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會議記錄消失的故事
2021/07/18 09:59
瀏覽1,726
迴響1
推薦17
引用0
看到二則新聞有感。

第一則在香港。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在香港書展中的高教論壇上,明確提出外人切勿插手干預大學事務。他說,一講起辧大學,都會提起軟件硬件如何如何,其實「心件」才更加重要。而所謂「心件」,就是辦學之道的靈魂。他從五個側面闡釋「心件」辦學之道,包括高教國際化、教研合一、政教分離、品質和評鑑、創意創新。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政教分離」的字眼。

第二則,是「會議記錄消失」事件的餘波。行政院正在研議:是否該開放疫苗混打,傾向應由專家會議討論決定。台北市長柯文哲說他也暗酸說,「這次專家會議,要確定有會議紀錄喔」。

我想,對「消失」最敏感的學問,莫過於歷史吧。歷史事件的紀錄往往─但不應該是全部,便是後人如何看待往昔生息得失,借鑑未來的張本。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常被用來讚嘆歷史紀錄者的風骨。但真正研究細節一下,常會廢然喟嘆:公正,還真是不容易。

中國歷史的紀錄,即使在官方,也不會只有一種來源。「中土的史書大體分三種,一是當代時的起居錄、以及當朝官修的實錄;二是今朝修舊朝的正史;三是民間私人所撰寫的史記,也就是俗稱的野史。中土古代的史學歷來就有『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的說法。」(採自網上「蘭姐派對」的文字)

像「起居注,是古代專門的史官記錄皇帝言行舉止的的史書,史官相當於秘書一類的,每天把皇帝的衣食住行以及言論行事記錄下來。 碰上正直的史官就會直言不諱的把皇帝犯的錯都記錄下來流傳後世,大家都知道,凡是有點羞恥心的君主都怕留一個不好的名聲,並且宋朝以前起居注是不允許皇帝看的。 所以起居注有時候對皇帝有一定的督促作用。」(採自網上「太史微辭」的文字)

皇帝不准看自己身邊的秘書寫的公務紀錄與皇帝自己的私生活紀錄?有這麼棒的事?

破壞這項光榮傳統的,竟然是千古一帝,被美化神化到 bling bling 的唐太宗。「……李世民又找到房玄齡,說想看看房玄齡修的國史,並且保證看到不好的東西不會發脾氣。 房玄齡就讓唐太宗看了。 李世民看到國史記載的玄武門之變,語多隱晦,還對房玄齡說『削去浮詞,直書其事』,讓他們如實的記載當時的情景。」(「太史微辭」)

如果只看表面的文字,上面這段又幫「貞觀之治」的群臣加了點大公無私的色彩。但貓膩機巧之處就在「削去浮詞」─啊,皇帝若覺得是「浮誇不實」的紀錄,你就刪掉吧。

所以,「到了宋朝以後,因為宋太宗的皇位來歷不明,特別害怕史官說真話。 所以皇帝開始親自審定起居注。 從此以後起居注被皇帝完全控制,裡面只剩下歌功頌德的阿諛奉承,起居注唯一的一點監督作用也消失殆盡。」(「太史微辭」)

史文不證,實錄不實。像《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在明朝時期就三次修改……朱棣靖難即位後,看到《太祖高皇帝實錄》,非常惱火,……將書中一些"藩王忤逆"的詞語進行了『修繕』……」「三修的版本流傳迄今,從內容來看,已經刪除了朱元璋在起事期間很多事情。同時為了顯示出朱棣靖難的法統,……說朱棣是馬皇后所生……最為關鍵的是有將朱元璋神格化的意義在內,稱讚他是五帝之後,帶有聖人基因……還有記錄了大量有關朱元璋的神異事件。」(「蘭姐派對」引文終)

所以中國史才會被民初許多大師評作「斷爛朝報」「一姓家事」─沒了事實感的血肉,歷史讀起來還有甚麼意思?

而這個不老實的傳統,西方也有嗎?以前會怎麼樣「完全刪除」記錄呢?

如果是用紙或竹木等易燃物寫的,就燒。像曹操在官渡之役險勝後,「收紹書中,得許下及軍中人書,皆焚之。」還有東漢光武帝劉秀打敗大敵王郎後,「收文書,得吏人與郎交關謗毀者數千章。光武不省,會諸將軍燒之,曰:『令反側子自安。』」政治人物的神經畢竟與眾不同。不論劉秀還是曹操,硬能按捺住八卦的衝動,一把火燒去部下通敵的證據;這些,都成了美談,用來證明領導者的容人雅量。

那燒不掉的呢?《羅馬人的故事》裡記載了「紀錄抹煞刑」。古羅馬人不相信來世,因此羅馬的菁英們十分重視生前的名譽。因此,記錄抹煞刑可說是最不名譽、最嚴重的刑罰。實際的做法是:破壞所有肖像與雕像,從官方紀錄、碑文、硬幣上消去此人的名字。如果紀錄是刻在銅板上,則將整張銅版鎔解;如果是刻在石碑上,則將石碑打碎;如果體積過於龐大,或是混在有其他人的名字與敘述當中,則將當事人的字跡蝕去或填滿。硬幣則在可能的範圍之內收回並重鑄。

