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紡車(CHISAKII)
看下面的樂譜,聽聽這首背景音樂,很像某個戰爭片的配樂吧:
其實不是。這是1887年,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的一段,在一百多年前,就有如此威風凜凜,作風大膽的音樂,總令我覺得不可思議。
在現今古典樂壇,奧地利作曲家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1824-1896)和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極受樂迷注目,甚至超過了貝多芬、莫札特等名家;他們作風獨特,讓人喜歡與討厭的爭議也都很激烈。
為什麼呢?音樂不就是音樂,有什麼好爭論的?
大家知道,古典音樂比較長,而這兩人的交響曲,更長的沒話說~動輒接近一小時半,讓許多人聽的暈頭轉向,內容又過於複雜,一下是極為優美的樂段,沒多久又變成粗野。
或出現和聲新穎,具神秘性的旋律;然後竟接著很普通的,像合唱般的齊奏,雖然樂器編制龐大,音響恢宏壯麗,但覺得太吵的人也很多。
這兩人在一百多年前,就已被評為「音樂時高時低,如喝醉酒般」「天國的玫瑰,與地獄的硫磺並存」,時至今日依然;而這也證明他們的音樂已通過了時代的考驗,永遠歷久彌新。
現在漸有一個共識,他們雖非古典音樂殿堂的門面,卻等同於裏面的房間;過去一般大眾對其作品知之甚少,不過這十年間在中國與日本,布魯克納已成為最重要的古典作曲家之一。
所以在這講求輕薄短小、速度、效率的現代,他應該會被淘汰才是啊!怎麼還越來越受歡迎,成為現今古典樂界的顯學與主流呢?
為解開這個謎,我們先來稍稍認識一下布魯克納。以下是他身著徽章的照片,攝於1886年的維也納:

看的出來,他是一位留著平頭(說好聽一點,是普魯士髮型)的老人,且身材矮胖,外貌可說十分平庸,難以引人注意。
這個不起眼的老人,在世時就已掀起驚天波瀾,他的音樂在當時過分新潮,以致遭到保守派的攻擊。但支持的人也不少,奧國皇帝就曾經數次召見褒揚,還常以金錢贊助,更把皇宮的一部分讓給他住。
在後來的納粹德國,希特勒很崇拜他,將他的音樂當成日爾曼民族的象徵。希特勒曾用非常虔敬的表情,與布魯克納的塑像合照,如同對待一個偉人,下圖為這張著名的歷史照片:
別以為布魯克納也是一個具種族岐視思想,或有什麼暴力傾向的人,相反的,他可能是古今最溫順簡樸的作曲家,對各種批評往往無力抵抗。納粹總認為日爾曼人是世界最優秀的種族,會如此推崇布魯克納,可能因為他是奧地利農民出生,作品也散發最純樸的日爾曼精神。
對,日爾曼精神,這就是重點了 ~日爾曼民族主要為德國人與奧地利人,兩個國家可說是人才濟濟,無論在科學、哲學、藝術的領域都有很傑出的表現,能這麼優秀,當然與其堅靭勤奮、追求精確完美的民族性有關;更深入來說,或許是為達自己的理想境界,而不惜付出一切的悲劇精神。
這樣的精神往往令人敬佩,也需要在失敗後,又不斷站起來的毅力,就算最終仍可能是失敗,給人的感覺並非徒勞,而是悲壯。布魯克納的音樂,就徹底表現了這樣的精神:他一生不斷努力創作,面對各種困難與批評,也從未退縮,到老時終於受到大眾認可,卻已病痛纏身。
因此他的音樂總容易讓人感動,再加上大規模的樂器編制和輝煌的管弦樂法,反使得「悲壯」的感覺更為深刻....不過,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實很簡單~他使用各種技法,讓音樂受傷;更精確的說法是:他讓音樂凹了下去 。怎麼說呢?例如聽起來,應該照Do Re Mi Fa So La Si Do走的旋律或和聲,他卻偏喜歡降半音,這一降,聽起來超像一個好好的氣球,突然扁了一半~
。如下圖:
因為先凹了下去,或許已受了傷。以至於後面再努力鼓起來時,聽起來就已夠感人了~這時他反而喜歡升半音,使氣氛更加高揚,當然也就更感人。
只是凹下去的東西,其實已經受損,讓人擔憂若過份膨脹,有隨時破裂、甚至「崩潰」的危險。這種錯覺,使音樂就算在最輝煌之時,仍漾著悲壯的氣氛。
當然,他也有非常明朗的作品,表現他樸實的農民性格和虔誠的宗教信仰。1884年,第一次首演就大獲成功的第七號交響曲,就是此類型的作品,該曲極其有名,常被電影或儀式所引用:
這曲子本來是哀悼德國歌劇大師華格納(Richard Wagner)的死亡,雖讓人感到「悲壯」,卻不是描寫自己的,而是別人的「悲壯」;他對別人死亡的態度,十分豁達,最多只是哀悼,並不哀淒 ~這使得本曲,竟成為他最明朗美麗的作品,恐怕也是讓人始料未及的...
