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一篇文章所述, 最近十年來的螢火蟲季節, 舉辦賞螢或是偶爾拍攝 ( 六個年頭裡面的五年以及多次 ), 看到的全部都是龐大數量的 “黃綠色/淡綠色” 品種, 應該是稱為 “黑翅螢” 的種類吧, 因為保護生態的原因, 都只是黑暗中長時間曝光拍攝, 不曾使用輔助光源或是閃光燈, 去拍攝單隻的生態照來確認, 不過, 那些應該就是 黑翅螢 無誤.
或許, 等到 2013 的季節尾聲 ( 就是往後三兩天之內, 它們應該就快全數消失了 ), 會抽空去把兩種不同物種拍下生態照 ( 單隻獨照, 必須使用光源或是閃光燈 ), 也就是, 2013年將會是從 2006 開始嘗試拍螢火蟲以來, 首次使用光源來拍它們 ( 為了確認兩種 “可能” 不同的種類, 總要知道自家附近各處山區的物種到底是什麼種類的螢火蟲 ).
2013/05/02晚間, 首次發現童年時代的山區也有螢火蟲, 或者說, 一直都知道應該會有, 只是從來不曾特意去那裡....因為設定錯誤而曝光不夠, 能夠拍攝的短短十幾分鐘內, 全數拍攝失敗…05/03 晚間再度嘗試, 至少, 算是 “有拍到” 這些發出橘色光的小傢伙….但是, 照片經過縮小之後, 什麼螢火蟲都看不出來了, 因為橘色光在黑暗環境中, 非常的不顯眼, 即使寬度800 以內, 單張檔案200k 左右, 還是看不太出來, 除非把照片弄到 1000 的寬度, 單張約 400k, 才能稍微看出一點樣子.
這一點, 跟 綠色光 的螢火蟲就有非常大的差異, 綠光的螢火蟲, 可以直接整張縮小, 即使寬度小於 700, 檔案100k 之內, 還是能夠看出那些綠色光點, 就是可以用寬景, 等效焦長約 28mm, 直接縮圖都能夠看得很明顯.
橘色螢火蟲, 用相同條件, 卻根本看不到東西, 只能用裁切或是格放, 以原圖 100% / 80% / 60% 或是 40% 先裁切部份, 然後此部份再縮圖, 才能勉強看得出一些模樣 ( 單張 100k 以內條件的話 ), 因為網頁空間無法容納太大檔案, 就只能如此了, 至少看得出它們顏色的不同 ( 經過兩晚的拍攝, 有個大發現就是…. 其實, 它們的光會變, 有時候全部發橘色光, 有時候, 卻又會全部發綠色光, 關於這部份, 還得再多花時間去研究, 2013來不及的話, 就以後再努力了 )
這一張 (綠色系的螢火蟲, 另一處山區拍的), 只是用來當成對比照片….月亮的光線 ( 右上角與柏油路面斑點 ), 寬景縮圖, 約 92k 容量, 黃綠色的光點還是蠻明顯, 發出綠光的會比較好拍. ( 對比差異比較大 )
接下來八張, 都是 “新發現” 的橘色光螢火蟲, 因為顏色很弱, 必須用不同程度的裁切, 勉強看出現場的狀況 ( 有些橘黃色, 有些橘紅色比較暗, 右上角部份 )
已經被土填滿的廢棄圳溝, 以及古代常常走的小徑
稍微格放多一點
黃色或橘色的光點軌跡
或是暗黃色與橘色
小徑上的螢光點點
有些光點暗到類似紅色 ( 中央頂端 )
這種橘色光的小傢伙, 真的對比很不明顯….即使曝光時間比別處綠色的久, 拍出來還是非常暗 ( 可能是因為環境很暗, 幾乎完全無光害, 因此它們不需要發出很強的亮光, 其他地方則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光害, 綠色螢火蟲的光就特別亮 )
受限於照片數量, 尺寸與容量, 不能以 “整張縮小” 的方式 ( 會根本看不出光點 ), 只能大概用以上幾張當作代表, 描述它們的不同之處.
