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有遇到關鍵之處,欲罷不能,本來想看完壹集早早睡覺的,卻不得不接著看,以致把睡覺時間搞的很晚,但是看《何以笙簫默》我缺幾乎沒有這種感覺,因為這部劇太平淡如水了,有時間我甚至想把它比作雞肋,但是看著看著,我卻入迷了,越來越喜歡裏邊的主人公,我甚至希望自己的男人也能像何以琛那樣。。。
剛開始看《何以笙簫默》,我對唐嫣飾演的女主角趙默笙很不適應。與電視屏幕上司空見慣的或冰雪聰明,或嬌憨可人的女性形象不壹樣,這個女孩特別囁嚅。
默笙雖然長得高挑,青春靚麗,但總是畏手畏腳的樣子,就像她的著裝,無論穿西服還是長裙,永遠搭配壹雙白球鞋;吐字囫圇,說話囁嚅,讓人急不得惱不得的;同時,她也是低頭率最高的女主角,老低著頭,垂著眼皮,躲開別人的視線。
正因為默笙毫無存在感的狀態,導致了男主角何以琛只能全盤采取主動,步步緊逼,然後壹步步深陷進去,直至無法自拔,這就像是吸星大法,又像是貢布洛維奇的劇作《伊沃娜公主》,過於反常的狀態,也能深深吸引人。
當然,這種設置也讓以琛的扮演者鐘漢良嘗到甜頭,他壹下子成了大眾的夢中情人。觀眾就喜愛那種外在強勢,內心卻完完全全敗給了愛情的男人:達西先生,白瑞德,都敏俊XI。
愛情劇裏,男女主人公的關系像打太極壹樣,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方生方滅,才能百轉千回。在《何以笙簫默》中,默笙的態度左右了劇情,她的愛情模式乃是忽冷忽熱。大學時代死纏爛打是她,七年後重逢時的心門緊閉、高冷消極也是她。為什麽壹個人會前後判若兩人,其間到底發生了什麽?
這裏不得不提及顧漫這個網絡作家,她的獨到之處。應了那麽壹句話:“壹白遮百醜”。顧漫的故事往往清淺浮露,擅長從慕男狂式的女性心理角度去描摹愛情,但她的筆頭很有勢能,寫得興致勃勃,欲罷不能,頗見通俗的才華。
她描繪的生活場景,雖然也有職場,律所、網絡公司、時尚雜誌社等,但設計的橋段多不新鮮,都是壹些二手經驗;故事與其說發生在大都市,還不如說是城鄉接合部。
對於成功人士的想象也比較粗俗,令人發噱。那些成功人士永遠壹副牛逼哄哄的樣子,旁邊蒼蠅似的簇擁著壹群記者,做無限仰慕狀。作者正面描寫他們的言行,下館子必須找最大的包房,娶妻絕不娶離過婚的……這都是什麽年代的邏輯?!真不知道該叫他們土豪,還是土鱉為好。
還有,這個劇的情節有很多硬傷……篇幅所限,這裏就不壹壹舉例了。
說了作者的壹堆壞話,該說說她的“壹白”了。
這是壹個有朦朧的原罪意識的作家。別說網絡寫手了,此壹特質在純文學作家裏,也實屬罕見。中國人缺乏原罪意識,慣於給別人定罪,碰到糾紛習慣於把罪過全都推給別人,把自己摘得幹幹凈凈。
對社會原罪的涉及,使得她那些非常甜膩的言情小說具有某種深度。這可能與顧漫的職業素養有關,據說她是搞審計的出身。
我讀過顧漫的另壹部小說,《杉杉來吃》,講的是壹個初入職場的女孩,菜鳥,相貌平平,卻屢屢被霸道總裁請去單開小竈,壹來二去產生了戀情。原來,這女孩是熊貓血,與總裁家人的血型壹樣,霸道總裁精心餵養她,乃是為了養血。這完全是壹個吸血資本家的故事,被美化成了浪漫愛情故事。由此可見,顧漫的原罪意識實際上也是不自覺的,無意識的,有時候簡直錯得離譜。
趙默笙的種種,囁嚅、單調、自閉,說白了是原罪感在作怪。
通過劇中只言片語的交待,關於默笙的故事其實還可以有另壹個版本,用來解釋為什麽她會前後判若兩人。《何以笙簫默》實際上講的是壹個貪官的女兒,如何壹步步通過愛情得到了救贖。
默笙的父親出身卑微,後來當鳳凰男,傍著妻子家的勢力而發跡,但從此在妻子面前擡不起頭來。
有壹個小情節,上大學頭壹天,父親送她去學校,壹說話就要去找校長,讓他多多照顧女兒,被默笙攔住了。以默笙的智力水平,能不能考上大學都成問題,何況是名牌大學乎?她在大學裏各種出糗,狂追頭號才子以琛,都源於對自己智力的不自信。還好,默笙單純善良,樂於助人,漸漸吸引了以琛的目光,讓她逐漸從壓抑的原生家庭環境裏擺脫出來,找到新的情感寄托。
父親出事之前送她出國,並且把巨額財產打到她國外的賬戶上。這壹情節基本上可以斷言默笙的父親有貪腐行為。
此後的幾個情節點,盡管很隱蔽,卻是故事的點睛之筆。當默笙得知父親在牢裏自殺後,決定把所有贓款全都捐出去,捐給那些需要救助的留學生,其中就有應暉。兩人後來的恩恩怨怨都與這筆神奇的贓款有關。
把贓款全部捐了,確實是了不起的情節設計,很有張力,默笙這個人物壹下子就立住了。
我們這個社會盤根錯節的復雜矛盾,說到底都是由權力與金錢造成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諒解和包容固然重要,悲劇的始作俑者——那些權貴之士,或者他們的家人和繼承者們幡然醒悟,痛改前非,我覺得更為關鍵。
《何以笙簫默》能提供壹次機會,讓我們思考制度之惡,認識到救贖的可能性,以期用愛的力量去改變現實,這已經大大超越低俗小說的疆域了。