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台灣第一部彩色寬銀幕電影 ~ 《吳鳳》
2010/07/30 22:45
瀏覽17,181
迴響3
推薦24
引用0

民國52年,全台灣的小學生,都曾收到官方送的小小禮物,

那就是電影《吳鳳》的書籤。這種行銷法,非常有效,因為

小學課本裡,就有吳鳳捨生取義的故事,大家都會想去看這部

電影。

1962年,台灣省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吳鳳》,算是台灣第一部

彩色寬銀幕電影。卜萬蒼導演,攝影由來自日本的山中晉掌鏡

。主要演員有王引(吳鳳)、張美瑤、王琛、龔稼農、趙振秋、

曹健、傅碧輝。編劇為徐天榮、丁衣,電影故事為 :

「從福建來台經商的吳鳳,擔任通事,因熱心助人,頗受當地

山胞愛戴。村落少女薩妲蘭(張美瑤飾)因故被吳鳳所救,

便在吳鳳身邊服伺他。吳鳳一心想要破除村落巫醫的迷信,

以及獵人頭做為祭品的習慣。但連年天災讓村民覺得天怒難息

,決定再度獵人頭祭神,吳鳳無法阻止,只好告訴村民,到時

可以殺死一個由自己喬裝,身穿紅衣,騎著白馬的人來取人頭

。村民依照吳鳳的話去射殺這紅衣人,拿下頭套才發現竟是

他們愛戴的吳鳳……

王引(1901-1988)演員兼導演。原名王春元,原籍天津,生於上海

。 1929年開始進入上海影壇,1949年前往香港發展,

主演的影片《長巷》、《吾土吾民》、《後門》、《苦兒流浪記》等,

頗受好評。1962年和1971年因主演邵氏公司出品的《手槍》和

臺灣影片《緹縈》,分別獲第1屆 、第9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

。另外他主演的《吾土吾民》、《後門》,先後獲得第9屆、

第12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1981年為褒揚他從影50周年,

頒給他金馬獎特別成就獎。1987年定居上海。

張美瑤,外號寶島玉女,本名張富美,1941年出身在台灣

地理中心,山明水秀的南投埔里小鎮。1957年參加玉峰製片廠

演員訓練班,藝名為張美瑤。1959年主演台語片《嘆煙花》

、《阿三哥出馬》、《錯戀》。1960年玉峰公司結束,

遂到國華廣告公司擔任電台廣播員,並充任月曆女郎。

1962年台製廠長龍芳從月曆上看見張美瑤,因而羅致為

基本演員,主演國語片《吳鳳》,以片中美麗動人的山地少女形象

,首次引起影壇注目,成為日後台製廠的當家花旦。

1963年受香港電懋公司之邀(台製廠外借)赴港主演《諜海四壯士》

、《西太后與珍妃》、《生死關頭》,返台後演《風塵三俠》與

《雷堡風雲》。同年底應日本東寶公司之邀赴日主演

《香港白薔薇》、《曼谷之夜》兩片,在亞洲影展中獲得

最有前途新人獎。張美瑤回國後參加了《橋》的拍攝,

因而與柯俊雄相識相戀。1970年聲譽正隆時與演員柯俊雄結婚,

婚後續拍完《再見阿郎》一片後息影,1978年客串演出

《黃埔軍魂》。張美瑤隱忍柯俊雄花名在外的傳言三十年後,

終於在柯俊雄當上立委時,簽字離婚。2002年復出,接連

演出電視劇《後山日先照》、《明月照紅塵》、《後山土地公》

。2008年,金馬獎執委會宣布了今年首創的『騎士勳章』,

得主為張美瑤。

整部影片並未阿里山實地拍攝,內容也未尊重史實或現實。

片中原住民的服飾、建築、歌舞等方面,與鄒族根本無關,

比較偏向阿美族或非洲部落。

其實,根據許多史學家求證,並沒有捨生取義的故事,

吳鳳是在處理漢人與原住民的紛爭時遇害的。

在清代,吳鳳並非家喻戶曉的人物。日本殖民統治當局為了

積極開發阿里山森林資源及馴服原住民的反抗,刻意將

