,同時由於異域風土的限制,他們也被迫放棄耕作而改業狩獵。這種農業中斷的情形到了1400年才告結束,此時紐西蘭成群的原住民戰士冒險深入內陸找尋獵物。澳大利亞原住民仍保留相同的生活型態,與多數大洋洲島民盛行以農業為生計形成強烈對比。歧異的文化發展是數百年來人口孤立隔閡所無可避免的副產品,大洋洲一詞也只不過是地理學上的方便指謂;再加上這些錯綜分立的文化集團所使用的語言也有極大的歧異,因此我們很難確立任何具有周延意義的大洋洲行為與信仰之常態特色或模型,也不會訝異︰大洋洲的藝術傳統應該更詳盡地分類——即使以地域性的標準來區分也不為過。不同文化區域間是否有交易行為,我們不可得知,但外來的人工製品在新的場合中必定獲得新的功能和價值。由於新的美感素質之吸收和擴散緩慢,因此必須不斷地審查才能建立起藝術主題和技法的分類系統。儘管如此,某些象徵符號仍具有超區域性的意義,如「鳥」就是廣泛被用來象徵男性精力和力量的圖案。人們有時也摒棄物體的固有特徵,然後再任意地將其組合起來。



  基督教傳入大洋洲後,玻里尼西亞人成群湧入教堂,然而他們也能在數十年後又重皈地方信仰。這種大眾信仰的轉變似乎可視為一種策略性歸依,因為眾人倘能一致偽裝成基督徒,便能讓狂熱的傳教士不再把他們當做異教徒。這一點或許部分說明了當地何以迅速同化於基督教。18世紀當太平洋諸島和歐洲人確立和平共存關係後,當地美學成就的發展亦確有目共睹。一百年後的種種事端使得門戶開放政策勢所難免,該地區受到武力殖民和受強迫皈依他種宗教之情形,幾乎摧毀了當地的視覺藝術,也嚴重傷害了表演藝術的完整性。



  研究材料的短缺阻礙了對大洋洲藝術頗富成果的研究。歐洲人的宰制是造成這種結果的因素之一,特別是玻里尼西亞,1850年代起劇烈的文化轉變導致今日教會空有文化主權之名,其優勢文化面貌多呈現西方文明的特質。傳統音樂已為西方世俗樂風所取代,夏威夷的尤克萊利琴就是葡萄牙布拉卡琴的改良品,但前者與其本土音樂形式格格不入。對語文的校訂和翻譯已使當地的口說傳統脫離原軌;想要重建19世紀以前的具像藝術基本上也相當困難,當時大部分的具像藝術品脆弱不堪,多以易壞材質製作,它們當然不是在宗教儀式上摧毀的,而是被皈依基督教的人焚毀;只有少數作品被有藝術收藏傾向的傳教士搶救而留存至今。



  大洋洲藝術常被稱為「原始藝術」,總觀該地區的情形,則此語確無輕蔑之意,因當地迄今仍只有一些基本的文字書寫形式,當地居民在科技上也屬於稚拙狀態。不過,那些隱藏在藝術品背後的神話體系和宇宙觀往往相當複雜。藝術品的製作並不是為了美感欣賞,而是用來擔負某些功能︰強化社會階層或政治影響,取悅神明、鬼靈和祖先,支持豐年或狩獵之旅的勝利以及慶賀重要的社群事件。



  由於當地文學為口頭相傳,為了協助記憶起見,必須應用一些韻腳和語言公式。偏愛的題材為神鬼和創造神話等故事。自然物和地名提供了不少的意象,一些名詞對外地人造成相當大的困惑,但對島民而言,卻不啻為一套具有確切意涵的符號體系,他們能夠輕易地察覺出這些名詞的社會、政治、宗教甚至於色情含意。某些當眾吟唱被編定成嚴格的格式以適於作為舞蹈時的伴唱。政治和慶典的演說則以粗略的架構傳遞,架構中留下些許改變的餘地,以便於插入演講使用的素材。玻里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的文學包括一些全套的神話人物記敘,而這些人物兼具普遍的和地域的象徵。其角色如騙子馬里蒂吉蒂吉(Mani-tiki-tiki)為一名發現用火的漁夫,但他同時也是許多地方傳說中的豐產之神。



  雖然大洋洲各地的音樂強調人聲,利用樂器營造超乎尋常的歌聲(其中只有美拉尼西亞部分地區例外),其音樂風格以多數大量為主。因此大多數樂器的製作粗糙,外觀上卻常裝飾得十分華麗,以便具有充當贈禮或祭品等非音樂性功能。像索羅門島民排簫演奏這一類樂團登場時通常會載歌載舞。玻里尼西亞的歌舞源於社會結構,以歌曲頌讚首領或貴賓的同時,舞者以動作敘述(而非表達)頌歌的意義。婦女的舞蹈本質上與此相似,但主要以優雅的而非解釋的動作取勝。美拉尼西亞的舞蹈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的刺青藝術。澳大利亞和美拉尼西亞的舞蹈都具有描述神明和祖先活動的歷史性功能,其舞者穿戴精緻的服裝和面具來表演祖先的活動。「大人」是美拉尼西亞社會的最高層人物,贊助大型慶典則是他維持地位和展示財富的方法之一。這種相互競賽的因素使得各種表演更加別出心裁和生動,其成就遠高於固定階級所領導的社會。太平洋諸島的舞蹈都用上半身來作有意義的動作,兩腳只用來打拍子。



  太平洋諸島的視覺藝術顯示出其對環境可塑性的靈巧運用︰應用的素材範圍之廣令人咋舌,常以拼貼風格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大洋洲並沒有任何值得注意的大型建築,但景觀建築是當地少數共同趨勢之一。將自然物賦以象徵秩序的共同偏好並未必然造成風格上的雷同,人工製品的製造與裝飾情形也是一樣。相同的材料被製成完全不同形狀的物品,不同社會所應用的共同圖案通常也不太能辨認出來。門窗上精巧驚人的浮雕方格旁邊有巨大的石雕和木雕;從紐西蘭的哈奈(Hanai)柳條編器可以看到地方工匠的超凡技藝,柳編面具和斗篷是時尚產品。紐西蘭島民利用各種工具的基本性質製作出技術圓熟且手工精巧的作品。同樣地,馬克薩斯群島在裝飾藝術上的精巧程度也顯示出其手工藝傳統的悠久和豐碩。島上住民或許知道許多先進的技術,然而他們審慎地避免使用那些可能不適宜其環境的技術。冶金術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倘若鐵在18世紀「引入」後迅即付諸應用這件事適可解釋為反映了先前的技術經驗,我們以上的推斷就可成立。島民充分利用所有他們能取得的素材來創作藝術的情形,可在復活島上以火山凝灰岩塑成雕像所費的龐大心血得到明證。
全站分類:創作 其他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