這樣子徹底銷去存在的紀錄,目的在於:可以大方地假裝這人或這事並不存在過。

而同一件事,竟也會發生在同一份紀錄上「各表」的情形。像「闕特勤」碑這樁公案。

西元731年,東突厥第二帝國毗伽可汗的弟弟闕特勤去世,唐玄宗派人弔祭並樹立闕特勤碑。碑的一面為唐玄宗親自撰寫的漢文銘文,另三面則是突厥文銘文。

同一座石碑,以漢文與突厥文分別記述,內容則大不相同─各以不同角度看待本族歷史、唐突關係:有歷史、傳記、傳說,與政治宣傳多重意味。(無有堂曰:還好破解古埃及文的羅塞塔石碑不是這個樣子……,不然商坡亮應該會氣到吐血!)

部分漢文銘文是這樣的:

「……爰逮朕躬,結為父子,使寇虐不作,弓矢載橐,爾無我虞,我無爾詐。……且特勤,可汗之弟也,可汗,猶朕之子也。父子之義,既在敦崇;兄弟之親,得無連類。俱為子愛,再感深情。是用故製作豐碑,發揮遐徼,使千古之下,休光日新。」

大意是說;突厥跟我們唐朝,是像父子一樣的緊密關係啊 (怎麼會有爾虞我詐,怎麼會有戰爭衝突哩)。藉著紀念可汗弟弟闕特勤的機會,讓我們用此碑文,重申我們之間阿娜答般的親密之情,千古之下,日新又新,永遠不變!

但突厥文的就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了……(以下引自維基百科):

「……原來的老爺們成了漢人的奴僕,原來的太太們成了漢人的婢女。突厥的伯克們放棄了突厥官銜。在漢人那裡的伯克們擁有了漢人的官銜,並聽命於漢人可汗,事奉他五十年之久。……在南方,漢人是敵人,在北方,(以下講一堆突厥英勇殺敵的事)……漢人不讓真正的智者和真正勇者有晉升的機會,若有人犯了錯誤,漢人決不赦免任何一個,還會株連,從其直系親屬,直到氏族、部落。你們這些突厥人啊,曾因受其甜言蜜語與精金良玉之惑,大批人遭到殺害。啊,突厥人,你們將要死亡!……突厥的諸首領和普通民眾,聽著!你們應該如何生活和治理諸部,我已記錄在此;你們將如何因不忠誠於你們的可汗而遭滅亡,我也記錄在此。(底下講了一堆如何殲滅漢人軍隊的英勇戰績……)

「我母可敦、我的諸庶母、我的姊姊們、我的媳婦們、我的公主們,這麼許多人都有可能活著的淪為奴僕,遭殺的棄屍營地和大道,假若沒有闕特勤的話,你們都會被殺害,我弟闕特勤棄世而去了,我悲痛至極……」

這麼多歷史紀錄消失或被竄改的故事裡,我倒看見一線解決的曙光:對《明太祖高皇帝實錄》是否進一步遭到明朝之後的清朝竄改─是否曾將所有曾經臣服明朝不體面的過往都刪去,這個,倒是有辦法辯誣。因為,不僅中國保存了《明實錄》,朝鮮李朝也存有《明實錄》的完善版本,所以後世史學家只要將二個政治實體保存的書籍一對比,就會發現:並沒有明確篡改的痕跡在內。

啊,近代的歐洲也是如此的哩。歐洲各地自由的思想家們,將各種新科學,新主張,宗教異端教義,甚至英國國內嚴禁的丁道爾版聖經─自己的心血結晶,送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等大國政治勢力鞭長莫及的角落,在那裏自由出版傳布,開花散布。

回到郭位校長的主張:真要一勞永逸地解決紀錄消失或竄改的問題,不只政治教育要分離,「政」「史」也要分離,「政」「政」也要分離,不能定於一尊才好。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政治
自訂分類:時事評論
迴響(1) :
1樓. 安心
2021/07/18 13:33
依倫敦政經學院LSE校規,三處必須存放有蔡博士正式論文的圖書館,竟然都遺失了,都查無收存記錄;
蔡博士自己及臺灣各應當備查的機關也都沒有正式論文;
蔡博士只有一份有四百個以上錯誤的論文稿;
蔡博士的博士考核通過通知書,竟然也都沒有考試委員的簽名,其人不詳;
蔡博士的指導教授,是一個學士與博士之間的不是碩士的老師;
蔡博士的博士學位證書不但遺失,而且還申請補發二次,但是,LSE規定博士學位證書只能補發一次。

真是奇哉怪哉!

當年蔡博士的老爸與國民黨的高層交情甚深甚深,蔡博士在LSE是拿的Henry Luce獎學金,這是專門在幫國民黨培養人才。
呂秀蓮:蔡英文留英獎學金 疑與蔣宋美齡有關
2019-10-21 18:04:00
前副總統呂秀蓮今天召開記者會表示,蔡英文總統用以留學英國的Henry Luce獎學金,據聞需要蔣宋美齡推薦
優傳媒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

https://www.umedia.world/news_details.php?n=201910211804090419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