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職十三家
(出走與走出)
看到一篇〈出走與走出〉的文章,讀之再三,思緒更是隨之迴旋激蕩不已。依千佛山所授的思維模式,發現〈出走與走出〉的道理,其應用的範圍和角度極廣,可用之於檢驗「人生」的經歷。
「人生」的成分不外乎「事業」與「生活」,其中充滿了「出走與走出」。究其因,則各有其時節因緣。個人從踏入職場到退休,經歷了七個職位。早年到美國留學時,即開始獨自打拼,因此我住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從那時到現在,也有過十三個家。
在美加地區,青年就業的頭七年,轉換工作的頻率甚高,平均約一年至一年半左右。大家視之為當然,故從未深入思考分析。讀〈出〉文後,回頭檢討一下,原來「換工作就是一種出走」。
出走的原因,除了人事適應的問題,還牽涉到自身具有的能力。能力的獲得,包括原有的專業訓練和在職場上的實務經驗。
當自己的能力已經超越職責所需,就會以「跳槽」的方式求取更佳的成長空間。
漸漸地,職責和能力愈近平衡,也有相當的成長的空間,除非不得已就不再換工作出走了。
至於為什麼「跳槽」?
主因在於美加的社會環境和台灣不同,要提升自己的職位,比較易行的方法是轉到另一個機構出現的較好的空缺去。
換「家」的原因,除了隨工作搬遷,當然還涉及財力和居住環境的種種條件。但也脫離不了「求更好」,而從原來的家「出走」到一個新的家。所以換家也是一種出走。
如果從「走出」的角度來檢驗上述的現象:
最明顯的部分就是「在職訓練」。
在當下的職位上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突破了原來的無知或困境,這是第一種「走出」,也就是「走出新的我」。
如果從「跳槽」和「換家」這方面探討,可以看到舊有的環境已變成束縛的框架。新的我必須「走出」它,以期繼續成長,如蠶的四眠,需要蛻去舊皮般。這是第二種「走出」,亦即「走出限制的框框」。
個人得一機緣提早退休,返台定居,乃得享與老同學聚首話當年之樂。以前的班級很小,本地生只有二十人,大部分又出國去了,所以格外難得。令我驚訝的是,好幾位自台大畢業後留任母系助教,或在母系研究所繼續深造,然後担任教職,直至以教授身分退休。另幾位在別的行業由基層做起,直至一級主管退休都沒離開過原機構。
他們選擇在一個優良環境中,按部就班地「走出新我」,一層層地突破增上,一步步「走出自己」漸漸達到了科研的最高境界,完全無需「出走」。
雖然我在「事業」和「生活」上有「七職十三家」的艱難歷程,遠不如老同學們「不需跳槽」的幸運,但在學佛之路上我卻無比的幸運--
因為遇到了白雲老禪師並得以在千佛山學習調心之道。這兒有老禪師為我們準備的最完善的寶庫,各種不同背景的人,可以各取所需(即契機的道理方法),例如有儒家傳承的科學家,不必接受「佛教徒」式的信仰及儀式,也能夠做一個「學佛智慧的人」,故已無跳槽出走之需,只要集中精神,漸次融入那百年智慧的結晶中,則「居一切時、一切處」,均可依之持續地修繕己心並走出「自尋煩惱」的框框。
逍遙閣最新貼文:
2021/03/29 476 「冬夜夢金陵」與我(馮紀游)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8293666
2021/03/12 475 頑石化淨石~~第三程(馮紀游)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7506767
2021/02/24 474 “送別”李叔同的女兒春山油子(轉載)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6786655
2021/02/08 473 嫦娥!我錯過了妳(黃盛洛教授)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6150116
2021/01/24 472英譯「祕魔崖月夜」試作(李益謙教授)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5619923
2021/01/12 471 恭賀李若望神父榮陞台南教區主教(馮紀游)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5305203
2021/01/05 470 再覆「人生不必認真」(釋若知)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5094678
2020/12/21 469 你還有恨嗎?(馮紀游)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4784198
2020/12/07 468 HSSRP:畢業歌(青青校樹)(Ponder)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4412732
2020/11/28 467 為何一次拔20顆牙?(楊育傑) http://blog.udn.com/jfeng13x/154023466
.