至於, 想拍出更好一點的照片, 或是詳細的種類資訊 ( 以及它們為何會發出好幾種不同顏色的光, 這部份還是自己多年來首次發現的怪事 ), 就看是否能夠有更多機會與時間, 再去慢慢研究了.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5樓. 山畝2013/05/08 17:02螢火蟲大師
不曾拍過螢火蟲 也知道很難拍
看了楓之谷的照片才知螢火蟲的美
也見識到大師在此 太棒了
其實, 個人都只是拍一些生活照, 記錄小朋友的成長歷程而已 ( 在部落格其他文章裡面可知 ).... 因為只是用最簡單的入門款相機, 稱為 "塑膠玩具" 的廉價鏡頭 ( 一顆全新 18~55mm 變焦鏡頭只要 3000 元的那種最廉價型式 ), 可以說有在 "拍照", 根本不敢說有在玩 "攝影"
寬景的螢火蟲其實還好, 也不會多難拍, 2008年首次用入門單眼( 更早之前只用一般傻瓜數位相機, 就真的不能拍螢火蟲, 連 夜景 都不容易拍得成 ), 第一次嘗試就有拍到一些記錄了 ( 雖然有些慘不忍睹.... 不過, 經過五六年, 其實也還是在原地踏步, 可能個性過於懶散, 不會想要特意去 "精進" 吧 )
直到2013年五月初, 嘗試去拍生態照之後 ( 以前一直不願意去對它們有任何人工光源干擾, 也因此從來不知道家附近山區到底是什麼種類, 只用亂猜 ), 前幾天才終於發現, 橘色光的實在有夠難拍 ( 前面的回應文章中有介紹 ), 身長最小 4mm, 最長不超過 6mm, 幾乎像是一隻跳蚤或是黑芝麻那麼小隻, 黑暗中, 又受限於 110cm 以上的對焦距離, 生態照還真的是拍到頭昏眼花 ---- 因為用眼睛看, 幾乎根本看不到它們. ( 過幾天或許會貼個它們的特寫吧 )
身長 8.5~10mm 之間的 黑翅螢 就簡單許多, 第一次嘗試, 純粹以記錄照來說 ( 不談沙龍照 ), 至少前後二三十分鐘內, 算是拍下了許多記錄照片.
如果不要 "要求太高" 的話 ( 看得出來有螢火蟲就好 ), 其實也不算難拍啦, 只要對相機設定有些許概念就可以了
- 4樓. 肇2013/05/08 16:54美
太美了
由螢光串起的印象畫!!
謝謝你開啟了我們看待螢火蟲的眼光!
印象中, 它們好像被稱為 夏天夜晚的小精靈 吧....還是, 自己想像的?
漫天螢光飛舞, 確實是比較特別一點的畫面....也直到今年, 才終於發現, 原來它們還有 "發光顏色" 之分 ( 看過那麼多年都沒去特別注意, 還真的有夠混
)
來個 螢光滿天 吧
楓之谷 於 2013/05/08 17:28回覆 - 3樓. 寄居者2013/05/07 00:51原來螢火蟲有不同顏色的
真是長了見識。
謝謝分享!
歪打正著, 無心插柳柳成蔭....
剛好小女兒說會晚半小時下課, 剛好臨時決定趁機先到某處瞧一瞧, 剛好拍出來有些是是橘色有些則出現綠色 ( 相機記錄會比眼睛看來得準 )....經過查一些資料, 有人稱它們發出的光是 黃綠色, 有稱 藍綠色, 也有稱 橘色.... 事實上是, 它們會變化發光顏色, 短短十幾分鐘之內, 個人記錄到的顏色有 暗紅與橘紅/黃色/綠色.
一般桐花季節, 附近山區最多的是 黑翅螢, 身長 8.5~10mm ( 有些其他種類可以到 13mm ), 本文章主角 紋胸黑翅螢, 是 "台灣最小的螢火蟲".... 就這樣不期而遇或是湊巧, 才知道它們在某處的的存在.
2013/05/06 晚間 20:20左右, 載小女兒回家之後又趕著去拍 黑翅螢 ( 因為本文主角會準時在 19:12~19:15 之內就同時消失, 太晚了不能去拍 ), 黑翅螢在附近地區數量龐大, 而且活動時間長 ( 有時候天氣冷或其他因素, 較晚開始活動, 到 21:50 才完全停止活動, 大部份日子則是 21:00 前後停止飛行 ).