「吳鳳神話」加以修飾改裝。於是,阿里山原住民心目中的

「剝削鄒族的惡商」,開始脫胎換骨,成為捨生取義的偉人。

其目的就是想安撫原住民,也可教化漢人百姓,以「合理化」

外來殖民的統治的。於是將「吳鳳神話」納入學校課本,

鼓勵演劇,甚至拍成電影。戰後,國府繼續沿用杜撰的

「吳鳳神話」,企圖營造漢人「撫番」的教化假象。

國府於1949年遷臺後,也將「吳鳳神話」編入小學課本。

日治時期拍有《義人吳鳳》的電影,國府還拍了兩部有關

吳鳳的劇情片,《阿里山風雲》和《吳鳳》。

統治者很難了解台灣原住民「出草」的原始宗教意義,

他們只看到「生番」的「野蠻殘暴」。

民國七十年代,原住民運動興起,「吳鳳神話」象徵歷代統治者

對於原住民形象的扭曲、與對原住民對於歷史詮釋權的剝奪,

破除「吳鳳神話」早在原住民運動展開時,即成為運動的重心。

在戒嚴令解除前,即曾有鄒族青年在吳鳳公園開幕活動中

靜坐抗議。民國七十七年林宗正牧師率領的數名原住民青年以

電鋸拆毀嘉義車站前的吳鳳銅像,同年教育部長毛高文宣佈,

將吳鳳故事由課本中刪除,民國七十八年內政部正式將吳鳳鄉

改為阿里山鄉,現在只剩中埔鄉的吳鳳廟仍香火不絕。

                           吳鳳廟-嘉義縣中埔鄉社口村23鄰1號

且讓我們還原一下歷史,吳鳳(1699康熙三十八年─1769

乾隆三十四年)字元輝,清福建省平和縣壺嗣村人。

五歲隨父吳珠、母蔡氏渡臺,居諸羅大目根堡鹿麻莊

(今嘉義縣中埔鄉)。    中埔地處阿里山麓。

吳鳳少年時,經常隨父到番杜經商,有較多機會接觸鄒族人,

漸漸地懂得鄒族的語言習俗。1722康熙61年,朱一貴叛變,

鄒族響應,殺害李姓通事及漢人四十多人,後來叛變被平定。

,不久,清廷就指派吳鳳,接任為阿里山通事,進行撫番

教化的工作。    吳鳳的經歷和素養,使他成為通事的最佳人選。

從康熙六十一年(1722)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

吳鳳擔任阿里山通事達四十八年之久。通事之責,乃管理漢番

貿易、賦稅、教育、耕作、紛爭等等。

但是,鄒族人歷有"粟祭"的習俗。即新穀登場,必"出草"

獵取人頭祭神。吳鳳上任第一年,力勸鄒族人戒俗,

軟硬兼施無效,最後達成協議,以牛代人,這樣過了五年,

鄒族人仍要求人頭,吳鳳眼看推延不過,就取朱一貴義軍四十

死者遺留之首骨,以充祭事,每年一具。到乾隆三十一年,

這些屍骨也用完了。鄒族又派人索討人頭,吳鳳曉之以理,

嚴詞相告,不許妄殺無辜。鄒族人應允,連續三年未用人頭祭神。

乾隆三十四年,阿里山山區,五穀欠收,瘟疫迭起,

不少族人病死,原住民歸罪於未用人頭祭祀的關係,

於是吵著又要「出草」,吳鳳再怎麼勸阻都無效。

後來,吳鳳是在處理漢人與原住民的紛爭時,不幸遇難。

鄒族人並未因吳鳳的死而痛改前非,他們繼續出草。

只是因為部落不斷有人死亡,族人懷疑是吳鳳的鬼靈作祟,

所以才發誓不再殺漢人。

出草是台灣原住民獵人頭習俗(獵首)的別稱,

就是將敵人的頭顱割下的行為,泰雅語稱mgaya「姆嘎亞」。

這種行為也存在於各大洲的原住民族,其實獵人頭的習俗是具有

複雜的動機的。當然,原住民會因為仇恨而獵人頭,但是也可以

為了祈福而獵人頭,或者是為了表現自己的英勇而獵人頭。

不過,台灣原住民並不是各族都有這樣的習俗,

世居於蘭嶼的達悟族,為唯一無此習俗的台灣原住民。

                                                                                               竹製的頭棚

                        鄒族頭目,位高權大,為準世襲制。

 