.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0樓. 梵谷花2021/12/05 23:29謝謝好文分享。的確任何工作的去留個人有一半的主導權而公司有另外一半;但是在現今的世代慢慢地越來越少有工作可以讓一個人做到退休了。我們的民族性比較强調忠誠度,而美加地區比較喜歡冒險和大膽嘗試。不論在哪裏,我覺得只有自己擁有强而有力的實力到哪裏都是不吃虧的。
很欣賞您在大作中回覆 Sir Norton 的留言如下:
謝謝留言。現在的我最大的成就動機具體地來説應該是要努力的讓自己强大、提升自己的優秀(不論是外在的專業實力還是内心的耐受力)。因爲你的强大才能夠服衆而Ego, power and Profit 應該是一個隨之而來的附加品。如果你自身不夠力,你所得到的三角要素隨時隨地都會坍塌地。至少目前我的經驗總結是如此的認爲。
梵谷花 於 2021/12/06 00:11回覆
Re: 對於工作這件事,你怎麽看的? http://blog.udn.com/vangoghflower/170739577
馮紀游陸游:大哥與我 於 2021/12/06 14:44回覆 - 9樓. 寧靜姐2021/05/16 12:38台灣近似日本制度,一職終生,公司好像一個家庭,工作上要求專業及長久。員工比較安心安定。
- 8樓. Curtis&Claudia2019/05/24 09:26
大兒子這個週末畢業.不過他在高中到大學之間的打工可以看得出來他是不斷的在進步.
他也從他工作經驗慢慢的去找尋他未來該走的路.
這個暑假也得到何嘉仁的工作,準備在台灣工作一年,然後再回來讀研究所.
似乎也慢慢符合文中寫的....謝謝好友好文分享
- 7樓. 旭日初昇2018/11/01 15:09--
兒子在加國的就業過程完全見證馮兄本文無一句虛言。
兒子在加國滿3年已換了2個工作,分別是1年與3年,理由誠如所言,能力已超越職務所需,現在開始他的第三個工作,當然每跳槽一次,薪水也跟著大幅調漲。
看來他仍然會再跳槽出走好幾次!!!
恭喜令郎融入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深得其趣,已有所成!這樣按部就班一路前行,您已可免除大多數台灣父母的煩惱了!再次賀喜!馮紀游陸游:大哥與我 於 2018/11/02 15:18回覆
- 6樓. 雲大少爺2017/05/27 23:35一般換工作是越換越好才有意思
我在現在的公司待了16年~
想起來都恐怖@@
實在抱歉,錯過了您的留言竟然超過了一年!因為當時是100%菜鳥,搞得頭昏腦脹,嗚嗚嗚!謝謝雲大少爺一年半來的提攜! 馮紀游陸游:大哥與我 於 2018/06/11 23:08回覆 - 5樓. 莫大小說2017/01/08 09:31讀此篇頗有啟發
讀至「居一切時、一切處」不由反省所處的諸時段以及處境, 從陷身其中到時過境遷,又直到思及與回顧的此刻,我們是一圓融之個体,經歷與感受加諸我們心身以形成此時之我,想說的是,我是如此感應
雖然大多數的我們很少承受「餓其體膚」的苦,但必定曾歷「苦其心志」的磨練。現在學學漸離煩惱,效果似還不錯。看到格友中,我們這些老人家,都能從不同的羊腸小徑走出各自的悟,十分欣慰! 馮紀游陸游:大哥與我 於 2017/01/08 19:08回覆 - 4樓. 航迷老叟2017/01/04 10:29
來時無蹤去無蹤,
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
只此浮生在夢中。
走出或出走是一種迷惑,平常心即是自自冉冉(應是然然,也順便幽默一下那只會英文的那位文盲女士)。
「自己砍頭」:請看季非之「冉冉解語」 馮紀游陸游:大哥與我 於 2017/01/04 22:14回覆 - 3樓. tty2017/01/04 06:25然後呢?
確知的出走永恆歸屬在那裏?我說的算?你說的算?他説的算?誰說的算? - 2樓. 戈 筆 揚2017/01/04 06:07My two thumbs up for both the owner and the first floor's Pearlz!!!!It's like being through a winding mountain track, but finally reaches the prairie. HaHaHa 馮紀游陸游:大哥與我 於 2017/01/04 07:06回覆
- 1樓.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2017/01/04 05:34
哈哈,總算找到相近的經驗分享了。
我在台灣的老友幾乎都是一個公司做到退休,換過兩三個已經很多了。
我在台灣換過的公司,現在沒心思仔細去算,以前列出來過,感覺不下十個,換工作是很辛苦的,尤其是當空降部隊,但是不只是薪資與職位的上昇,磨練是值得的。出國後,也是一樣,大大小小的公司也是不下十次,不同的 industry 都是人生經歷的累積。
一次次的挑戰,才換得今日之雍容大度,我們是同路人,才能體會彼此經歷的個中甘苦! 馮紀游陸游:大哥與我 於 2017/01/04 07:0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