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惠贈《吳曉青文集》,對我的學術研究及生命處境,深有啟發,將逐篇閱讀並略述所感。《吳曉青文集》計收論文11篇,涉及《老子》、《莊子》、《列子》、王弼、郭象、嵇康、《楚辭》、《世說新語》、韓愈、林景熙等思想與文學。吳曉青(1967─2004)早慧早逝,但讀者藉由文字,可與其悠遊於無盡的文化長河之中。
吳曉青說:在以「立德」為首的「三不朽」價值原則下,「尚有遺行」成為關乎名譽的人倫鑒識用語,是一種集體的意識形態。〈對楚王問〉中,楚襄王以「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眾庶不譽之甚也?」來質問宋玉就是一例。名以眾進,非由己出,但湮沒無名卻被指控為士人無行無才的證據,因而成為知識分子的潛在焦慮。(頁403)
吳曉青說:古來生活戰場上的輸家,往往淪落至求富不得、避貧不能的地步。從揚雄的〈逐貧賦〉、陶潛的〈詠貧士〉、束皙的〈貧家賦〉、鮑照的〈貧賤苦愁行〉,到韓愈的〈送窮文〉,知識分子想盡辦法為自身的貧困撏撦遁辭,卻終究難掩其欲蓋彌彰的困窘。「智」與「愚」不再是單純的能力問題,而是依貧富來判斷。嘲笑追逐著「愚」與「貧」、「才」與「德」的話題,而「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卜居〉)的感慨,也不免成為知識分子永遠的夢魘。(頁408─409)
格主案:古來懷才不遇、感士不遇的文士及作品,層出不窮,魯蛇不是於今為盛,是古已有之。當今人文知識分子的生命處境堪憐!人文知識分子不一定要追逐政治功名,但是還有眾多的人生階梯必須攀爬,人文知識分子果真能從「生命的學問」中覓取安身立命的桃花源?還是得在各種人生戰場中奔逐,以尋得餬口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人文知識分子的人生處境,仍像古代那些貧士一樣,被名韁利鎖所綑綁。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3樓. 嵩麟淵明2015/02/04 22:37頂新交保了,也提醒我們別這麼快忘了老農之風。
去年突然出現一個「不識字」的老農揭發了流布全島的餿水油,這下把大家都嚇到了,不只是為了吃了多少年臭油而驚嚇,而同時是吃驚:「啥?不識字(俗稱文盲)的揭弊英雄?」
讀書人更感緊張,因為「揭弊」幾千年來似乎都是士子、御史大夫的工作,飯碗一下被拿走,雙手空空,心裡很不安,有學者很快投書說讀書人真汗顏、不知道平日幹什麼吃的,應該趕快出門揭弊;就連屏東縣長摸不著下台階,也喊出「向老農拜師」的口號。
「士子」們其實不用汗顏,會汗顏,是因為看到被自己認定沒有資格揭弊的人去揭了弊,但他真的沒有資格嗎?如果今天是一個讀書很多的「知識份子」揭發餿油,還會有讀書人出來喊「汗顏」嗎?莫非讀「書」是揭弊門檻——只有讀書人才是「士」嗎?
什麼是「士」?
好久不見的中研院余英時院士恰好也在餿油案見光不久後回國領獎。院士,果然是「士」,他正好有感而發,熱心發表了一段對士的看法,可供我們借鏡,他說:
「士(知識人,intellectual)就是世世代代批評的力量,若把批評力量消滅了,社會怎能前進?」
余英時這段話是登在民國一百零三年九月十五日的報紙上。那麼也可先看看距今兩千三百年前,孟子怎麼形容「士」:
「尚志。」又說:「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
所以我們常說「有志之士」,孟子所說的士,重點與讀不讀書、是不是公認的「intellectual」似乎沒什麼關係,而是在於「義」、在於達成「志」的「恆心」。
想想,「老農」真的很有恆心與毅力,四年間向屏東縣政府檢舉五次餿油廠都沒有結果,最後靠自己設法拍照錄影蒐證,老遠找來台中警方跨區辦案,才揭發了這個毒害全台不知道多少年、多少人的大案。
老農也很有「義」。孟子那個年代的儒者關心「布衣之怒」與「士之怒」,布衣之怒就是拿頭去撞地板,類似現代人跑到犁記餅店去開罵、叫小店員吃餅,但是對大局和正義毫無幫助、可能還有「負」幫助,只能說是去洩「憤」;士之怒則是「義奮」——為了正義奮鬥,奮起改變、改革,老農多年前的首次檢舉,就是他漫長「義奮」之舉的開始,是難得的「士之怒」。
姑且不論孟子的戰國時代,把時間急速拉近到民國四十至七十年代,那時還有個詞叫反共「義士」,這批人可也不作興讀啥子書的。老農不是傳統眼光裡面、或許也不是余英時院士定義下的「知識人」——這種「傳統」眼光不知何時成形的,不過應不包括孟子的看法——可是老農是貨真價實的「士」、一位不識字的士。
余英時也說了,如果消滅「士」,社會怎能前進?所以我們萬萬不該大小眼、平日說話機會多的讀書人們也不該再壟斷「士」的所有權——該「放下」啦!不要再被人繼續這樣笑個千百年:「仗義每多屠狗輩,無情最是讀書人!」
「士」的基礎在於「讀」與「格物致知」的習性與行動,不管是讀書、讀社會,能夠「讀與格」的人就有資格明白義理並成為士。「士」的定義該跟「知識份子」狠狠、完全的切割了,誰說唯有讀書高,不讀書一樣能高、也能當高士!中國讀書人最資深的孔子老師,早已說過「吾不如老農」,可惜大家聽之藐藐反而妄加揣測(很得意自己少多能鄙事的)孔子愛講客套話!時至今日得證,「老農」果然不負孔子,只是不知道今人會否負老農?
- 2樓. 小余susan2015/01/25 12:51
學術交流
啟發獲益
風格即人格,知人論世,以意逆志。 嵩麟淵明 於 2015/01/25 13:14回覆 - 1樓. 嵩麟淵明2015/01/11 12:51據吳曉青老師的學生稱,吳曉青老師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講授左傳及魏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