最後有幫 黑翅螢 拍了一些 "生態照" ( 單隻個體的獨照 ), 9mm 的身長, 拍攝困難度較低一些..... 至於本文主角 ( 紋胸黑翅螢 ), 長度只有 5mm 的小傢伙, 幾乎像是螞蟻那麼小 ( 三粒黑芝麻排起來那麼大而已 ), 要拍出較清楚的生態照, 就要再另外找機會繼續努力了.
黑翅螢 的黃綠色光, 比較顯眼許多
( 顆粒太粗了點 )
楓之谷 於 2013/05/07 11:59回覆 - 2樓. 多硯坊 (休)2013/05/06 09:32拍得太好了
幾十年沒看到過螢火蟲了
在您這裡
一次看個夠
05/05 晚間再度去 "奮鬥" ( 拍攝超級難拍的橘色光甚至於暗橘色光的螢火蟲 ), 結果出爐.... 每個晚間只有 10~12 分鐘勉強能夠拍的極短時間 , 因為前面天空光線太亮, 後面則光線全黑, 兩種情況都分別有問題, 不是環境還太亮就是整張完全黑.
而且, 每台相機大概全程只能拍五張左右, 勉強看得出來的居然不到兩張, 而且對比非常不明顯, 幾乎刪光光 ( 兩台相機同步拍, 最後居然只勉強留下四張, 而且幾乎要 "原圖" 才勉強看得到螢火蟲 )
一般 黑翅螢 的身長約 8.5mm, 這種的身長很小, 它們是 紋胸黑翅螢, 身長只有 5mm ~6mm 以下, 幾乎像是小螞蟻那麼小隻 ( 論體型或體重, 可能只有黑翅螢的 1/5 甚至於 1/10 吧 ), 或許也是亮度拍起來很微弱的主要原因 ----- 因為真的非常小隻, 不過, 在黑暗中, 眼睛看的感覺還是蠻亮, 不過.... 相機比較客觀, 相機曝光之後的事實或結果, 要比眼睛來得正確.
引述 嘎嘎老師 的網頁說明以及大小體型對比 ( 大隻的就是附近山區最多的, 小隻的就是本篇主角, 真的很小隻 )
http://gaga.biodiv.tw/9701bx/in94.htm
由體型大小的對比就知道, 為什麼拍這種 ( 集體發光場面 ) 會那麼難拍....
黑翅螢 就容易拍多了, 因為發光強度比較強, 而且黃綠色也比較鮮艷 ( 橘色真的很暗 ), 貼兩張 黑翅螢 提供比較, 不過....最好還是貼 "大圖" 會比較清楚 ( 網頁沒空間了 )
即使環境光害嚴重 ( 左邊/上方/右上方的光線 ), 黑翅螢的黃綠色光芒還是很明顯
上方光害, 遠處有白色的油桐花
- 1樓. ~奇異的奇異果~2013/05/05 18:07奇妙
真是太其妙了
分別有三種顏色
您辛苦了 摸黑拍這些照片很危險吧
謝謝分享
摸黑拍照倒是不辛苦, 只要設定好最大光圈跟感光度 ( ISO值 ), 調整對焦距離, 架好腳架對著目標, 然後按下快門 ( B 快門, 未限制時間 )...之後依環境光線亮度, 看要曝光一分鐘兩分鐘甚至於四或五分鐘....回家看最後結果 ( 失敗就下次繼續努力 ).
最麻煩的是 ---- 蚊子會咬人
( 要擦防蚊液 )
小時候不談, 最近十年來, 幾乎每年想到時, 都會抽空去看它們 ( 甚至於某幾年間曾經辦理過總數超過十次, 平均每梯次數十人參加的車友聚會...最近幾年就沒時間辦聚會了 ), 也是直到今年才發現, 它們有橘色光的.
晚間又拍了一趟 ( 還真的只出現十幾分鐘就瞬間全部消失, 不像別地方兩小時之內都還看得到發光或飛行 ).... 至於拍攝成果嘛, 還未知
楓之谷 於 2013/05/05 20:21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