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塞巴斯倩‧巴哈的畫像,手握自作卡農曲的樂譜
文:夏爾克
自從聽古典音樂以來,在我身旁的人就開始受苦受難,不但要經常忍受管弦樂的噪音,更要撐過許多寂靜又冗長的慢板,結果不是被吵的受不了,就是悠悠睡去,還好現在他們習慣了,抗議之聲漸漸沒了。
然而更可怕的還在後面,那就是我有聽管風琴曲的偏好,尤其是巴哈的作品,常常有聽來詭異的聲響,以致於許多恐怖片或驚悚片,都拿它來展示氣氛,所以在我家,要創造出鬼屋的感覺,一點都不困難...
他最有名的管風琴作品,當然是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了,沒聽古典音樂的人多半也都有聽過它,因為它常在電影配樂中使用,尤其是要製造恐怖氣氛的時候:
但這很奇怪,先不談巴哈的這些作品多半是為教堂而寫的,管風琴本身就是屬於教堂的樂器,主要是讚美神用的,怎會有詭異的感覺呢?
如同「科技」始終都來自於人性,「矛盾」當然也出自於人性,問題就是在巴哈身上。約翰‧塞巴斯倩‧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是德國大音樂家,被尊稱為音樂之父(只限於近代),在很多古典樂迷中,他被認為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作曲家,其實他也是一個神學家、神秘主義者,喜歡研究一些數理和超自然的事物。所以在他的音樂中,會有些不尋常的因素在其中,象徵著某些「可聽而不可說」的事物,例如感受到「神的存在」,或是自然界的奧妙...等。
在信仰宗教的人看來,神就是神;但在無神論者看來,神卻是詭異的象徵。巴哈一生中最得意的樂器是管風琴,他傾其所有才華,寫出了許多管風琴曲,而且絕大多數是以基督教聖歌為主題的「聖詠曲」,數量有二百多首。它們與當時的禮拜儀式關係密切,其虔誠的宗教氣氛可以想見。對無神論或理性主義者來說,根本就是非理性的胡說八道,若說好聽點,就姑且稱其為「詭異」了~
而在巴哈去世後,他的作品很多都遭到遺忘,管風琴曲也是如此,即使後來經歷過巴哈音樂的復興,管風琴曲卻仍沒有太大的起色。這導致了其晚年偉大的作品「十八首聖詠曲」,被長期忽略,幾乎很難找到單獨的唱片,在巴哈其他晚年作品都不斷被研究和錄音的情況下,更是顯得奇怪和悽涼...
我們現在就來看看其中的第一首聖詠曲,它遠比剛才介紹的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更能代表巴哈,因為它是晚年的作品(d小調是早年的作品,音符的進行比較粗糙不成熟),先聽聽非管風琴演奏的版本:
這好像是用電腦程式去演奏的,它每個聲部都很清楚,可以分辨出來。
一開始,音樂就用三聲部的織體展開。仔細聽,高音是二個聲部互相纏繞,且進行非常快速,低音聲部僅有一個,形態卻完全相反,它不但很慢,還很簡單,其實這只是一首聖歌的旋律,與上面喧鬧的兩聲部形成極大的反差,它的歌名是「來吧,聖靈」( Komm, Heiliger Geist) ,這是當時教堂裡會眾都會唱的聖歌,巴哈在此拿掉歌詞,只留下旋律。
除了低音中間有暫休外,其他兩個高聲部一直同時演奏下去,後來加入另一聲部,纏繞的更緊,但不曾休止,直到最後~樂句就像源源不斷的泉水,自然的湧出,我聽了許多古典與流行音樂,卻再也找不出這樣的風格。
再聽聽看管風琴所演奏的:
這就對了~管風琴的壯麗和莊嚴感一下就完全展現,但繼續聽下去,卻比饒舌歌還更聒噪,像是自然界的聲響,或群鳥的鳴聲,而不是人們在喧鬧或交談。
低音的穩重厚實,默默支撐著高音的飛翔;擁有翩翩羽翼的同時,要具備結實有力的爪子....這是自然界的物理,也是可讓人產生美感的對比;理性與感性,藉此達到了統一。
這音樂詭異嗎?它一直自我模仿,並不斷分裂,以獲得往前推進的動力,這與細胞分裂的情況很相似~而當我們在顯微鏡中看到其動態,也都會覺得很詭異...但它是生命的本質。
在巴哈看來,創造所有生命的是神,所以將生命的本質描述出來,就是對神最大的禮讚,這也是他作曲的最大願望。也許,生命就是不斷的分裂、融合,直到失去動力,然後驟然結束。就像這首聖詠曲一樣,它結束的方式很突然,卻不令人意外。
「十八首聖詠曲」裡有太多這種曲子,在此音樂描寫的不再是生命的種種現象如年輕,喜悅,衰老,悲傷等,而是在表現生命本身,在晚年將要離世的巴哈,以這種方式進入永恆。
- 15樓. tzi2022/02/14 16:29謝謝介紹的管風琴
音樂好聽!👍👏❤️ - 14樓. 愛馬2022/02/14 02:24
Charles 的文章連結
- 13樓. 愛馬2022/02/14 02:19
Hi 夏爾克,
我在 Charles 的文章〈管風琴的二三事〉回應裏引用了這篇文章,沒有事先爭得同意,請別介意。
任何樂器都是人類的文化結晶,管風琴尤其讓人讚嘆。
巴哈更不用説,他的音樂是永恒的經典。
- 12樓. Lotus Amita2015/12/30 13:05
- 11樓.2010/10/24 12:32管弦樂
嗨:午安
`聽的是管弦樂'''''''每次聽都會黯然流淚
我常常在思考
到底是怎麼樣的靈魂才能譜寫出如此撼動人心的音樂???
