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也適應這類型的課程,不過也有學生在課堂上遇到困難。而黃信惠老師要做的就是──發揮創意,想辦法讓孩子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像是之前有個學生上課都在混,很不認真,做期末專題的時候找我討論,我就問他平常生活遇到哪些問題…」結果,孩子毫不忸怩的說:喜歡在家偷用電腦,不想被媽媽發現!「我就建議他:要不要做一個媽媽經過時電腦會自動跳回桌面的裝置?」黃老師笑著回憶,孩子當時還很懷疑:這真的可以做嗎?「我就說可以啊,你就把他做出來。」後來那位同學還去請教其他同儕,想辦法把之前的進度、不會的東西都補回來,最終成功做出裝置。「他就覺得很有趣,也很有成就感。」黃信惠老師說,學生實際上花了很多時間去完成這個專題,他也感覺到孩子的努力。
康橋不以成績定義學生,而是專注讓每個學生能夠發揮出自己的天分,在這個學習環境裡,信惠老師觀察到,學生樂意利用課餘時間完成創客專題,或是進修其他領域,就連家長也認同這樣的多元發展。不過,如果遇上比較沒有動力的學生,要如何讓他們燃起對課程的興趣?信惠老師曾在暑假辦過大型機台的營隊,規定孩子在一個禮拜五天內完成任務,第五天的下午,他們就會有一個小型的展演,邀請校內其他學生來體驗他們製作的大型機台。「我覺得非常成功!」黃老師笑著說,學生的積極度非常高:「因為大型機台是一個比較好的主題,好玩有互動,而且目的明確。」如果其他學弟妹或不認識的人來玩這些東西,作品完成度卻不高,學生自己也會不好意思。 另一邊,也有同學因為自己不太會寫程式,以為沒辦法在這個科目拿到高分,卻沒想到因為自己的思考方式而獲得老師的讚賞,得到滿滿的成就感。原因是創客課程希望學生兼備設計思考、創意發想以及應用技術的能力,給分的目的不是評價孩子的技術,而是創意和想法。黃信惠老師一直跟孩子強調,要知道自己擅長的技能、有什麼地方比別人強,然後充分發揮這部分去設計跟人家不一樣的東西。有了這樣的訓練,孩子不僅學到知識和技術,專題發想、自學能力甚至思維模式都能獨特而明晰。套句黃老師的話: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有一個比較獨特的思考方式,即使是擺攤,也能賣出跟人家不一樣的雞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