基於宗教信仰與祖先遺訓,獵來的人頭,祭祀後,再將骷髏

集中於公廨,置於竹製或石造的頭棚中。日治時期,將首級

沒收,埋於地下。

鄒族(Tsou;Cou)也稱為曹族,傳統語言為鄒語,

分布於南投縣、嘉義縣和高雄縣境內,人口約7,116

(內政部1998年統計)。

                           

                                                         鄒族青年合照,前面斜掛的是裝東西的袋子。

鄒族(曹族)主要分布於阿里山境域,以特富野社與達邦社

二部落為主。鄒族的草屋,依用途可分別為家屋、穀倉、

畜舍與集會所。

《阿里山風雲》是臺灣光復後的第一部國語劇情片,張徹編劇

,張英、張徹聯合執導。主演:李影(飾吳鳳)、吳驚鴻、藍天虹

、張茜西。片中插曲《高山青》,至今仍被大家傳唱著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啊……啊……。高山長青,澗水長藍,

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碧水長圍著青山轉。」

填詞者為導演張徹,作曲者為周藍萍及鄧禹平,另外一說則為

該曲改編自台灣原住民之民歌。片中主唱者,為花腔女高音

陳明律,她當時還在一女中就讀。這部電影是以男主角為中心,

女主角無關緊要,注重動作,打鬥場面不少,顯露了張徹擅長

動作片的走向,日後成為香港邵氏武俠片的天王級導演。

事實上,《阿里山風雲》全片都在花蓮拍攝,原因是阿里山

山高樹大,光線不足!歌舞鏡頭需要大量原住民演員,

在阿里山無法找到!該片由上海萬象影片公司專程來台拍攝,

當時正值國共內戰,上海保衛戰。電影殺青時,上海已失守。

他們再也回不去了,所以《阿里山風雲》變成在台灣首映。

                                         阿里山風雲中的吳驚鴻和藍天虹對戲

                                                                 導演張英和演員老婆曾芸

日治時期,日人安藤太郎與台灣人鄭錫明、蔡槐土犀合組

「日本合同通信社電影部台灣電影製作所」,拍第一部影片

相較之下,日本人所拍攝的《義人吳鳳》比較忠於史實。

《義人吳鳳》不但在阿里山(達邦部落?) 實地拍攝,除了主角外

,其餘演員也都由鄒族人擔任,因此影片中的儀式、歌舞也比較

正確可信。如果不去計較主體性與意識形態的問題,《義人吳鳳》

在保存與呈現阿里山鄒族傳統祭儀與文化上,倒是有相當的價值。

《義人吳鳳》在台北芳乃館(現國賓大戲院)放映時,演員隨片登台

,表演短劇。該片不但轟動台灣,並成為少數能「外銷」回日本

的台灣電影。

               1932年《義人吳鳳》劇照

1976年,雲門舞集冬季公演《吳鳳》舞劇,嘉義籍的林懷民,

親自飾演故鄉傳奇中的主角。《吳鳳》舞劇,乃根據台東阿美族

音樂家李泰祥所寫的[大神祭]編成!?此舞碼應該封箱了吧!

台東阿美族音樂家李泰祥

有誰推薦more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3) :
3樓. 764唐阿貴
2010/11/02 23:38
謝謝釐清

拜讀大作才知小學課本裡填充的是神話

相信學校的課本內容  越來越有內涵

不再年輕2010/11/03 14:08回覆
2樓. 葉子~
2010/08/01 00:01
你的資料好豐富

懷念的老電影,及老演員。謝謝分享。

謝謝指教!

找資料看資料,的確是要花不少時間精力.

不再年輕2010/08/02 16:08回覆
1樓. 一畝桑田
2010/07/31 21:20
吳鳳

吳鳳的故事,

耳熟能詳,

只是,

有人說這個故事可信度不高,

又是一樁羅生門!


近代史學者大都已認為吳鳳受難於排解紛爭時

再加上原民的抗議

所以小學課本不再捨生取義成仁的故事了

不再年輕2010/07/31 23:09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