阿米婭牧杜早安
妳聽的是管弦樂版的,但那是有經過改編的,我也覺得那改編的很好,
但也要聽聽原汁原味的,例如用管風琴或大鍵琴獨奏的,
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感動。
巴哈的心靈,主要就是對於對位法和旋律的構成有完全的掌握,
我認為讀他的譜是學習所有西方音樂的基礎,沒有巴哈,
就沒有後來的近代音樂。
金紡車 於 2010/10/26 07:10回覆 - 10樓.2010/10/22 08:41管風琴
我也喜歡管風琴音樂
去年是我的巴哈年""""一整年都在聽巴哈的音樂
一聽再聽''''最感動的有
第78號清唱劇{耶穌'你是我的靈魂}二重唱:我們危危顫顫小心翼翼地快步行走
c小調觸技曲與賦格曲BWV565
c小調帕薩卡格利亞舞曲與賦格曲BWV582
音樂奉獻{六聲部無插入式賦格}BWV1079'''''''''''''
阿米婭牧杜早安
我去年專聽巴哈的音樂也有好幾個月,其中也有清唱劇,78號我還沒聽過,
等下去找找看。
565和582都是名曲,但那六聲部無插入賦格,妳是聽什麼樂器演奏的呢?
我是聽管風琴獨奏,我找了好多年才找到,之前只聽過用大鍵琴彈的。
金紡車 於 2010/10/23 07:45回覆 - 9樓.2010/06/29 07:37無意中看你說到......在十九世紀
無意中看你說到......在十九世紀,經歷了理性啟蒙和科學發展的歐洲人,縱然再怎麼尊敬巴哈,也無法對他的聖詠曲,投以注意的目光。這導致了其偉大的遺作「十八首聖詠曲」(1748年),被長期忽略,幾乎很難找到單獨的唱片,在巴哈其他晚年作品都不斷被研究和錄音的情況下,更是顯得奇怪和悽涼~..........
其實在以前巴赫聖詠曲 是我們主修的鋼琴的視奏教材之一喔!
另外BWV 565 因為改編的鋼琴版太多 其實用鋼琴演奏也還好
只是看你選的版啊 Busoni Tausig Grainger 還有不少鋼琴家也改過
謝謝知靈的來訪~
雖然在學校或專家的領域,聖詠曲仍有其地位,但在今日的古典樂界,
除了少數幾首外(例如舒伯勒聖詠曲),多半的已經被樂迷所忽略。
除了十八首聖詠曲外,還有管風琴小曲集,鍵盤練習曲第三集等,
這些大規模的聖詠曲總集,不只單獨的唱片難找,連譜都不容易看到,
以前中國音樂書房有,但現在也沒了,這不能不說,是種集體的現象。
看來妳是讀音樂的,非常歡迎妳繼續給我指教喔~在這裏,
對古典有研究的人,真的太少~
金紡車 於 2010/06/29 21:07回覆 - 8樓. 謎謎-池邊柳2010/06/25 02:41介紹輕鬆有味
一向只憑直覺賞樂;年輕時聼巴哈,喜歡他的無伴奏小提琴曲。
其管風琴音樂予人如影隨形、時時縈繞、久久不去之感。壯麗和
莊嚴之外,總覺單調。現在比較能接受了。
欣賞你親切平易兼想像描繪的介紹文字,讀來十分輕鬆有味。聽巴哈,最重要的是聽各聲部的旋律,它們各唱各的,卻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最有意思之處,這也是聽他管風琴曲的要點。謝謝妳的稱讚,我一直覺得聽古典也可以很輕鬆,只要聽習慣了就行,所以在寫這類文章時,不知不覺就把這輕鬆感覺帶了進來~
金紡車 於 2010/06/26 08:38回覆 - 7樓. ez2010/06/17 03:54巴哈管風琴曲
專業介紹喔~~
對神的讚美
除了壯麗,震撼之外
也會帶一點神秘~~
- 6樓. 克里斯。李2010/06/16 22:50哇X100
這篇真的很專業
而且第一首曲子我就很喜歡
謝謝克里斯,專業是一定要的啦~就算裝也要裝出來金紡車 於 2010/06/17 21:27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