集合許多矛盾於一身的布魯克納,已成為古典音樂中永遠的謎,他能把宗教的神聖及冥想,與讓人敬佩的悲壯精神融為一爐;他總是努力的追求完美,加上宗教要求的犧牲奉獻,使其作品特別清澈純淨,呈現出一種「無我」的境界,這應是最迷人之處。
當「無我」時,才知自己的渺小,始能真正客觀,感受世界的無邊無際~如同隨意劃過的一線,在上是浩瀚天空,下則是無底深淵。一直很佩服這個在十九世紀,譜了十首大型交響曲的作曲家,當時並沒有唱片業,寫這種東西無任何利益可言,更極度耗費時間。大概他譜曲不是為了自己,更不是為別人,只是單純為了音樂,而無私無我的精神,也在其中徹底展現...
- 14樓. 楊風2010/09/12 11:19
- 13樓.2010/07/02 13:30風格
布魯克納的音樂風格
雲狀音群
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常常是以神秘的、“雲狀音群”開始的——弦樂聲部演奏出安靜的震音或者是顫音——在此基礎上出現了主題旋律的動機或者是呈拱形的旋律線條。
發展空間
即使是在布魯克納最短小的作品(比如教堂經文歌)中,音樂所呈現的也是一個非常寬泛的發展空間:不僅是因為音樂常常是緩慢的,還因為音樂在流動中有時會停下來,以便讓和弦在大廳中迴響。布魯克納通過織體結構的突然轉變,表現出他令人驚異的精確變化。
聲音的色塊
許多浪漫樂派的作曲家都喜歡把富有表現力的管弦樂音色加以融合或變化。布魯克納常常會大膽地使用對比的方式,創造出巨大的聲音色塊的音效。他把演奏管風琴的經驗用在管弦樂隊的表現風格上,用中止或者是“呈階梯狀”的發展來製造音量或色彩的變化效果。
鄉村舞曲
布魯克納的音樂並不總是慢速的或者是固定不變的。他的諧謔曲總是充滿了他年輕時非常熟悉的奧地利鄉村舞曲的節奏。即便是在他交響曲的第一、第四樂章中也常常會出現優雅的舞蹈節奏主題。
音樂旋律
布魯克納也稱得上是位偉大的音樂旋律家,他的音樂旋律具有廣闊的風格特徵範圍,從《第七交響曲》開頭較長主題的高雅溫馨,到《第四交響曲》諧謔曲中部的鄉村圓舞曲的質樸嫵媚,可謂多姿多彩
- 12樓. 謎謎-池邊柳2010/06/25 05:02分析透切
分析透切,文字輕靈,描述感覺,自然入理,容易引起共鳴!
謝謝喔~我會更努力的 金紡車 於 2010/06/26 08:34回覆 - 11樓. 梅花居士2009/07/31 17:52第七號
每次到台中,在車上聽第七號,等待聽完,台中也快到了,呵呵~謝謝居士~坐車聽布魯克納,也是我的癖好~金紡車 於 2010/07/03 09:15回覆
- 10樓. tzi2008/09/16 14:44真好
真好 又有關於音樂的介紹
因為 乘著歌聲的翅膀 的音樂棧 停了
不客氣,歡迎妳常來~ 金紡車 於 2008/09/16 22:47回覆 - 9樓. Elly2008/09/14 14:13有氣勢
布魯克納他身著徽章的那張照片,神韻拍得很好,你看他的左邊嘴角傾斜度和右手握拳的張力,嗯,果然是有氣勢!
你說降半個音,讓音符受傷,凹下去,我能了解,就好比先蹲後跳,才能跳得高的道理一樣,這樣才能對比出更大的反差效果.
你也一樣啊,學經濟的,對古典音樂這麼了解,這也是一種反差!
Elly晚安
我也有同感,這照片最能表現他的氣勢,他稱得上是古今最壯麗的作曲家,
所受的勳章無數,但有佩戴照相的目前只有這張而已。
古典音樂的悠長韻律,和經濟的走勢有許多相似點,所以我特別有興趣,
有空再慢慢和大家分享喔。
金紡車 於 2008/09/15 20:44回覆 - 8樓. 晨曦Catherine2008/09/08 15:59金紡車小弟呀!
你該是音樂系畢業的高材生吧?
- 7樓. blue phoenix 從影后裡的渣男看女明星的愛情婚姻2008/09/07 20:34這已經是我第三次來你家
前幾次無法讓我推薦
電腦一直凍結
拍拍手
這種文章真是太有幫助了
blue phoenix
鳳凰姐不好意思,讓妳來這麼多趟。
我也不知怎麼回事~應該是系統的問題,
真的嗎?我還以為沒什麼人想看,寫起來又累,
本來已經不太想寫這類的文章了。
看來,我還是考慮多寫些...
金紡車 於 2008/09/08 20:27回覆 - 6樓. 古 月2008/09/04 13:41睽違久矣
好棒
又可以見著音樂才子的大作了
- 5樓. 鳳彩翎:阿9公然侮辱2008/09/02 23:50喜歡
我喜歡 喜歡音樂的小金
廣告說: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 那愛音樂的男人就是好男人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